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
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典型求法
目录
1.引言………………………………………………………………………………………1
2.预备知识………………………………………………………………………………1
3.求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求法…………………………………………………………3
3.1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3
3.2转化法求点到平面距离………………………………………………………5
3.3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7
3.4利用二面角求点到平面距离…………………………………………………8
3.5向量法求点到平面距离………………………………………………………9
3.6最值法求点到平面距离………………………………………………………11
3.7公式法求点到平面距离………………………………………………………13
1.引言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高考立体几何部分必考的热点题型之一,也是学生较难准确把握难
点问题之一。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讲将着重介绍了几何方法(如体
积法,二面角法)、代数方法(如向量法、公式法)及常用数学思维方法(如转化法、最值
法)等角度等七种较为典型的求解方法,以达到秒杀得分之功效。
2.预备知识
(1)正射影的定义:(如图1所示)从平面外一点P向平面
引垂线,垂足为P
,则点P
叫做
点P在平面
上的正射影,简称为射影。同时把线段PP
叫作点P与平面
的垂线段。
.
2/19
图1
(2)点到平面距离定义: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上的正射影的距离叫作这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也即点与平面间垂线段的长度。
(3)四面体的体积公式
1
3
VSh
其中
V
表示四面体体积,
S
、
h
分别表示四面体的一个底面的面积及该底面所对应的高。
(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
面垂直。
(5)三垂线定理:在平面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和这
条斜线也垂直。
(6)二面角及二面角大小:平面的一条直线l把平面分为两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叫做半
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
的棱,每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图2所示为平面
与平面所成的二面角,记作二
面角l,其中l为二面角的棱。如图在棱l上任取一点O,过点O分别在平面
及平
面上作l的垂线OA、OB,则把平面角AOB叫作二面角l的平面角,AOB的大
小称为二面角l的大小。在很多时候为了简便叙述,也把AOB称作
与平面所
成的二面角。
.
3/19
图2
(7)空间向量积:
代数定义:设两个向量
111
(,,)axyz,
222
(,,)bxyz,则将两个向量对应分量的乘积之和
定义为向量
a
与b的积,记作ab,依定义有ab=
121212
xxyyzz
几何定义:在欧几里得空间中,将向量a与b的积直观地定义为||||cos,ababab,这
里
||a
、||b分别表示向量a、b的长度,,ab表示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向量积的几何
意义为一个向量的模与另一个向量在这个向量正方向上投影向量模的乘积。当
0,90ab,即ab时,0||||cos,||||cos900abababab。
下面说明这两种定义是等价的。
如图3所示,设O、P、Q为空间的三点,令aOP,bOQ,cPQ
图3
由余弦定理222||||||2||||cos,cababab
再设
111
(,,)axyz,
222
(,,)bxyz,则
212121
(,,)cxxyyzz
.
4/19
从而有
222
212121
()()()xxyyzz=222222
111222
2||||cos,xyzxyzabab
即
121212
||||cos,xxyyzzabab
这就证得了两个定义是等价的。
3求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求法
3.1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直接法)
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是根据点到平面的定义直接作出或者寻找出点与平面间的垂线段,进
而根据平面几何的知识计算垂线段长度而求得点与平面距离的一种常用方法。定义法求点到
平面距离的关键在于找出或作出垂线段,而垂线段是由所给点及其在平面射影间线段,应而
这种方法往往在很多时候需要找出或作出点在平面的射影。
以下几条结论常常作为寻找射影点的依据:
(1)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垂直于他们交线的直
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2)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该平面的射影在这
个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
(3)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设斜线和已知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且相等,
则这条斜线在这个平面的射影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4)若三棱锥的三条棱长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外心。
例如图4所示,所示的正方体
ABCDABCD
棱长为a,求点A
到平面ABD
的距离。(注:
本文所有解法均使用本例)
.
5/19
图4
解法一(定义法):如图5所示,连结交BD
于点E,再连结AE,过点A
作AH
垂直于AE,
垂足为H,下面证明AH
平面ABD
。
图5
AA
平面ABCD
BD
AA
又在正方形
ABCD
中,对角线
BDAC
,且AAACA
AA
平面AAE
,AC
平面AAE
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道BD
平面AAE
AH
平面AAE
AH
BD
又由AH
的作法知道AH
AE,且有BD
AEE,
BD
平面ABD
,AE平面ABD
.
6/19
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道AH
平面ABD
根据点到平面距离定义,AH
的长度即为点A
到平面ABD
的距离,下面求AH
的长度。
ABD
中,容易得到2ABBDDAa
,从而ABD
为正三角形,060ABD
。
进而在
RtABE
中,0
6
sin2sin60
2
AEABABDaa
。
由
11
22AAE
SAAAEAEAH
得到
11
2
3
22
3
6
2
AAACa
AAAE
AHa
AEAE
从而A
到平面ABD
的距离为
3
3
a。
3.2转化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有时候限于几何体的形状,不易直接寻找出点在平面的射影,或者由直接法作出的射影
线段在所给几何体中不易计算其长度,此时转化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转化法即是将点
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另一点到平面间的距离的方法。
转化法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
(1)若直线l//
平面
,则直线l上所有点到平面
的距离均相等。
(2)若直线AB与平面
交于点M,则点A、B到平面
的距离之比为
:AMBM
。特别地,
当M为AB中点时,A、B到平面
的距离相等。
下面用转化法重解上面例题
解法二(转化法)
如图6所示,连结AC、AC
、AC
、AB
、AB
,AC
交BD
于点E,连结AE交AC
于点H,延长AC
至点G使得
1
2
CGAC
,连结CG。
.
7/19
图6
CB
平面AABB
从而斜线
AC
在平面AABB
的射影为AB
AB
、AB
为正方形AABB
对角线
ABAB
,
由三垂线定理知道
ABAC
同理可以得到
ADAC
又ABADA
,AB
平面ABD
,AD
平面ABD
AC
平面ABD
AH
平面ABD
,即点H为A
在平面ABD
的射影,AH
的长度为所求
//ACAC
即
//ACEG
,且
11
22
EGECCGACACACAC
四边形ACGE为平行四边形
//AECG
在ACG
由等比性质有
1
3
AHAE
ACEG
1
3
AHAC
而在正方体
ABCDABCD
中对角线2223ACAAABBCa
.
8/19
3
3
AHa
在本例中,未直接计算垂线段AH
的长度,而是找出了其与正方体
ABCDABCD
中
对角线
AC
的数量关系,从而转化为求正方体
ABCDABCD
对角线
AC
长度,而
AC
长度
是极易计算的,故用这种转化方法降低了运算量。本例运用的转化方法与依据(2)类似,都
是寻求所要求的垂线段与某一已知或易求线段的数量关系,从而简化计算。
3.3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用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主要是一个转换的思想,即要将所要求的垂线段置于一个
四面体中,其中四面体的一个顶点为所给点,另外三点位于所给点射影平面上,这里不妨将
射影平面上的三点构成的三角形称为底面三角形。先用简单的方法求出四面体的体积,然后
计算出底面三角形的面积,再根据四面体体积公式
1
3
VSh
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
h
。在常规
方法不能轻松获得结果的情况下,如果能用到等体积法,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解题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遇到四面体的有一条棱垂直于其所相对的底面时,首选此方法。
下面用等体积法求解上面例子.
解法三(等体积法):如图7所示,作AH
垂直于平面ABD
于点H,则ABD
长度为所
求。对于四面体AABD
,易见底面ABD
的高为AH
,底面ABD
的高为AA
。对四面体
AABD
的体积而言有:
AABDAABD
VV
.
9/19
图7
即有:
11
33ABDABD
AASAHS
也即:ABD
ABD
AAS
AH
S
由2ABBDDAa
,从而ABD
为正三角形,060ABD
,进而可求得
202
113
sin(2)sin60
222ABD
SABADABDaa
又易计算得到
RtABD
的面积为2
1
2ABD
Sa
所以
2
2
1
3
2
3
3
2
ABD
ABD
aa
AAS
AHa
S
a
我们在使用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时使用的点与平面间的垂线段只是概念上的,并
不一定要知道点在平面射影的具体位置,从而也就不需要使用几何方法寻找或者求作垂线
段,垂线段的长度在这种方法上只是作为几何体高的意义而存在的。
3.4利用二面角求点到平面距离
如图8所示,l为二面角l的的棱,AOB为二面角l的一个平面角。下
面考虑点B到平面
的距离。作BHOA,垂足为H,下面证明BH平面
。
.
10/19
图8
AOB
为二面角
l
的一个平面角
OAl
、
OBl
又OAOBO
l
平面
AOB
又BH平面
AOB
BHl
又
BHOA
,=OAlO,
OA
平面
,
l
平面
BH平面
在
RtOBH
中,有
sinBHOBBOH
.....................①
这个公式就建立点到平面距离与二面角的一个数量关系。从而如果能将点与平面置于一个二
面角中,则可利用通过所给点关于平面的一条斜线及二面角计算点与平面间的距离。
下面利用二面角法求解上面例子。
解法四(二面角法):如图9所示,连结AB
、AB
,AB
与AB
相交于点O,连结DO
。
AB
与AB
为正方形ABBA
的对角线
AB
AB
(即AO
AB
),O为AB
中点
.
11/19
图9
又ABD
中ADBD
DOAB
AOD
为二面角AABD
的平面角
设A
到平面ABD
的距离为
d
,
OA
是过点A
的关于平面ABD
的一条斜线,又上面
得到的公式①有
sindOAAOD
易见,DA
平面ABBA
,从而
.DAOA
在
RtAOD
中有
tan2
2
2
ADa
AOD
OA
a
从而点A
到平面ABD
的距离为
2223
sinsin(arctan2)
223
3
dOAAODaaa
3.5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主要是依据如下结论:点到平面的距离等于这个与平面上任
一点所连接的向量与该平面法向量方向上的单位向量数量积的绝对值。
证明:如图10所示,P为平面
外一点,Q为平面上任意一点,PO平面
于点O,n
为平面
的单位法向量。
.
12/19
||||cos,||cos,PQnPQnPQnPQPQn
图10
||||cos|||cos,||||cos,|||POPQQPOPQPQnPQPQnPQn
即
||||POPQn.....................②
这个公式将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了过所给点的任意斜线上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所给
点及所给平面上一点的向量与平面法单位法向量的积。
下面用向量法从新求解上面例子
解法五(向量法)如图11所示以D点为原点,DA,DC,DD
所在的正方向分别x,y,
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图11
由所给条件知道坐标点(,0,0)Aa、(,0,)Aaa
,(,,)Baaa
,(0,0,)Da
,从而有(0,,)ABaa
,
(,0,)ADaa
,(0,0,)AAa
。设平面ABD
的任意一个法向量为
0
(,,)nxyz,则有
.
13/19
0
nAB
,
0
nAD
,即
0
0
0
0
nAB
nAD
代入已知得到
0
0
ayaz
axaz
这是一个关于,,xyz的不定方程,为了方便起见,不妨设1z,这样上式变为
0
0
aya
axa
解该式得到
1,1xy
这样就得到平面ABD
的一个法向量为
1
(1,1,1)n,将其单位化得到平面ABD
的一
个单位法向量为1
1
111
(,,)
||
333
n
n
n
。设点A
到平面ABD
的距离为
d
,结合②式所给
出的结论有
1113
|||00|
3
333
dAAna
即点A
到平面ABD
的距离为
3
3
。
用向量法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比之前面提供的几种几何方法而言,这种方法不需要大量
的几何证明,而主要是较为机械地进行代数运算。因而在实际使用这种方法时,第一步建立
空间直角坐标系常常成为最为关键的步骤,如果所建立的坐标系不能确定所给几何图形中关
键点(所给平面外点及所给平面上不共线的任意三个点)在建立的坐标系的坐标,则无法进
行后续步骤;如果所建立的坐标系虽然能够表示的关键点的坐标,但在所建立的坐标系中得
到关键点坐标的计算过程复杂,或者得到的关键点坐标表达式复杂,都将会导致繁琐的的计
算。因此,选择恰当的直角坐标系对于使用本方法及简化计算都是相当重要的。
.
14/19
3.6利用最值求点到平面距离
在介绍最值法之前,先介绍一个简单的知识,即点到平面的距离是点与平面上任意点连
线的最小值。以下对这点做简要说明。
如图12所示,平面
外一点P在平面
的射影为点P
,
Q
为平面
上任意一点。
图12
若
Q
不与P
重合,则
0PQ
,
PPQ
构成三角形。因PP
平面
,
PQ
平面
,
PPPQ
,
三角形
PPQ
为直角三角形,从而由勾股定理有
22PQPPPQPP
这样就证得了结论。
有了上面这个结论,那么只要找到平面外一点到平面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函数表示,再
求出该函数的最小值,则由上面结论即可知该最小值即为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构造函数没
有确定的方法,不同的角度构造出的函数表示很可能是不一样的,不过这并不影响最终结果。
下面用常用的向量构造方法构造函数求解上面例子中点到平面的距离.
解法六(最值法)如图13所示,E为平面ABD
上任意一点,以D点为原点,DA,
DC
,
DD
所在的正方向分别x,y,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
15/19
图13
由所给条件知道
(,0,0)Aa
、
(,0,)Aaa
,
(,,)Baaa
,
(0,0,)Da
从而有(0,,)ABaa
(,0,)ADaa
,(0,0,)AAa
。
设点E在所建立的坐标系下的坐标为
(,,)Exyz
,因E在平面ABD
上,从而向量
(,,)AExayz可由相交向量AB
、AD
线性表示,不妨设AEABAD
(
,R
)
则
AEAAAEAAABAD
(,,)aaaaa
因此
222||()()()AEaaaaa
22222221a
22
11111
2()2()2()()
33333
a
3
3
a(当且仅当
1
3
时取等号)
从而A
到平面ABD
上点的距离最小值为
3
3
a,也即点A
到平面ABD
的距离为
3
3
a。
最值方法提供了求解点到平面距离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同时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对点
到平面距离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也有助于加深理解点到平面距离的概念。不过这种方
法对使用者的代数知识素养要求较高,要将几何图形中的几何关系转化为代数关系,构造
出平面外点到平面上点的函数关系,而且对函数最值的求法也需要较高的变形技巧,否则
.
16/19
即使构造出平面外点到平面上点的函数关系也难求出函数最值,故一般这种方法对水平较
高的读者比较适用。
3.7利用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主要是利用解析几何的知识,将所给点及平面均给予代数表式,从而用
代数方法得到的点与平面距离的统一的代数表示。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当
多,如直接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推导、利用直线参数方程中参数的几何性质推导、利用球的切
平面性质推导、利用极值法推导等等。公式法的实质是几何量代数化的结果,因此绝大多数
求解点到平面距离的几何方法转化为代数语言都可以得到一般意义上的点到平面的距离公
式。限于本文篇幅,就不对这些方法一一介绍了,下面仅从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的角度给出
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一种推导。
如图14所示,平面
外一点P在平面
的射影为点P
。
图14
在某空间直角坐标系下,设平面
的代数方程为:
0AxByCzD
,点P的坐标为
000
(,,)Pxyz。将平面
的方程改写为
000000
()()()()AxxByyCzzAxByCzD.....................③
又由PP
平面
及直线PP
过点
000
(,,)Pxyz知道直线PP
的方程为
000
xxyyzz
ABC
下面不妨设
.
17/19
000
xxyyzz
t
ABC
.....................④
将④代入③中得到
000
222
AxByCzD
t
ABC
显然P
的坐标
(,,)Pxyz
在直线PP
上,从而满足④,即有
000
0
222
000
0
222
000
0
222
()
()
()
AAxByCzD
xxAt
ABC
BAxByCzD
yyBt
ABC
CAxByCzD
zzCt
ABC
进而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22
000
||()()()dPPxxyyyy
2222
000
2222
()()
()
ABCAxByCzD
ABC
=000
222
||AxByCzD
ABC
即
000
222
||AxByCzD
d
ABC
.....................⑤
这样就得到了点与平面的距离公式,依据⑤式,只要知道在同一空间直角坐标系下所给
点的坐标与平面的方程即可求得点与平面的距离。
下面用公式法求解上面例子
解法七(公式法)如图15所示,以D点为原点,以向量DA,
DC
,DD
的正方向分别x,
y,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所给条件知道(,0,0)Aa、(,0,)Aaa
,(,,)Baaa
,(0,0,)Da
。设平面ABD
在该空间直角
坐标系下的方程为0AxByCzD,因A
,B
,D
均在平面ABD
上,从而满足平面
.
18/19
方程,即有
0
0
0
aAD
aAaBaCD
aCD
图15
由这个方程组得到
:::1:1:1:ABCDa
从而平面ABD
的方程为
0xyza
设点A
到而平面ABD
的距离为
d
,由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有
000
222222
||
|(1)10(1)|3
3
(1)1(1)
AxByCzD
aaa
da
ABC
即点A
到而平面ABD
的距离为
3
3
a。
有了⑤这个公式之后,求点与平面的距离将变得更加简单,同时也变得更加机械化。对于机
械化的方法,一般都有较多的计算过程,从而也使得在使用公式法时更加注重运算效率,从
而选取恰当坐标系以简化计算特别是求平面方程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地,如果所要
求得距离在一个立方体中,则应首先考虑以立方体三条互相垂直的棱作为坐标轴,在一般的
几何体中建立坐标系时,也应选择互垂线条数多的作为坐标轴以达到简化的目的。
.
19/19
总之,本质上来说,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每种解法都是特定的数学工具,都包涵了其所
必需的条件及相应的程序过程。这也就决定了点到平面的距离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解法,
各种解法各有所长,各有其特定的适用围。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08:04: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2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