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加工的拼音

更新时间:2023-01-30 23:27:03 阅读: 评论:0

横冲直撞20岁全集免费-灶怎么读


2023年1月30日发(作者:凤毛麟角是什么意思)

汉语词汇加工心理过程的研究进展

隋雪;马英雪;李莹;纪雅婷;梁小童

【摘要】

archisoneofthemost

cognitionisalsothe

importantproblemofmoderncognitivepsychologyandpsychological

urrentstudy,veralkindsofreprentation

andprocessingmechanismofChinelexesarestillcontro-versial,in

additiontherearchontransverlongitudinalofChinelexesisquite

stre-arch,wecanfindthatChinewordrearch

mainlyfocusontherearchofusingfrequencyofChinewordswithtwo

characters,ontherearchofthemanticroleofChinewordswithtwo

characters,ontherearchofChinecompoundwordswithtwo

characters,,thepaperthinks

thattheimportantpointofChinewordsprocessingistofindthelawof

Chinewordsac-cess,themechanismofeyemovementandbrainduring

wordaccessandtoestablishcognitionprocessingmodelofChinewords

recognition.%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其基本材料是词。词汇是目前语

言学研究最活跃、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之一,词汇识别也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

言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目前的研究中,汉语词汇的几种表征与加工机制仍然存在

争议,并且汉语词汇的横向、纵向研究发展迅速。回顾以往研究我们发现,汉语词

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双字词使用频率的研究、汉语双字词语义作用的研究、

汉语合成双字词的研究,以及汉语成语加工的研究。今后汉语词汇加工研究的重点

是:寻找出汉语词汇通达的规律以及通达过程中的眼动机制和脑机制,建立汉语词

汇识别的认知加工模型。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3

【总页数】5页(P360-364)

【关键词】汉语词汇;双字词;词汇识别;认知加工

【作者】隋雪;马英雪;李莹;纪雅婷;梁小童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心理

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3

一、研究背景

言语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

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言语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言语理解

是指人们借助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其最基本的水平就是对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1]。词汇识别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或

听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大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词

汇信息进行编码并在心理词典中查找、提取词条的过程。词汇识别主要目的是意义

通达,由此进行阅读,理解语言,获得文本信息。

对于汉语词汇的研究,以往大多数研究都是以拼音文字为实验材料,得出了很多有

价值的成果。在拼音文字中,以多词素词的表征与加工问题为研究热点,研究者运

用多种范式提出了几种成型并且有影响的理论模型[2-3],分别是:整词加工

模型、分解表征模型、混合通达表征模型[4-5]。整词加工模型认为多词素词

的表征与加工都是由整词为单元来完成的;分解表征模型认为表征与加工是由分解

的词素为单元来完成的;混合通达表征模型则是由前两种模型发展而来的,认为表

征与加工中既有整词又有词素,各元素交互激活,高频词由整词识别,低频词由词

素识别,其中比较典型又值得一提的是AAM(AugmentAddresd

Morphology)模型[4-5]。

整词表征模型和分解表征模型在表征与加工系统上只存在一种方式,是非常刻板的,

并且整词模型较分解模型在容量、提取方面更具负担性,而混合通达表征模型是基

于前两种观点形成的,是一个较为灵活、更有弹性的模型,避免了绝对化所带来的

难题。此三种模型共同地强调了内部表征与加工的基本单元而较少地强调其内在联

系。

汉语与拼音文字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字形、字音、词法等方面。因此,前面提到

的拼音文字的理论模型不一定适用于汉语的研究。这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

词(word)是汉语中能独立使用的最小单位,其中双字词的应用最为广泛。因此,

我国关于词汇识别的研究也大多属于双字词研究的范畴。

到目前为止,中文双字词的表征与加工理论观点有三种:一种是分解存储观点,一

种为多层聚类表征模型,另一种为彭聃龄等提出的IIC模型[6-9]。分解存储观

点认为双字词的表征与加工是以字为单位,而在随后的发展研究中发现整词表征加

工也是存在的;多层聚类表征模型认为心理词典中含有音节、词素和整词三个表征

层,各层次之间相互激活,整词层是以首字音节为基础进行表征加工的,而含有相

同词素的词是通过词素层间接联系的,并且很明确地提出了在心理词典中有整词表

征和加工。ZhouX,Marslen-WilsonW[6-7]以听觉刺激为实验材料,结

果也表明心理词典中是存在整词表征的;IIC模型是彭耽龄等创造的以逆序词作为

实验材料的与多层聚类表征模型持不同假设的模型,该模型认为词素与整词在同一

表征层上,表征不存在先后时间进程,二者是交互激活,并且存在相互的影响,此

模型得到许多国内研究者的实验支持。

这几种模型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的,分解存储观点继承了前人研究多词素词的理

念,重点在于表征与加工的单元,并且研究材料主要来源于视觉;而另两种则是从

内在联系出发进行解释,研究材料分别来源于听觉和视觉。对于这几种观点,哪一

种更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至今为止,关于中文成语的研究屈指可数。目前,西方关于惯用语(Idiom,中文

中的成语、谚语、歇后语都属于惯用语的范畴)的理解主要有两类认知加工模型,

即构造模型和分级显性意义模型[10-11]。这两种模型都有相应的实验证据支

持,而中文成语的认知加工是遵循哪种模型还有待证实。

二、汉语双字词加工的研究

(一)汉语双字词使用频率的研究

影响词汇识别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词的使用频率。一般来讲,高频词的加工要比低

频词更快、更容易、更准确。为了明确字频和词频的作用,Yan等[12]运用眼

动技术考察了双字词的首字字频、尾字字频和词频对汉语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词

频效应,同时字频也影响对目标词的注视时间。他们认为高频词常被视为一个整体

进行存储,而低频词则是由单个汉字进行存储。在对英语、荷兰语和芬兰语等拼音

文字的复合词研究中也发现词素的词频对词汇的加工产生了显著的影响(Inhoff,

etal;PollatkA,HyönäJ)[13-14],即产生了词素的词频效应,表明了

词素在词汇识别中起到重要作用。闫国利等[15]在消失文本范式下的研究也发

现了双字词的词频效应。卢张龙等[16]研究发现,汉语词汇识别存在词频效应

和可预测性效应,但二者不存在交互作用。田宏杰等[17]采用词汇判断法探讨

中文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通达表征,研究发现了词频效应,并且发现首字字频、

尾字字频对词汇识别也有影响。这表明,在汉语双字词识别中,不仅词的频率,而

且成分字的频率对词的识别也有影响。

(二)汉语双字词语义作用的研究

对词汇的识别不仅仅停留在字词的物理性质上,语义也是词汇识别的重要因素之一。

张积家、彭聃龄[18]以双字词为材料进行研究表明,汉字形声字的义符对汉字

词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的语义提取有重要作用,但是对特有特征语义的提取没有影

响。

在语义层面上,值得一提的是具体性效应(具体词比抽象词加工更快、更准确的现

象)。Zhang等[19]运用ERP技术,通过操纵词的频率(高频、低频),采用

词汇判断任务来考察词的具体性效应,此次实验创新加入了具体动词和抽象动词。

结果表明,在不考虑词频的情况下,具体名词在200~300ms和300~500ms之

间产生了比抽象名词更负的脑电成分,他们解释为词的具体性和词频可能是两个独

立的因素。在300~500ms时间段具体词和抽象词的脑区分布不同。最后,动词

之间的具体性效应要小于名词之间的具体性效应,并且这种不同分布在左脑顶叶中

部位置。张钦、张必隐[20]通过控制词频,运用词汇判断考察了中文双字词的

具体性效应。结果表明,在低频情况下,存在具体性效应,但是在一致性句子语境

条件下此效应消失。而陈宝国、彭聃龄[21]在词汇判断与命名法两种任务下均

发现词汇具体性效应的存在,并且只存在于高频词中。这两个实验结果不一致,陈

宝国指出这是由于张钦等的实验没有控制材料的首字与次字的字频所致。Tsai等

[22]通过两个实验来考察中文双字名词和动词的具体性效应,实验一采用没有

假词的词汇判断任务,结果表明,名词和动词都产生了很显著的具体性效应;实验

二采用需要更深层语义加工的语义相关判定任务,结果与实验一相同,动词存在显

著的具体性效应,并且都分布在额叶和中枕叶,结果与Zhang等[19]不同。

具体性效应与频率的关系一直存在分歧,至今也没有一个模型能完美地解释此效应。

目前关于具体性效应的理论模型有三种:双重编码理论(Dual-Coding

Theory)、语境有效性模型(TheContextA-vailabilityModel)和扩展的双重

编码理论。

双重编码理论[23]持多重语义系统的观点。该理论认为两个功能独立却又相互

联系的加工系统存在于人脑之中,一个是以言语为基础的加工系统,另一个是以意

象为基础的加工系统。此理论假设:两个系统共同加工具体词,而抽象词汇主要是

在言语语义系统中被加工(形象性比较差的抽象词激活特定的意象系统很困难)。

因此,具体词的加工要比抽象词快。

语境有效性模型[24]是一种以单一语义系统的观点来解释具体性效应的理论,

它认为之所以出现加工的差异是因为对于信息的理解要极大地依赖于“语境”信息,

“语境”信息不仅仅表示语言因素,还包括非语言信息中与词语使用有关的因素或

者来自于被试当时被激活的先前的知识、经验。此理论假设在刺激单独呈现时,从

知识、经验中检索抽象词的“语境”信息要比检索具体词的语境信息困难,所以出

现加工的差异。但若提供适当的语境,具体性效应便能消失。从现有的研究来看,

上述理论均不能单独解释具体性效应,因此,也有人倾向于将以上两种理论结合起

来以说明具体性效应产生的机制,于是扩展的双重编码理论便应运而生。

Kounios等[25]认为具体性和语境共同影响了词汇加工。具体性可能仍然通过

两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操作发挥作用,语境可能从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渗透于整体

加工中。这种用语境有效性模型来修正双重编码的理论,也就是延伸出扩展的双重

编码理论。

那么抛开扩展的双重编码理论,前两种理论模型的区别在何处呢?首先,从本质来

看,它们的加工方式不同,这也是我们提到的信息加工的不同方式,一种是单一系

统加工,而另一种是多重系统加工。其次,在加工具体词与抽象词时有质与量的区

别。所谓质的不同是指当运用双重编码理论解释两种词的加工时,具体词的编码与

存储激活了两个不同的系统,而抽象词的加工仅仅激活了一个单一的系统。而语境

有效性模型在加工两类词时都是从一个语义系统出发,而产生的差异是从量上体现

出来的。再次,从统计学角度看待两种理论,单一系统的理论会产生词性的主效应,

而多重系统的理论会发现词性与其相关脑电极分布的交互作用,而不会发生变量的

主效应。作为语义加工中重要因素的具体性效应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三)汉语合成双字词的研究

中文的词可分为合成词和单纯词两类。合成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构成,而单

纯词只有一个词素[26]。对于合成双字词,彭聃龄等[8]采用重复启动范式研

究合成词与单纯词的识别加工,结果支持了词的分解存储与加工理论。王春茂、彭

聃龄[27]通过变化汉语合成词的词素累计频率的方法证明了IIC模型并得出词与

词素在透明词中连接是正性的,在不透明词中为负性的。他们[28]在2000年

又利用词素重复启动方法考察了合成词的心理表征,同样发现了语义透明度效应,

透明词和不透明词的词素和整词在心理表征中的关系可能不同,前者是一种兴奋性

的连接,后者是一种抑制性的连接。王文斌[29]运用词汇判断法深入研究并列

合成词的词汇通达,也发现了语义透明度效应,但是并列合成词的两个成分并不是

同样重要的。高兵、高峰强[30]研究表明,词的识别受词频和透明度的影响,

并且二者存在交互作用。低频词存在透明度效应,这与王文斌的研究成果相同,结

论支持IIC模型,即在通达表征中有词素表征和整词表征,并且存在于同一层次上,

它们的关系受整词透明度的影响。

三、汉语成语加工的研究

中文成语,是指中文语言词汇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

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总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中文成语中最常使

用的是四字成语。

雷潇、钟毅平[10]考察了语境和熟悉性对成语理解的影响。其研究表明,语境

和熟悉性均影响着成语的理解,并提出分级显性意义假说忽视语境的作用是不合理

的,发现了分级显性意义假说的不足。基于此,钟毅平等[11]采用事件相关电

位的实验方法,以中文四字成语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熟悉性对成语理解的影响。结

果表明,四字成语与四字短语在大脑的理解加工上存在区别,实验结果支持中文成

语加工的构造模型。

熊建萍、闫国利[31]采用词汇判断法,考察了首词和尾词频率对高熟悉度四字

成语识别的影响。研究表明,高熟悉度成语的通达比较支持多层聚类表征模型,构

词成分对成语理解有影响,与低频率成分词相比,高频率成分词对成语表征的竞争

和干扰作用更大。余莉莉、闫国利[32]采用命名任务和眼动技术考察中文成语

是否存在具体性效应。结果表明,中文成语存在具体性效应,且只存在于低频成语

中。

目前为止,有关汉语成语加工的研究屈指可数,很多理论模型和现象、效应等都需

深入细化的分析和论证。

四、以往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趋势

已有的研究中,在使用的实验材料方面,有视觉和听觉材料,而结果常常是不一致

的,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来源于什么,不同的加工通道是否共享同一通达表征,这

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影响因素方面,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本身的性质、

频率、语义、语音和语境方面,是否存在其他方面的因素还有待发现。在实验标准

化方面,已有的研究虽然丰富但结果却比较混乱。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对实验的

一致性评定,以及实验过程和实验材料上的严格控制会澄清一些混乱的结果,很多

问题的研究会具有突破性的进展[33]。

纵观以往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汉语词汇的研究从开始的外部物理特征到现在的多

种内部特征,呈现逐渐向内推进的趋势,并且从单独研究到把词汇应用到阅读中,

更增加了其应用性。从实验方法上讲,从简单的词汇判断法、启动法,到现在的眼

动技术、事件相关电位的加入等,都是一种发展与进步,为完善词汇识别理论模型

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使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为探明词汇

识别的即时过程和脑机制提供了更好的机遇,这些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阅读中词汇

加工的理论有重要意义。

未来研究的重点应是在寻找出汉语词汇通达的规律以及通达过程中的眼动机制和脑

机制方面,并由此建立汉语词汇识别的认知加工模型,深入分析汉语词汇加工及意

义通达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2]彭聃龄,丁国盛.中文双字词的表征与加工:上[J].心理科学,1997,

20(4):294-297.

[3]彭聃龄,丁国盛.中文双字词的表征与加工:下[J].心理科学,1997,

20(5):395-397.

[4]TaftM,FostterKI.LexicalStorageandRetrievalofPrdfixedwords

[J].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Behavior,1975(14):638

-647.

[5]CaramazzaA.LandannaA,RomaniC.LexicalAccessand

InflectionalMorphology[J].Cogintion,1988(28):297-332.

[6]ZhouX,Marslen-WilsonW.Words,MorphemesandSyllablesin

theChineMentalLexicon[J].LanguageandCognitiveProcess,

1994,9(3):393-422.

[7]ZhouX,Marslen-WilsonW.MorphologicalStructureinthe

ChineMentalLexicon[J].LanguageandCognitiveProcess,1995,

10(6):545-600.

[8]彭聃龄,李燕平,刘志忠.重复启动条件下中文双字词的识别[J].心理学

报,1994,26(4):393-400.

[9]彭聃龄,丁国盛,王春茂,等.汉语逆序词的加工——词素在词加工中的作

用[J].心理学报,1999,31(1):36-46.

[10]雷潇,钟毅平.语境和熟悉度对中文成语理解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报,2010,9(3):111-114.

[11]钟毅平,雷潇,屈卫国.熟悉性对中文成语理解的影响:事件相关电位研

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4):116-120.

[12]YanGL,TianHJ,BaiXJ,etal.TheEffectofWordandCharacter

FrequencyontheEyeMovementsofChineReaders[J].BritishJournal

ofPsychology,2006(97):259-268.

[13]InhoffAW,StarrMS,SolomonM,etal.EyeMovementsduring

theReadingofCompoundWordsandtheInfluenceofLexemeMeaning

[J].MemoryandCognition,2008(36):675-687.

[14]PollatkA,HyönäJ.TheRoleofSemanticTransparencyinthe

ProcessingofFinnishCompoundWord[J].LanguageandCognitive

Process,2005(20):261-290.

[15]闫国利,王文静,白学军.消失文本条件下认知控制的眼动研究[J].心

理学探新,2007,104(4):37-41.

[16]卢张龙,白学军,闫国利.汉语词汇识别中词频和可预测性交互作用的眼

动研究[J].心理研究,2008,1(4):29-33.

[17]田宏杰,闫国利,白学军.中文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通达表征[J].心

理科学,2009,32(6):1302-1305.

[18]张积家,彭聃龄.汉字词特征语义提取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3,

25(2):140-147.

[19]ZhangQ,GuoCY,DingJh,etal.ConcretenessEffectsinthe

ProcessingofChineWords[J].BrainandLanguage,2006(96):59

-68.

[20]张钦,张必隐.中文双字词的具体性效应研究[J].心理学报,1997,

29(2):216-224.

[21]陈宝国,彭聃龄.词的具体性对词汇识别的影响[J].心理学报,1998,

30(4):387-393.

[22]TsaiPS,YuBHY,LeeCY,etal.AnEvent-relatedPotential

StudyoftheConcretenessEffectBetweenChineNounsandVerbs

[J].BrainRearch,2009(1253):149-160.

[23]PaivioA.MentalReprentations:ADualCodingApproach

[M].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53-83.

[24]SchwanenflugelPJ.WhyAreAbstractConceptsHardto

Understand?[M]∥SchwanenfugelPJ.ThePsychologyofWord

Meanings.Hillsa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1991:223-250.

[25]KouniosJ,HolcombPJ.ConcretenessEffectsinSemantic

Processing:ERPEvidenceSupportingDual-codingTheory[J].Journal

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4,

20:804-823.

[26]隋雪.汉语双字词识别研究进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5(6):768-771.

[27]王春茂,彭聃龄.合成词加工中的词频、词素频率及语义透明度[J].心

理学报,1999,31(3):266-273.

[28]王春茂,彭聃龄.重复启动作业中词的语义透明度的作用[J].心理学报,

2000,32(2):127-132.

[29]王文斌.汉语并列式合成词的词汇通达[J].心理学报,2001,33(2):

117-122.

[30]高兵,高峰强.汉语字词识别中词频和语义透明度的交互作用[J].心理

科学,2005,28(6):1358-1360.

[31]熊建萍,闫国利.首词和尾词频率对高熟悉度成语识别的影响[J].心理

与行为研究,2006,4(1):45-48.

[32]余莉莉,闫国利.成语具体性效应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1,9(4):273-280.

[33]YanM,KlieglR,RichterE,etal.FlexibleSaccadeTargetSelection

inChineReading[J].Quarterl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

2010(63):705-725.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23:27: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44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不可一世
标签:加工的拼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