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体
所谓白体,是宋初(太祖、太宗两朝)效法白居易诗作而形
成的一种诗体。该派人物众多,有李昉、徐铉、王禹偁(读“cheng”,
一声)、李至、李徽之、郑文宝、田锡、薛居止等。其代表诗人是
前三位,成就最大的是王禹偁。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
稹、刘禹锡等人的近体诗中的闲适诗。他们只学到了白居易闲适诗
中的淡泊悠闲和语言的浅直平易,而没有学到白讽喻诗的反映现实
的尖锐深刻和感伤诗的感慨深沉。其缺陷是,该派诗人作诗不事雕
琢,往往率尔成章,追求抒情的率真,故而诗意较为显豁,给人感
觉是语浅意尽,气弱格俗。白体,特别王禹偁的诗歌影响了宋诗以
后的发展方向和平淡风格,以及议论化、散文化特点的形成。
2.晚唐体
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晚唐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创作
的诗歌。晚唐体诗人有两个诗人群体,一是九僧,二是一群隐逸
之士。其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九僧中成就最高的是惠
崇。九僧的诗歌特点是:内容上多描写幽深清静的山林景色和淡
泊枯寂的隐逸生活,故而内容较单一,题材范围比较狭小。体裁
上注重五律的写作。创作态度上学习贾、姚的苦吟精神,特别重
视五律中间两联语言的推敲和锤炼。因而九僧诗多有名言警句,
但结构往往不完整,意境不够浑融,给人以有句无篇之感。隐逸
诗人主要有魏野、潘阆、林逋等,其中林逋成就较为突出。他们
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描写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
情。晚唐体诗人中身份独特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
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因而是晚唐体的盟主。晚唐体不仅影响
了宋末的四灵和江湖诗派,而且,它的某些因素一直被其他诗派
和作家分解代用。
3.西昆体
北宋真宗时期,在密阁编纂大型类书《册府元龟》的一群作
家,利用空闲时间、写了不少应酬诗作。这些诗篇由杨亿汇编成集,
因其写作于皇帝藏书的密阁,就借用《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所
说天子藏书之处玉山在昆仑之西的传说,故命为《西昆酬唱集》。
该派的代表诗人是杨亿、刘筠和钱惟演三人。昆体诗多为咏史咏物、
怀古、流连光景和馆阁生活,题材较狭窄,内容较贫乏,关注现实
生活较少,思想情感贫弱。艺术上学习李商隐的使事用典,追对仗
的工稳和词彩的华美,风格雍容典雅,富丽精工,昆体诗人只是模
仿了李商隐诗的华美的艺术外貌,但缺乏李诗内蕴的真挚情感和深
沉感慨,故而往往徒具李诗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气韵;同时,
在艺术上,他们也缺乏创新精神和自立精神。然而昆体也有一定贡
献:它对诗歌艺术形式美的追求,为宋初诗坛注入了较高层次的审
美意绪;它的雕炼字句,使事用典,都影响到最具宋诗特色的江西
诗派的诗歌创作;它还为北宋前中期的诗文革新运动培养了重要人
才。
4.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是适应当时政治
革新的需要而发生的。当时,积累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社会矛
盾日益加剧,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政治改革的呼声高涨,于是发生
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同时文坛上流行的西昆诗风和晦涩险怪的太
学体文风,也不利于政治革新的需要。于是欧阳修团结梅尧臣、苏
舜钦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并很快成为文坛领袖,并大力提携王安
石、曾巩、三苏,在明确的文学理论指导下,从事古文创作,形成
了浩大的声势、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
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出现了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现象,开创
了一代诗风。诗文革新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奇涩险怪的太学体风和
虚浮绮靡的西昆体诗风,提倡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及服务现实
政治的新的文学风尚。人们把这场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代的诗、
文都能够自具面目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5.荆公体
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王致仕后封荆国公,居半山园,
故名;荆公体也称半山诗,或半山绝句。王晚年诗歌一改早期诗的
多写政治诗和咏史诗,手法上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风格上刚劲
痩硬的特点,而主要写作绝句,以描写景物和阐述禅理;或流露闲
适淡泊的意绪,或表达沉郁悲壮的情感。艺术上精益求精,构思巧
妙,用事贴切,对仗工稳,用字精确,语言华妙而意境含蓄,深得
古人好评。
6.江西诗派
黄庭坚在世时,已有不少诗人追随其后,学其诗法,但此时
尚无江西诗派一说。去世后不久,吕体中编列《江西诗社宗派图》,
列黄为“宗派三祖”,下列陈师道、潘大临等二十五人,“谓其源流
皆出于豫章”,该派由此得名。图中所列人物并非都是江西人,因
黄是江西人,图中所列人物均为黄的追随者,或与吕本中关系密切
的人,故称。至宋末元初的方回,因该派诗人多学习杜甫,就把杜
称为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诗派之宗,提
出该派一祖三宗之说。该派的诗歌主张是:一、要从前人诗句、古
书典故的运用上,花样翻新,说:“诗词高胜,要从字句中来,老
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但又不能照搬古人陈言,要
变化运用,要有创新。即“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二是在材
料的选择上要力避熟滥,喜用佛经、小说、语录中等杂书中的冷僻
典故,和稀见的字面。三是为了立异生新,故意造拗句、押险韵、
作硬语,从而形成了江西诗派变俗为雅,生新瘦硬的特点。江西诗
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江西诗派
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7.诚斋体
南宋诗人杨万里字诚斋,因其诗活泼自然,饶有谐趣,自成
一格,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为“杨诚斋体”。其主要特色是:
取材上,他多以日常生活和自现景象中的小情趣作为题材,以新奇
的眼光来观察,看待身边的一切食物,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描
绘特定的生活场景,表达特有的生活情趣。构思和表现方法上,杨
诗构思新巧别致,想象丰富奇特,通过联想和想象,用拟人化的手
段,把自己的主观情趣,最大限度地投放在客观外物上,使其笔下
的外物,具有知觉和感情,充满生机和灵性,形象生动富有趣味。
结构和语言上,杨诗不用回环曲折和崎岖断裂的结构,多用直至流
畅的章法,意脉连贯,思致通联。他也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而是
用通俗、活泼、清新、自然近乎口语的语言。他继承乐府传统,借
鉴当代民歌,语言力求平易浅近,并吸收俚语谣谚入诗,形成一种
新鲜活泼,雅俗共赏的诗歌语言,与江西诗派的矜奇炫博,生新瘦
硬大并其趣。
8.永嘉四灵
指南宋时永嘉(温州)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
秀和翁卷。四人皆出叶适门下,每人字中都有一“灵”字,故叶氏
合称之为“四灵”,并编《四灵诗选》,为之揄扬。“四灵”身份有
的是低级官员,有的是一介布衣,皆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他们的
诗歌内容主要是题咏景物,赠答酬唱,反映时事和民生疾苦不多,
内容单薄。他艺术上学习贾岛,以清新刻骨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
内容贫弱,品格不高。
9.江湖诗派
江湖诗派是继四灵而起的一个诗派,因出商陈起刊刻的《江
湖集》而得名。其成员大多是落第布衣和官场失意的小吏。他们功
名失意、进退无据,多数流转江湖,且以江湖气习相标榜,靠献诗
卖艺为生,故而被统称为江湖诗派。该诗派成员大多对国事政治不
甚关心,但也不甘心于清贫寂寞的隐逸生活;因而他们写了不少献
谒、应酬的诗,内容大多歌功颂德或叹穷叹卑,空洞无聊,艺术上
也相当粗糙。该派成员情况较复杂,他们多数生活在社会下层,接
触生活面广,诗歌体裁来源较丰富,农村及城市贫民的悲惨处境往
往出现在诗人笔下。但他们最擅长的题材还是写景抒情,多用白描,
字句精丽,盖受四灵影响,一反江西习气,但境界较四灵开阔。
该派成就较大的人刘克庄和戴复古,他们基本代表了南宋后期诗坛
的风尚。
10.说话四家
“说话”的本意即口传故事。口传故事的传统,可以追溯到
上古神话传说,时无文字,神话和传说只能以口耳相传。后来,人
们以话代指口传故事。关于“说话”的记录,最早见于隋代;唐代
的宫中和民间都有“说话”的活动。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
话”而来,当时“说话”有四家,各立门庭,自成路数。四家指小
说、说经、讲史、合声(生),小说以讲烟粉(男女恋爱、烟花粉
黛之事)、灵怪(神仙妖术异物显灵作怪)、公案(断案故事)、传
奇(人世间的奇人奇事,以及悲欢离合的故事)等故事为主;说经,
即演说佛书;讲史,即讲说历史兴废争战之事。合生则以演出者的
应变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由此可见,说话
系数,是以故事题材作为划分依据的。
11.宋元话本
随着说话艺术的日益兴盛,书场中流传的故事越来越多,而
以口传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
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称之为“话本”,即故事文本的
意思。传世宋元话本可分为三类:一是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
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一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
内容的记录整理本,叙事周详,描写细致,文字通顺,可能出自当
时的读书人或书会才人之手,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一
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
如《大宋宣和远事》等。
12.宋元小说话本的体制
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其文体大体以入话(头回)、正
话、结尾三部分组成。入话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它有时以一首
或若干首诗词“起兴”,说风景,道名胜,往往与故事发生的地点
相联系,或与故事的主人公相联系;有时光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首,
然后叙述一个与此题首相关的小故事,其行话是“权做个‘得胜头
回’”,实则这个小故事与将要细述的主要故事有着某种类比关系。
显然,入话的设置,入是说话艺人为安稳入座听众,等候迟到者的
一种特意安排,也含有引导听众领会话意的动机。正话,则是话本
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正话当中,说
话人为渲染故事场景或人物风貌,往往在话本中穿插骈文或诗词;
在讲说长篇故事时,说话人为吸引听众再来听讲,往往选择在故事
引人入胜的关键情节处突然中止,这是后来章回体小说分回得起
源。结尾,正话之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劝诫听众,或
以“话本说彻,权作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13.平话
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
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以念诵,而不
施于歌唱。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
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代表作品如《五代史平
话》、《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
14.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它是相对于
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
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相配合,采用歌唱和说白相见的
方式演说故事,基本属于叙事体,但其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
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代表作有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
调》、《刘知远诸宫调》等。
15.散曲
散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诗体,当时一般称为乐府或词,它是
元杂剧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在民间长短歌词的基础上,经过长期酝
酿,又吸收了各种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字形式。散曲由小
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构成。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子”,
原是民间流行的小调,按照不同的宫调曲牌制作,曲调不同,字数
和句式也不一样,它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和基本形式。套数又称套曲,
或叫散套,沿自诸宫调,由两支以上同宫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的组
曲,曲牌间的联接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各支曲子都要
押同一韵脚),套曲结尾是要有“煞调”或“煞尾”,散曲是起源于
民间的音乐文学,它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它“文而不
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16.散曲与词的形式区别
1.散和词都是长短句,但曲的句子长短更参差,一句少的只
有一二个字,长的可达二三十字,句式更急灵活多变伸缩自如。
2.词中没有衬字,曲中可以有衬字,正字和衬字相互配合,
既保持了曲调的腔格,又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
3.词的用韵疏,平仄不能通押;曲的用韵密,但平仄可以通
押。
4.词曲相比,曲使用赋的方法更多,多铺陈,叙述。语言上,
曲比词更加口语化,散文化,词雅,曲俗。词含蓄蕴藉,曲酣畅淋
漓。
17.杂剧
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
式。结构上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大约相当现代戏剧的一
幕;一折又可分为几场,分场的标志是演员全部退入后台,出现空
场;折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每折用同一
宫调的一套曲子,在第一支曲子上标出宫调名称,曲子可多可少,
最后一支曲子要用“煞”或“尾”。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
一折前,交待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如在折与折之间演出,作
用相当过场戏;楔子不用套曲,只用一只或两支单曲。
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可分旦、末、净、杂四类。旦是女角,女
主角叫“正旦”,此外还有“副旦”、“外旦”等。末是男角,相当
于京剧里的“生”,男主角叫“正末”,此外还有“副末”、“小末”
等。净扮演刚强、凶恶或滑稽的人物,有男有女。杂是旦、末、净
之外的杂角,包括“孤”(官员)、“孛老”(老头儿)、“卜儿”(老
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等。正旦、正末是元杂剧中
两种主场角色,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
元杂剧的语言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曲词,主要作用是抒
情,也可起到渲染场景,贯穿情节的作用。元杂剧的四折曲子,一
般只由一个主要演员演唱,其它角色只有说白。曲词是元杂剧的主
题。二、宾白,即剧中人物的说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故称说的部分叫宾白。其主要作用是交代情节,有时也起逗笑,调
节气氛和进行讽刺的作用。三、科范,简称科,是对演员主要动作、
表演和舞台效果的提示。
18.《灵鬼簿》
是元末仲嗣成撰写的戏曲史专着,记载了元曲作家的生平事
迹及作品目录,着录作家152人,作品目录四百余种。该书最早对
元杂剧创作做了时间分期,并从总体上对元杂剧的发展演变作了一
次系统的考察。该书对每个作家写了小传,对作家里籍、生平、着
作都作了简要介绍和评价,它为元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
料,是第一部对古代戏曲作家树碑宣传的着作。
19.南戏
南戏又称南词或南曲戏文。它原是南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
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
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和宋杂剧表演戏剧故事的形式,开
始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元中期以后,在南北文化交流
过程中,南戏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
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与与杂剧有明显区别的戏剧形式。南戏用南方
方音演唱,音乐采用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角色是生、旦、
净、丑等,且各种角色都可演唱,形势比较自由。元代中后期,南
戏在南方广泛流传,入明后出现了不同的地方声腔,如戈阳腔、余
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等,逐渐演变为“传奇”,与元杂剧相比,
南戏有舒缓婉转、细腻妩媚的风格特点,后来也为明代传奇所继承。
20.四大南戏
是元代后期出现的四部戏剧作品,又称四大传奇。它们是:
柯丹丘的《荆钗记》、无名氏的《白兔记》、施惠的《拜月亭记》、
徐田臣的《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荆》写宋代文人
王十朋与妻子钱玉莲历经波折终得团圆中状元后不忘旧妻的故事,
歌颂了他做人的信念和道德品质。《刘》写刘知远被迫从军,入赘
帅府,十五年后与妻子李三娘全家团圆的故事,还写了李三娘与兄
嫂之间的家庭矛盾冲突,表达了“贫贱者休要放弃,否极终有变泰
时”的思想。《拜》根据关汉卿《拜月亭》改编,述叙蒋世龙、瑞
莲兄妹与王瑞兰、兴福的悲欢离合。《杀》写孙华的妻子杨月真设
计杀狗,使兄弟重归于好的故事。由这四部戏可以见出,元代南戏
多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为故事内容,有明显的宣扬伦理道德教化的
倾向;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
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方面都取得了诸
多成绩,曲文以民间口语为主,较少雕饰,指事道情,与人说话相
似,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对后来的南戏和
传奇,影响较大。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20:10: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35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