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开门见山

更新时间:2023-01-30 23:53:24 阅读: 评论:0

自考历年真题哪里下载-甘蔗的拼音


2023年1月30日发(作者:张靓颖我用所有报答爱)

一花一叶

1一叶一世界

议论文的开头有开门见山法、宕开一笔法、设置疑问法、征引名言法、概括介绍法、树立靶子法等多种。不论用哪种方

法开头,都要简洁、有力。平时作文,最常用的是以下二种开头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开门见山的写法可以使论点鲜明突出,便于作者围绕论点选择材料,展开论证,也便于读者把握

文章的要点和结构。它又可以细分为四种类型。

1、引用名言。

古语说得好,“自古英雄多磨难。”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名人志士都很注重在逆境中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意

志。(《吃苦是福》)

此开头,引用古语直接入题,简洁明快。既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又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2、运用修辞。

自负,像一个泥潭,陷进去,就难以自拔;自卑,像一根受了潮的火柴,难以把希望之火点燃。所以,我们既不能

自负,也不能自卑。(《自负与自卑》)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立谏言者事业有成而名垂千古,拒忠言者祸国殃民而遗臭万年。(《忠臣的声音》)

例子一用比喻的修辞来说明主旨,给人具体形象的感觉,便于读者认识所论述的观点;例子二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鲜明醒目。

3、巧设疑问。

水者,柔也?(《水声潺潺》)

四个字开头,用笔极省,借助疑问,吸引读者,同时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4、解题。

我赞美“舍生取义”。因为“舍生取义”是千百万仁人志士的人生哲理,它激励人们为了真理和正义的事业而献身,它使

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崇高、圣洁,它使一切见利忘义之辈、苟且偷生之徒变得渺小、丑恶。(《舍生取义赞》)

直接对“舍生取义”加以解释和阐发,表明自己的观点,鲜明而简洁。

二、缘事入笔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借助一个事实或材料而开头。主要细分为三种形式。

1、略述式。

据说,著名的歌唱家郭兰英向画家李苦禅请教:“什么字最难写?”李老回答说:“‘一’字最难写。”初一听,真不解其

义,然而,细细一想,却觉得含义深邃——那就是世间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是最难做到的。(《“一”字最难写的联想》)

这段开头,简述一个材料,然后由此得出论点,简单明了。

2、简析式。

闲谈中听见有人这样批评一些能言善辩的同学:“一个中学生高谈阔论、鼓唇弄舌像个啥样子?”言外之义,能言善

辩、口齿伶俐的同学都是“华而不实”,该贴上“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标签了。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那些将自己埋入书山题海、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才能得到“稳重”、“塌实”的美称,他们才是我们当代中学生应有的形象。这纯粹是一种误解和偏

见。(《能言善辩》)

此开头在列举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后,进行简要的评述,然后再提出论点,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3、引申式。

在文章的开头叙述一个故事或一个事实,然后通过联想引申,得出论点。这样的开头往往因为从材料中引申出论点,

立意也就很深了。如:

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1915年,一批欧洲传教士在大洋洲极北处建立了一个传教站。在其不远处,有一个原始部落,

他们还使用着磨制石斧。于是,传教士送给土著人大批短柄钢斧,旨在提高土著人的生产效益。结果却大出所料,那些

钢斧只是增加了土著人的睡眠时间。乍一听,这像是个笑话,细一想,却觉得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需要人们正确认识的关

系,即生产力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没有较高素质的生产者,即使有先进的生产资料,也不会有发达的生产力。(《提高

素质不容忽视》)

一、点明论题,暗示主旨。

有些议论文,是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来论证问题的。这类议论文的结尾部分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所在。

如秦牧《青年人应该怎样选择生活道路》一文,就是在结尾时点明中心论题的:青年人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选择正确

生活道路。又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结论和论点也是统一的,故在结尾时这样写道: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二、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一花一叶

2一叶一世界

《理想的阶梯》一文,用两个比喻归结上文,深化“奋斗”是《理想的阶梯》的中心论点,激励青年为实现光辉灿烂的理

想而奋斗。再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在结束时,既概括全文内容,又同开头部分提出的论点相照应,从而突出了

文章的论述中心:总之,我们要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

这样的结尾,不仅突出了中心,还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三、引用名言,深化中心。

即引用警句、名言、诗句、经典著作、俗语、谚语等作文章的结尾,达到“立语言而居要”。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

化主题。《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结尾“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一句,是仿照怀特黑德的名言自拟而成的,语言精

辟,深化了中心思想。运用该法应注意,所引用的材料须与主题相关,为主题服务。

四、鼓舞号召,提出希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很多好的文章,都是以情取胜的。此法都在前文感情的基础上,发出号召或呼唤,引起人们的

关注和思索。但使用此法,应忌空喊口号、空洞无物,要做到情有所根。如《从三到万》结尾提出诚恳的希望,引导读

者联系自身作深远的思考。

也有些文章常在结尾时提出希望,预示未来。如陶铸的《崇高的理想》就是如此:同学们!从开始有人类社会以来,没

有哪一个社会能与共产主义社会相比。什么理想也不能同共产主义这一更崇高更伟大的理想相比。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

要有这个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最好的年华贡献给这个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

五、画龙点睛,篇末完题。

有人认为只有狭义的散文常用“画龙点睛”之笔,其实议论文也有在篇末“点睛”,借以完题的(完题,即指完成论述过程,

完整而有相当的深度而言)。如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结尾:从“文艺批评”方面看,梁实秋这条文化走狗

毕竟是精疲力竭,毫不中用了。因此,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

这个结尾,最终画成了一幅完全切合梁实秋身份的狗像:“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并完了题。

六、抒情描摹,远瞩前景。

如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结尾,就是对革命高潮到来的热情的展示:它(指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

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

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个结尾情理相宜,强烈地感染着读者,使读者受到莫大鼓舞,因而决心用自觉行动去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

七、文意已尽,自然收尾。

大多数的议论文,都是“问题解决”了,文章也就结束、收尾。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在分析、阐明了为什么要“改

造”和怎样“改造”我们的学习之后,用三句话自然地结束了全文: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

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三句话,

水到渠成,进一步肯定了“改造”,很自然地收束起来。

八、指出教训,强调深意。

如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结尾时说:就这样,个人(指李自成)的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

不深刻的。

这个结尾,即在正告人们在革命胜利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忘乎所以,意义极为深刻。

总之,“文无定法”,写文章如行云流水,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不拘法的。但对作为整个构思中有机组成部分的结尾

来说,切忌临时拼凑,重复累赘,装腔作势,首尾脱节等毛病。这里所谈及的,不过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结尾方法。而

且应该注意,不论何种结尾方法都应该服从论述问题的需要,决不能使之成为外加的游离的部分。

1、“休闲”式

所谓“休闲”式,就是人们常说的“顺式开头”,即直截了当引入话题摆出观点。常见的操作模式是:话题(或材料)引

入+论点。就如同大众休闲服饰一样,平易、自然。在写作实践中,最易理解,最易掌握,最省时间。对于写作基本功一

般的同学或者在考场剩余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是一种保底的开头方法,也是所有考生都要熟练掌握的方法。

例一:育民小学举办游泳训练班,用科学理论指导学生进行游泳训练,取得显著成绩。这,又一次极好地证明了理

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这个真理。

例二:中学六年的学习生活,给了我许多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其中之一是:失败后要不怕失败,正视

失败,不懈努力,才可反败为胜。

这种开头的好处是既简洁平实,便于掌握,又开宗明义,一语破的。

一花一叶

3一叶一世界

2、“婚纱”式

婚纱无比华贵魅力,为丽人增色。而婚纱本身却常常是租借得来的。“婚纱”式开头就是人们常常使用的“名言式”、“引

用式”开头方法,考生通过引用他人精警文句开头,达到迅速打开思路,丰富文章表现力的目的。具体的操作模式为:名

言+简析+主旨。

例一:“我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这是美国诗人艾略特早期诗作中的名言。用它描摹某些习惯的恶毒,这是

很恰当的。有些习惯实际就是积久的惰性,它不啻于民众的鸦片。

例二: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有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子讲的是他的读书体验。拿来一本书,作者的观点、思想一目了然,这就是所谓“清如许”,作者平时不停地读书、思

考、探究,这就是所谓“活水来”。没有“活水来”就没有“清如许”,所以,一定要“搞活”。……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加强论述的权威性,先声夺人。从某种角度体现了作者的阅读面,增添了文章的书卷气。喜

欢这种开头的同学就应该在平时多读书,多摘抄,多记忆。应用时才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3、“时装”式

时装大多艳丽雍容,华贵典雅,很能点亮观众的眼球。“时装”式开头即人们常说的“比喻式”、“铺排式”、“文采式”开

头法。对于有文采,语言富于表现力的同学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常见的操作模式是:修辞句式铺排+主旨。

例一:小鸟要飞翔在蓝天,需要有一对翅膀;实践要发挥它的巨大作用,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就是实践的翅膀。

例二:茫茫大海上,一船正劈风斩浪而行。目的地:彼岸。靠什么才能不迷失方向?指南针。人生征途,遥不可知。

人生目标的追求,如何才能不迷路?理论,尤其是科学理论的指导。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借助形象帮助说理,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

议论文的结尾方法也很多,如“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式,“言为心声、呼唤号召”式,“引用佳句,多姿多彩”式,“抒

情议论,诗情画意”式等,请同学们自己揣摩练习,这里不再赘述。

一种技能,从理解到运用再到形成技能,必需经过长期的练习。写作更是这样。开头结尾的好方法很多,好做法也

很多,古语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不断练习,不断揣摩,才能切实

理解某种做法的精髓,才能在实战中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创作出更多更快、更独特、更适合自

己的开头样式。

议论文的开头和结尾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云:“作今乐府法乔孟符(吉),博学多能,以乐府称。尝云‘作乐府亦有

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以

言乐府矣。”

元代文学家乔吉、陶宗仪讨论的虽是戏曲理论,但“凤头豹尾”之说在后人的创作中被奉为金科玉律,说明了开头和结尾

在文章中的重要。同样,好的开头和结尾,对于考试作文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考试作文,有特定的要求和评判标准,

考生要在特定情境中完成,教师要在特定情境中评判。考试作文在内容、表达及发展等级等方面有细致的量化标准作为

划等赋分的依据。好的开头和结尾可以彰显主旨,材料扣题,杜绝文不对题;可以严谨结构,层次清晰,防止思路混乱;

可以吸引眼球,获得好感,避免审美疲劳,流于大众。

平时作文,尤其是作文备考,笔者在议论文(包括哲理散文)的开头和结尾训练方面,遵循“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的创

作规律,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举例文为“完美和残缺”话题的学生习作)。

开头的方式

一故事引题

引用生动或有哲理意蕴的小故事,吸引读者的同时,或引出话题,或提炼观点。

例文1:渔夫得大珠于海,喜不自堪。审谛之,有墨疵于大珠之上。思之:去瑕留珠,岂非得天价之宝邪?遂除之。累去

累存,累存累去。卒瑕去,珠亦尽矣。

故事中的渔夫想去除瑕疵,获得一颗完美无缺的珍珠。可是,美却消失在追求过于完美之中。(开头)

……苛求完美只能造成残破,宽容残缺才会铸就美丽。(结尾)

二名句导入

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还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突

兀、高远。

例文2: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振人心魄的壮美,在于残缺唤起

的对完美的渴望。

一花一叶

4一叶一世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也是这样。(开头)

三问题启思

用设问或反问句开头,其目的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使文章曲径通幽,显现文章的布局之美。

例文3:你不希望像大鹏一样志存高远、翱翔天际吗?你不想有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的浪漫,回味“执子之手,以子偕老”

的醇香吗?可是,朋友!人在旅途,怎能尽是坦途平川,我们将怎样走过荆棘沟坎?(开头)

……有了残缺,生活才丰富无比,残缺,是人生的真谛。残缺,将使完美和对完美的追求永驻心间。(结尾)

四美文养眼

锤炼语言,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嵌加古典诗词、名言哲句,或增加理趣美,或营造古韵美。

例文4:寂寞梧桐残月一钩,落霞秋水孤鹜一瞥;夕阳残照下衰草离披,寒蝉凄切里瘦马踯躅。是的,残缺是一种美,甚

至是一种完美。(开头)

……我喜欢项羽“时不利兮骓不逝”的绝唱,因为它是末路英雄的愤懑;我喜欢王嫱“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哀怨,因为它是迟

暮美人的无奈。这些残缺,吟唱着无限的感伤和永恒的苍凉。在黯然销魂时,在完美与残缺的抉择中,我依然选择残缺。

(结尾)

结尾可以采用的形式

首尾呼应:结尾可以照应开头,产生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效果。如例文3。

升华立意:可以深化主题,提升立意,如例文1,开头摆出了事实现象,结尾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避免了主题的平庸。

情理双趣:采用抒情性议论,表达情愫,激起波澜,引起共鸣,使议论文既有理趣,又有情趣,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例文4。

开头和结尾在文章的思想内容上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在思路结构上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在语言表达上有突出风格的妙处。

其形式上灵活自由,形式多样。如果稍作变化,开头和结尾就可以相互转换。有娴熟创作技巧的作者更能把几种形式融

会贯通。笔者只就几种常见和有特色的开头和结尾的形式和训练加以说明,难免挂一漏万。

作文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特质、情感经验、语言功底、个性喜好,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几种开头

和结尾的形式,在时间短暂而气氛紧张的考场上,定能游刃有余入文,水到渠成卒章。获得评卷教师的青睐,收获满意

的分数。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23:53: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45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小人国
下一篇:武松打虎视频
标签:开门见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