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必背古诗虞世南《蝉》
蝉
[唐]虞世南
垂矮(rui)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又叫“知了”、“知了猴”,它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字。
蝉的幼虫生活在土里,通常会在土中待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等到长大
了就钻出泥土爬到树上。蝉上树是为了完成羽化过程,在这个过程里
它们会脱皮,甩掉小时候的外壳,就像从甲里钻出来一样,脱皮后,
蝉的翅膀变得坚硬有力,这时候就可以到处飞了。
有个成语叫“金蝉脱壳”,讲的就是蝉脱去外壳的这个过程,形容利
用假象逃脱——你以为挂在树上的是一只蝉,等到走近了才发现那其
实是一个空壳,真正的蝉早已经飞走了。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早就有关于掸的记载。比如,在我之前讲
过的《庄子》课程里就提到了一个捕蝉老人的故事,那是战国时期的
事儿,等到了唐代,描写蝉的文学作品就更多了。上至皇帝,下至官
员和普通读书人,在诗里面写蝉成了一种潮流。后人评选出三首最棒
的咏蝉诗,称为“三绝”,其中就有这首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蝉》。
这首诗讲的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
响亮的鸣叫声从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垂矮(rui)”是古人固定官帽时打的绳结下垂那一部分。
蝉的头部有触须,形状跟那个有点儿相似,所以作者把触须比喻成“垂
矮”。
“清露”,指的是纯净的露水,
“流响",用来形容蝉的鸣叫声悠长,传得很远。
“疏桐”的“疏”是开阔、稀疏的意思,形容梧桐树的枝干挺拔、开
阔。
因为停留在高处,蝉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不是依靠秋风的力量。
“藉(jie)”是凭借、依靠的意思。
“居高”指停留在高处。
这首诗的作者虞世南是文学家、书法家,也是个诗人。他出生在名门
望族,家里祖祖辈辈出了很多有名的读书人和官员。虞世南从小就特
别勤奋,他学书法的时候为了练字连门都不出。
虞世南练字刻苦,读起书来更是不含糊。为了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他
经常十天半个月顾不上洗脸梳头,只要捧起书,外面的世界就跟他没
什么关系了,经过长时间的勤学苦练,虞世南练就了一手绝妙的好字,
作诗写文章也是一顶一的高手。可虞世南因为看不惯隋朝的统治者腐
败昏庸,不愿意跟他们同流合污,竟然做了十几年的芝麻小官。直到
唐太宗李世民当上皇帝,虞世南这一身本领才有了用武之地。
李世民是个有度量的好皇帝,也是个爱学习的人虞世南在他身边经常
给他提意见,说话还特别直,这皇帝也不生气。虞世南书法好,皇帝
经常临摹他的字,把他的作品当成字帖来学。有一次,皇帝想让虞世
南抄一篇文章做屏风,但是没找到原文,虞世南竟然一口气把这篇很
长的文章给默写出来了,而且一个字都没错。
虞世南不仅字好,学问也好,皇帝称赞虞世南有“五绝”,说他“品
行高尚、忠诚正直、博学多才、文采出众、书法一流”。皇帝说一个
臣子只要具备“五绝”中的一绝就能称为名臣,而虞世南把“五绝”
都给占全了,所以是“五绝名臣”。在中国历史上,能得到这种高评
价的臣子并不多,虞世南是其中一个,所以千古留名,成为后世典范。
诗的前两句,作者虞世南写,“垂綫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说的是蝉
垂着触角在喝露水,响亮的鸣叫声穿过高大的梧桐树传了好远。
作者把蝉的触角比喻成官员固定官帽的绳子,还特意强调蝉喝的水是
“清露”,就是纯净的露水。
古人歌颂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觉得蝉生存在高高的树上,代
表地位高;蝉不吃乱七八糟的东西,喝露水就能活,代表品德高尚、
不贪慕虚荣。
这跟做官做学问的标准是一样的,不管你地位多高,成就多大,都要
保持清廉纯洁的品性。作者虞世南既写出了蝉的生活习性,也把蝉的
象征意义都给写出来了。
诗的后两句,作者接着写了,“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般人都觉得,蝉的叫声传得远,是因为有风在帮忙,就像我们平时
经常说,“风中传来什么什么样的声音”,但是作者虞世南却不这样认
为,他觉得蝉鸣声传得远,是因为人家站得高,跟风没什么关系,没
风也能照样传得远,他这么说是有用意的,其实是在说那些品格高尚
又有真本事的人。这样的人本身就有实力,哪怕没有外界的帮忙,也
能取得成就。
这就好像我们日常学习,如果你自己能坚持做到认真刻苦,按时完成
任务,时间长了自然会有收获。整首诗二十个字,看起来每一句写的
都是蝉,但实际上每一句都大有深意,写的都是人。
是那些依靠自己的实力取得了成就和地位,并且依然能保持品德高尚
的人。作者虞世南就做到了,所以皇帝才夸奖他是“五绝名臣”。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01:22: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49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