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实验(一)》是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它与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构建了一个教
与学的整体内容,即植物与环境。《种子发芽实验(一)》以生活中常见的绿豆种
子发芽生长作为研究对象,引领学生猜测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及设计变量控制
实验,明确变量控制实验要领。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主要解决两
个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
果?”第二部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在本活动环节中,学生要解决的是制定实
验计划的步骤、内容与方法,以及如何体现对比实验设计中的公平性。第三部分:
种子的发芽实验。要求学生观察种子发芽前的状况,并把它们画下来。在明确实
验的方法步骤后,再开始动手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坚持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学情分析】
1.关于知识基础。学生在三年级学习种植凤仙花时,对植物生长的条件有
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哪些是种子发芽
必须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大多数学生不太清楚。
2.关于变量控制实验设计。五年级的学生在四上“溶解的快慢”和四下“面
包发霉了”这些课中学习过如何设计变量控制实验,现在再来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有一定的基础。
3.关于观察记录。学生有对凤仙花种植的长期观察记录的习惯与知识的积
累,可以帮助学生提供观察记录的知识经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2/60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
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
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
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
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
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
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
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
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3/60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
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
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
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
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
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
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种子发芽实验(一)
一、预设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
需要阳光、需要空气
二、设计实验计划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4/6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同学们将要经历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学生
在整理自己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还要与做同类实验的其他同学交流,学生后面还
将经历种植绿豆芽、照料绿豆芽的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学习和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倾听。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适宜的温度和空气,学会对照实验的重
要性及结果分析。
【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复习导入)
师:播放视频
或是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从作业本出发判断学生设计实验落实情况。然后
引入你们的实验结果怎么样了?种子发芽了吗?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5/60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整理实验信息
师:同学们,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绿豆发芽所需条件分别做了不同的研究。
下面我们依据上节课所分的“水组”、“土壤组”、“阳光组”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
请看实验记录表格:(屏幕出示):
生:汇报实验结果(单个代表各因素小组汇报)教师与学生注意倾听学生的
发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与纠正。
学生在陈述实验结果土壤组居然出现土壤中的种子发芽了,然而种在纸上的
居然没有发芽,于是要汇集大家一起讨论原因,寻找解决方案,面对知识冲突时,
学生的注意力尤为集中,感觉就像在开一次辩论会似的。也多亏了这一反常的结
果使得课堂有“生气”!
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拿着学生做的实验组,发现里面居然只有一粒种子,
问学生这样可以吗?有很多学生会反驳并且解释。实验者也对此作了解释说因为
看着她没有发芽,便把它种在泥土里了。我评价道:“哦,原来***是为了节约种
子,做的不错,但是我觉得我们还可以继续做下去,找找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
我摸了摸纸巾发现比较干,你看你觉得有可能是什么原因种子没有发芽呢?学生
也会想到可能水分不够。由此再引入水分的充足与少,空气的充足与少,阳光的
有无,温度的高低。
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的实验记录
序号种子总数量已发芽量未发芽量我们得出的结论
1实验组
对照组
2实验组
对照组
3实验组
对照组
4实验组
对照组
5实验组
对照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6/60
注意汇报时要响亮清楚,其余学生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并能够找到错误
与不足。
事例,有个班级没有研究温度,我便说那让老师说一说,你们认真找找老师
说的哪里不妥。有位男孩子很明显而且大胆的说出了在研究温度的时候,相同的
条件不可能有阳光。我表扬他听的很认真也很仔细。作为小学老师要学会针对性
及时适度的表扬。
(1)汇报数据
(2)分析数据
师:收集了实验数据,我们就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请其他同学注意
这些同学的数据。从这些数据中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生:我得出了绿豆发芽需要水。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这些同学实验组的绿豆都发芽了,而对照组的绿豆一粒也没有发芽,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绿豆发芽需要水。
(先让没有参与次实验的同学根据实验同学的数据做出实验解释,培养倾听
能力。)
师:你是实验的同学,你认同他的说法吗?
生:认同。
师:同学们,认同吗?
生:认同。
师:是的,说的有理有据。绿豆发芽需要水。(板书:绿豆发芽需要水)
师:是否需要土壤呢?进入下一组汇报。
(同样有关绿豆发芽是否需要土壤、是否需要阳光、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都
经历学生个体汇报,教师数据记录,再到集体分析实验结果,最后教师板书结论
的过程。)
(3)小结归纳
(教师根据板书归纳:)绿豆发芽需要水、适宜温度和空气,土壤和阳光是
不必须条件。
三、种植绿豆芽注意:让学生区分种子发芽与生长的不同。强调语言
的精确性。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7/60
师:同学们,我们手上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呢?
生:种起来。(老师我知道,把它种到泥土里等待它生长)
师:好,我们就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或纸杯里,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
芽生长一段时间。猜测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生:(预设:水、空气、阳光、养料)
师:有经历有兴趣的同学,老师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
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8/6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一课中,学生先来对绿豆芽的生长进行观察,并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
的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另外,学
生将要研究一个比较“特殊”的实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学情分析】
从本单元前面相关知识学习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表现出较浓厚的
学习兴趣,也具备了初步的分析、探究能力和简单实验操作能力,这是学习的基
础。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再次经历“对比实验”,而对比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对学生
来讲相对来说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
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
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9/60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种下的绿豆芽生长情况。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填表后再讨论)
绿豆芽的总数量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实验说明
阳光下的绿豆芽
黑暗处的绿豆芽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生长有什么不同?
(3)改变了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3.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并交流。
4.交实验记录表前,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
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了水的纸上,保
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
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
境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10/60
四、观察自然界里许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图片:
1.比较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的叶有哪些不同。
2.并回答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自己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事例。
五、本堂小结:
节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宜,植物会生长得茁壮。
当环境改变后,植物会努力适应环境变化而生长。如松树;仙人掌的根很发
达,它的叶是针状,可使水分不会很快流失,所以它能够生长在干旱的地方。
【作业布置】
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够在环境改变后,适应环境而生存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11/6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4课《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蚯蚓的选择》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的第四课。是《新课程标准》“生命科学”中“生物与环境”这部分的一个重要
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蚯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
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
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
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
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情感目标】
1、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2、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能倾听他人的意见。
3、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后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活动准备】
教师为学生准备好蚯蚓和木盒、纸盒、黑布、吹塑纸、硬纸板、水、干土、
湿土等以及有关动物与环境的图书、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12/60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我们请来一群小动物来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他们是——蚯蚓。老
师希望今天我们可以为蚯蚓找一个适宜的环境来生活,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你
认为蚯蚓比较喜欢怎样的环境?
预设:潮湿、黑暗……
过渡:这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所做的猜想,要验证它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
么办?
预设:进行对比试验
二、新课教学
学生活动1:小组实验
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提问: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1)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并注意控制条件。
(2)小组汇报实验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蚯蚓几条?放在盒子的哪里?怎样来改变光亮的条件?蚯蚓的选择能马
上观察到吗?……)
2.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3.学生分组实验
在等待蚯蚓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进行第二个实验的设计
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师:在蚯蚓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让我们来进行第二个实验的设计。
1、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讨论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
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13/60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3.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活动2:实验数据记录分析
师:现在第一组实验的蚯蚓已经做好选择了,请每个科学小组观察各自的实
验现象,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书本P10表格中,并讨论实验结果。
各小组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小结:蚯蚓喜欢生长在黑暗的环境中。
师:第二组实验的蚯蚓做好选择了吗?请同学们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书本P11
表格中,讨论实验结果。
小结:蚯蚓喜欢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
师总结:蚯蚓适宜生长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三、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2、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
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4.蚯蚓的选择
实验数据1:黑暗中间光亮
实验数据2:潮湿中间干燥
实验结论:蚯蚓适宜生长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简单,因此应更注重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本节课在过
程与方法目标上落实的还不够到位,小学科学课,教师讲述时间应控制在15分
钟内,其余时间应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大胆的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
反思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
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不充分,例如:在研究“蚯蚓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
时可不必先强调实验步骤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蚯蚓几条?蚯蚓应该放在哪
里?如何在盒子中创造两个光亮程度相反的环境?……),是学生先讨论,再思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14/60
考。
2.在学生做实验之前要把所有注意事项都强调完整,切勿在实验过程中强
调问题,这样不仅没有效果,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必
讲解,放手学生尽情的探讨。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15/6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理论指导】
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而生命科学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在设计教学时尤其要注意:时
刻落实科学课程总目标,制定符合学生的学习的科学目标;课堂上把握小学生科
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思维热情;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全
体参与共同学习;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学会探究。
【内教学容】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中的第五课内容。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谁吃谁。指导学生通过
自主和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清楚“生产者”、“消费者”的概
念,并得出组成食物链的要素;第二部分:水田的食物网。在学生对食物链有所
了解的基础上,得出新的概念“食物网”,以此来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彼此复
杂的食物关系。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关知识得出:其中一种生物对链上的
其它生物的巨大影响,以及保护某一种生物对保护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中的第五课内容。主要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这一课在单元中的位置很重要,
既是前两课研究蔷薇花丛生物的延伸,又是下一课维护生态平衡的铺垫。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它们谁吃谁”。清理蔷薇花丛中生物
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知道食物链的特
征: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第二部分:水田里的食物网。
在学生对食物链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水田中纵横交错的食物链,初步了
解“食物网”,知道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彼此依存的复杂、密切的食物关系。
【学情分析】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16/60
《食物链和食物网》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趣的一课。学生们虽然已经掌握了基
本的探究方法,如观察、记录、实验等。但在对待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
用的研究上,他们的深度还是细度上都是不够的,加上学生的学习还必须呆在教
室内,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和对动物直接观察,因此在学习此课有较大困难,这
就需要教师巧妙的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在探究上的问题,促进他们过程与方法技
能的形成,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养成他们热爱
生命、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方法】
本课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等多种科学学习手段,来学习其
中的科学知识,并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真正让学生
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初步理解食物链这个概念、根据自己的经验写出简单的食物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了解食物链的形成,认识食物网。
2、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食物链被破坏带来的影响,珍爱生命,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建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的概念,会
写简单的食物链。
2、难点:理解食物网所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学生测试单1学生测试单2学生测试单3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17/60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
老师出两个谜语给你们猜猜(幻灯片出示小草山羊狼的图片)
师:为什么是草莓?(草被羊吃光了)为什么是杨梅?(羊被狼吃光了)
师:草被羊吃羊有被狼吃我们可以什么符号将他们连起来?(用箭头)
(箭头方向朝哪里)
草→羊→狼(狼→羊→草这样子对吗?)
小结:箭头方向朝向吃食物的那一端。
二、新授
2、师:简单的谜语中就有这样的食物关系,那在我们的花丛中有这样的关
系吗?看看我们的花丛里有些什么?(幻灯片出示图片花草蚜虫蚯蚓鸟树叶瓢
虫)
师:能先用谁被谁吃说说他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呢?
小草被蚜虫吃蚜虫被瓢虫吃瓢虫被小鸟吃….
3、师:大家都会说他们之间的食物关系,现在加大难度,你会写吗?请用
箭头的方式将他们关系表示出来?(填写在书本12页)
汇报交流:
小草→蚜虫→瓢虫→小鸟
花→蚜虫→瓢虫→小鸟
树叶的腐殖质→蚯蚓→小鸟
4、师:通过大家集体的努力,(指着上图)想象一下,他们的食物关系像什
么?(链环)
能给它起个名字吗?(食物链)
师:能试着说一说什么叫做食物链吗?
生1
生2
师: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来说的。(幻灯片出示概念)
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板书:食物链)
5、师:观察这三条食物链,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点)?(暗
示:起点、结束)
在我们的食物链最前面都是什么呀?(植物)后面呢?(动物)
在观察其中一条食物链,我们发现小鸟吃什么瓢虫吃什么蚜虫吃什么小草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18/60
什么?
生:说水土壤里的养料阳光二氧化碳,
师:对,植物吸收阳光就是在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自己制造所需要的
养料。
科学上就把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
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师:在这些食物链当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
师:你们都明白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可老师还有个疑问什么叫直接或间接消
费者呢?
生:解释直接消费者就是吃生产者的生物,而间接消费者就是吃消费者的的
生物。
师:听完你们的解释我明白了,在大自然中,你还知道哪些是生产者,哪些
是消费者?你能举个例子吗
6、我们在书写食物链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师:清楚了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之后,我们来个小竞赛,有信心获胜吗?
竞赛之前,先来热热身:食物链有什么特点?
小结:1.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2.习惯上总是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书写,并用箭头连接。(箭
头朝向需要食物的一方)
3.每条食物链都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
7.竞赛马上就开始了,准备好了吗?
PPT出示一张食物网
师:这些生物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你们能用箭头把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表示出来吗?
同桌互相讨论,完成食物网的连接。
最先完成的上来汇报其他同学相互补充、纠正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找到了这些生物之间的吃食关系PPT出示完成的
食物网
师:从这张图当中,我们能找到几条食物链?
师:你能找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吗?记录下来
师:仔细观察这张图,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师:结合这一特点,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食物网)补充课题:板书食物网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19/60
PPT出示食物网的概念
提问:如果缺少了其中一种生物会怎么样?比如:青蛙
提问:那么人类跟这些生物有什么联系吗?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请看
两个故事。
三、拓展与思考
课件演示1:
例如,五十年代,我国农村曾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人们发现,在
麻雀被大量捕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粮食大量减产。农民伯
伯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谁给农民伯伯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重点强调食物链断了,生态平衡
被破坏了)
学生回答后,师:你的发现和科学家一样。
机动:2、
在20世纪初,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
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
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
提问:请你预言一下,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狼或者麻雀,你想对人类说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太对了。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密切联系的,只有保护好
每一种生物,与生物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5.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草→羊→狼
小草—→蚜虫—→瓢虫—→小鸟
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消费者
【教学反思】
食物链、食物网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这种概念教学型的教授课,我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20/60
大胆地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针对这些枯燥的概念设计了形象生动的食物网游戏,
食物链模型构建等环节。由于有学生亲手制作的模型非常形象化,学生对于食物
链、食物网等概念的学习便迎刃而解开了。通过“找找食物链”的环节,学生巩
固了对食物链概念的理解。从学生反馈的众多不同组合的食物链中,我看到了孩
子们的科学思维也在不断地扩展……我的教学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
堂总显得热热闹闹的,但绝不会出现“思维不足,活动有余”的现象。对于本课
设计,对于“食物网的构建”环节,如何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其中,从而达
到探究活动的全体参与,是特别值得执教者认真考虑和商榷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21/6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6课《做一个生态水族箱》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做一个生态水族箱》改自于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的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在前一课,学生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上,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原教材内容分三部份:(一)认
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态环境。让学生知道自然环境下的池塘是什么样的,存在哪
些生物和非生物,从而认识生态系统(二)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让学生考
虑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准备什么样的非生物环境条件。(三)做一个生态瓶。
按照设计好了的生态瓶建造方案运用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生态瓶。由于教材内
容过多,所以分成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教材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完成
教材的二、三部分。本课为第二课时。本课教学活动设计为基于STEM理念的项
目学习过程,从而能进一步深化科学概念,并让学生体验成功和乐趣,培养他们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
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做一个生态水族箱,对五年
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感兴趣,也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
给生物和非生物营造一个家,既有可能可以构建一个完整长久的家,也有可能会
有某些不适的条件影响生物的生存,,能更深刻体会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
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STEM的理念,学生在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完成水族
箱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在工程设计活动中提升动手操
作技能,形成创新意识。
【教学策略】
本课结合STEM的理念,在理解原有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实现对其的利用,
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关的工程与技术活动。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
用教材,对教材做适切处理。在本课当中,STEM教育的基本流程是:明确问题
设计和完善方案制作样品测试改进形成产品及其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22/60
说明书。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通过设计和制作水族箱的实践活动,知道工程设计包括明确问题、确
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基本步骤。
(2)了解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2.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生态系统的知识,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制作生态水族箱的
任务。
(2)能对自己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并说明理由。
3.科学态度目标:
(1)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
(2)小组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
断增加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生态系统的原理设计一个生态水族箱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水族箱。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准备:建造生态水族箱需要的材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像水草这样的绿色植物在食物链中通常是什么角色?
食物链中的消费者通常是?
请观察画面中的植物有哪些?阳光?水?空气?
泥沙?适宜的温度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23/60
生产者
动物
二、探究池塘的生态群落池塘中动物有哪些?
植物对动物有什么作用?
动物对植物有什么影响?
除动物植物外,池塘中还有什么?
池塘中的非生物与生物有关系?
小结:像这样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就是一个生态群
落。观察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思考后回答:
沙土,水------
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理解
三、设计一个生态瓶
刚才我们研究了池塘的生态群落。让这样的生态群落成为活生生的生态,你
有什么办法?
做一个生态瓶,我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我们需要准备哪些生物,非生物。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
对他们提出的想法,你有什么补充或者提议?
向学生提问,如何放生物,非生物。有什么顺序要求?做一个生态瓶。
思考,回答
学生汇报
学生向学生提问,解答。
学生思考,合作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
四、制作一个生态瓶
要求只要选取一条可行的食物链方案。按照我们刚才讨论出来的顺序进行制
作。
【板书设计】
6做一个生态水族箱
明确
问题
设计和完
善方案
制作
样品
测试
改进
形成产品及其
说明书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24/6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7课《改变生态瓶》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识在学生以学习制作了生态瓶,并课下观察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生活
得好坏情况之后,来学习的。
可能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这个小组的生态瓶中,生物都生活得好。由
于各小组的情况不一样,生态瓶不可能都做得很好,在这里提出如何让我们生态
瓶中的生物生活得更好,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的。这一课也是学生初次研究生态平
衡的活动。通过本课的活动学生将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是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
生存所依赖的条件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本课中学生的观察和讨论特别是对影响生态瓶中动植物生长的原因进行分
析,是很重要的。
【教学思路说明】
依据学生初次实验,尝试制作的生态环境创设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通过
实验了解动植物间的需求和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及养成方法的训练,是本节课的训
练重点。因此,安排如下教学策略和环节: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种类要平衡。
科学探究: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25/60
经历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的过程,探究往生态瓶中添加动物或植物后
生态瓶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
的现象,并能持续观察的良好科学习惯。
【教学重点】
探究往生态瓶中添加动物或植物后生态瓶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生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能持续观察的良好科学习惯。
【教学准备】
1、《改变生态瓶》的学习评价单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
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考书本的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
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
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
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考书本的记录单)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26/60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
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4.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
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5.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
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
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27/6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
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建立生物群落的
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实验已经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由此,
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让学生对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与沙尘暴的危害有所直观
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讨论展开激烈的争辩,说说各自的你能为我们的环境做些什
么呢?学生集思广益答案丰富多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28/60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
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
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
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
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
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
们可以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通过视频的展示学生印象兴趣比较浓厚,本次课程内容比较少,因此在备课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29/60
期间,设法多搜集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学生有所了解。并且指出目前沙尘暴不只是
北方才有,现今它已经波及南方,我省的杭州市沙尘暴的事例。
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场景通过图片的展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事例展现让学生
意识到人类的一些肆无忌惮的行为在无形之中都在毁灭着人类自己,学生注意力
比较集中,从而引发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对一些措施还不是很熟悉,应该怎么做,学生回答的比较口语化;
学生对人类的行为了解的比较少,所以一般很难想到,或许需要直接展示比
较好。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30/6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光
第1课《光和影》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累计了不
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
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没有一个整体的科学概念。因此通过本课
的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本课的教学设计将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
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像电灯这样能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遮挡物、屏。
影子的长短和光的照射位置有关,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的方向相反的。
影子的大小变化与物体和光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所照射的物体
的侧面的形状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
中是很有用处的。
2、过程与方法:
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的进行记录。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
3、价值观与情感态度: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从童趣的游戏中发
现光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31/60
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光源、遮挡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手电筒、屏、课件、拱形铁丝,橡皮。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播放手影戏,问:这是什么表演?(板书:影)
2.指名回答:在我们身边影子无处不在,但影子只有哪个朋友在才会现形?
(板书:光)看来光和影真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行一
次光和影的探秘之旅吧。(板书补充课题:和)
二、认识光源
1.同学们都认为影的产生需要光,那么,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举
例说明。
2.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点燃的蜡烛,没有通电的电灯会不会发光?学生会很
明确地做出判断。教师接着提问,月亮可以自己发光吗?学生会说月亮不是自己
发光,而是太阳反射照在上面的光。
3.小结: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课件出示)
4.出示相关事物图,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光源。(加强学生对光源这个概念的
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三、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猜测。过渡:现在我们认识了光源,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了光就一定有影子?
影子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
造影游戏。你们能不能利用现场的材料和道具造一个影子?看看影子的产生
需要什么条件?指名上台玩造影子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创设一个情境,学生在
产生浓厚探究兴趣的同时激活思维,更容易想到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源、遮挡
物、屏。)
指名回答。(板书:光源遮挡物屏影子)
4.教师小结,用科学的语言归纳出影子的产生条件。
四、探究影子与光源的关系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32/60
1.师指名上台配合制造影子,适当进行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到屏幕
上的影子,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提出一两个科学问题吗?
2.指名回答,师随机板书。如:长短、大小、形状、方向等。
3.引导学生猜想:是啊,影子有那么多的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影响的呢?(随
机板书:距离、角度、光照面形状)
4.选法。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了影子的什么变化?我们需要来验证猜测,用
什么方法呢?
5.师点拨提示:如果我们选择其中一个因素来研究,比如改变光源照射的角
度,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怎么研究?
只改变“光源照射的角度”,其它都不变,观察影子的变化。(课件动画演示)
6.师介绍实验工具,演示“只改变光源照射的角度,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这个实验较难,教师选这个示范加以突破。既能让学生直观清晰地明确实
验如何操作,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控制实验变化的条件来进行研究。)
7.让学生思考如果选择的是“改变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这一因素,只能改
变什么?(了解学生对控制实验条件变化的理解,以便后面有针对性地指导。)
8.课件演示“改变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这一因素的实验做法。(利用课件
简单演示,让学生增强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9.小组商量选择一个最想研究的因素。
10.课件出示实验提示,小组领取实验记录单,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演示汇报。
实验一:改变光源照射的角度,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二:改变遮挡物与光源的角度,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三:改变光照面的形状,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把影响因素与对应的变化用线连起来。
五、总结
1.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光和影的探秘之旅,发现了哪些秘密呢?(结合板书
总结)(让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和回顾。)
2.说说生活中用到了影子原理的地方。讲解投影概念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课
件出示)
六、反馈拓展
1.播放皮影戏。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33/60
2.玩手影游戏。(让学生在总结和巩固这节课的探究成果的同时去游戏中验
证这些规律。)
3.课后活动:(1)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2)设计一幅墙图,向中央
电视台《正大综艺.墙来了》节目投稿。
【板书设计】
光和影
光源-----遮挡物-----屏------→影
角度长短
方向相反
距离大小
光照面的形状形状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34/6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中第2课。阳光和影子是
同学们进入光学世界的第二课,是为以后研究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等问题的基础
知识,教材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和“整理我们的记录”两部分从
而总结出阳光下物体影子规律。整个教材引导学生模拟实验的形式发现并解决生
活中的科学问题,并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约11-12岁。阳光和影子的变
化,学生们太熟悉不过了,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可越是习以为常的变化
往往会令同学们忽视。前面他们已经学习了光和影,所以对于阳光和影子有了些
专业的认识。本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们通过观察阳光下影子的
变化,从而知道阳光与影子的关系,发现阳光照射下影子变化的规律,知道可以通
过影子的变化从而推断太阳的变化。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即将升入中学,更应培养
他们学习光学的兴趣,并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如绘制表格和柱状图,还可
以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
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35/60
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学重点】
识别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和阳光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归纳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绘制
表格和柱状图。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科学是一门很重要的
学科,通过学习科学,可以让我们明白生活在许多奇妙现象背后的道理。
(出示课件)比如,雨后为什么会出现彩虹?水面为什么会波光粼粼?为什
么会产生极光现象?为什么能看到海市蜃楼?为什么屏幕是黑的?因为天黑了。
黑夜里,我们什么都看不到要怎么办呢?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
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
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课题。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36/60
二、学习新课
1.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提出猜想。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课件出示图片)正是因为有了
光,我们才能看见各种各样的颜色。仔细观察这些图片,谁能试着说说光是怎样
传播的呢?(生答)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想。任何的猜想都要经过反复的实验验证才能得出结论
的,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吧。
3.通过实验一,验证猜想。
师:(出示实验材料:手电筒,三张光盘,白板)现在,老师先给大家做个
实验,我们仔细观察。老师想让手电筒的光同时透过三张光盘照到白板屏上,你
们猜我能做到吗?(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完成实验)谁想来试一下?(学生试做)
师:现在老师如果移动一下第二张或者第三张光盘,你们猜会怎么样呢?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教师板书:光→传播)
4.通过实验二,验证猜想。
师:任何一个结论的得出,都是需要反复验证的,最好是用多种方法来验证,
下面我们就换一种方法来验证吧。
师:同学们听说过小孔成像吗?现在我们就小组合作,用我们桌上的实验材
料来做一下这个实验吧。(告诉学生注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图像倒立)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白板屏上的火焰是倒立的吗?现在老师来给大家演示一
下。(课件演示小孔成像)
师:不仅用蜡烛可以做小孔成像的实验,还有很多物体可以,比如大树。(课
件演示大树小孔成像)
师:这个实验能证明我们(指着板书)的这个结论吗?
5.通过实验三,得出结论。
师:也许有的同学还是觉得理由不够充分,那我们就继续来验证吧。(教师
出示量筒,激光笔,简介材料名称)
师:(打开激光笔,照射量筒)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红点)
师:(点燃一支烟)同学们,验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一名同学拿着量筒和激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37/60
光笔,教师猛吸一口,把烟吐进量筒里)
师:你们看见了什么?
师:那我们现在通过多次验证就可以得出结论:(补充板书:光沿着直线传
播)
6.通过演示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巩固结论。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现在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呢?
(生回答)
师:同学们看到过日食和月食现象吗?(课件出示图片)你们知道为什么会
产生这两种现象吗?谁能来说一说。(生试答)
师: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就是光的直线传播的最好的证明。
师:今天,老师把太阳、地球和月亮都带到我们课堂上了,你们想不想看?
(师出示三球仪)
师:这个装置叫做三球仪,现在老师就简单给大家演示一下日食和月食的形
成。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制成的物体,希望大家课下
认真地去观察。
7.解释影子的成因。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课件出示)现在我们能解释影子是怎样
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了吗?
指名试说,教师课件总结
8.补充小资料。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在老师还要给同学们补充一
些关于光的知识。(课件出示)
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师:(指着课件)同学们要把这几个数字记清楚。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习题。
五、布置作业: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38/60
如果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怎么办呢?
同学们,科学破除愚昧,真知成就未来。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
们不仅要学科学,还要用科学,更要研究科学。用锲而不舍,求实创新的精神打
开科学之门,在科学的研究探索之路上,一起加油向未来!
六、板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沿着直线传播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39/6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课时,主要内容是:通过
合理的推测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去解
释影的形成原因。在本课内容之前学生探究了光和影的关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
认识。在这一基础上再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又为后续学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
物会怎样的研究打下基础。我认为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巩固光和影子的科学关
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发展。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
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周全,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证
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发现、探
究、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及多方面的
素养。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光是直线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
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40/60
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
寻找假设的依据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趣味活动
师:科学课非常注重观察,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的观察能力。你们看看,
今天的黑板和平常一样吗?(趁机教师离开讲台,手悄悄拿镭射笔,不开。)
生:一样,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如果有学生
说不一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纠正,并引导:科学观察一定要实事求
是,不能信口开河)
师:再仔细观察一次,现在的黑板和刚才的黑板一样吗?
(教师悄悄打开镭射笔,光斑落在黑板中间,问)
生:不一样,有光
师:哈哈,被你们发现了。那么,老师手中的镭射笔发出的光,是怎么跑到
黑板上的呢?谁能上来演示一下?
生:学生用手指来演示光的路线,一般都会是直的。
师:这位同学认为这条路线是直的,大家同意吗?你们都这样确定?那我说,
也许它是弧线形,或者是S形、螺旋形的呢?(教师在此用手辅之以弧线形、S
形、螺旋形动作)
师: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提取生活经验
师:光是怎样传播的?现在我们有两种猜想(板书:猜想),大部分认为光
是直线传播的,小部分认为光是非直线传播。我要说明一点,科学课是要以事实
和证据说话的,你们不要以为人多就可以仗势“欺”人,你们说光是直线传播的,
那能说出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吗?
生:舞台上的灯光一束一束的
云层中的太阳光也是一条一条的
师:刚才几个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老师也找了些图片,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41/60
是不是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出示幻灯片2—7张)
师:看了这些图片,我隐约觉得你们的观点是对的,光应该是直线传播的。
只是,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你们能不能根据课本的提示,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这一点呢?(板书:实验)
三、设计实验验证
师:实践出真知。现在给大家3分钟时间,仔细阅读课本,参考第28页,
29页的实验方案,待会请同学来说说怎么试验?
生:看书并讨论
师:好,时间到,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怎么验证?(请一生回答)
生:教材第28页告诉我们,通过让有三个小孔的卡纸排成一列,并在卡纸
的最后面放置一张纸屏,使三个小孔处于同一直线上,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
如果在纸屏上能找到光斑,就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师:嗯,看得很仔细,这就是课本为我们提供的第一种方法:让有三个小孔
的卡纸排成一列,并在卡纸的最后面放置一张纸屏,使三个小孔处于同一直线上,
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如果在纸屏上能找到光斑,就从正面验证了光是直线传
播的。
其他小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请另一小组的学生回答)
生:书本上还讲了另一种实验,就是移动中间的某一张卡纸,使三个小孔不
在同一直线上,再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如果在纸屏上找不到光斑,说光在直
线传播中被其中一张卡纸挡住了,从而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师:非常好,那这同学说的这种呢就是从反面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那我们现在请同学们按照我们的分组动动手,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实验记录
单。
注意手电筒不能直接照射眼睛
生:动手实验
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
好,我看大部分同学的实验都完成了,现在我请同学来演示实验操作。
生:请两组学生上来演示实验操作并说出实验现象。
四、拓展探究过程
师:同学们真是太有才了。现在啊,老师决定弃暗投明,加入你们的队伍,
支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过,在科学领域里,一个实验结论的得出要经过反复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42/60
验证,而且最好能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请你们开动脑筋,想想还有什么方法来
验证?
生:回答弯水管和直水管的方法:用手电筒照射直水管,光能传过去,而如
果是弯水管,光传不过去
师:那老师这里已经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弯水管、直水管),教师演示
一遍,然后让学生也动手操作一遍。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的优秀,通过多个实验验证了光是直线传播的。
那我们得出的科学结论就得来应用实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
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比如说影子,日食和月食。
影子的原理: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
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月食和日食是生活中非常有趣的现象,它们也是和光有关。当太阳、地球、
月球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就发生了月食现象。而当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因月球挡住
了太阳的光线就形成日食。
学习:课外小知识,完成判断题。
五、评价总结课堂
师:现在老师相信了,大家的猜想的确是对的。那我们科学上把经过实验反
复验证的猜想称为科学结论,今天我们的科学结论是什么?(光是直线传播的)
(板书: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生:全班齐读,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六、布置课后作业
师:带个问题回家:
1、光能在水里传播吗?
如果能,还是直线传播吗?
2、还有完成活动手册第22页的课堂达标。
【板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想→实验
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43/6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4课《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
探究像平面镜这样的物体产生光的反射的现象和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像白纸这样的物体产生光的反射的现象和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盒(内部粘贴了一块白纸和一块平面镜)、激光笔、平面镜、
打靶装置、白纸、水彩笔、手电筒、记录单。
教师准备:激光笔、乒乓球、平面镜、爽身粉、水彩笔、直尺、打靶装置、
板书、记录单、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44/60
教学过程
一、纸盒游戏,推测光的传播的路线。
1.教师出示纸盒,学生通过小孔,第一次观察纸盒内的物体。
2.打开纸盒上的小门,学生通过小孔,第二次观察纸盒内的物体。
3.学生试着解释两次实验不同现象的原因。
4.教师追问光的传播路径,学生推测。
二、演示实验,感知光的反射的现象。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进行演示实验。
2.学生上台实验、观察现象并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教师呈现光的传播路径,并板书揭题。
三、打靶活动,探究光的反射的规律。
(一)平面镜打靶活动
1.教师出示打靶装置,引导学生思考打靶的方法。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参与指导。
3.学生汇报打中靶心时光的路线图,教师板书。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成功打靶的方法:调整和改变了什么?
5.教师追问:“为什么射入的光方向改变了,就可能打中靶心?”学生提出
猜想。
6.教师启发学生并演示记录光的路线图的方法。
7.教师提示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
8.各组展示实验记录单,并汇报实验发现。
9.生生研讨,形成结论,教师板书。
(二)白纸打靶活动
1.将平面镜换成白纸,进行打靶活动。
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推测。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解释现象形成结论。
4.教师板书并小结光的反射现象。
四、回归生活,发现光的反射的应用。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45/60
1.教师激趣:同一束光照射平面镜和白纸,光的反射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实验,交流发现,并提出猜想。
3.教师播放视频,解释现象,整理知识。
4.教师鼓励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并解释生活中我们是怎样看
到物体的。
5.教师鼓励学生课下继续学习:整理生活中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发明的有用器
具。
【板书设计】
光光碰到物体改变传播方向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
的平面镜光滑集中
反白纸粗糙分散
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46/6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5课《光与热》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
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
1.知道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2.根据自然规律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实验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课时安排】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47/60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疑问(预设:1分钟,室内)
课前将手机架放置在讲台上,给学生在之后设计实验时一个暗示。
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我们知道光碰到镜面会改
变传播方向。现在,老师给大家都准备了小镜子,大家动手玩一玩。
2.教师顺势提问: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很会玩,把几面镜子反射的光集中在一
起了。这些光会聚在一起会产生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前认知概念,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既能巩固旧知识,
又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预设:5分钟,室内)
1.光的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首先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结合亲
身体会自由发言,提出猜想。真是这样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课《光与
热》。(板书:5.光与热)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并不需要急于回答,而是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期
待。
2.同学们已经谈了许多生活中的感受,但是用什么更具有说服力的科学方
法来验证我们对光与热关系的猜想和感受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让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3.学生分小组开始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小组讨论时,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拿着镜子操作一下,他们会发现手
持镜子难以会聚光线。从而提出质疑: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固定镜子,怎样解决温
度计测量慢的问题?更快速准确地测出温度?
5.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借助身边常见易得的物品来改良难以操作的实验,然后
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最终得出改进方法:借助手机架同时固定数面镜子,用探针
式数字温度计准确快速测出温度。
确立实验方案:1.用不同数量的镜子得到强弱不同的光;2.温度计放置的位
置、照射时刻和时长一样。
6.课件出示,齐读实验要求:
(1)合理分工,分组进行对比实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48/60
(2)反射光要集中到温度计的探针上,确保测量时刻、时长一样。
(3)认真观察,及时记录数据。
(4)注意安全,不直视阳光,户外观测必须佩戴太阳镜。
注意:千万不能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看太阳!
设计意图:明确实验要求,提高实验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提高自
我保护意识。
三、合作探究,实验记录(预设:24分钟,室外)
本课重点:学生在操场上分组进行对比实验。首先调整好各镜子的支架,将
光线会聚到一点,然后同时在纸屏上悬挂温度计,并粘贴好热敏试纸,教师计时,
由各组同学观测并如实在表1中记录数据。
表1
镜子数
无
镜子
1面镜
子
3面镜
子
6面
镜子
凸透镜
(教师演
示)
光的强弱
最高温度
(℃)
热敏试纸是
否变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记录数据、分析数
据的意识,学会用科学来解疑答惑,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更多的光会聚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出示并简
介凹面镜及其使用方法,学生分组用凹面镜点燃火柴。(为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用纸巾包裹在火柴外让火焰更大。)
3.教师用凸透镜演示点燃火柴并测出温度,学生记录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思考——探究——验证的过程。通过用凹面镜点燃火
柴的的方式,感知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从中了解到会聚光与热有多种方法。
四、分析数据,汇报交流(预设:5分钟,室内)
1.小组汇报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光的强弱与温度关系的条形统计图,教
师适时指导学生绘制图1。(在画统计图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完成,如果学生
没有接触过条形统计图,教师可以以一个小组的例子进行示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49/60
图1光的强弱与温度关系的条形统计图
无镜子1面镜子3面镜子6面镜子凸透镜
2.根据条形统计图,教师提问:从数据中分析,光的强弱和温度有什么关系?
3.小结板书:光强温度高;光弱温度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条形统计图处理数据并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能
力,用实验数据证实猜测,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
五、拓展延伸,联系生活(预设:5分钟,室内)
1.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是通过强光和高温来完成的?让学生寻找生
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相应的出示图片。
2.播放强光和高温导致学校围墙外水塔的水持续喷出的视频,用实例引导学
生探究利用光获取更多热量的方法,拓展学生课外对光的探究范围。
3.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哪些方法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呢?课后请同学们
在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也许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理解
和接受,从中体会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感悟科学是无止境的探索。
六、实验设计特色、自我评价
本节课设计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
位。
实验改进原因:课本中实验的方法难以快速会聚光线,操作平面镜时身体会
遮挡住阳光,实验需要很长时间,同时由于秋季光照变化较快,每一时刻的光照
强度也各不相同,导致得出的数据不精确,实验过程不严谨。
实验改进方法:
1.开课时在讲台上摆放手机架,暗示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架来解决光线晃动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50/60
难以汇聚的问题。
2.利用白纸屏方便学生近距离观察到光的强弱和温度变化。
3.利用热敏试纸使温度变化可见可观察。
4.利用探针式数字温度计更加灵敏准确地测量温度的细微变化。
改进后的实验方法有效解决了对比实验中的困难。整节课尝试以探究式学
习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小学科学新课程
的基本理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51/6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中的第6课。本课
内容紧接着上一课《光与热》的内容,研究怎样才能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上
节课学生知道了用多面镜子把光投射到一点,以及用凹面镜和凸透镜都可以会聚
阳光使物体升温。本节课是从物体本身属性,以及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来进行
探究。同时,这一课又是为第7课《做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作准备。所以本课在
这一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物体的颜色与吸热”,但其实这一部分
还隐含了“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反光能力)与吸热”。;第二部分是“阳光直射、
斜射与吸热”。
【学情分析】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全面了解学
生的情况,结合实际,有的放矢。本节课针对的是五年级上册的学生,通过前面
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关于光与热的基本知识,也知道了用多面镜子把
光投射到一点,以及用凹面镜和凸透镜都可以会聚阳光使物体升温。通过本课的
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物体吸热本领与它自身属性、及光照角度相关的科学概念。在
第一单元中学生已经拥有了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因此本节课中在对比实验设计
上应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另外,现在的小学生对于电子设备的应用都得
心应手,因此本课用平板代替了纸质实验设计单和记录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吸热的本领与颜色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本领强。物体吸
热的本领与表面光滑程度有关,表面粗糙的物体比表面光滑的物体吸热本领强。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52/60
3、物体吸热的本领与受阳光照射角度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本
领强。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与吸热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用平板记录实验设计方案及实验数据,并分析获得的实验数据及数据统
计图,得出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识到时代在前进,学习方式在改变,认识自主学习和利用网络获取知
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三组对比实验的设计及数据收集和分析。
2、曲线统计图的画法及分析。
【教学难点】
1、三组对比实验的设计及数据收集和分析。
2、曲线统计图的画法及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平板(安装之江汇教师端)、教学助手、互动课堂、PPT课件、微课
视频、课前导学内容、利用简道云创设实验设计单、实验记录单和数据报表等应
用页面并生成二维码。
学生:人手一个平板(安装之江汇教育广场学生客户端)、实验材料(电子
温度计等)、三个实验台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53/60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
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
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2)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
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三、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2)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四、总结归纳
回顾前面学过的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作业布置】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板书设计】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54/60
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折线图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55/6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最后两课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实际运用,也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通过前
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光的一些基本特性,还知道了光和热的关系。特别是第5、
6两课的学习,为第7、8两课通过设计、制作、评价太阳能热水器的学习活动
作了铺垫,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中能巩固升华本单元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设计、制作的热水器可能不会有多大的使用价值,但这会促使学生像科
学家或工程师那样工作,考虑从原理到材料选择,设计到制作的每一个细节,培
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在课前,学生对于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和材料的了解是较为陌生
的,知之甚少,需要学生提前搜集资料认识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了解材料性能
等,以便建构太阳能热水器的“原型”,为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做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
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交流设计方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56/60
【教学难点】
提出太阳能热水器的评价标准,并根据评价标准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了《光与热》、《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我们知道光强温
度就高,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等等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做一个太阳能热水器。
二、了解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
能、环保、安全的优点,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现在请几位同学上来汇报收集到的关于太阳能热水方面的资料,与大家
分享。
3)学生介绍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三、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师讲述:接下来我们就来设计一个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设计要求:能够装水50毫升;能够尽可能地在25分钟内,使热
水器中水的温度升上去。(多媒体出示)
思考:1、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2、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57/60
3、需要选用什么材料做?
师讲:小班同学先根据要求讨论思考的问题,然后设计制作方案,绘出设计
图。
2)参考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师讲述:刚才我们交流了的设计方案,个小班的同学在对你们的设计方案进
行完善改进。然后按设计进行制作。
四、制作我们设计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师在制作前进行设计要求、制作安全的提醒。
五、全班展示小组的制作成品
小组介绍自己的作品,展示其运用的科学技术。
教师总结:点评作品的优劣,提醒学生实践出真知。
为下一节课户外测试作品做准备。
六、课后作业
课后继续完成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检测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效
果如何做准备。
【板书设计】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
集热箱、保温箱、控制系统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58/6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8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
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教学难点】
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59/60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3)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4)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作业布置】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60/60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20:28: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36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