2016
1/8
文字的演变过程
篇一: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研究性学习
2010届高二(5)班
指导教师:谢伟军
课题组长:高庆青张学芳
小组成员:刘艳子罗红红杨翠红刘志伟冯自成
王通忠郭霞刘小燕冯彩凤王惠珍张文举范玉明
白树强徐磊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流行使用数千年,最早的文字、符号可以
追溯到结绳时代。可以这样说,如果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中国文字,
早期的文字有许多正是简化字,而繁体字中又有许多不适合于文字使
用流传规律的文字,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别有风味的中国
文化史。这里面有传说的神秘,君王的意志,文人的情怀,艺人的奇
想,还有无数人民的大智慧。我们不妨沿着这条汉字铺就的古道,品
一品那历史的意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商)(周)(秦)(汉)(魏晋)
草书仓颉造字的传说
仓颉也称苍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仓颉造字”
2016
2/8
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
粟,鬼夜哭。”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
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
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
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
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
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金文应用
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与甲
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
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
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
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
汉字书写形式。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
化。
大篆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
2016
3/8
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
隶书
篇二: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
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
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
草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
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
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
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
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
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
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
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
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
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
2016
4/8
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
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
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
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
况。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
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
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2、发现
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
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
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
骨”。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
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
现了十六,七万片。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
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内容。我们知
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年间的大小事
情。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左右,但已认识的还不到1/3。
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
是研究汉字发展与古代汉字文化的珍贵史料。
3、特点
a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
2016
5/8
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
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
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
字形
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
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二、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
的器皿。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主要有乐器
“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
1、产生
青铜器,殷代末期就有了,但毕竟是很少。周代是用青铜器的
极盛时期。西周时代,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诸候没有铸造的
权力。到了东周,诸候称霸,青铜器也任意铸造。但大量发现的还是
西周,春秋的遗物。所以,金文一般指西周时期的文字。
金文的内容,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后来
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
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
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
特点。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
的第一块里程碑。
2、发现
2016
6/8
金文的发掘出土较早,东汉已见世。:“群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
其铭即刻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但在后代,发现这种金石文,认
为是不祥之兆,没能重视。到宋代出土较多,才开始研究,有了金石
家,也有了盗墓之风。到了清末民国初年,由于金
文出土骤增,对金文的研究达到了高峰。目前已出土的800
0来件,单字是3093个,其中已考释出的有1894个。清末在
陕西山歧县出土的西周宜王时的,是鼎类器物的杰出代表。现藏在台
湾故宫博物院。此鼎铸有铭文艺23行,共497个字,可称为举世
罕见的长篇巨制。
3、特点
①浑圆质朴的风格。金文是甲骨文的直接继承,属殷商文字体
系。但因为大多数是用模型铸成的,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还可
以修改。所以,线条较甲骨文粗壮,不纤细。曲笔较多,转弯处多圆
笔。故此,字形长圆,线条肥粗而自然,体势雍容。结构日趋方正,
大小均匀,呈朴实雄厚的风格。
②体结构仍不定型。笔画可多可少,写法可横可竖,方向可正
可反,偏旁可左可右,仍保留浓厚的描写物象的色彩。但金文比甲骨
文还是前进了一步,线条一般较为简易,异体字相对减少,合文大为
减少。
三、大篆
1、产生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
2016
7/8
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
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
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而得名。:“十五篇,
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⒉、字迹
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九篇集入的,是我
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
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
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
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
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
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
“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3、特点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
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
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
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
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
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四、小篆
2016
8/8
1、产生
篇三: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图)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02:48: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53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