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
2013-05-30作者:编辑:化成天下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也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开始于隋朝(公元518年——公元
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续了1000多年。
读书人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的人不论年龄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试合格被
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给粮
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
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考上的叫“举人”。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礼部”(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举行,考上的叫
“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
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古代考试内容
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考试史中,古人几乎尝试过各种可能想到的考试内容。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那时的考试内容
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
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明、
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
学(诗赋)。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二、八股文
是中国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和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时期,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
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题目都出于中国古代的两本很古老的教科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五经》,论述内容以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规格。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各部分组成,作用互不
相同。八股文对字数有也有一定的限制,文中要求点句、格式等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三、各朝代情况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后,广大中小地主的势力得到加强,要求做官
参政的愿望也愈加强烈。科举制度不但能满足这种愿望,而且能更广泛地发掘、笼络人才,
因此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举制度开始系统和完善起来。在政府各级学馆学
习的生徒和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都可参加科举,此外还有现任官员参加的科考等。科举考
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稍
后又开设了制举和武举。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
才被授予官职。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科举考试中,
常见的科目有进士科、制科、词科、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
即授予考生官职。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蒙古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
色彩。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
三级。在乡试、会试时蒙古人和西北各少数民族只考两场,而汉人则须考三场。御试时,虽
然考生都考策问一道,但前两种人仅限五百字以上,而汉人必须在千字以上。在考试内容上,
汉人的题目也比较难。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科举考试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考生通过县试
和府试后称为童生,就可以参加进士科的正式考试,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院试是国
家科举正式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院试之后是乡试,在京城及各
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乡试取中的称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会试和殿试是最
高一级的考试。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会试被录取的
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贡士还要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出榜分三甲,
其中一甲赐进士及第,就是大家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科举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和考试程序。在清
朝,每逢遇到皇帝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二甲、三甲的进士
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清朝科举考试中也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乾隆年间考
试内容增加了诗赋,以后院试、乡试、会试都必须考诗,称为试帖诗。篇二:浅谈中国古代
科举制度演变与当代启示研究背景与意义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与当代启示研究背景与意义我们不难发现,持续了1300年
之久的科举制,曾经闪耀过璀璨的光芒。在科举制消逝了近百年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科
举时代所积淀的传统文化之无处不在。在经历了盲目而激烈的批判之后,科举制又渐渐为世
人所慎思、所吸纳。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大规模的国家考试,科举以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政府官
职为鹄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过不可估
量的深远影响。从教育的角度看,由于深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封建时代办学的目
的是“储才以应科目”,足见科举对教育的影响之大。科举废除已近百年,其对教育的影响
却弥漫并积淀为现实基因的一部分。探讨科举制下考试与教育的关系,有利于我们今天的教
育考试改革鉴古知今、趋利避害。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
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科举在中国古代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从制度的角度来说,科举制度确实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一、科举的积极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文化方面。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作为考试内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
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一个书生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
何谈治国之道。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
其次,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中国古代的灿
烂的文化。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与繁荣;唐小说的兴起与发展。如此说来,科举制度对
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确实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二、从科举制度对社会以及封建统治的作用来看。
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这样的一种选官模式,一定程度上,
三、从个人角度来看
由此看,科举制度的实行在古代是积极的作用是主要的。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
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日益突现。
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八股取士,原来用
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
的工具,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
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
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
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三、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
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
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
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四、科举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文化心理,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科举成
为最吸引人的事业,读书成了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科举及第与否成为人生极喜极悲
的重大因素。相信陈世美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虽然这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
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由此,就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
的选官,选才制度。就制度本身而言,科举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作,在中国历史上起了
极其重大的作用,如同传统文化的其他精华一样,科举制度的积极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我们的目的。篇三:论中国古代科
举制度
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
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
结束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经历着几个时期:
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隋朝统一全国之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
参与政权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就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度代替以前的
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唐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完备时期。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
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主要科目有明经、进士。
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
一种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当时称为生徒。
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也称为省试。
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地方州、县逐级对他们进
行考试,合格的人被送到京城长安参加尚书省的省试。这样的人叫做乡贡。凡是被举送参加
省试的考生,可称举人。省试被录取称及第。第一名称状元或状头。
科举考试及第者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尚不能直接得到官职,还须经过吏部的考试,才
能被授予官职。
吏部的考试是在每年十月以后,次年的夏天来临之前,吏部便要按照“三注三唱”的程
序公布考试人员所得到的官职,并经尚书、门下两省和皇帝批准之后,以皇帝的名义发给委
任文书“告身”【古代授官的文凭】。
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朝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阶层逐渐扩大,想任职官吏的人在经济实力日益雄
厚的同时,迫切地要求通过科举走上政治舞台。因此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唐朝相比,有着显著
的发展:
第一,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任用的范围。唐代录取进士及第每次不过二、三十人,
少
则几人、十几人。宋朝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及第,二等称赐进士出身,三等称同进士
出身,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唐代录取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
实际授予官职还须通过吏部考试一关。而宋朝一经录用便可任官,排名在前的即可得到高官。
宋朝还不限制应试者的出身,甚至僧道之人也可以参加科举。
第二,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由皇帝亲自殿试考选,考生一律成为天子
的
门生,避免考生与主考官之间以师生为名结成同党。
第三,从宋代开始,科举正式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糊名就
是
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封密起来,誊录就是将考生的考卷另行抄一遍。这样
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都无从辨认,做到绝对的公平
竞争。这些方法都被后来明清所继承。
第四,在考试的内容上,改变了唐代只考诗赋的做法,进士科增加了经义等内容,还设
有“明
法”科,“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案,”考中者任司法官员。
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
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
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
明代的科举制度在程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
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
司驻地。每三年一次。中乡试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解元(jiè-):唐宋科举时乡试(州
府举行的考试)的第一名。宋元以后用作对读书人的尊称,如明代唐伯虎,人称唐解元。】。中
会试者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
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通过逐级考试,统治者可以从中挑选最有用的人才。
明代科举考试内容的重要变化即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明太祖朱元璋采取刘基【刘基
(1311-1375):明初大臣。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曾任元朝官吏,后弃官隐居,
著《郁离子》,揭露元末暴政。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劝朱元璋脱离韩
林儿独树一帜,并参预机要,筹划用兵。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1371年被胡
惟庸诬陷而遭免职,忧愤而死。善文章,与宋濂齐名,有《诚意伯文集》。】的意见,规定各
级考试专用四书五经命题,作者只能按照宋代程、朱等几家的经义解释来回答,绝不允许抒
发自己的见解。明宪宗时,更创立了“八股”的格式,要求文章在形式上逐段对偶。堆砌雕
琢,完全脱离社会现实。所以比唐宋诗文取士,更禁锢人们的思想,使科举制度完全服务于
皇帝专制的需要,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清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时期。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
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科举只是为汉官铺设的一条参加政权的阶梯。科举考试的内容,仍然
采取明时的八股文,用以禁锢士大夫的思想。之后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严厉,但由于科举制度本身的弊端,舞弊越演越烈,
成为历史进步的障碍,所以最终只有走上被消灭这条道路。
总体来说,科举制度的实行在古代是积极多于消极的。
从个人角度来说:
它的积极性体现,一个出生普通家庭的人想要进入朝廷,高榜题名,然后升官晋爵,光
宗耀祖,飞黄腾达,全家富贵,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科举考试。
它的消极性体现,假使一个普通人士极度看重他的名望或是某些其他原因一心要成为官
吏,便投住一生的心血埋头苦读,本可以开始其他路途发展的机会,但全都不去考虑,有些
人还是到死的那天都不能高中,不能够成全他毕生的愿望,含恨而终。所以有的时候也不能
一味地将科举视为殊死搏斗的政治战场,白白虚度大好光阴,渐渐加速社会的腐败。从社会
角度来说:
它的积极性体现,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让他们明白考科举可以是一条
很好的出路。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提高社会的行政效率。改变了封建社
会前
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
与活力,科举制度成为了选拔官吏唯一公正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
书,考试和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和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
苦勤奋读书的氛围,更加促进了文学的繁荣昌盛。
它的消极性体现,作为一项文官选拔制度,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
及近百万名以上的举人。这庞大的群落,当然也会滋养不少贪官污吏或卑鄙的害群之马,做官
位却不做其事,皇帝赋予父母官的政策等得不到实施。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
重束缚应考者,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他们原本活跃的思想,对学术文
化的发展没有推动作用,反而败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直至最终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
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科举制度与现在的高考有其关联对应性,国家正在一步步完善各项不足,一项制
度的实行必定有利有弊,怎样做到尽善尽美正是中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国家输送和培养
各行各业的人才还是付诸于现在高考的制度,必须做到公平原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
国民综合素质,这是振兴中国的必然之道。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00:13: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46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