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小川《望星空》
教学要求:
1、掌握《望星空》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感情;
2、结构上的断裂及其内在的意蕴;
3、本诗在当时的突破性之表现。
一、郭小川概述
1、简介:
郭小川(1919.9.2—1976.10),男,原名郭恩大,出生于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
(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至1945年,
在延安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三部等单位学习,进修马列主义和文艺理论。1948年到
1954年,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
日报》编辑部主任。1955年到1961年,任中央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
秘书长、《诗·刊》编委。1962年调《人民日报》任特约记者至文化大革命。
1962年郭小川调人民日报社任记者
1966年被批判斗争、靠边站
1968年被揪回作协批判、蹲牛棚
1970年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
1973年被江青诬为修正主义分子
1974年因林彪案被隔离审查
1975年致胡乔木“万言书”
1976年因吸烟失火窒息身亡,终年57周年。
生前出版诗集10部
2、郭小川诗歌的突破与探索:
《一个和八个》在题材和思想的探索上,无论于诗人个人还是整个诗坛,都是个惊人的
突破。诗中叙述的是抗日战争初期我军临时随军监狱里一个奇特的“犯人”王金的故事。他
是我军的营教导员,因为特务嫌疑,跟三个出名的惯匪、四个开小差的士兵和一个奸细关在
一起。与一帮社会渣滓为伍,实在痛苦已极,然而他又难以自辩。他的案情复杂:受党的派
遣到天津海河做地下工作,不幸被日寇逮捕;临准时在一位无名难友的帮助下,潜水逃生,
回到了自己的队伍里。正当他努力为党工作时,却受到一个奸细案件的牵连,所有的证明材
料都不利于他,同难人又死无对证,因此他无法取得组织的信任。当时解放区正面临着日寇
的大扫荡,严酷的环境不容许作进一步审查,结果他与那八个犯人一起被判处了死刑——这
个故事也许太可怕了,但实际生活中是可能发生的。诗人涉猎了一个文学创作望而生畏的领
域,让主人公经受了一种特殊的考验。这不单纯是生与死的考验,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经受委
屈的考验,而是一个革命者在他那颗高贵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为维护
自己的信念而斗争的问题。主人公经住了这种考验。在狱中,他教育那八个犯人认识自己的
罪恶,用人生真理之光去照亮他们的心灵;在刑场上,他没有抱怨,只有惋惜,临刑前用饱
和着真挚感情的口号表达自己对革命的忠贞。敌人突然袭来,除奸科长被炮火打伤,他虽然
2
被捆绑着双手,却毅然代替科长指挥战斗,救护伤员,转移突围。诗人通过这种特殊的考验
和主人公深刻的心理历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共产党员的形象。这个形象就其独特性
来说,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诗中写了几个土匪的形象,王金的高尚品格终于使
他们阴暗心灵里透进了一点光亮,甚至在刑场上,“大胡子”还跪下求情:“可千万不能杀
死这个教导员,他是个好人……”。这里表现的决不是所谓的人性论,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生,
它显示了真理改造人类灵魂的伟大力量。作品的缺点是对这些人能够转变的内因揭示得不够
充分。
《一个和八个》,更是涉足于“敏感”的题材领域,此诗运用全知叙事角度,但不是一
贯到底的“说书人”式的讲述,中间借主人公的口,讲述一场及其特殊的经历,更显得真实而
生动。诗人不但写了革命队伍中的“冤假错案”——坚定的革命者王金被诬陷为“奸细”,差一
点被枪毙;而且写了土匪、逃兵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被王金的正气和壮举征服了,感化
了。在写作这首诗的那个年月,战争文学中的坏人和反革命,无不是人性泯灭,彻头彻尾、
彻里彻外地坏透了;郭小川竟然写土匪、逃兵的逐步醒悟,恢复良知,而且勇敢地参加了痛
击日寇的斗争,简直是误入“岐途”!
《白雪的赞歌》通过对主人公爱情生活的描写,同样表现了革命战士在革命战争年代
所经历的严峻考验。这首诗中的“白雪”,主要不是象征于植丈夫的“革命忠贞”,而是象征女
主人公对爱情、对爱人的忠贞。在我们今天看来,郭小川的如是描画实属平常;然而,在当
时,此乃地地道道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流露,是不入正宗的。革命者的婚外恋问题。
《深深的山谷》,写抗战时期一对年轻的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主人公大
刘经受的考验更为严峻。她在抗战初奔赴延安的途中,结识和爱上了一个漂亮、聪明的青年
知识分子,享受过甜美的爱情生活。以后,他们被分配到前线工作。大刘在革命工作的磨炼
中光荣入党,而她所爱的人的个人主义人生观跟革命事业难以谐调。在一次残酷的斗争中,
这个自私自利的软骨头因忍受不了“无尽的革命和斗争的日子”,跳下深深的山谷,结束了
自己的生命。大刘虽然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但在党的教育下,她终于拨开了感情上的迷雾,
同革命战士开始了真正的爱情生活。
三、思想者的苦恼:《望星空》
写作背景:
《望星空》一诗,本是为1959年人民大会堂的落成而作,写于同年4到10月,历时
半年,三易其稿。从创作的最初萌动而言,它与当时流行的“颂歌式”政治抒情诗并没有什
么两样,甚至与当时沸沸扬扬的“大跃进民歌”也有某种共同的情绪背景。
基本内容:
诗歌的内容是:一个夜晚,诗人站在北京街头,向星空眺望,面对无边无际的宇宙,心
中涌起了人生短暂的联想,但是,当诗人把目光转向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想到了我们“沸腾
的战斗生活”,想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时,就感到自己“充溢了非凡了力量”,“我们
要把广漠的穹窿,变成繁华的天安门广场”.在诗人的理性意识中,《望星空》是以比较曲
折、形象的艺术手法,歌颂“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歌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迎难而上,去建
设美好、幸福的人间天堂”的时代主题,但在诗歌的具体展开中,却明显的体现了感受与理
念、诗学与政治要求之间的矛盾。
全诗共有230多行,分为4章,从情感的起伏和内容的展开来看,明显地分为前后两
个部分:
3
前半部分叙写作为革命战士的“我”,面对浩瀚星空时所引发的有关人生、宇宙的超越时
空的思绪,显示了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凭借这一独特的角度展开抒情,“在伟大的宇宙
的空间,人生不过的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时间的洪流里,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
对人类的生命现象作了诗意的、隐含了某种忧郁和痛苦的自我反省。在这种忧郁与痛苦里,
既折射出五十年代后期违反客观规律的大跃进造成的严峻后果的时代背景,表现了作者对历
史挫折的严肃思考和感应;同时,也寓意了在历史的挫折面前,革命者对自身生命、意义、
命运的重新思考。超越个人与具体的现实事象之上的浩远的时空意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感慨、
惆怅,给诗人一贯明朗豪迈的诗风添加了深沉,但他所拥有的理想主义又使得这种感慨并不
流于消沉。
诗的后半部分全力描写了人民大会堂的灯火,她使得“天黑了,星小了,高空显得暗淡
无光”,而“当我怀着自豪的感情,再向星空了望,我的身子,充溢着非凡的力量”,诗人的幻
想一经回到人间,便由衷地体察出人生的壮丽,并对前半部分的诗思提出了诘难,对人生的
浩叹便转而成为对人间建设事业和战斗者人格力量的一个铺垫。作者力图在这前后的一抑
一扬,欲扬先抑之间,展示一个在当时显得较为深刻、别致的思考角度和过程:不囿于现成
流行的观念,注意表述生活和个人的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努力思考现实的严峻性、斗争的坚
定性与广博的人性情感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并尝试以一种超越局部时空限制的视界,以达
到当代诗歌未曾达到的深度。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里触及到了个人、时代历史潮流与超越于宇宙恒常之
间的复杂关系。诗人仰望星空时的遐思,终被广场上辉煌的灯火所淹没,个人终究会融汇于
时代大潮之中,但个人与时代环境并不总是和谐的,相反常常有矛盾和冲突;不过个人一旦
借助于恒常的自然景象抵达个人与历史背后的博大存在时,个人与历史都显现出它们的有
限,“呵,星空,只有你,称得起万寿无疆!……你观尽人间美景,饱看世界沧桑。时间对
于你,跟空间一样——无穷无尽,浩浩荡荡。”尽管这种超越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很快被否定,
但这种在体认时代思潮对个人的超越和挟裹的同时,敏锐地感悟时代大潮和历史有限性的表
述,在五十年代后期,整个诗坛都趋向于对现实不惜虚假的满足、歌颂,对个人融入历史的
毫不犹疑作同样毫不犹疑的肯定的环境里,尤其显得可贵。
郭小川的《望星空》,是一首典型地体现了个人与历史的复杂关系的政治抒情诗。表
面看来,它与当时盛行的那些政治抒情诗有着一副相似的面孔,但细细分辨,其中包含了
诗人对个体生命与巨大的历史洪流之间矛盾的敏锐感受。在当时的时代共名观照下,郭小
川强烈地意识到个人的抒情、个人情感的迷失与软弱,最终必须汇入滔滔沸腾的历史洪流
之中,只是这种汇入在郭小川这里并非那么轻而易举,它充满着矛盾、痛苦,而对这种矛
盾与痛苦的敏感体验和有意无意的表现,正是郭小川的大部分政治抒情诗的思想与艺术特
点。
诗思和结构的断裂:
不过,诗人对个人、历史和恒常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敏感,并不保证诗歌对此有完满的
表现。当抒情主人公从急湍的历史时间之流中短暂地离开,抬头向星空凝望时,他发现了一
个超出个人、也超出具体历史的博大存在,他站出了历史给予的位置,进入了人与宇宙对话
的情境。但诗人并没有将此进一步引向生存图景的形而上把握和个体生命的省思,相反在诗
歌的后半部分把这种超越性的思绪当作“虚无主义”,让它在人民大会堂的灯光下曝光。我们
毕竟不能苛求处于那个时代中的作者,这首诗毕竟是献给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的“颂歌”,是
作者对时代潮流总体认同的一种表现,至少在理智上是如此,只是郭小川的这一颂歌与同时
代的其他颂歌相比,体现了明显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色彩。
4
于是,真实的人生感受与理念间的矛盾使《望星空》出现了反讽的情景:前半部分循着
实境与遐想展开描写,后半部分却企望以理念进行反拨,结果,不仅反拨没有成功,反而显
出主观理念的人为性;作者在主观上企望矛盾能在“人定胜天”的主题下得以解决,但在客观
上,“星空”仿佛以它“异常的安祥”注视着大地与个人的无谓抗争。难怪诗作发表后曾引起激
烈的责难,认为此诗宣扬了人生渺小、宇宙永恒的意思,完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
而是一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而与当时“大跃进”的时代精神相抵触。
可见,前半部分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感慨与当时一片乐观的时代气氛是很不协调的,
另一方面,在前半部分对望星空的超越性表现之后,后半部分的反拨确实显得有点无力,
前后的“矛盾”终究无法解决。《望星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矛盾的文本,从这个文本中,
可以折射出时代思潮的状况和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
《望星空》是郭小川抒情诗篇中最富有艺术个性的力作之一,是诗人运用艺术上的抑
与扬、虚与实的辨证关系,有意造成诗情的波峰浪谷,以取得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
果的一个成功的尝试。这是该诗在艺术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全诗以“望”为核心,以星空和天安门广场为广阔的背景,展开神奇的想象,从不同的视
角去对比天上人间,去透视宇宙与人生,构成了一个属于诗的复合空间,从而有效地书写出
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思。
对此诗的批判:
所谓的“迷雾和缺点”,在1959年作品发表时被认为是“表现极端陈腐、极端虚无主
义的感情,是‘令人不能容忍的’的‘政治性的错误’(华夫《评郭小川的〈望星空〉》)”,
遭受“大跃进”荼毒的时代不能容忍《望星空》前两章中诗人对星空、大自然的崇敬与对人
生渺小的惆怅。而在今天,这首诗不为青年喜欢,大概又是因为无法理解后两章中歌功颂德
式的转变:“当我怀着自豪的感情,再向星空了望。我的身子,充溢着非凡的力量。因为我
知道:在一切最好的传统之上,我们的队伍已经组成,犹如浩荡的万里长江。而我自己呢,
早就全副武装,在我们的行列里。充当了一名小小的兵将……”这似乎与当时流行的“颂歌
式”的政治抒情诗没什么两样,高歌人民大会堂,称颂人类的智慧与力量,夸言“要把广漠
的穹隆,变成繁华的天安门广场;让满天星斗,全成为人类的家乡。”
事实上,批评是难免的。没有一部作品未曾受到过批评,即使是如今得到广泛认同的
《红楼梦》也还会受到负面抨击,更何况《望星空》这样献给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的政治抒
情诗。正如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一九八五年版序言》中所说:“他不是完人,不论在战
争年代或是建设的年代,不论在风和日丽的时刻或是黑云压城的时刻,也不论在忘我的工
作当中或是在勤奋的协作当中,他也有过迷雾和缺点,但他献身于革命事业的耿耿深情是
坚定不移和无可置疑的。他的作品,无论现在看来还存在多少弱点和不足,它们过去是、
现在是、将来也必定是我们的一份精神财富。”
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空洞……这样的帽子很容易扣上这首诗,这也是我读第二、三遍
时难以遏制住的感受。然而,仔细了解了时代背景与郭小川的人生经历后,再读这些诗句,
我感到的更多是诗人的迷茫与矛盾。“说什么:身宽气盛,年富力强!怎比得:你那根深蒂
固,源远流长!说什么:情豪志大,心高胆壮!怎比得:你那阔大胸襟,无限容量!”“在
伟大的宇宙的空间,人生不过是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小又
微小的波浪。呵,星空,我不免感到惆怅……”面对苍穹,诗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与脆弱,
5
可是他内心又有一个道德律令在提醒他:人定胜天,人民崇高的事业定能创造出“人间天堂”。
他思索着,又张望着,在历史苍穹与时代号角的相互张力中孜孜探究,试图在个体精神与集
体熔炉的矛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然而这本身是一个难以协调的过程,于是郭小川只能在第
三章开头这么突兀地说:“忽然之间,壮丽的星空,一下子变了模样……”情感、视觉转变
的突然让读者有点不知所措,同时感觉转变后的情感有些勉为其难的味道。而诗篇末尾以与
星空对话的形式表达,更让诗人试图的转变显得无力:“而星空呵,不要笑我荒唐!我是诚
实的,从不痴心妄想……”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这样评述《望星空》:“对人
类的生命现象作了诗意的、隐含了某种忧郁和痛苦的自我反省。在这种忧郁与痛苦里,既折
射出五十年代后期违反客观规律的大跃进造成的严峻后果的时代背景,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挫
折的严肃思考和感应;同时,也寓意了在历史的挫折面前,革命者对自身生命意义命运的重
新思考。”
郭小川是坚贞而又坦诚的,不回避面临的矛盾与痛苦,也不隐藏内心的困惑与挣扎。他
思考了,所以发现了;他把它们真实地表现出来,所以被批判了。然而,这正是他的可贵之
处。真实、纯良又坚定执著的郭小川,他首先是一名战士,其次才是一名诗人。钱理群这样
评价:“我想说的是,无论是精神的影响,还是诗歌的探讨,郭小川无愧为我们那个时代的
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去认识一个真实的郭小川吧,他有缺点与不足,但他更有别人难以企
及的光辉。面对广漠的星空与心灵的道德律令,郭小川震动了;面对郭小川,我们又何尝不
受震动呢?
附记:
想起温总理的2007年5月14日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说过的一段话: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
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
响起春雷。
这首《仰望星空》是温总理发表于人民日报的诗。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14:19: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24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