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初度、总角、豆蔻、及
笄、而立、不惑、知命、古稀……
为什么叫初度、总角、豆蔻、及笄、而立、不惑、知命、古
稀……
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些表示年龄称谓
的词,如“弱冠”、“豆蔻”、“不惑”、“花甲”、“耄耋”等称谓,
其实古代的年龄称谓名目繁多,而且来历也很有意思,着实
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
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
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
用至今。那么,这些称谓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看
看古代年龄称谓的含义及来历吧。1、汤饼:指婴儿出生三
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
饼宴”、“汤饼会”。刘禹锡《送张盥诗》:“尔生始悬弧,我作
座上宾。引箸举汤饼,祝词生麒麟。”2、牙牙:象声词,婴
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开始学说话。清袁
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
婴儿周岁。3、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
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
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
十初度”。4、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
岁的儿童。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
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5、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
郎,回身就郎抱。”写出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美好。11、而
立:指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而立(而立
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
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
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12、不惑(不惑之年):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
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
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13、知命之年: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
“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4、耳顺、花甲: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
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花甲:指人六十岁。
“花甲”即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纪年,顺次组合从“甲子”到“癸
亥”为六十年。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六
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15、还历寿:61岁的
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
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16、古稀:古代人活到70
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
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17、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18、
上、中、下寿:下寿:六十岁。中寿:八十岁。上寿:一百
岁。出于《庄子》。19、耄耋:耄,《盐铁论·孝养》中写道:
“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尔
雅·释言》注:“八十为耋。”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
也可称耄耋之年。20、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
似“八十”,故称“伞寿”。21、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
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
旺盛之意。22、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
岁。23、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
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
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
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
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
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
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24、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
108岁。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08:58: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5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