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为记念“左联”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的。它表现了作
者极度悲愤的心情:既有对牺牲的战友的深切哀悼,也有对杀害青年作家的反动
派的愤怒声讨。标题中“忘却”一词,意思是“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实际上
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因此,标题把“忘却”
与“记念”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似乎矛盾,实际上这正寄寓了作者深
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的必胜的信念。
课文简析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的散文。文章通过对
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无限崇敬和怀念的深情,以及对反动
派的愤恨。作者从回忆自己与烈士们交往和对他们的印象中,选取既能表现人物
思想性格,又能表现作者的感情、态度的`典型材料,歌颂烈士们的优秀品质和革
命精神,从而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例如写白莽,通过三次见面的细节和
几回通信的记叙,描述了他单纯、热情、朴实、坦率、坚强、乐观的性格和献身
革命的精神,从而控诉了反动派的罪恶。
全文共五个部分,每部分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过渡自然。第一部分主
要赢余作者与白莽三次见面的经过,第二部分回忆作者与柔石交往的经过,并由
柔石写到冯铿。这两个部分的过渡(由白莽写到柔石)是极其自然的。第三部分
写柔石、白莽同时被捕,这是全文的过渡段。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
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烈士的深切悼念,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第五部分结
2
束全文,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对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必然的
坚强信念。
特点提示
1.文中作者运用了三个典故。第一个是从柔石的“硬气”和“迂”的特点想
到了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这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
的特征,同时也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像明成祖朱棣一样惨无人道、诛杀无辜的罪
行。第二个是从柔石被捕、鲁迅自己逃走提到《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
这也是为了说明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什么两样,同时表明自己不像
高僧那样“坐化”,而是“逃走”,存实力,继续战斗。第三个典故是从自己纪念
战友没有写处而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缘故,这是意在揭露蒋
介石的统治与司马氏政权一样极端黑暗腐朽,正直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内容:
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写了这篇纪念文章,一方面是为了纪念牺牲
的革命者,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当时白色恐怖及鲁迅受到的压力,也讲述了白莽的
乐观与坚强。
3
写作特点:质朴,易懂,却写得深刻,有着他一贯的风格。
语言特色:语言精炼、朴素、准确、含蓄,抒情色彩浓,极富表现力。
这篇纪念文字通篇用白描手法,夹叙夹议,真切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叙事
平实无奇,既无华美的词藻,也无新奇的想象,却写得意蕴深广,耐人寻味。
题目解析:
题目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实际上
寄托着深刻的含义。所谓“忘却”实际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
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
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
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生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为
了忘却”实际是为了战斗,而惟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题目反
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于一九三三年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著名杂文。仔细阅读,我们可以发现,文章并没有全面的写五位烈士的事迹,
而是着重写了两位,其余的三位只简约的点到而已。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
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
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又有力地控诉了
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同时还抒发了作者怀念烈士、憎爱分明、坚信革命一定
4
胜利的思想感情。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
此外,杂文给我们另一深切的感受是严谨、有序的组织结构,笔法特别洒脱
自如,既很好地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恰当的采用了委婉
曲折的表情达意方法,鲜明而深沉地抒写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
作者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面临“未敢翻身已碰头”的险境,为了让文章
得以发表,不得不采用委婉曲折的笔法,来表达复杂深处的思想感情。但它含蓄
而不晦涩,委婉而富有情致。鲁迅先生在运用曲笔时,也是不拘一格,异彩纷呈。
一、矛盾冲突,悲愤交织。
请看文章的题目及第一段文字,作者在“纪念”与“忘却”的心理矛盾冲突
中,一方面表达对几个青年作家的遇害,心情极为沉痛,悲愤之情始终不已,所
以两年之后仍写文章悼念他们;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们不能只陷入悲痛之中,要
将悲痛化为力量,完成先烈未尽的事业,这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要忘却的是什
么?一味的悲痛,要纪念的是什么?烈士的精神。其实,我们可以感触到,两种
感情犹如两股烈焰,同时迸发。如此之曲笔,显得深沉有力。
二、旁征博引,借古讽今。
5
作者善于引用古人、古事,或作比喻或隐射今人今事和今时。请看文章在叙
写柔石的“硬”和“迂”的性格时,自然的联想到他的同乡明儒,正直而刚烈的
方孝儒,耐人思索;写到柔石被捕、作者逃跑时,引出《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
的故事,既揭露***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坐以待毙”,主
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的精神,这使文章波澜起伏,富有情趣;写到作者文章“无
写处”时,又提到魏晋时文人向子期和他的文章《思旧赋》。其用意是在于揭露蒋
介石统治的黑暗凶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禁锢得比罐头还密”的情况下仍要
悼念烈士的心曲。旁征博引,曲妙有致,借古讽今,含蓄深沉。
三、借题发挥,弦外有音。
文章在写到与白莽的交往中,作者赠送给他的两本彼得斐的诗文、不幸被巡
捕没收了一事,文章据此就叙说,这两本书如何来之不易。不仅表达作者对白莽
真挚的友谊,并借此倾诉对巡捕之流的厌恶之情。借题发挥,弦外有音,耐人寻
味。
总之,作者运用了委婉曲折的笔触,表达作者丰富多彩的情愫,是这篇文章
重要的特色之一。当然,文章的的语言的含蓄,也同样色彩鲜明,耐人咀嚼。
正如先生在《南腔北调集、题记》里所说到,“打杂的笔墨,是也得给各个编
辑者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于是文章也就不能划一不二,可说之处说一点,不能说
之处便罢休。”这也许就是——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使用曲折的笔墨和含蓄的语言的
缘由吧。
6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23:37: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44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