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忆舍弟》
引导语:《⽉夜忆舍弟》由杜甫创作,被选⼊《唐诗三百⾸》。这⾸诗是乾元⼆年(759)秋天,杜
甫流寓秦州时所作,全诗如下:
《⽉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戌⿎断⼈⾏,秋边⼀雁声。
露从今夜⽩,⽉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家问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舍弟:对他⼈称呼⾃⼰的弟弟。
2.戍⿎:军⿎。
3.断⼈⾏:指⿎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指⽩露街的夜晚。
6.有弟皆分散,⽆家问⽣死:弟兄分散,家园⽆存,互相间都⽆从得知死⽣的消息。
7.长:⼀直,⽼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韵译】
戌楼响过更⿎,路上断了⾏⼈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正是⽩露,忽然想起远⽅兄弟,望⽉怀思,觉得故乡⽉⼉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东西海⾓天涯,有家若⽆,是死是⽣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法到达,更何况烽⽕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翻译】
戍楼上的更⿎声隔断了⼈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了⽩露节⽓,
⽉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法探问⽣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
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
【写作背景】
《⽉夜忆舍弟》
这⾸诗是759年(乾元⼆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安史之乱,安禄⼭、史思明从范阳引兵
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个弟弟正分散在这⼀带,由
于战事阻隔,⾳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离散,杳⽆⾳信。在异乡的戍⿎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
情。颠沛流离中的诗⼈杜甫,看到⼭河破碎,思念不知⽣死的兄弟,更为国家⽽悲痛。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23:12: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43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