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主招生积累篇
近体诗与古体诗
2013-01-16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
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
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
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类别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
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
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
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
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特点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
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
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相关知识
平仄
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
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
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
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
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
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
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
“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
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二、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格律
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
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律诗的格律,
本来就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
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其实,律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
原则,怎样交替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
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
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
况也了然于心。再记住粘对格律:
1、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
2/5
相对。如首句的二四六字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则次句的
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
2、粘,我们习惯上把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首句与次句合成为首联,
第三四句合成为颔联,五六句合成为颈联,七八句合成为尾联。联与联之间
的平仄关系,即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对句类型相同,平粘平,仄
粘仄。譬如,首联对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譬如“水
面初平云脚低”,那么颔联出句(第一句)的平仄也必须为(仄平仄)譬如
“几处早莺争暖树”。
综上所述,掌握各种形式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的关键是确定第一句的平
仄。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确定的,故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
掌握,关键是要会用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粘对格律。以前有人认为非死
记硬背不可,其实是骗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领。其实,只要掌握了上
面说的这个规律,对近体诗的平仄就会了如指掌,而且不会忘记,也不会发
生错误。
至于平仄的的变格和拗救,笼统地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
明”是不对的。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另用篇幅讲它。
先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体诗每句第一个
字。
用韵
隋代陆法言《切韵》把同韵同调的字归并成类,同类的字可以互相押韵,
即是一个韵部,共206个韵部,唐人规定近韵可“同用”,南宋平水人刘渊
把“同用”韵合起来,减为107韵,后人又减一韵,成106韵,这就是所谓
的“平水韵”
近体诗押韵的位置(韵脚)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句、绝句二四句必须
押韵(不管律诗绝句,首句既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必须一韵到底,且一般是押
平声韵(仄韵诗因其太少,故从略)。这就是用韵上的基本格律。
近体诗用韵要求很严,除首句可用邻韵外,一般不允许邻韵通押,就是
字数少的窄韵也不能出韵。
当代人有愿意用新韵的,按照普通话入韵就可以了。对于某些把“情、
同”放在一起的新韵书,还是不看为好。
对仗
简述
通俗一点说,对仗是指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和对句要成对联的形式(其
实,对联是从近体诗的对仗发展而来的)。对仗有工对宽对之分,工对比较
严格,必须家花对野草,山川对河岳,三千对八百,宽对则比较松一些,只
要句子结构成分相对应就行了,如体词(即现代汉语中的主语和宾语成分,
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代词)对体词,谓词(即现代汉语中的谓语成分,
包括动词、形容词)对谓词就行了,譬如,“他们”对“小鸟”,“楼高”
对“心跳”,都算是宽对。绝对的工对和宽对一般不太多,律诗的对仗多数
都是些半工半宽的句子,譬如“脸红”对“心跳”。“脸”与“心”都是身
体部位,算是工的,可“红”与“跳”一为形容词,一为动词,充其量也就
是个宽对,所以这样的对子就是半工对。
古代汉语是没有词性的,因此,对仗主要得从意义和结构上来看,有些
初学者,老喜欢瞄着对仗的词性,发现一个词性不对,马上喊失对,这是很
3/5
可笑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死”是什么词性?“灰”
又是什么词性呢?
对仗细分
对仗细分的话,有工对、借对、扇面对、流水对等。
工对,词性词类和句型都相对的对仗。是律诗对仗最基本的形,上面已
经介绍了!
借对,就是借音、借义相对。
如杜甫七律《野望》中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1]”,
“白”和“清”本不算工对,但“清”和“青”同音,因同音关系借“清”
为“青”,这样“白”就和“青”相对了。这里的“借”是只借“音”不借
“义”,使人因同音关系而联想到另一个字,并不涉改变诗意的问题。又如
杜甫的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和“七十”本
来不相对,但“寻”和“常”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二寻为常,在
这个意义上,“寻常”包括着数字概念,故这里借来和“七十”相对。当然,
这也不涉及改变诗意的问题。前者借“音”,后者借“义”,这两种情况
都是借对。
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立,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
就象流水不能分开一样,但它们在词类和结构上仍然要相对。如我在《上海
楼市》中所写的“一苑千般弄,三年两倍升”就是流水对。
上面介绍了近体诗的基本格律,对待诗律应取的态度是:承认格律,掌
握格律,为了思想内容的需要,在必要时可以突破格律。只有这样,才能让
诗律为我服务而成为诗律的主人。
律诗的颌联、颈联一般来说,必须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需对仗。
在律诗中,特别是在五律中,有时会出现颔联不对仗的情况,这属于律诗的
别体,不宜提倡。但也有首联对仗的,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
草木深”;也有尾联对仗的,如前举杜甫诗;也有全首用对仗的,如杜甫《登
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绝句本来不要求对仗,但也有对仗的,如杜甫《八
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还有全首对仗的,如杜甫《绝句》(两
个黄鹂鸣翠柳)。
杜诗最工,所以建议学诗者最好从杜诗入手。近体诗的对仗用得好,可
以使诗生色。但过分追求对仗工整必然束缚思想,这应该正确对待,不能舍
本逐末。
孤平与拗救
孤平是针对七言近体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体的“平平仄
仄平”这两种入韵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如果将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
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孤平就是孤孤单单的“平声”字。
因为改动之后,这两个句子中除去“韵脚”那个平声字外,其余就只剩下
一个平声字了,这就叫犯孤平。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这种入韵句式,在诗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韵脚外只
有一个平声字,而且不是谁去“犯”的,所以这不在犯孤平之列。
孤平是作近体诗的大忌,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违犯。为了避免
孤平的出现,故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
声。如果在实际作诗过程中,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
需要“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孤平拗救。所谓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
4/5
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具体办法
是,将上说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就成了拗句,但
却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叫特拗句,就
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
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
如果是五言,只须把前面两个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
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个字
用了仄声倒也无所谓,那叫小拗,可以不去管他的,可第六字也用了仄声的
话,那就是大拗,问题便很严重了,其实这样的句子也可以救它,把对句(仄
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个字改成平声,那就行了,即“仄仄平平平仄平”。
比较有名的例子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八十在古代都是
入声)。五言用法和七言同,较著名的例子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种大拗的救法有时可以和前面所说的孤平拗救一起用,因为在(仄仄平
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五字若改成平声,那么第三字的平仄就无所谓了。
呵呵,因此,这第五个字可真是个宝贝啊,只要一用平声,则出句的五六字,
本句的第三字,就可以随意了。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拗体,即三仄尾。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式
中,把第三个字用成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这样的拗体是不可以
救的,但是在唐人的诗句中也较常能看见,如老杜的“江流石不转”。
今人尽量少用为好。
注意:律诗入韵的句子二四六字平仄必须要分明,前面讲的这些拗救,
除孤平拗外,其出律而救起的例子全部都是不入韵的句子。
相关辨析
近体诗
这是与“古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今体诗。它是指唐代形成并定格
的格律诗体。由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四声、八病等声律、对偶的新体诗
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始定型,为唐以后人常用的诗体,因与
古体诗相对而言,故称。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主要类别有律诗和绝句,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别(六言较少见)。
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偶有六句三韵的
律诗,称为三韵小律诗。
古体诗
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
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
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
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
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
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
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
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
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
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5/5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分方法
古体诗近体诗
以格律
分类
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以字数
分类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
杂言体
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
以句数
分类
从两句到百句都有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
上
以用韵
分类
1.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
仄声韵,有
可随意转为其他的。
2.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
用于韵的字
可以重复。
3.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
上,奇数句
也可以用韵。
4.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
押。
5.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1.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
以用韵或不
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
韵。
2.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
能与用韵句
子的末一字相同。
4.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19:16: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32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