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离骚是什么诗

更新时间:2023-01-30 11:45:13 阅读: 评论:0

2019考相似的中考数学真题-击鼓戏民


2023年1月30日发(作者:离职告别语)

《离骚》赏析

说道屈原,我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中国的传统节日端

午节就是为屈原而设立的。今天就来学习他的著作《离骚》

赏析。

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它出现在我国

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他的不朽之作─

─《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成为我国诗歌史以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而具有“永

久的魅力”的篇章。

伟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

尽藏。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

到底的。”是的,多少年来人们读《离骚》,人们认识它,分

析它,开掘它,只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真正的渴求者,似

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它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

励,“美”的享受。它是那样完美而丰富,古老而常新,“逸

响伟辞,卓绝一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

解释。“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是他对诗篇创

作动力的说明,也是对长诗《离骚》感情基调的诠释。屈原

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

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谗远逝。他满怀“存君兴国”

之志,却唤不醒昏庸之主,眼看楚国兵挫地削,危亡无日,

自己却竟被疏失位,救国无门。这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

志士来说,能无怨乎?诗中有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

修之数化”,又云:“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

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最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正是诗人蕴藏着满腔爱国激情,

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令人摧肝裂胆,

撼人心魄。

《离骚》一诗素称难读,这除了南楚的方言、历史、神

话、风物带来的某些理解上的障碍之外,主要由于全诗感情

回环激荡,反反复复,脉络不易掌握。诚然,《离骚》是一

首规模宏伟的长诗,凡二千四百七十七言,三百七十三句(从

洪氏说删去“曰黄昏以为期,恙中道而改路”二句),它既是

一首自叙传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而又带有某些神话色彩和

事件叙写以及情节因素。因此,对于《离骚》一诗,我们只

有首先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才有可能深入到它的思想、艺术

深处,发掘出它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艺术创造。

长诗《离骚》,叙写了诗人自己的某些生平经历,从而

说它带有自叙传的性质,但它又具有大量的超现实的描写,

在自我形象中渗入了浓重的神话因素。诗中的构思,具有某

些情节性,但也并非是客观的、真实生活经历的叙写,而完

全是主观想像的飞腾。这一切都说明长诗《离骚》是一篇浪

漫主义的抒情之作,而不像有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篇自传体

的叙事诗。也就是说我们读长诗《离骚》,特别应该把握的

是它的“情”,是诗人内心世界活动的起伏,以至由此而展

开的全部丰富性和贯穿于全诗的艺术特质。

贯穿于《离骚》长诗中的“情”,即司马迁所说的“怨”

情,更确切地说就是一股忠怨之情。诗人身处战国时期新旧

交替的激烈变化时代,他的父母之邦,他所热爱的祖国,原

本是一个强大富庶的国家,在群雄并峙之中,曾居于盟主地

位,有着统一天下的诸多条件。但自楚悼王变法失败以后,

国政受旧贵族的把持,日非一日。至屈原所生活的怀王时期,

由于内政不修,外有强秦压境,已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屈

原是一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政治家,是一位有理想、

有远见和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他出于对祖国命运的担忧,

满怀忠贞之志,企图革新政治,振兴楚国。但他的一片赤忠

之心,却得不到理解。最初他曾一度受到楚王的信任,担任

左徒要职,推行新政;谁料正当他忠心耿耿,报效祖国之际,

却因为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而谣诼蜂起。“众女嫉余之蛾

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群小逞技,而楚王不察,竟遭谗

见疏。他怨忿楚王之“数化”,“不寤”;怨忿“党人”之“贪

婪”、“工巧”,怨忿“众芳”之“芜秽”、变节、堕落。最使

他感到哀伤怨忿的,是他目睹祖国的日趋危亡,而自己却被

剥夺了报效祖国的机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做为一个“忠而被谤”,

爱国获罪,眼看祖国濒临险境而又“救国无门”的人,该是

有怎样的一种激怨之情啊!于是诗人的感情犹如火山爆发,迸

射而出,铸就这篇积忿幽深、摧人肝胆的长篇诗作──《离

骚》。

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

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

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

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现了抒情主

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

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

突,以至于最后的抉择。从艺术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

有艺术夸张,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

生活的经历,是实写;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

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一个苦闷的

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

掌握了长诗《离骚》这一结构层次,我们再来具体分析

一下它的内在逻辑,亦即诗篇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轨

迹,以及起伏于全诗中的细微的心理描写。

长诗《离骚》的开端就是很奇特的。诗人首先以十分庄

重而自矜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由

于父亲对自己莫大期望而赐予的“美名”。前人分析说:“首

溯其本及始生之月日而命名命字,郑重之体也。”(清顾天成

《离骚解》)诚然,开篇起始的八句,感情是很肃穆的,含蕴

是深邃的。他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帝高阳之苗裔”),

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

他的至死不能去国埋下了伏线。他自道奇异的生辰,美好的

名字,也正是在表现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名

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

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

生所恪守的信条。总之,这起始的八句,就为他一生的自尊

自重自爱(“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宁溘死以流

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

常”)定下了基调。接着诗人表白了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

并以万分急迫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献身君国的愿望。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这是对自己的。他担心时光飞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

业。因此他不满足于先天的“内美”,还“重之以修能”,朝

夕充实、提高自己,以便奉献于祖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这是对楚王(“美人”)。他担心楚王不能及

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两个“恐”字,充分表达了诗

人对国事的危机感,特别是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

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他寄希望于楚王,他劝导楚王

“抚壮而弃秽”,愿为楚王“导夫先路”,希望日益衰败的楚

国,重新振兴,恢复到开国盛世的那种局面: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但诗人的这一片赤忠之心,却并没有得到

应有的理解和支持。相反的却因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而

招来了重重的打击和迫害。诗篇展现了楚国社会的一片令人

窒息,令人愤慨的图景。楚王昏庸不察,信谗多变(“荃不察

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

他”);“群芳”(培植的人才)随风转舵,堕落变质(“虽萎绝

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朝廷群小“贪婪”、“嫉妒”,

蔽美称恶,无所不为。黑暗的现实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

与诗人的爱国理想“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诗人于

是感到苦闷、孤独、愤懑,以至强烈的失望。但诗人是坚决

不屈服的,在诗篇中他反复申说了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

格操守至死而不悔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

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

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诗人是要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誓死保持自己人格的

清白的。

但长诗并未就此结束,黑暗的现实,巨大的苦闷,迫使

诗人由现实进入幻境。“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而全诗转入了第二部分。

坚贞的灵魂需要战胜诱惑。与常人一样,在失败的极端

痛苦中,诗人的内心矛盾也是激烈的。在自己的理想不被理

解,而且惨遭迫害的情况下,还应不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

永无反悔的态度?在不被自己的祖国所容的情况下,应不应出

走远逝,到他国寻求知音,展示自己的才能抱负?诗人通过女

媭、巫咸、灵氛这些虚构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劝说,把自己

的内心冲突和抉择形象化了,从而向我们展示出了一颗经过

炼狱的考验,而更加洁白无疵的伟大的灵魂。

女媭用“婞直以亡身”的历史悲剧来规劝他,劝他放弃

执守,与世浮沉。这与诗人“依前圣以执中”的坚持真理的

态度是矛盾的,实际也是对诗人既往斗争生活的否定。这一

内心冲突是激烈的。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他需要历史的反

思,需要公平的仲裁。于是他借“就重华而陈词”,重温了

夏、商、周历代的兴亡史,并以壮烈的心情回顾了前朝那些

为正义而斗争者的命运。这种再认识不仅增强了他原有的信

仰和信念,同时更激发起他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宁死不悔的壮

烈胸怀: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

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

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战胜了世俗的诱惑,他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暂时的平衡。

于是他在新的认识的基础上,满怀激情地进行了新的“求

索”。这样,诗篇又展现了一个再生的灵魂为实现理想而顽

强追求的动人情境。诗中写他不顾天高路远,驾飞龙,历昆

仑,渡白水,登阆风,游春宫,上叩天门,下求佚女,他在

求索什么呢?他要唤醒楚王,他要挽救国运,他要寻求再次能

有献身于祖国事业的机会。但楚国的现实太黑暗了,他遭到

了冷遇,受到了戏弄,结果以困顿、失望而告终: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已邃远兮,

哲王又不寤。”诗人完全陷入到绝望的悲哀之中:“怀朕情而

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诗人本是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与

祖国贴在一起的,他赤忠为国,但却“方正而不容”,那么

他还有什么出路呢?出路是有的,那就是去国远逝,去求得自

身安全和前途。这无论从当时“楚材晋用”的风习上看,还

是从诗人主观的才能和现实处境上看,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

了。于是出现了第二、第三个诱惑。

“索藑茅以筳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占之的结果是告诉他在楚国已无出路可言,劝他离开是

非颠倒的楚国,去寻求自己的前途。“思九州之博大兮,岂

唯是其有女?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

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但做出这样抉择对诗人来说毕竟

是太重大了,使他“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于是又出现了巫咸的劝说,巫咸不但同样劝他出走,而且还

以历史上贤才得遇明主的事例,启发他趁年华未晚而急于成

行:“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之先鸣兮,使

夫百草为之不芳!”女媭的忠告,灵氛的劝说,巫咸的敦促,

既代表了当时的世俗人情之见,无疑也是诗人在极度彷徨苦

闷中内心冲突的外现,也就是坚定或动摇两种思想斗争的形

象化。屈原要把自己思想感情考验得更坚定,就得通过这种

种诱惑。于是在诗中诗人假设自己姑且听从灵氛的劝告,“吾

将远逝以自疏”,决心去国远游。可是正当他驾飞龙,乘瑶

车,奏《九歌》、舞《韶》舞,在天空翱翔行进的时候,忽

然看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国。也就是看来一切矛盾、冲突行将

结束的时候,一切又都重新开始:是就此远离开这黑暗的已

无希望的祖国呢,抑是仍无希望地留下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

志再次占了上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诗人

终于还是留了下来。他明知道楚国的现实是那么黑暗,政治

风浪是那么险恶,实际上他也吃尽了苦头,但他不能离开他

灾难深重的祖国,哪怕是出于幻想也不能离开。这样,诗人

又从幻想被逼入现实,悲剧性的冲突不可逆转地引导出悲剧

性的结局。他热爱楚国,但楚王误解他,不能用他,楚国的

群小又凶狠地迫害他;他想离开楚国,这又与他深厚的爱国感

情不能相容。最后,只能用死来殉他的理想了: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的光辉理想被扼杀了,这是

诗人屈原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屈原是在我国文学

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用自己生命所谱写的诗

篇,如日月经天,光照后世,成为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

而万世永存。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伟大的艺术是一个美的无尽藏,长

诗《离骚》更确乎如此。我们读长诗《离骚》是感到那样的

惊心动魄,那样的仰之弥高,它有着怎样的美的内含呢?

首先,就是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来的无比光辉

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庄严的

历史使命感,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这就构成了诗人无比崇

高的美的人格,光辉耀目的美的形象。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

所说:“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

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

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身上就

看到崇高的善。”是的,我们在长诗《离骚》中正是可以看

到这种完美而崇高的形象,他的高尚的追求,洁白的人格,

坚贞的操守,使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贪婪、偏私、庸俗,以

致邪恶的人群,显得是那么渺小而又卑琐,而诗人的人格和

形象却是峻洁而高大的: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

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

道而相安。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

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诗人是孤独的、甚至是寂寞的。但他是圣洁的、高贵的,

也是傲岸的。长诗《离骚》正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人格美

的崇高典型形象。“余读《离骚》……悲其志”,“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刘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

迅),对于屈原《离骚》一诗所具有的崇高美这一特色,古今

人正有着不二之词,同一感受。

其次,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是长诗《离骚》的另一鲜

明美学特色。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既有“存君兴国”

之志,又有治国理乱之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

辞令”,胸怀“美政”理想,企图改善楚国的处境,振国兴

邦。但却为黑暗势力所围困,从而引发出悲剧性的冲突。而

最为感人的是,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所

谓自觉地承担,是指他对坚持斗争下去的个人后果本有足够

的估计,但他义无反顾,仍去自觉承担: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明知坚持下去会惨遭不幸,但他为了深刻的原则性,仍

然选择了斗争以及把斗争坚持到底的道路,从而忍受了极大

痛苦,罹得了人生的极大悲剧。“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或

伟大人物的灭亡”(车尔尼雪夫斯基)。诗人屈原高标着“美

政”的理想,怀着“九死不悔”的壮烈献身精神,经受着严

酷的政治斗争和自我斗争的磨练。屈原的一生是极其不幸

的,他蒙冤受屈,赴告无门,而最终以自沉结束了生命。但

洋溢在长诗《离骚》中的整个感情却不是悲观,甚至也不单

纯是悲哀。它表现的是正义压倒邪恶,庄严压倒恐怖,美压

倒丑;它所表现的是“伏清白以死直”,“九死而不悔”的刚毅

不屈精神;是探索,是苦苦地追求。我们读着《离骚》中那些

发自肺腑的昂扬诗句,就会感受到一股不能自已的激越、崇

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这也正是长诗《离骚》的又一

鲜明的美学特征。

与长诗《离骚》上述美学特征相联系的,是它的高超的、

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诗人艾青在其《诗论》中说:“一

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

长诗《离骚》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完成其抒情主体的造

型美和雕塑出一颗美的心灵的呢?诗人把炽烈的感情与奇丽

的超现实想像相结合,把对现实的批判与历史的反思相结

合,熔宇宙大自然、社会现实、人生经历、神话传说和历史

故事为一炉,结构出一个无比恢宏壮丽的抒情体系,这是诗

人屈原在中国诗史上的奇异贡献,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园地的

伟大开拓。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把它与古老的“诗

三百篇”相比较,并对于它的特点与贡献做了这样的评论:

“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甚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

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

或在三百篇以上。”屈原的创作,特别是长诗《离骚》为我

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传统,成为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

学创作的典范。

这是就长诗《离骚》总的创作方法和宏观结构而言的。

而就其诸多的具体表现手法来看,长诗《离骚》也有着多方

面的新颖创造。如他发展了《诗经》以来的“比兴之义”,

以香花美草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情志节操的象征,令读者如睹

其崇高圣洁之姿,如闻其道德之芳香。长诗《离骚》是一首

政治抒情诗,但诗人却不时借用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

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屈原的悲剧是政

治悲剧,但他对君国的忠诚哀怨眷恋之情,用爱情来比喻,

用爱情心理来刻画,就更为曲折尽致,深微动人。诗人抓住

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美学内涵,

来美化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也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

美奇丽,光彩照人了。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离骚》赏析的全部

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查字典语文网。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11:45: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18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攻城野战
下一篇:乌霞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