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中原地域文化
第一章总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认识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理解中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加深对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的认识。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中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1.中原文化的概念
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辐射至黄
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态,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
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2.中原文化的构成
中原物态文化、中原制度文化、中原行为文化、中原心态文化。
3.中原文化的特点
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性、散播性。
第二节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农耕文化对中原文化精神的哺育
2.中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线索
第三节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1.中原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
志的文化遗产。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
2/28
段。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
等。
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
(2)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
(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
(5)开发旅游经济、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
3.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称谓是“人类口述和非物
质遗产”,亦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无形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
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承载空间。它是相对于各民族可传承的物质遗产即所
谓的“有形遗产”而言的,大致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遗产。
4.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见证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荣历史与维护我国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
(2)传承民族精神的途径
(3)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与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4)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5)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
1.中原文化催生了中国文明的形成
2.中原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3/28
3.中原文化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
(1)自强自立精神
(2)崇文重教精神
(3)重功致用精神
(4)勤俭节约精神
4.中原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的资源第二章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文化区域的概念及其形成,认识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与划分方
法。
2.了解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及其历史渊源,理解中原文化的“五方”典
型区域的文化特征。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概述
1.文化区域
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
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它的形
成,既是这个区域文化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与别的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它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相对的个体稳定性和绝对模糊的融合性特
征。
2.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划分
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嵩
山文化区、
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河内文化区。
4/28
从考古学的新石器文化角度看,可分为仰韶文化区、屈家岭文化区、大汶
口文化区。
从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天文星区、人文理念、风俗习惯等特征看,可将
其分为“五方”的典型区域,即豫中文化区、豫东文化区、豫西文化区、豫南文
化区、豫北文化区。
第二节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上)
1.豫中文化区
(1)豫中文化区的历史渊源
(2)豫中文化区的文化特征
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农商并重,本末兼行。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隆礼重法,尚贤贵和。
③从学术思想看,儒、道、法、墨、兵等思想兼包并容。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朴实敦厚,崇尚自由。
2.豫东文化区
(1)豫东文化区的历史渊源
(2)豫东文化区的文化特征
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好稼穑,重储藏,崇尚自给自足。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礼贤崇道,尊儒尚仁。
③从学术思想看,道家、儒家、纵横家、兵家等兼包并容。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祭祖祀神,忠孝信义。
第三节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下)
3.豫西文化区
5/28
(1)豫西文化区的历史渊源
(2)豫西文化区的文化特征
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农商并重,百业兼容。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隆理重道,尊儒崇佛。
③从学术思想看,道、儒、佛诸学交融,纵横家、谶纬之学异彩纷呈。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乐善时尚,豁达宽容。
4.豫南文化区
(1)豫南文化区的历史渊源
(2)豫南文化区的文化特征
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商农并重,百业并举。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重兵贵法,崇尚建功立业。
③从学术思想看,儒、墨、法诸学互摄,兵、农、医等家交融。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楚风豫韵”,尚气力,喜夸奢,好商贾。
5.豫北文化区
(1)豫北文化区的历史渊源
(2)豫北文化区的文化特征
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以农为本,兼重工商。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尚忠勇,尊谏诤。
③从学术思想看,尊儒尚法,兵、农、医等家交融。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古朴仗义,好气任侠。
第三章中原文化的主要文艺载体
6/28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原文艺的主要载体及其特点。
2.了解中原文艺名家及其贡献,理解中原文艺所蕴含的中原文化。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概述
1.中原文艺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2.中原文艺的特点
(1)开创性
(2)引领性
(3)兼容性
(4)先进性
第二节诗词
1.《诗经》所反映的中原文化
(1)诗河文化
(2)神祗文化
(3)婚恋文化
(4)服饰文化
(5)饮食文化
2.中原历代诗词名家及其代表作
3.中原历代诗词所体现的中原文化精神
(1)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精神
7/28
(2)关心民众疾苦、大济苍生的民本主义精神
(3)雄放豪迈、义薄云天的英雄主义精神
(4)诗情画意的审美情趣精神
第三节散文
1.中原历代散文名家及其代表作
2.中原历代散文所体现的中原文化精神
(1)现实主义精神
(2)浪漫主义精神
(3)大气磅礴、雄健豪放的精神
(4)理论上的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节书画艺术
1.中原书法艺术及其名家
甲骨文;钟鼎文;李斯的小篆;“行书鼻祖”刘德昇;蔡邕的《笔论》、
《九势》;“楷书之祖”钟繇;“北方书圣”郑道昭;孙过庭《书谱》;“神笔”王
铎。
2.中原绘画艺术及其名家
文人画先驱宗炳;“画圣”吴道子;郭熙的《林泉高致》;李唐的“大斧皴”
等。
第五节戏曲艺术
1.戏曲的种类和名剧目
2.戏曲中所体现的中原人文精神
(1)蕴含着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8/28
(2)彰显“惩恶扬善”的思想观念
(3)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蕴含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3.戏曲名家及其贡献
第五节民间艺术
1.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
(1)民间歌曲(2)民间歌舞(3)民间器乐(4)民间说唱(5)民间游艺
(6)民间工艺
2.中原民间艺术审美特征
(1)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审美特征
(2)中原民间艺术的变异性审美特征
(3)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性审美特征
(4)中原民间艺术的扩布性审美特征
(5)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性审美特征
第四章中原道家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道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解其核心内容。
2.了解老庄在道家文化中的地位,理解中原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概述
1.道家思想的实质
9/28
2.道家文化的核心
第二节道家文化的产生与流变
1.老子与中原文化
2.道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中原先秦道家代表人物
1.老子及其学说
《道德经》
(1)道是什么;(2)道的作用;(3)道的特点;(4)道的规律;(5)
道的本质。
2.庄子及其学说
3.关尹与列子
第四节中原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
1.推崇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品格。
2.提倡恬淡素朴、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3.主张用中道和合的原则来处理自身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五节中原道
家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1.道家文化在本土的影响与传承
2.道家文化在域外的影响与传承第五章中原儒家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儒家文化的产生和流变情况。
2.了解中原儒家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理解儒家文化的主要概念。
10/28
3.了解孔孟在中原的史迹及其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概述
1.儒学开山人物孔子
2.儒家文化在中原传播和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
第二节儒家文化的产生与流变
1.儒家的起源
2.儒家文化的流变
(1)先秦儒家文化
(2)汉代的今古文经学
(3)魏晋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学说
(4)唐代儒、道、释的合流
(五)宋明理学
(六)清代乾嘉学派
(七)“五四”以后的新儒学
第三节儒家文化的主要概念
1.仁;2.义;3.礼;4.智;5.信;6.恕;7.孝;8.悌;9.中庸;10.中和;11.三
钢八目。
第四节孔孟在中原的史迹
1.孔子问礼中原和周游列国
(1)孔子向老子问礼
11/28
(2)孔子周游列国
①心胸豁达,在郑自嘲为丧家之犬。
②陈蔡之间,绝粮七日,三问弟子,弦歌不衰。
③自我评价,不无掩饰。
④路遇狂人、隐士,不为其劝说所动。
2.孟子见梁惠王
(1)孟子与梁惠王的义利之辩
(2)孟子劝梁惠王与民同乐
(3)孟子向梁惠王提出的仁政
第五节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
1.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
2.汉、唐时期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
3.宋、元时期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
4.中原新儒学的代表人物
第六节儒家文化在中原的遗迹
1.儒家名人的故里、墓祠
(1)子贡故里和子贡墓
(2)子路墓
(3)闵子骞墓
(4)二程故里和二程墓
(5)邵雍祠
12/28
(6)韩愈墓
(7)许衡墓
2.祭祀儒家先哲的文庙和学习儒家文化的书院
3.其他和儒家有关的古迹
(1)学堂岗圣庙
(2)弦歌台
(3)子路问津处
(4)孔子击磬处
(5)孔子还乡祠
(6)孔子避雨处
(7)孟子游粱祠
第六章中原法家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法家文化的产生和流变情况。
2.了解中原法家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理解法家的主要思想。
3.理解法家思想与当代法治思想的区别。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概述
如何认识法家。法家的成就与不足。
第二节法家文化的产生与流变
1.法家的起源
13/28
2.法家的流变
法家的三个学派。
第三节法家的主要思想
1.尚法
2.尊君
3.强调以法解决现实问题
4.法、术、势结合的统治思想
第四节中原法家的代表人物
1.子产;2.邓析;3.子罕;4.吴起;5.商鞅;6.申不害;7.韩非;8.李斯;9.
杜周;10.长孙无忌。
第五节法家思想与当代法治思想的区别
1.法家思想的不足
2.当代法治思想——良法
第七章中原佛教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佛教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与发展情况。
2.理解佛教的的基本精神,了解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情况。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概述
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
14/28
1.理论创新精神
2.众生平等精神
3.和谐理念精神
4.因果报应精神
第三节佛教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与发展
1.汉代——初传阶段
2.魏晋南北朝——发展阶段
3.隋唐时期——繁荣阶段
4.宋元明清——衰落阶段
第四节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
1.对思想界的影响
2.对文学界的影响
(1)词汇内容扩大
(2)语法产生变化
(3)文学得到发展
3.对艺术界的影响
(1)宏伟建筑的模板
(2)雕刻艺术的范例
(3)中原音乐的新声
4.对民俗方面的影响
第八章墨、兵等诸家对中原文化的濡养
15/28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墨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掌握墨家、兵家、阴阳
家、农家的思想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概述
1.什么是墨家。
2.什么是兵家。
3.什么是阴阳家。
4.什么是农家。
第二节墨家文化的产生与影响
1.墨子其人及《墨子》一书。
2.墨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3.墨家的主要思想。
(1)墨家的政治思想。
(2)墨家的经济思想。
(3)墨家的宗教思想。
(4)墨家的军事思想。
4.墨家思想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1)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2)对经济思想的影响。
(3)对宗教思想的影响。
16/28
(4)墨侠精神的影响。
(5)对科技思想的影响。第三节兵家文化的产生与影响
1.兵家文化产生的背景。
2.兵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
3.兵家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1)秦汉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2)南北朝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3)隋唐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4)宋元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5)中华民国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阴阳家、农家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1.阴阳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1)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阴阳家对中原地理文化、科技文化的影响
2.农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1)农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农家对中原耕种文化、水利文化的影响。
第九章中原科技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代中原地区的主要科技发明与成果,掌握古代中原科学技术产生与
发展的原因,重点掌握中原科技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人物。
17/28
第一节概述
古代中原科技的概况。
第二节科学技术在中原的产生与发展
1.地理环境为中原科学技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1)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水、与河流关系密切。
(2)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河流关系密切。
(3)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原科技文化。
(4)古代农业的发达带动了中原科学技术的繁荣。
2.治水活动促进了中原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治水活动促进了中原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2)治水活动催生了现代中原科学技术的新辉煌。
3.政治文化中心催生了古代中原科技文化的灿烂辉煌
第三节中原科技的辉煌成就与中原科技代表人物
1.中原科技的辉煌成就
(1)天文学。甲骨文中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月食和新星等的记载;世
界上关于陨石的最早记载;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张衡,地
动仪;张遂,世界上第一次测出了子午线长度;浑天铜仪。
(2)气象学。甲骨文中大量关于天气现象的记载。
(3)物理学。燧人氏,钻木取火;《管子•地数》,磁石记载;庄子,极
限概念、物质无限可分理论;《墨经》,有力、平衡、杠杆、简单机械、小孔
成象、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研究,提出朴素的时间(“久”,即宙)和空
间(“宇”)的概念;《庄子•徐无鬼》,声音共振记载;《韩非子•有度》,有
关“司南”的记载。
18/28
(4)化学。唐三彩及特点;宋代,官瓷、钧瓷、汝瓷及特点。
(5)数学。商代甲骨文中十进制记数;春秋战国时期,分数概念、整数四
则运算和九九表;《墨经》,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九章算
术》。
(6)医药学。《庄子•刻意》,体育医疗;华佗,麻沸散,“五禽戏”;张
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证(症)施治”;刘禹锡,《传信方》。
(7)地学。谢庄,世界上最早的立体地图;玄奘,《大唐西域记》。
(8)冶金。商代,安阳、郑州等大规模青铜冶铸作坊遗迹;司母戊方鼎;
青铜器焊接、合金技术;巩义铁生沟和南阳、林州等地的冶铁遗址;温县,烘
范窑;三国魏人锺会,《荛论》中载有黄铜——铜锌合金。
(9)机械。春秋以前,铜犁,春秋末期,铁制小农具,战国中期以后,铁
制农具已相当普遍;辉县固围村战国魏墓,全套铁农具。春秋时,杠杆提水的
工具——桥(即桔槔);安阳殷墓,整套马用挽具;辉县战国遗址,战车;唐
代侯白《启颜录》,立井式水车;刘禹锡《机汲记》,高筒转车。
2.中原科技代表人物
历算家张苍;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建筑学家李诫;科学家、艺术家
朱载堉;当代毕昇王永民。
第四节四大发明与中原沃土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都诞生于中原这
块沃土。
1.造纸术。古代中原先人对书写材料的探索:“蔡侯纸”的发明。
2.印刷术。东汉,“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代孙思邈记载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
4.指南针。战国以前,司南已被运用在车辆上;指南车最早发明于洛阳;曹
魏马钧,精巧的指南车。北宋,指南针
19/28
第十章中原民俗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原民俗的类型、特色和主要内容,重点掌握中原民俗的文化特质。
第一节概述
什么是民俗文化?中原民俗的地理分区;中原民俗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中原民俗的类型及特色
1.中原民俗的类型。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精神民俗文化。
2.中原民俗的特色。
(1)世俗性及其表现。
(2)渗透性及其表现。
(3)鲜活性及其表现。
第三节中原民俗的内容及文化特质
1.中原民俗的内容
(1)中原民间礼俗。①生活礼:相见礼;家庭礼;宾客礼;贺吊礼。②
生育礼:怀孕;取名。③婚嫁礼:婚前礼;婚日礼;婚后礼。④丧葬礼:葬前
礼;葬日礼;葬后礼。
(2)中原民间节日。①春季节令:立春;春节;火神节;元宵节;填仓
日;二月二;春社;清明节;谷雨节。②夏季节令:浴佛节;端五节;雨节;
六月节。③秋季节令:七夕节;鬼节;天医节;中秋节;重阳节。④冬季节
令:寒衣节;冬至;腊八;祭灶日;除夕。
(3)中原民间节会。①中原民间庙会:淮阳庙会;中岳庙会;浚县庙
会;其他地方庙会。②中原民间书会:马街书会。③中原民间花会:洛阳牡丹
花会;开封菊花花会。信阳茶叶节、南阳玉雕节。
20/28
(4)中原民间艺术。①中原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民间艺术。②中原民间工
艺:洛阳唐三彩:朱仙镇版画:开封“汴绣”;禹州钧瓷;南阳玉雕;灵宝刺
绣;三门峡棚口;汤阴剪纸;濮阳麦杆画;长垣花戏台;登封少林武术;焦作
太极拳。③中原民间游艺:苏家作龙凤灯舞;平顶山民间舞蹈;新乡民间舞
蹈;其他民间游艺。④中原民间话语。什么是民间话语,民间话语的两种类
型。中原民间话语的特点。
2.中原民俗的文化特质
(1)中原民俗的“根文化”特质。
(2)中原民俗文化的规范化特质。
(3)中原民俗文化的诗意追求特质。第十一章中原风物名胜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原著名的风物名胜,掌握中原风物名胜的类型和特点,重点掌握中
原风物名胜的文化审美意象。
第一节概述
中原地下文物的显著特点。中原文物的主要价值。中原文物资源的“五个第
一”。中原的史前遗址。中原的帝王都城。中原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原的帝王陵
寝与名人墓葬。中原的名城、名镇、名村。中原的著名建筑。中原的风景名胜
区。中原的名水。
第二节中原风物名胜的类型及特征
1.中原风物名胜的类型
(1)古都风貌。洛阳;郑州;开封;安阳。
(2)历史遗迹。龙门石窟;少林寺;大相国寺;殷墟;其他古迹。
(3)风景名胜。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鸡公山风景名胜区;嵩山风景名胜
区;王屋山─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尧山(石人山)风景名胜区;嵖岈山风景名胜
21/28
区;林虑山风景名胜区;青天河风景名胜区;神农山风景名胜区;其他风景名
胜区。
2.中原风物名胜的特征
(1)悠久的历史性
(2)鲜明的地域性
第三节中原风物名胜的文化审美意象
什么是意象。中原主要的符号式意象。
1.文明起源:河图与洛书。什么是河图洛书。河图洛书的文化内涵。
2.智慧与力量:奋飞之龙。“中华第一龙”。龙的文化内涵。
3.汉唐气象:白马寺与卢舍那大佛。“中国第一古刹”。卢舍那大佛的文化内
涵。
4.文明摇篮:嵩山。中原嵩山文化的特征。
5.官员文化的象征:诸葛亮与包拯。诸葛亮和包拯体现出的人文精神。
6.英雄文化的代表:关羽与岳飞。关羽和岳飞的人文精神。
第十二章中原饮食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重点掌握中原饮食文化的特征,了解中原饮
食文化的主要品牌。
第一节概述
1.饮食文化的概念
2.饮食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中原饮食文化及其特征
22/28
1.中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2.中原饮食文化的特征
(1)面食为主,稀稠搭配。
(2)粗粮细做,花样翻新。
(3)制汤讲究,味道清醇。
(4)五味调和,质味适中。
第三节中原饮食文化的主要载体品牌
1.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酿酒遗址
2.华夏烹饪鼻祖伊尹
3.世界最古老的烹饪理论
4.历史悠久、古今闻名的洛阳水席
5.千年传承、长盛不衰的开封夜市
6.久负盛名的河南美食“马豫兴桶子鸡”
7.中华第一烧鸡“道口烧鸡”
8.开封传统佳肴“鲤鱼焙面”
9.中华第一包“开封第一楼”小笼包子
10.豫菜一绝“套四宝”
11.百年不衰的风味名吃“葛记焖饼”
12.中华面食之王“郑州烩面”
13.中华名小吃“蔡记蒸饺、馄饨”
14.千年点心“少林八宝酥”
23/28
15.宫廷贡品安阳“锦泰燎花”
16.宫廷贡馍沈丘“顾家馍”
17.宫廷贡品虞城“贾寨豆腐干”
18.宫廷贡品“永城枣干”
19.军用干粮的鼻祖“博望锅盔”
20.中华风味名吃“逍遥镇胡辣汤”
21.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
第十三章中原文化的教育传承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原教育与传承、弘扬中原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原古代教育的主要形
式,掌握中原私塾教育和书院教育的特点,重点掌握中原书院文化的贡献和影
响。
第一节概述
1.中原古代教育
(1)官学。什么是官学。中原官学的两个阶段。汉代官学的两种形式。
(2)私学。什么是私学。中原私学发展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五个时期。
(3)书院。什么是书院。书院与官学、私学的不同。
2.传承中原文化
3.弘扬中原文化
第二节私塾教育
1.私塾概况
24/28
(1)私塾的产生和发展
(2)私塾的种类。义塾、村塾、族塾、家塾、散馆。
(3)私塾的教学和教材
(4)私塾的教育目的
2.中原古代私塾教育
(1)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塾教育。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人物。
(2)两汉时期中原的私塾教育发展。“书馆”的教学内容。“经馆”的教学内
容。
(3)魏晋南北朝中原的私塾教育。这一时期私学童蒙教育的主要内容。
(4)隋唐五代时期中原的私学教育。这一时期私学增加的学习内容。
(5)宋代中原的私学教育。这一时期蒙学的主要教材。
(6)元代中原的私学教育。《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7)明清时期中原的私学教育。“三百千千”。
3.中原私塾教育特点及影响
(1)学生来源广泛,实行有教无类。
(2)严格要求,打好基础。(3)坚持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
(4)因势利导,重视儿童的兴趣。
(5)私学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第三节书院教育
1.中原书院的发展历程
25/28
(1)中原书院的萌芽阶段。洛阳丽正书院、洛阳龙门书院、登封太乙书
院。
(2)中原书院的兴盛时期。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百泉书院、龙门书
院、花洲书院、伊皋书院、欧阳书院。
(3)元代中原书院。陈留(今开封县陈留镇)的志伊书院、登封的颍谷书
院、开州(今濮阳)的崇义书院、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书院、永城的浍滨书院。
(4)明代中原书院。开封的大梁书院,辉县的百泉书院。
(5)清代书院。孙奇逢,耿介。
2.中原书院的教育活动
(1)中原书院的教学目的
(2)中原书院的教学内容
(3)中原书院教育的特点
①“兼容并蓄”,“门户开放”
②注重自学
③质疑问难
④因材施教
⑤纪念先贤,传承学派
⑥刻印书籍,鼓励学术
⑦尊师爱生
(4)书院的管理
(5)书院的德育教育
①确立德育教育目标
26/28
②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③教师以身作则
④知行一致
3.中原书院文化的贡献及其影响
(1)中原书院推动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中原书院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理论。
(3)中原书院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十四章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中原崛起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中原崛起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深刻
理解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形成新的文化自觉的关系,熟悉中原实现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的新思路新举措。
第一节概述
1.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深刻内涵
(1)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是全方位、全局性的发展繁荣。
(2)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是以发展为手段,以繁荣为目标的发展与
繁荣
2.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
(1)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2)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3)推进中原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满足中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第二节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中原崛起的高度契合
27/28
1.中原崛起的提出及其含义
(1)中原崛起的提出
(2)中原崛起的含义
2.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中原崛起的高度契合
(1)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为中原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①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需要。
②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为经济强省、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
力和智力支持。
(2)中原崛起的过程也是推动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
①经济强省建设将为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中原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推动中原和谐文化的建设。
第三节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形成新的文化自觉
1.所谓新的文化自觉
2.以新的文化自觉推进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1)在“先进文化”引领方面更加主动
(2)深化改革,在形成新的体制机制上更加主动
(3)在加快培养、形成新的“人才方阵”方面更加主动
(4)在文化投入方面更加主动
(5)在文化政策创新方面更加主动
第四节中原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思路新举措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强省建设
28/28
2.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大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努力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
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坚持以人为本,还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推动解决人民群
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要努力建设“八大文化体系”
从宏观上讲,河南的文化强省建设,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大力发展公
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二是传承中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谐文
化。从微观上说,当前要重点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艺术精品生产体系、文物保护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
创新体系和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等八大体系。
4.实现大开放、大创新、大团结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01:45: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50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