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a、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
种解释、一种假设。
例如: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无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
鬼,而有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有鬼。至于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
我们无法得出最终答案。所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的、动态的。
b、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
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例如: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一般情况下水在100摄氏度的时
候会沸腾,但是在高原地区水在90摄氏度左右就会沸腾。因此建构
主义认为知识本身具有情境性。
c、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
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題都会有
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知识的理解都
不同,所以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2)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a、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
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
2/12
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
他人代替。
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个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另一个
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其中,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而建构主义的学习主动建构性认为学生学习是自觉主动的,而不是别
人逼迫的。这对应的就是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学习。
b、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
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
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建构主义的学习的社会互动性认为学习需要同别人合作来完成。
这个对应的就是新课改的合作学习。
c、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知识
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
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
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
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的情境性认为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来锻炼解决问题
的能力。这对应的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探究学习。
(3)学生观
a、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例如:在我
们进入学校之前,我们都接受过一定的家庭教育,都进行过简单的加
3/12
减运算以及拼音字母学习。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经验世界是非
常丰富的。
b、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
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
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
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例如:虽然我们都接受过家庭教育,但是对于大多数家庭中的孩
子来说我们只进行过简单的加减运算以及拼音字母学习。但是对于部
分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过音乐、舞蹈等其
他教育。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经验世界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
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
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
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
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
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考试频率比较高,并且考试题型主
要为简答和论述,一般的出题方式为:请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
观点。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对于单选题方面江西
出题相对较少,但是按照江西教育心理学考查方式来看,一般对于建
构主义的考查会给出其核心要点让我们反选出其相应的理论流派。接
下来以一个例题来进行展示关于建构主义的单选题是如何考试的。
4/12
例题:"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习
的情境性;实现知识经验的从新转换、改造"这些观点符合()。
A.建构主义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C.精神分析理论D.行为主义
理论
【答案】A。解析:题干中出现"知识的动态性;学习的情境性;实
现知识经验的从新转换、改造"这些观点符合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符合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因此答案
选A。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
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
来建构现实,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
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
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
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
互作用来获取、建构知识。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
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建
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
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
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
导活动的图式。
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
5/12
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
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
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
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
师观。那么,什么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
教师观呢?下面就着重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
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
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
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
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
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
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的。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
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
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
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
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6/12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
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
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
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
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
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
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
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
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
实的(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的),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他自己
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产生这些经验的过程和社会文化
——历史的背景的不同,导致每个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不
同。所以,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
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
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的过程应该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
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通
7/12
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当今建构主义
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一种仅
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恰恰相反,他们所形
成的对概念的理解应该是丰富的、是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使学习者
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
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
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
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
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因
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
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
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
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
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从上述建构主义学习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可以看出,学生要成为意
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
体作用:
1.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传统
的教学,学生通常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倾
8/12
向于选择对他们没有难度的任务。而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需要面
对要求体现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
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
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
显然,如果学生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
思考者和学习者。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自己
的学习任务,因为,高度认知复杂性的学习环境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
所措。所以,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让学习任务始终
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提供一定的“支架”和辅导。同时“支架”
应该随着学生理解的深入而逐步拆减或重新组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
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
3.学生应该认识到成为一个自我控制的学习者的重要性,并且
努力学习一些自我控制的技能和习惯。学生应该积极地融入到建构主
义教学日程中,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方式中。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由于,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建
构主义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主要有:
1.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
的建构,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因而教学
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观点不同观点的基础。
因此,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受到了建构主义的广泛重视。
9/12
这些思想是与维果斯基对于重视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的
思想是相一致的。
2.学习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因而不同的人
看到的可能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所以,并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
教学应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变的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学不能
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
“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
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
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一致的。
3.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建构主义提
倡情境性教学。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
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
的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
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4.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不能对其做过
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同
时与多个概念理论相关,所以,它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的
交叉与综合。由于这种教学过程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
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因而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并不是将已准
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
类似的探索过程(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不要备课),提供解决问题的原
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建构主义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
10/12
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
用适当的策略。
5.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上,建构主义者提出要呈现整体性的任务,
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
务所需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因为
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它包括事实、概念、概
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所以,教学活
动不必非要组成严格的直线型层级。学生可以从知识结构网络的任何
部分进入或开始。即教师既可以从要求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开始教
学,也可以从给一个规则入手。在教学中,首先要选择与学习者经验
有关的问题(这种问题并不是被过于简单化的),同时提供用于更好
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后让学生单个地或在小组中进行探索,
发现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同时也强调教师在学生建
构知识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以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
建构主义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职责。
1.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
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在建构主义学习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学习的高级伙
伴或合作者。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
11/12
体作用,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
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
自己的解释。
2.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
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
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建构主义学习中教师必须认识
到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
情感领域,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联。教学要逐渐减少外部控制,
逐渐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教师不仅需要在学习内容方面辅
导学生,而且更需要在新的学习技能和技术方面指导学生,并将监控
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
立学习的程度。
3.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
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必
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及提示新旧
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让学生在其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
等方式进行学习,以引导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的方法
包括:
(1)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
的理解;
(3)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
12/12
的或片面的认识;
为了做到上述几点,教师就应该调整课程以使建构主义学习活动
能够与某一年级水平的学习内容保持平衡。
4.教师必须为学生设置真实、复杂的问题。因而,他们不仅必
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愿意放弃这种“知道条件严密的问
题的确切答案”的观点。教师必须认识到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可能有
多种答案,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观点。当然这就需要改变传
统的评价策略,为此,教师应该向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
具,培养学生联系的、批判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
解的心理模式。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23:14: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43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