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挪用公款罪

更新时间:2023-01-30 23:56:16 阅读: 评论:0

梦见黑马跑-desire是什么意思


2023年1月30日发(作者:伤感爱情短文)

刑法关于挪用公款罪的有关规定

刑法条文:

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

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

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

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司法解释:

(1)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

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

(2002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了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

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含义问题,解释如下: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一)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

(二)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

(三)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

现予公告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

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998年5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1998年4月6

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7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5月9日起施行。

为依法惩处挪用公款犯罪,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对办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

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的“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包括挪用者本人使用或者给他

人使用。

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第二条对挪用公款罪,应区分三种不同情况予以认定:

(一)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构成挪用公款罪。

挪用正在生息或者需要支付利息的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但在案发前全部

归还本金的,可以从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给国家、集体造成的利息损失应予追缴。挪用公

款数额巨大,超过三个月,案发前全部归还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二)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挪用时间和是否

归还的限制。在案发前部分或者全部归还本息的,可以从轻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

罚。挪用公款存入银行、用于集资、购买股票、国债等,属于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所获

取的利息、收益等违法所得,应当追缴,但不计入挪用公款的数额。

(三)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赌博、走私等非法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数额

较大”和挪用时间的限制。

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不知道使用人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者用于非法活动,数额较大、超

过三个月未还的,构成挪用公款罪;明知使用人用于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的,应当认定为

挪用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

第三条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数额较大、超过三个

月未还的”,以挪用公款一万元至三万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以挪用公款十五万元至二

十万元为“数额巨大”的起点。挪用公款“情节严重”,是指挪用公款数额巨大,或者数额

虽未达到巨大,但挪用公款手段恶劣;多次挪用公款;因挪用公款严重影响生产、经营,造

成严重损失等情形。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以挪用公款五千元至一万元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数

额起点。挪用公款五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情

节严重”的情形之一。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情节严重的其他情形,按照本

条第一款的规定执行。

各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照本解释规定的数额幅度,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

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数额标准,参照挪用公

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数额标准。

第四条多次挪用公款不还,挪用公款数额累计计算;多次挪用公款,并以后次挪用的公款

归还前次挪用的公款,挪用公款数额以案发时未还的实际数额认定。

第五条“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是指挪用公款数额巨大,因客观原因在一审宣判前

不能退还的。

第六条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

罚。

第七条因挪用公款索取、收受贿赂构成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第八条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以

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处罚。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挪用公款

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的批复

2000年3月14日高检发研字[2000]7号)

河南省人民检察院:

你院《关于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私营企业使用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及适用法律问题的

请示》(豫检研〔1999〕12号)收悉。经研究认为,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的

行为,无论发生在刑法修订前后,均可构成挪用公款罪。至于具体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应

根据行为发生的时间,依照刑法及1989年1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

执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5月9日最高人民

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办理。

此复。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

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

(2001年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第1193次会议通过)

为依法惩处挪用公款犯罪活动。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

使用的有关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个人将公款借给其他自然人或者不具有法人资

格的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等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第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谋取个人利益,以个人名义将公款借给其他单位

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第三条本解释施行后,我院此前发布的司法解释的有关内容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不再

适用。

(注:本解释自2001年10月26日起施行)

(5)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国家工作人员

挪用非特定公物能否定罪的请示的批复

(2000年3月15日高检发释字[2000]1号)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国家工作人员挪用非特定公物能否定罪的请示的批复》已于2000年

3月6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察委员会第五十七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3

月15日起施行。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

你院鲁检发研字[1999]第3号《关于国家工作人员挪用非特定公物能否定罪的请示》收

悉。经研究认为,刑法第384条规定的挪用公款罪中未包括挪用非特定公物归个人使用的行

为,对该行为不以挪用公款罪论处。如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定罪处罚。

(6)高人民法院关于挪用公款犯罪

如何计算追诉期限问题的批复

(2003年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90次会议通过,2003年9月22日发布,

自2003年10月10日起施行)

法释[2003]16号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津高法[2002〕4号《关于挪用公款犯罪如何计算追诉期限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

答复如下:

根据刑法第八十九条、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

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犯罪的追诉期限从挪用行为实施完毕之日起计算;

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来还的,犯罪的追诉期限从挪用公款罪成立之日起计算。挪

用公款行为有连续状态的,犯罪的追诉期限应当从最后一次挪用行为实施完毕之日或者犯罪

成立之日起计算。

此复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

工作座谈会纪要

2003-12-16

为了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审判经济犯罪案件工作,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6月4日至

6日在重庆市召开了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

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主管刑事审判工作的副院长和刑庭庭长参加了座谈会,全国人大常

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也应邀派员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总结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修订实施以来人民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的情况

和经验,分析了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

强人民法院审判经济犯罪案件的工作做了部署。座谈会重点讨论了人民法院在审理贪污贿赂

和渎职犯罪案件中遇到的有关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并就其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形成了

共识。经整理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纪要如下:

一、关于贪污贿赂犯罪和渎职犯罪的主体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认定

刑法中所称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在各级国家

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根据有关立法解释的规定,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

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

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乡(镇)

以上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政协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司法实践中也应当视为国家机关工

作人员。

(二)国家机关、固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

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的认定

所谓委派,即委任、派遣,其形式多种多样,如任命、指派、提名、批准等。不论被委

派的人身份如何,只要是接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代表国家机关、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组织、领导、

监督、管理等工作,都可以认定为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如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

在国有控股或者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工作的人员,应当以国

家工作人员论。国有公司、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原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和股

份有限公司新任命的人员中,除代表国有投资主体行使监督、管理职权的人外,不以国家工

作人员论。

(三)“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的认定

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应当具有两个特征:一

是在特定条件下行使国家管理职能;二是依照法律规定从事公务。具体包括:(1)依法履行

职责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依法履行审判职责的人民陪审员;(3)协助乡镇人民政

府、街道办事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农村和城市基层组织人员;

(4)其他由法律授权从事公务的人员。

(四)关于“从事公务”的理解

从事公务,是指代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履行组织、

领导、监督、管理等职责。公务主要表现为与职权相联系的公共事务以及监督、管理国有财

产的职务活动。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国有公司的董事、经理、监事、会计、

出纳人员等管理、监督国有财产等活动,属于从事公务。那些不具备职权内容的劳务活动、

技术服务工作,如售货员、售票员等所从事的工作,一般不认为是公务。

二、关于贪污罪

(一)贪污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贪污罪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财产性职务犯罪,与盗窃、诈骗、抢夺等侵犯财产

罪一样,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实际控制财物作为区分贪污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对于行为人利

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了虚假平帐等贪污行为,但公共财物尚未实际转移,或者尚未被行为

人控制就被查获的,应当认定为贪污未遂。行为人控制公共财物后,是否将财物据为己有,

不影响贪污既遂的认定。

(二)“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认定

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是指因承包、租赁、

临时聘用等管理、经营国有财产。

(三)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共同非法占有单位财物行为的认定

对于国家工作人员与他人勾结,共同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行为,应当按照《最高人民

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定罪处罚。对

于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

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有的,应当尽量区分主从犯,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

司法实践中,如果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相当,难

以区分主从犯的,可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四)共同贪污犯罪中“个人贪污数额”的认定

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个人贪污数额”,在共同贪污犯罪案件中应理解为

个人所参与或者组织、指挥共同贪污的数额,不能只按个人实际分得的赃款数额来认定。对

共同贪污犯罪中的从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共同贪污的数额确定量刑幅度,并依照刑法第

二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三、关于受贿罪

(一)关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认定

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既包括利用本人职务上主管、负

责、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职权,也包括利用职务上有隶属、制约关系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

职权。担任单位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通过不属自己主管的下级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职

务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应当认定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

(二)“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认定

为他人谋取利益包括承诺、实施和实现三个阶段的行为。只要具有其中一个阶段的行为,如

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时,根据他人提出的具体请托事项,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就

具备了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件。明知他人有具体请托事项而收受其财物的,视为承诺为他人

谋取利益。

(三)“利用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认定

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规定的“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是指行为人与

被其利用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在职务上虽然没有隶属、制约关系,但是行为人利用了本人职

权或者地位产生的影响和一定的工作联系,如单位内不同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上下级

单位没有职务上隶属、制约关系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有工作联系的不同单位的国家工作人

员之间等。

(四)离职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财物行为的处理

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离退休后收受

财物行为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规定的精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

利益,并与请托人事先约定,在其离职后收受请托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以受贿罪定罪处罚。

(五)共同受贿犯罪的认定

根据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受贿的,应

当以受贿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责任。非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构成受贿罪共犯,取决于双方有无共

同受贿的故意和行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向国家工作人员代为转达请托事项,收受请托

人财物并告知该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明知其近亲属收受了他人财物,仍按照近

亲属的要求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对该国家工作人员应认定为受贿罪,其近亲属以受

贿罪共犯论处。近亲属以外的其他人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由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

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双方共同占有的,构成受贿罪共犯。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指定他人将财物送给其他人,构成

犯罪的,应以受贿罪定罪处罚。

(六)以借款为名索取或者非法收受财物行为的认定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借为名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非法收受财物为他人

谋取利益的,应当认定为受贿。具体认定时,不能仅仅看是否有书面借款手续,应当根据以

下因素综合判定:(1)有无正当、合理的借款事由;(2)款项的去向;(3)双方平时关系如

何、有无经济往来;(4)出借方是否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其谋取利益;(5)

借款后是否有归还的意思表示及行为;(6)是否有归还的能力;(7)未归还的原因;等等。

(七)涉及股票受贿案件的认定

在办理涉及股票的受贿案件时,应当注意:(1)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

或非法收受股票,没有支付股本金,为他人谋取利益,构成受贿罪的,其受贿数额按照收受

股票时的实际价格计算。(2)行为人支付股本金而购买较有可能升值的股票,由于不是无偿

收受请托人财物,不以受贿罪论处。(3)股票已上市且已升值,行为人仅支付股本金,其“购

买”股票时的实际价格与股本金的差价部分应认定为受贿。

四、关于挪用公款罪

(一)单位决定将公款给个人使用行为的认定

经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将公款给个人使用,或者单位负责人为了单位的利益,决定将

公款给个人使用的,不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上述行为致使单位遭受重大损失,构成其他

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员定罪处罚。

(二)挪用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行为的认定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的

规定,“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

用,谋取个人利益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将公款供其他单

位使用的,认定是否属于“以个人名义”,不能只看形式,要从实质上把握。对于行为人逃

避财务监管,或者与使用人约定以个人名义进行,或者借款、还款都以个人名义进行,将公

款给其他单位使用的,应认定为“以个人名义”。“个人决定”既包括行为人在职权范围内决

定,也包括超越职权范围决定。“谋取个人利益”,既包括行为人与使用人事先约定谋取个人

利益实际尚未获取的情况,也包括虽未事先约定但实际已获取了个人利益的情况。其中的“个

人利益”,既包括不正当利益,也包括正当利益;既包括财产性利益,也包括非财产性利益,

但这种非财产性利益应当是具体的实际利益,如升学、就业等。

(三)国有单位领导向其主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下级单位借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认定

国有单位领导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指令具有法人资格的下级单位将公款供个人使用的,属

于挪用公款行为,构成犯罪的,应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

(四)挪用有价证券、金融凭证用于质押行为性质的认定

挪用金融凭证、有价证券用于质押,使公款处于风险之中,与挪用公款为他人提供担保

没有实质的区别,符合刑法关于挪用公款罪规定的,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挪用公款数额

以实际或者可能承担的风险数额认定。

(五)挪用公款归还个人欠款行为性质的认定

挪用公款归还个人欠款的,应当根据产生欠款的原因,分别认定属于挪用公款的何种情

形。归还个人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进行营利活动产生的欠款,应当认定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

动或者进行营利活动。

(六)挪用公款用于注册公司、企业行为性质的认定

申报注册资本是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作准备,属于成立公司、企业进行营利活动的组成

部分。因此,挪用公款归个人用于公司、企业注册资本验资证明的,应当认定为挪用公款进

行营利活动。

(七)挪用公款后尚未投入实际使用的行为性质的认定

挪用公款后尚未投入实际使用的,只要同时具备“数额较大”和“超过三个月末还”的

构成要件,应当认定为挪用公款罪,但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八)挪用公款转化为贪污的认定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挪用

公款是否转化为贪污,应当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具体判断和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

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在司法实践中,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

有公款的目的:

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

的规定,行为人“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对其携带挪用的公款部分,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2、行为人挪用公款后采取虚假发票平帐、销毁有关帐目等手段,使所挪用的公款已难

以在单位财务帐目上反映出来,且没有归还行为的,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3、行为人截取单位收入不入帐,非法占有,使所占有的公款难以在单位财务帐目上反

映出来,且没有归还行为的,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4、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能力归还所挪用的公款而拒不归还,并隐瞒挪用的公款去向的,

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五、关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一)行为人不能说明巨额财产来源合法的认定

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不能说明”,包括以下情况:(1)行为人拒不说明

财产来源;(2)行为人无法说明财产的具体来源;(3)行为人所说的财产来源经司法机关查

证并不属实;(4)行为人所说的财产来源因线索不具体等原因,司法机关无法查实,但能排

除存在来源合法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的。

(二)“非法所得”的数额计算

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条规定的“非法所得”,一般是指行为人的全部财产与能够认定的所

有支出的总和减去能够证实的有真实来源的所得。在具体计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应

把国家工作人员个人财产和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财产、支出等一并计算,而且一并减

去他们所有的合法收入以及确属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个人的非法收入。(2)行为人所有

的财产包括房产、家具、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及股票、债券、存款等动产和不动产;行为人

的支出包括合法支出和不合法的支出,包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费用、罚款及向他人行贿

的财物等;行为人的合法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稿酬、继承等法律和政策允许的各种收入。

(3)为了便于计算犯罪数额,对于行为人的财产和合法收入,一般可以从行为人有比较确

定的收入和财产时开始计算。

六、关于渎职罪

(一)渎职犯罪行为造成的公共财产重大损失的认定

根据刑法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渎职犯罪是以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

大损失为构成要件的。其中,公共财产的重大损失,通常是指渎职行为已经造成的重大经济

损失。在司法实践中,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虽然公共财产作为债权存在,但已无法实现债权

的,可以认定为行为人的渎职行为造成了经济损失:(1)债务人已经法定程序被宣告破产(2)

债务人潜逃,去向不明;(3)因行为人责任,致使超过诉讼时效;(4)有证据证明债权无法

实现的其他情况

(二)玩忽职守罪的追诉时效

玩忽职守行为造成的重大损失当时没有发生,而是玩忽职守行为之后一定时间发生的,应从

危害结果发生之日起计算玩忽职守罪的追诉期限。

(三)国有公司、企业人员读职犯罪的法律适用

对于1999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实施以前发生的国有公司、企业人

员渎职行为(不包括徇私舞弊行为),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不能按照刑法修正案追究

刑事责任。

四)关于“徇私”的理解

徇私舞弊型渎职犯罪的“徇私”应理解为徇个人私情、私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了本单位

的利益,实施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第一款的规

定定罪处罚。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挪用公款犯罪具体数额标准的规定

川高法〔1998〕99号1998年5月26日

全省各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法院、程度铁路运输两级法院: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4月6日法释〔1998〕9号《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三款的授权,结合我省实际,并征得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同意,

现对我省挪用公款案件的具体犯罪数额作如下规定:

一、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

还的”,以挪用公款二万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以挪用公款十五万元为“数额巨大”的

起点。

二、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以挪用公款五千元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数额起点,

以挪用公款五万元为“情节严重”的数额起点。

三、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以五千元为追究

刑事责任的数额起点。

以上规定,请各地遵照执行。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23:56: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45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明察暗访
下一篇:平面设计师
标签:挪用公款罪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