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抹求相宜
前不久,笔者有幸到重庆八中参加西部名校联盟第六次联合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
“深度教学与深层学习”为活动主题。笔者聆听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郝正军先生所作的
“优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精彩报告,几位老师关于深度教学与深层学习的阐释和
见解,活动还交流展示了西部9位名校校长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活动对高考9个学科
都安排了两节关于深度教学与深层学习的同课异构研究课,作为语文教师,笔者聆听了重
庆八中唐卓伶老师和曲靖一中杨瑛老师执教的现代诗歌阅读课《春》。参加本次活动,笔
者见识了不同地域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风格,开阔了视野,同时引发了一些教育思
考,语文学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任重道远。
一、关于素养教育的思考
2017年12月发布的《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应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是记叙、描述、说明、论证和
表情达意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是传承人类人文思想和科学技术的桥梁和纽带,它是人类文
明的载体,字里行间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思想和科技信息,因此必须学习语文、掌握语文,
通过学习来逐步建构语言框架,丰富字、词、句、段、篇的文意和内涵,运用语言来表达
思想和情感;通过语文学习来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丰富情感,提高鉴赏能力,提升审美
情趣,提高语文创造能力;通过语文教育,理解并传承人类人文和科学文化,传承文明并
发展文明。这个《课程标准》非常明确,语文教育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语文
教育就是要围绕发展核心素养来运转,备课、上课、辅导、作业以及课内外活动都要有素
养教育的意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心中要有“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尊佛,有了这
种佛念,教学方法就会丰富,效率就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才有可能向“深度”迈进,语文
核心素养的教育才能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
二、关于课堂效率的思考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40分钟的时间如何分配,课堂的知识和能力体量的大
小如何,课堂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怎样,特别是时间分配必然牵涉到教师对课堂内容的深度
思考和精心设计。
教学效率取决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课堂不只是学生达成了知识目标,更应该让
学生有新的体验、新的疑问、新的思考,教师的启发至关重要。正如这次教师论坛上重庆
八中王宇轩老师的一句金句所言:“教师没有足够高的点拨,就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
要让一节课有价值,就要求教师课前充分备课,考虑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可能出现的学
生在认知和理解上的偏差,预计可能辐射的交叉知识,可能需要解决的延展性问题。所以,
备课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节课终了,還应该及时反思、订正、补充、完善。不断完善的过
程,其实就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矫正自我、不断否定自我、不断重构自我知识体系和能
力结构的过程。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学习是必需的、主动的、积极的、用心的、深度
的、广泛的、持续的。
三、关于教师角色的思考
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平台,是师生思维碰撞的媒介和场域。“一个巴掌拍不响”,师生
互动是“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活水源头,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发挥怎样的角色作用,
对教学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两个巴掌击得响”,教师出手的力度、方向颇有讲究。出
力过猛,势必强势,咄咄逼人,难免“一言堂”,自说自话,课堂成为老师自圆其说的表
演,也就难免陷入“昭昭”“昏昏”的窠臼。如果不作角色转换,就可能出现教师对学生
的情感和道德的,教师的“牵牛”式教学,导致的结果是压抑了学生自主发挥的各种
可能。如果不激发学生动起手来,教师伸出去的手,就有可能抓空、抓瞎、抓狂。笔者以
为,作为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出手才是重点,应该设法让“两个巴掌”合拍,撞击出声、
撞击出彩,让师生双方共同成为这节课的参与者、享受者。所以,过去的所谓“主导”论
者,过于强调了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矫枉过正。笔者以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
者,教师的“教”是必要的、重要的。因为,双向的两方,缺失一方,势必不平衡、不和
谐。怎样让师生的“两个抓手”配合起来,一起解构、一起深挖,又一起建构、一起灵动
起来,才可能有“深度教学”和“深层学习”的可能,否则,永远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不会是师生引发共鸣的共同期待。
四、关于教育功利的思考
一直以来,教育界有个怪现象,明明从事的就是指向明确的工作,可是,但凡理论文
章,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只字不提教育的功利性,似乎一谈功利,就显得格调低俗、
不合时宜。试想,如果我们教师的工作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功利,那我们还为什么几十
年如一日地漫无目的地瞎操劳?毋庸置疑,教育是功利的:培养人、造就人、发展学生素
养。笔者这里所说的功利,包括高考,不能回避高考,让学生高考成功,这至少是最直接、
最浅近的功利;所谓培养品质、健全人格,那是远景的功利。如何在不同层级的功利中找
到平衡点,这是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既要满足实现功利目标,又要不完全被功利所羁绊。
比如,语文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做自由的、应和心灵的欣赏,也可以巧妙渗透
应对高考的所谓应试技巧。万事互相效力,诚然教育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仍然可以
触类旁通、一通百通。所以,笔者肤浅理解的“深度教学与深层学习”,是融会其中、乐
此不疲的教与学;是指向明确之下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进取;是不仅仅解决“是什么”,
还要解决无数个“为什么”的长久持续的热情;是通过检测,师生不断反思、不断突破的
追问与探索。笔者认为,现实中的教书育人回避不了学生升学的需求,首先必须为学生的
高考,同时必须在“品质培养、人格建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层面发挥育人功能。
五、关于问题教学的思考
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是一节课顺利推进的方式之一。听很多老师的示范课、公开课、
研究课,给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师一个一个问题抛出,连珠炮似的追问,固然也有学生
“接招”,一一作答的情况,这时,评课者惊叹教师设计的精妙,学生回答的精彩。可是,
笔者却不合时宜地认为,教师的这番精彩“表演”,完全是满满的套路,一步一步把学生
引入为师者预定的情景,这完全是教师的单向设计,没有在意学生是否愿意,没有考虑学
生是否满足于这分多情的给予,甚至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譬如穿衣,母亲强行要孩子买
某类衣服,因为母亲觉得好看,就没有顾及孩子是否觉得好看。有一种“好看”,是母亲
觉得“好看”;有一种提问,是老师觉得该问。事实上,教师的这类预设问题,最常见的
就是学生被问到蒙圈,问到无语,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我们应当有勇气承认,这种尴尬
的课堂状况,占据着主流。所以,谈到“深度教学与深层学习”,问题当然是不可或缺的
重要媒介,关键是谁提出问题,谁来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应当由学生来提出问题,也由
学生解决问题。教师的任务,当然不是旁观,肯定是平等参与、适时点拨,或站在同意方,
赞赏有加;或站在对立方,据理反驳。这里说的教师参与,是“平等参与”,不是居高临
下的强加观点,不是自以为是的正误评判。作为教师,我们一直骨子里害怕学生提出刁钻
古怪的问题,害怕因回答不了而下不了台,有失面子。教师不是万能,课堂下来再解决学
生的问题也不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意义的问题,教师应该感到欣慰,因为学生的问
题也是教学资源,正是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教师不断学习。比如,语文学科中,学生提出了
很多传为佳话的经典问题:“木兰怎样隐藏她的一对小脚?”“《祝福》里的一个鹰元相
当于今天的多少钱?”“《林黛玉进贾府》里为什么没有描写林黛玉的衣着服
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蔺相如暗地里叫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算不算失信的行
为?”这些问题,教师备课时未必想到,但是学生提出来了,正是这些问题促进师生去查
阅资料,然后师生一起分享,不是很有意思吗?
总之,教无定法,因教师个体不同,因学生差异,方法各异,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正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作
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不是“天生丽质”,“淡妆”或者“浓抹”
不见得就会相宜,作为教育科学的实践和教育艺术的追求,要人为地、有针对性地、有措
施地去设计追求这种适宜,更所谓“淡妆浓抹求相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02:41: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52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