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孔子思想

更新时间:2023-01-31 00:47:20 阅读: 评论:0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guitar怎么读


2023年1月31日发(作者: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孔子思想学说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

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

“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

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

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

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

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

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孔

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

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

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

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

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与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他认为

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

会盟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

.

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

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

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他教育颜渊要“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

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

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仁”“德”互相渗

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

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在政治上,他反对使用强制性的刑法,主张“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为政》)。

“仁”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以前已有

“仁”的概念,但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

“仁”的意义。

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颜渊》),

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颜渊》)。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

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

.

面。他崇尚“礼”,而又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

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

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教导学生

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

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

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其所谓“德”,

就是“仁”的精神体现。子张问“仁”,孔子更具体

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

宽、信、敏、惠”。五者的出发点,都建立在对人的

尊重关心和体谅上。

他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

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即:“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

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

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

这种“大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

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

一是“中”,二是“和”。

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

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

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

所以《子罕》篇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

毋我。”这四者讲的都是排除固执主观成见,尊重客

观事实。

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子路》)。他所

谓“和而不同”,就是指不同事物之间,不是单纯的

一方依顺另一方,而是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

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

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

关系的和谐与统一。

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强调“和为贵”,

就是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

.

谐。这种强调协调与和谐的观点,脱离开其维护宗法

等级制的内涵,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乃是一种有社会

普遍意义的原则。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

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他提倡“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称“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又说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他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说:“吾常终日不食,终

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

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

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

他提倡奋发学习,讲求学习方法。在知识的形成

积累上,强调学与求的重要性,称自己是“我非生而

.

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要求

弟子“发奋忘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他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他说:“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一方面

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学习探求的基础上,另一方面

又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变

成自己的知识,丰富提高自己。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00:47: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47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高贵
下一篇:love is over
标签:孔子思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