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5米等于多少毫米

更新时间:2022-11-14 08:19:44 阅读: 评论:0

题库网-墒怎么读


2022年11月14日发(作者:水往高处流)

第五单元分米和毫米

第1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

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

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

白纸1叠、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

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

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

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

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

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

的边)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

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

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

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

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

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

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

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

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

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

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

里面有()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

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

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

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学生测量,记录数据。汇报交流。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2)床长2()。

(3)大米宽2()。

(4)黄瓜长2()。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

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

你知道吗?读一读。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第2课时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

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

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

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

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

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

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Z)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

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

6厘米=60毫米。

2、试一试

师:一张电脑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电脑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

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50毫米=()厘米20分米=()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2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

米?填写在书上。

3、“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5、“想想做做”5

哪条线段长?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生独立估计、测量。

汇报交流。

6、“想想做做”6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

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全课总结: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

怎样?

2、课外实践活动: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

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

过一段时间全班交流。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第3课时练习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几个长度单位。

2.通过对比建立长度的表象,学会单位之间的换算,选择合适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巩固各长度单位的概念。

教学重点:

测量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学会估测,提高估算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毫米、分米)那你能用手

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完成练

习五。(板书:练习五)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2题。

学生自己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提问: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大家还记得吗?说给同桌听听,独

立完成第3题。注意100厘米=1米,大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五”第4题。

学生在圆圈里填上“<”或“>”,指名学生口答为什么这样填。

4.完成“练习五”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集体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引导学生比较2分米、18厘米、

2分米1厘米。

5.完成“练习五”第6题。

小组估计5枚硬币摞起来的厚度,大家再用直尺量一下,看看你估计是否准

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7题。

提问:你们认为多长合适呢?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指名学生到前面板演。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他们1小时走的米数都接近几千?

4.完成“练习五”第10题。

想想10张纸厚1毫米,100张纸大约多厚?1000张、10000张呢?

四、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08:19: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3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意译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