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散文赏析
周作人在散文创作初期(1920年),于香山养病,这一时期的散文则体现了
其散文思想的转折期。先前一直奉行和平方式的社会主义,在经历五四运动失败
后思想不免动摇,加之养病期间,阅读了几十种佛经,将思想中原本所有的人道
主义思想与佛经的普爱众生、忍辱、施舍等教义结合起来,揉合了希腊古典文学
的和谐、均衡、宁静之美,从而构筑了周作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而正是这种精神
构筑形成了周作人散文的独特三味:清淡、苦涩、辛辣。
1、清淡之美
周作人的散文,向来都是追求平和冲淡之美的,比较平缓宁和,与世无争,
大千世界的一草一木,在其笔下都饱含深情。正如作者本人所言“作文极慕平淡
自然的景地”,他的作品《喝茶》便是“闲适”散文的代表作。他在文中写到“喝
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
闲,可抵十年的尘梦”。他不但讲究喝茶环境,更注重喝怎样的茶,用怎样的器
具,配怎样的茶食。其间,韵味也是必不可少的。通篇阅读下来,我们会发现此
文给我们以一个清雅独特的艺术世界,而最为重要的是抒发了喝茶人的那份返璞
归真的风雅情趣。又如如他在《乌篷船》中写到“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
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
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
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这些文字,与作者本人所追求的那份悠游闲适
完美契合。可见,他的作品,善于以洒脱的名士风度,在平淡的叙述中咀嚼欣赏
生活的趣味。
2、苦涩之情
1924年前后,中国的思想界处于一种十分沉闷的时期。他感到了信仰坍塌
的孤寂和虚无。随之,便有了作品《苦雨》,该文通篇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他
在写作时,先是描绘了或悠然或壮阔的诗一般境界。但之后却一语点破,“但这
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地靠不住”,他的心境如连日阴雨一样压抑沉
闷,文中还写到“我住在北京,遇见这几天的雨,却叫我十分难过”。另外,他
的作品也多以“苦”一字命名,有《苦茶随笔》、《苦竹杂记》等等,此类散文足
见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无奈苦涩之意。
3、辛辣之味
虽然周作人极度希望自己的作品走向平和冲淡的一端,也尽力隐藏心中的愤
懑与不满,但也曾写过辛辣的文字,如在《谈虎集》中写到“中国女子的缠足,
中国人之吸鸦片,买卖人口,都是真正的国耻”,此外为悼念被害大学生他也曾
写一副对联“什么世界,还讲爱国?如此死法,抵得成仙”。由此可见,在他的
文字间、脑海里,并不只有平和闲适,他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的批判,也着实
存在。
周作人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富有多重特色,在语言上也颇有艺术,即:白话
之韵。
周作人的作品中,语言理论着眼于古文,如《喝茶》中“一到即罄,次碗继至,
不逞应酬……茶意都消了”;口语,如《乌篷船》中“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
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方言,如《苦雨》中“所以我
于火车的雨不能感到什么兴味”。由日常语言转化为文学语言,亲切自然,充满
文雅的书卷气,阐述了现代散文语言的审美要求和美学构造。
上文所列出的周作人散文中种种艺术特色,各种意匠经营,全都可以统一在这
极复杂又极深刻的中庸之美的追求里面。他的一切成功,都是中庸之美得以实现
的成功,既有冲淡,又饱和辛辣。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22:43: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42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