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初一下册数学书

更新时间:2023-01-31 00:59:59 阅读: 评论:0

模型解题法初中-alrbag


2023年1月31日发(作者:湖北省一本分数线2021)

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

1.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如:∠1、∠2。

2.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条

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

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如:∠1、∠3。

3.对顶角相等。

二、垂线

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

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4.垂线特点: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

到直线的距离。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

最短。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

成8个角。

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

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如:∠1和∠5。

2

2.内错角:在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

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如:∠3和∠5。

3.同旁内角:在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同侧,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如:∠3和∠6。

四、平行线

(一)平行线

1.平行:两条直线不相交。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a∥b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推论:①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4.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外错角相等。

以上性质可简单说成:

1.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

2.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命题、定理

1.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2.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

„„,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

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3.真命题:正确的命题,题设是成立,结论一定成立。

4.假命题:错误的命题,题设是成立,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

5.定理;经过推理证实得到的真命题。(定理可以做为继续推理的依

据)

(五)平移

1.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

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平移不改变物体的

形状和大小。

2.平移的性质

①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

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②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

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第六章实数

4

一、算术平方根

1.算术平方根: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

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0的算术平方根为0;

2.平方根: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3.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与平方互为逆运算)

4.平方根性质:正数有2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是互为相反数;

负数没有平方根。

二、立方根

1.立方根: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数x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2.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与立方互为逆运算)。

3.立方根性质: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

立方根是0;

三、实数

1.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如:π、√2、√3

2.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有序数对

1.有序数对

用两个数来表示一个确定个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意义,

5

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2.坐标:数轴(或平面)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或数对)来表示,这个数

(或数对)叫做这个点的坐标。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有公共原点的

数轴。这样我们就说在平面上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

系。

2.X轴:水平的数轴叫X轴或横轴。向右方向为正方向。

3.Y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或纵轴。向上方向为正方向。

4.原点:两个数轴的交点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点:

①关于x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②关于y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③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与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

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三)象限

1.象限:X轴和Y轴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部分,也叫四个象限。右

上面的叫做第一象限,其他三个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做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象限以数轴为界,横轴、纵轴上的点及原点不

属于任何象限。一般,在x轴和y轴取相同的单位长度。

2.象限的特点:

①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6

(1).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零。

(2).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

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3).在任意的两点中,如果两点的横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

于纵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横轴。

②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到x轴的距离为|y|;

点到y轴的距离为|x|;

点到原点的距离为x的平方加y的平方再开根号;

③各象限内和坐标轴上的点和坐标的规律:

第一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x轴正方向:(+,0)

x轴负方向:(-,0)

y轴正方向:(0,+)

y轴负方向:(0,-)。

坐标原点:(0,0)

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

y轴横坐标为0。

二、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7

(一)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过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和Y轴的

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二)用坐标表示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

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把原图形向右(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

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

就把原图形向上(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并且所含未知项的最高次

数是1,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有几个方程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方程组。如果方程组中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那么这样的方程

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二元

一次方程组的解

8.2消元

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两种解法:一种是代入消元法,一种是加减消元法.

1.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

8

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

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加减消元法: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

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向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

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不等式

一、不等式及其解集

1.不等式:用不等号(包括:>、<、≠)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

2.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叫不等式的

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如果a>b,b>c,那么a>c(不等式的传递性).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同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

变。如果a>b,那么a+c>b+c(不等式的可加性).

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同乘(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两边同乘(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如果a>b,c>0,那么ac>bc;如果a>b,c<0,ac

性质4:如果a>b,c>d,那么a+c>b+d.(不等式的加法法则)

性质5:如果a>b>0,c>d>0,那么ac>bd.(可乘性)

性质6:如果a>b>0,n∈N,n>1,那么an>bn,且.当0

9

立.(乘方法则)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方法:

可以先把其中的不等式逐条算出各自的解集,然后分别在数轴上表示

出以两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为例,

①若两个未知数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同向左,就取在左边的未知数的

解集为不等式组的解集,此乃“同小取小”

②若两个未知数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同向右,就取在右边的未知数的

解集为不等式组的解集,此乃“同大取大”

③若两个未知数的解集在数轴上相交,就取它们之间的值为不等式组

的解集。若x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此时一般表示为a<x<b,或a≤x

≤b。此乃“相交取中

④若两个未知数的解集在数轴上向背,那么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空集,

不等式组无解。此乃“向背取空”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式组:几个含有相同未知数的不等式合起来,叫做不等式组。

2.不等式组的解: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组成

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就是求它的解集。

3.解不等式组: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

共部分,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

1、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2、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3、抽样调查:一种非全面调查,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

分对象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做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

调查方法。显然,抽样调查虽然是非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

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

4、统计调查的优点:全面调查的优点是可靠、真实;抽样调查的优

点是省时、省力,减少破坏性。

5、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6、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7、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为了使样本能够正确反

映总体情况,对总体要有明确的规定:总体内所有观察单位必须是同

质的;在抽取样本的过程中,必须遵守随机化原则;样本的观察单位

还要有足够的数量。又称“子样”。按照一定的抽样规则从总体中取

出的一部分个体。

8、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9、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也称次数。在一组依大小顺序排列的测量值中,当按一定的组距将其

分组时出现在各组内的测量值的数目,即落在各类别(分组)中的数据

个数。

10、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用文字表示定义为:每个对

11

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是频率。

11、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

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12、表示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统计表,通过表格可以找出数据

分布的规律;

二是统计图,利用统计图表示经过整理的数据,能更直观地反映数据

的规律。

13、常见统计图:(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

数目;

(2)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总量间的比重;

(3)折线统计图:能反映事物变化的规律。

14、频数分布直方图

15、列频数分布表的注意事项:

(1)运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一般先列出它的分

布表,其中有几个常用的公式: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抽样数据总数;各

组频率之和等于1;数据总数×各组的频率=相应组的频数。

(2)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目的,是为了将频数分布表中的结果直观、

形象地表示出来,其中组距、组数起关键作用,分组过少,数据就非

常集中;分组过多,数据就非常分散,这就掩盖了分布的特征,当数

据在100以内时,一般分5~12组。

16、直方图的特点:①清楚显示各组频数分布情况;②易于显示各组

12

之间频数的差别。

17、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1)找出所有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算出它们的差;

(2)决定组距和组数;

(3)确定分点;

(4)列出频数分布表;

(5)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00:59: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48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 活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