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
北京师范大学七年级实验教材第一册
第一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p2~p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表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了解具体情况下的圆柱体、圆锥体、立方体、长方体、棱柱体、金字塔和球,并能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一些特征。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
并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一些特点。
教学难点:用自已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一些几何图形的某些特征。教学方法:观察、讨
论、归纳法。
教学技术和教具:几何画板、计算机课件、物理投影、物理教具。
活动准备:1、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
立方体、长方体、棱柱体、金字塔、球等,并展示物理教具和第三部分
页下图,让学生系统回忆这些几何体的形状。
2.正是这些基本的人物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下面是城市一角的照片
街景照片,你能从中发现哪些熟悉的几何体?(实投)从而引出
新的教训―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板书)
教学过程:
1、课件展示一些建筑物照片和一些邮票(有建筑画面),让学生感受
三维的
几何图形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同时让学生观察每幅图中,能找到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让学生上台说明,看谁能找到最多和最准确,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2、展示课本第2页各图(实投),让学生仔细观察回答又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培养学生敏捷的观察能力。
3、展示第3页上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再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和立方体相似?(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
与圆柱体和圆锥体相似?(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杆形状相似的物体。(4)请找出上图
中与地球形状相似的物体。
4、课件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棱柱、棱台、球的几何透视图,
一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5.课件展示棱镜和圆柱体,分组讨论两种几何图形的异同,以便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
对棱镜形成更全面的理解。
6、练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和球。分组比赛,
看哪一组举的例子多。(如:机器零件的六脚螺母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桶开头茶叶盒,
茶杯的开头类似于圆柱,有些冰琪淋的开头类似于圆锥,蓝球,足球等的开头类似于球,
台灯的灯罩的开头类似于圆台。
7.练习:对以下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并解释原因。
小结: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什么图形?你发现了你的周围
数学存在吗?
作业:
1.做并思考:
①画一个半径为5cm的圆,从圆中剪下一个扇形,(扇形要大些才好)②把扇形的两
条半径对齐,卷成一个几何休。③你能说出这个几何体是什么吗?2.做一个边长为3cm
的正方体。(注:做好后请保留)
附言:
学生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感兴趣,气氛极好,能认识圆柱、圆椎、正方
长方体、长方体、棱镜和球,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一些特征。他们还可以
举出生命中的哪些物体属于圆柱体、圆形脊椎、立方体、长方体、棱镜和球体。通过观察
和比较真实物体中的棱镜和圆柱体,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它们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但我们无法对几何体进行分类。学生们不知道根据什么来评分。大多数学生只会根据平面
和表面或根据柱、脊椎和球来得分。
第一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p5~p7)
教学目标: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体验点、线和方面
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点、线、面是图形的基本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
“身体”的事实。
教学方法:观察法、总结归纳法教学工具:扇子、笔、常见的立方体
二
准备活动: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常见的几种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1.通过创设情景引出面和曲面(学生常见的高速公路和海浪),并由此让学生举出生
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图形例子。
2.拿出一个具体的模型,让学生除了观察表面外,还观察三维图形的组成部分,从而
引出线和点,让学生理解图形是由点、线和表面组成的。3.首先让学生想象脸和线的交点。
如果它们相交,会得到什么?然后在黑板上画,当面相交时得到直线,当直线相交时得到
点。
4.思考:平面与平面相交得到什么线?曲面与曲面呢?
5.要求学生找到具体模型(如长方体、立方体等)的面、线和顶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并用钢笔演示加深理解。(做相应教科书中的练
习以供讨论)
6.通过动画演示,举例下雨,水笼头,以及扇子的展开,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得
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初步认识。并通过举例进一步加深这种认识,做课本
上相应的习题。7.练习:课本p7第2题
概述:图形由点、线和面组成。点移动到直线中,直线移动到曲面中,曲面移动到实
体中。作业:1p7:1
2为明天上课准备做课本上的几个平面图形。
附言:首先让学生思考直线相交和面对面相交的结果?然后通过示范线
线相交即得到点,面面相交则得到线,举点动成线的例子。再让学生举例: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学生能积极思考,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出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能初步想像出某一个平面动会得到什么几何体。
第一章,第二节,展开和折叠,1类(p8~p10)
教学目标: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
活动体验。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
3.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膨胀图,并能根据膨胀图进行判断和制作
3
制作一个简单的三维模型。
教学重点:在实践操作的活动中观察、发现棱柱的特性,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
伸出手来。
教学难点:通过先实践后观察,总结棱柱的特性,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过渡到
形成标准的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实践活动
证明该猜想,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密度。
教学用具:实体模型,自制的教具及多媒体电教平台。
活动准备:1。安排学生剪下课本第8页上的图1-2;第9页图1-3和第10页图1
题的图形
2.为新课程准备一些指导性问题:你在第8页上自制的图形可以折叠成棱镜吗?能折
叠成棱镜的学生是如何切割的?如果没有,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
一、介绍
1、学生动手折叠已准备好的图1-2,不能够折成棱柱的,发现什么问题?那
这件事出了什么问题?学生们思考。然后逐一分析情况。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多地了解
棱镜。2.可能的情况:(1)底边和相应矩形的宽度不相等;
(2)长方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不相等;(3)两底面相等,但是没有对应起来。
问这个问题:矩形的长度和棱镜底部的周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多边形边和折痕之间的
关系?回想一下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到的棱镜特性:
(1)上下两个底相同,都是多边形。(2)侧面都是长方形。
二、新课程
3、学生用尺子度量各自棱柱的各条边,发现了什么?
等边我们给它取了个名字:侧边。
观察棱柱,那些棱是侧棱?它们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
(让学生当小学老师,在讲台上发言,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得到侧棱的概念:相邻的两个侧面相交得到的棱叫做侧棱.
4.你能分辨出侧面和底部的区别吗?它在底部吗?
学生思考(学生看到会判断,但是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怎样判断是需要一定的
锻炼的.)
使用正六边形棱镜展示不同的放置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可能的情况(1)两个一样的面就是底面.
四
(2)还要两个面平行.
根据底面上的边数,棱镜可分为三棱镜、四棱镜和五棱镜,均为长方体和棱镜
三、练习(课本p9)
另外:找到底部和侧面。(在特殊情况下,每个表面都可以用作底面)5。教科书中
的第一个问题“想一想”应该先判断,然后验证。
第二题,投影课本,集体观察并要求快速回答问题。
6.练习1。3.先看,然后思考,最后开始折叠。
问题:把六边形的位置换换,还能折叠成六棱柱吗?7、放映光碟中有关折叠的内容,
要学生注意看,寻找对应面。
概述:棱镜边缘、侧边和其他特征的定义。
作业:(1)课本p10ex2(2)做一个圆柱、一个圆锥的侧面(3)做三个
立方体和教科书P11图1-6中的两个图(4)用剪刀回到学校。
教学后记:学生根据自己剪的五棱柱展开面,能折叠成五棱柱,并根据自己手
棱镜和导向棱镜的上下底面相同,侧边长度相同,侧面相同
都是长方形,并发现侧面的个数、侧棱的条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一样多。即可根据底
面的边数判断侧面个数及侧棱的条数。在关于棱柱的练习中大部分学生完成得较好。学生
做的模型有的太小了,不好观察、量度。教师要在课前准备时提醒一下学生。效果可能更
好。
第一章,第二节,展开和折叠,第二类(P11~P12)
教学目标:1、经过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教学
活动体验。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
教学重点:如何将立方体的表面展开为平面图形。立方体的特征是什么?教学难点:
如何将立方体切割成特定的平面图形。
教学用具:正方体、圆锥、圆柱及其它们的展开面和五棱柱、半球的展开面。准备活
动:
1.回想一下立方体、圆锥体和圆柱体是如何制作的?
2、对做正方体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利于学生做事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1、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能剪成什么图形呢?
你看看你的同桌及邻桌剪成什么图形?有什么不同?
提醒:膨胀后形成的六个正方形中,每一个都至少有一条边与另一条边
5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17:34: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29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