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萨特

更新时间:2023-01-30 23:08:10 阅读: 评论:0

初三下开始努力来得及吗-月字旁一个亏


2023年1月30日发(作者:非主流心情短语)

萨特的写作的特点是什么有关于他的评价及影响是

什么

本文导读:萨特是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

者。他的代表作《恶心》(1938)是存在主义的著名小说。这

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罗康丹所生活的是一个污秽龌龊的

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萎靡不振,浑浑噩噩,彷徨苦

闷,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罗康丹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

短篇小说《墙》(1939)通过对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格里在监

狱里等候处决时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说明对死亡的恐惧

是生与死之间的一堵墙,只要克服这种恐惧,就能获得生的

自由。

萨特的剧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

剧本《群蝇》(1943)以奥瑞斯忒斯铲除篡位的暴君并为父报

仇的古希腊传说为题材,阐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动去争取自由,

完成生存的使命。《密室》(1944)是阐述存在主义哲理的剧本,

剧中塑造了3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在阴间互相追逐的亡魂,

说明客观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旧习)直接制约着人

的生存和活动,人死之后还念念不忘他人对自己的议论,因

而认为“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或译献身文学),即作家要投身到改

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

见解;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写真

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的辞藻,但求文字朴质自然。在

他的小说中,作者叙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互相交织;

在作品时间的处理上,讲求同时性。例如在长篇小说《缓期

执行》中,他同时描写了约20处的人物活动情景。他的文

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文学有重

要影响。

人物评价

萨特出于“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找来真理精神

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被授予1964

年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没有接受这一奖项,理由是“他谢绝

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后人对让-保罗·萨特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基本上依然是

左派褒者多贬者少,右派贬者多褒者少。直至如今,争论还

在继续。其中影响较大的左翼代表,贝尔纳-昂里·莱维,八

九十年代哲学家、社会活动家,于2000年一月发表厚厚的

论著,题为《萨特世纪》,认为法国的二十世纪是萨特世纪,

法国思想界由萨特主宰。而著名的资深记者、政论家让—弗

朗索瓦·雷韦尔,一九二四年出生的法兰西学院院士,则出版

薄薄的专著《大表演》,其中认为作为法共同路人的萨特,

比法共左得更厉害,排斥一切异议者,投靠斯大林主义,下

场虽说悲壮,对二十世纪法国的负面影响却太大了,是不可

宽恕的。这两位名人的高论,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如果说

莱维年富力强,到处演讲,对遭到蛋糕扑身的倒彩并不介意,

那么八旬老人的宏论,姑妄听之,也不必太认真。无非说明

萨特仍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一谈起他,必有脸红脖子粗的争

论。

但即便有争议也无法抹去萨特在各个方面做出的贡献。

让-保罗·萨特的一生是在精神文化领域里不断开拓、不断劳

作的一生。作为存在主义哲学首屈一指的代表,其主要哲学

著作《想像》、《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辩证理性批判》、《方法论若干问题》已成为20世纪哲学

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轨迹。作为文学家。他把深刻的哲理带

进了小说和戏剧,其中篇《恶心》、短篇集《墙》和长篇《自

由之路》已公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其剧作《苍蝇》、《密室》、

《死无葬身之地》、《肮脏的手》、《魔鬼与上帝》大都在剧院

久演不衰。他还是文艺批评家,著有《什么是文学》及著名

评传《波德莱尔》、《谢奈》和《福楼拜》。他还是政治家,

其文集《境况种种》有十卷之多,其中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斗争的回顾,对殖民主义的抨击,对世界和平的呼吁,

对阿尔及利亚战争、越南战争以及一系列世界政治事件所发

表的意见。

人物影响

萨特是当代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20世纪世界思想发展

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文学界的首要人物。在数十年多方面

创造性的活动中,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政治评论

和文学作品的创作。其代表作有《存在与虚无》《恶心》《苍

蝇年》《自由之路》等。他在政治上倾向进步与革命,属于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左翼;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在

思想上,肯定人的价值,努力探索人在荒诞世界里的出路与

归宿,主张人道主义思想。

1940年,萨特尚是初出茅庐的小说家。而这之后的半个

世纪,这个不安分的“伏尔泰与斯汤达的复合体”非但自己没

有正襟危坐,而且总让他的对手战战兢兢,并在全世界知识

界掀起了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热浪。萨特的盛年,他的小

说在世界各地以百万计的印量发售,即便是他的最枯燥乏味

的哲学著作,也被他那些狂热的崇拜者当成革命的圣经;他的

演讲往往被热烈的群众包围得水泄不通,甚至引起骚乱;他巡

回世界各地,受到国家元首一般的接待。萨特就是法国,他

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那位“从纳粹手中拯救法国”的戴高乐将

军。在萨特逝世时,数以千计通过阅读他的撰著才认识他的

人,在获悉他逝世的消息后不约而同地作出了悲痛和震惊的

反应,在巴黎为他送葬的行列也浩浩荡荡,这种情况反映出

一位思想家由于他的榜样和思想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人物思想

存在主义

萨特曾经给存在主义的价值做了这样的定义:“存在主义

是人道主义的深化。”存在主义剥去了人道所谓“阶级性”或

“社会性”,也撇开各种社会规范,他研究人的具体的生存处

境,特别是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他会如何行动,像萨特的《禁

闭》、《死无葬身之地》等。

萨特从人的主观性出发谈个人自由。他认为人在自主选

择自己的本质时具有绝对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

一切行动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这种自由是绝对的、无限的。

他认为:“假如存在确实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

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简言之,不容有决定论,人

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自由就是人的规定,人的意志、情

感乃至整个存在都是自由的。他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

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甚至不选

择也是一种选择即你选择了不选择。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

这种自由的选择是无条件的,不需要什么根据和标准。因此

人愿意自己是什么,他就能成为什么,“懦夫是自己变成的懦

夫,英雄是自己变成的英雄。”萨特承认自由选择是“无目的”、

“无着落”的,为选择而选择,为行动而行动,“除行动外,别

无现实”,所遵循的格言是“不冒险,无所得。”

萨特主张人的问题才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必须把人召回

来并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加以研究,从而解释现实世界。他

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唯一给人以尊严的理论”,认为人有理

想和愿望,既能否定也能肯定自己;人有意识、感觉和思想,

既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还能意识到人之外的各种东西的存

在;人才是真正的存在,必须把人及人的问题作为先于其他一

切东西而存在,并从本体论上把人作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加以

研究。

萨特是法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强调存

在先于本质,“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

假如说人,在存在主义看来是不可能给予定义的话,这是因

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

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于是他断言:“人,不外

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一原

理,也即是所谓的主观性。”

萨特的出发点是强调哲学应研究人的问题,并承认人生

活在某种“环境”中,强调人的价值及责任问题,从这一点来

说是很有价值的。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打破了上帝创造人的本质这一唯心主义观点,同时还反对人

的本质是命中注定的宿命论观点。萨特注意到了人的主观努

力及主观能动性在确定人的本质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有助

于彰显人的个性,增强人的自信心。萨特强调人的自由是有

一定意义的,它抗议了资本主义社会摧残人的罪恶行为,鼓

励了工人阶级追求自己的自由,激发了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

义的热情与斗志。萨特强调人应对自己及其行为负责,这是

很有价值的。强调道德责任,有助于加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

激发人们承担自己的义务。

萨特学说中还有一点不可能使人对它持批判的态度。萨

特按照存在主义学说总的精神否定作为人的行动真正诱因

的一切,即否定无论如何可以确定为外来的和个人之外存在

的原因(其中包括人的行为的一切社会历史的决定因素)的

一切。这种对外来的和人的存在中客观上预有的一切不断加

以简化的方法论态度,不能不使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人实

质上丧失了使他与他人、与历史、文化和文化理想目标等有

机地联系着的一切根源。人孤单单地,没有任何外来的支撑,

必须独自决定,世界和人本身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人的本来

面目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等等。因此,人类将朝哪一个方向前

进,是毫无保障的,因为人的内部和外部都没有什么东西能

决定和指引他朝着确定的目标前进。萨特在持批判态度的虚

无主义热情上与尼采非常接近。对任何规范、极微小的限制、

甚至一点儿习俗和传统的迹象都表示怀疑,成了这两位哲学

家思维的特点。事实上,揭示人对已选择道路的那怕一点点

忠诚不渝,确立某种规范,都被萨特宣布为“非真实“的,宣

布为“逃避“责任。象尼采的看法一样,整个(已创造的和未

来的)文化作为已确立的和人人赞同的规范的总和,都被认

为是有疑问的,因为这里说的不是否定某些个别的规范,而

是否定规范本身(我们注意到,在这些问题上也被萨特“揭穿

“为偏袒“解释偶像“的弗洛伊德却要现实得多:我们看到,弗

洛伊德认为人类文化首先是用来限制和禁止人的无所顾及

的、“自由的“、内心深处的欲望的一套方法)。

意识

萨特认为,通过“我“来研究意识,就意味着把某种不透

明的“中心引入了意识。照他的说法,这样一来意识变成了‘沉

重的““有份量的“东西,从而获得了实体的特点。这一切整个

来说破坏了胡塞尔本人提出的“纯粹“意识概念。此外,萨特

认为胡塞尔在这里犯了笛卡儿犯过的同样错误,即把“我

思”(cogit)看成为起始的行为,而主要是看作同一层次的行为。

萨特说,胡塞尔认为“我“与“思“处于同一层次,而实际情况

并非如此。这里把两种层次区别开来在原则上是十分重要的。

萨特认为,“我“是我们意识中的第二性构成物,它只是在反

射意识的层次上出现的。意识只有设法转向自身,才能通过

反射行为构成“我“这个“处于“我们一切意识活动“之外“的东

西。因此,并非“我“是我们的意识与其一切活动起作用的条

件,“我“本身只有基于非反射的和(萨特又补充了一个特点)

自生的意识才可能成立。萨特认为,只有从意识中排除一切

哪怕一点点“非透明的“、“有份量的“东西,即排除一切可能

在意识中形成意识本身的真正客体的东西,才能避免唯心主

义。因此,萨特拒绝承认先验的“我“。从他的观点来看,先

验的“我“这个概念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按照他的意

见,这个概念之所以有害,是因为它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唯我

主义。之所以不必要,是因为现象学的意识概念不必求助于

“我“就能相当充分相当彻底地解释意识及其与世界的关系。

这里萨特以为他对现象学的意识概念的理解比这一概念的

创造者胡塞尔本人的理解更符合原意。

意识作为独特的存在方式,作为“自为存在“、“虚无“和

人的现实,领悟到自己与世界不同,这就是自由。萨特认为,

这就是人的现实和人的主观性的基本意义。作为自为存在方

式或人的现实的意识,其基本规定之一在于,意识“是它不是

的东西,不是它是的东西”。这就是说,意识永远处于自身之

外,始终是超验的;最后,这就是说超验是意识和人的本质。

在萨特的超验规定中居首位的是否定。对他来说,人的存在

始终是个问题。否定是人的存在的主要结构成分,适合这种

成分的程度便是这个存在“真实性“的主要标志。但是,越出

自己的范围,又会通向无限可能性,可能成为随便什么东西。

因此,这里没有客观的标准;历史,即过去发生的事,没有

作出也不可能作出任何指示,一切取决于人们自己的选择。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23:08: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43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繁荣昌盛
下一篇:读者
标签:萨特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