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语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3-01-31 02:23:50 阅读: 评论:0

初三寒假中考冲刺班招生-儒的拼音


2023年1月31日发(作者:绩效考核办法)

-

.z.

一、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

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

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

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

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

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口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

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

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二、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考中,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

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高考的实践所证明。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

意以下几点: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

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

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

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

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

.z.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

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一答题

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

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

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

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

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

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

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

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

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

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

-

.z.

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进中举》一文中,*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

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

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

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

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

生偏差。

三、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

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

.z.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

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

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

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

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

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

.z.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

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句话中*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

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

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围等),

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

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

.z.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四、①1.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2.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3.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4.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5.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6.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7.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8.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②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

中性。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

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

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发展刻画

人物,反映性格。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环境主要

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

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

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

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种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记叙的三种

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③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

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④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五种表达

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

-

.z.

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⑤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

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

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

在进行

⑥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

短语。

⑦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

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八种常用修辞方法: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

言色彩。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③夸*--为突出*一事物或强调*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十

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象征通过*一特点的具体形象,

表达*种人和*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

-

.z.

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

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

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五、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二种说明语言:平实、

生动。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六、(一)整体解读15招

1.理解主旨5招

(1)细观眉目(通过研究文章标题或副标题理解文章主旨)

(2)段意概括(通过概括、综合各段段意理解文章主旨)

(3)线索探究(通过分析文章线索、文路理解文章主旨)

(4)点睛品味(通过品味文章的点睛句段理解文章主旨)

(5)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2.理清思路5招

(6)抓纲理目(通过分析文眼理清文章思路)

(7)分段析层(通过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8)注意标志(通过具有标志性的语句、时间、小标题等理清文章思路)

(9)关注承启(通过分析文章的承上启下句段理清文章思路)

(10)推究呼应(通过分析文章的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等理清文章思路)

3.解读写法5招

(11)探究构思(通过探究文章的构思解读文章的写法)

(12)研究笔法(通过研究文章的语言表达解读文章的写法)

-

.z.

(13)分析手段(通过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段解读文章的写法)

(14)关注文体(通过对不同文体特点的把握解读文章的写法)

(15)比较求索(通过同材同旨不同写法的文章比较解读文章的写法)

(二)局部咀嚼15招

1.品尝词语5招

(16)引申推断(通过词语本义和引申意义的推断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17)瞻前顾后(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18)剥茧抽丝(通过分析语境的显性、隐性意义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19)列句比较(通过列出相关句子比较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20)换词推敲(通过更换词语进行分析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2.品尝句子5招

(21)看段析句(通过分析段落意思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

(22)注意关联(通过分析句子本身和前后文句子的关联分析句子意义和作用)

(23)体察感情(通过体味、观察句子的情感色彩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

(24)考究风格(通过考察研究文章的语言风格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

(25)换句品味(通过更换句子进行比较品味句子的意义和作用)

3.品尝文段5招

(26)抓住核心(通过抓文段的中心句、精华句分析文段的意义和作用)

(27)通观上下(通过观察上下文段的关系分析文段的意义和作用)

(28)考察组合(通过考察句与句之间的各种组合关系分析文段的意义和作用)

(29)观豹窥斑(通过把握全文意思分析文段的意义和作用)

(30)品味写法(通过品味段落的写作方法、结构方式分析文段的意义、关系和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02:23: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52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梨花落
下一篇:弹指之间
标签:语文阅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