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乡村发现

更新时间:2023-01-30 11:35:49 阅读: 评论:0

初三学渣从200分到600分逆袭-兮怎么读


2023年1月30日发(作者:腊梅花)

国内外乡村意象研究进展

李蕗;苏勤

【摘要】乡村意象是人们从想象层面理解乡村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的心理图像,它承

担着解释乡村的重要使命,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乡村意象研究历程,从认知视角、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进行综述,研究表

明:(1)空间感知是国内外乡村意象研究的主要认知视角;(2)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不

同尺度实证分析的乡村意象要素构成及影响因素是其研究热点;(3)通过对比国内外

相关研究,发现乡村社会文化差异性导致国内外乡村意象研究各有侧重.根据研究现

状对今后乡村意象研究提出三点展望:(1)统一乡村意象的概念;(2)注重理论性和规律

性研究,丰富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3)更多关注乡村意象时空演化过程和形成机理研

究.

【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年(卷),期】2018(030)003

【总页数】7页(P8-14)

【关键词】乡村意象;研究进展;国内外

【作者】李蕗;苏勤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2;安徽师范大学地理

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7

0引言

乡村和城市对人类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聚落形态,以往的研究中多重视城市的

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的价值意义不断凸显,人们对乡村的研究也逐渐

深入。二战结束以后,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乡村人口大量流动,农村人

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土地利用方式不断改变,乡村聚落大量减少,独特的乡村

景观和乡村文化遭到破坏,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意象正在逐渐模糊甚至丧

失。清晰明确的乡村意象有利于整合乡村地区旅游资源要素,深入了解游客乡村意

象有利于充分利用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物要素,因此乡村意象研究有利于推进全域

旅游的开展。与此同时乡村意象研究为乡村全域性规划提供了新思维和新视角,有

利于增强乡村活力、抑制乡村衰退以及保护乡村独特性,对实现中国现阶段乡村振

兴战略具有推动作用。因此科学地明确乡村性质、辨识乡村要素成为当今乡村地理

学家重要的研究课题。乡村意象是人们从想象层面理解乡村的“人”和“地”,在

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国内外对于乡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

纪30年代,对“乡村是什么”的研究一直延续至今,乡村意象承担着解释乡村的

重要使命,从更加深入、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乡村的主要内涵。本文通过在中国知网、

webofscience和sciencedirect等学术网站上,通过关键词“乡村意象”、

“RuralImage”、“ImageofRural”搜索相关文献,整理国内外关于乡村意象

的研究成果,梳理研究热点与趋势,试图找出今后乡村意象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1乡村意象的研究历程

1.1乡村意象的起源

“意象”概念最早是由Boulding[1]在1956年提出的,用于探讨“意象”在人类

活动或是其他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意象主要来自先前的生活经验,不同的时

间、空间、人际关系、心理情绪形成不同的意象,意象管理着人的行为,且随着自

身经验的变化意象也会有规律的变化并且逐渐接近现实。意象分为物理实体性意象

和评价性意象,可以是公众的也可以是个人的。Boulding的研究把意象带入研究

领域并为今后意象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罗文索[2]就提出关于感知环境的研究

方法。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3]于1960年出版的《TheImageofthe

City》首次将意象应用于空间领域研究。他认为城市意象是人们对城市及其它一些

相关事物混杂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段的心里图像,人们对城市的理解不是一成

不变的,在城市中每个感官都会发生反应,综合之后形成印象。城市空间环境具有

“可读性”、“可意象性”,归纳出环境意象的3个组成部分:个性、结构和意

蕴,以及城市意象的5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并选取3个

美国城市实地调研验证自己的观点。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提出之后,关于感知环

境的相关研究大量涌现。20世纪70年代,Hunt[4]将“意象”概念引入到旅游研

究领域,用以说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概念和形成条件。目的地意象也被定义为个人

对目的地所持有的信任、想法和印象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之前,学者们主要

通过构建乡村性指标体系用定量方法定义乡村[5,6],但是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文化

转向,乡村社会空间日益多元化,乡村成为实体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复合体[7],一

些学者试图从想象层面研究乡村。国外文献中最早出现乡村意象的是

Bunce(1994)[8],他认为由于城市出现了各种问题,乡村成为城市居民心目中理

想的居住环境,乡村意象是“田园牧歌”和“自由”。国内最早将“意象”一词引

入到地理学中是1998年刘沛林借用“意象”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古村落。

1.2乡村意象相关概念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在乡村意象研究出现之前出现了与乡村意象相关的研究,

如:城市意象、旅游目的地意象等。乡村意象的出现与这些研究领域有着紧密的联

系,甚至是乡村意象的研究基础,例如熊凯就是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概念的基

础上提出乡村意象的概念。因此在探讨乡村意象内涵之前,简单梳理相关概念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乡村意象。城市意象、旅游目的地意象的研究相对成熟。

目前比较认可的城市意象概念是指居民在周围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直接或

间接的经验认知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

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9]。国外城市意象研究热点主要是特征、效应、形成机

制与营造等方面,研究重点开始转向非实体性元素的评价性分析,侧重心理体验分

析,而国内城市意象仍然以概念及构成要素的特征研究为主,在其他方面还很欠缺

[10]。旅游目的地意象(TourismDestinationImage,TDI)是指人们对旅游目的

地观念、想法和印象的集合[11],包括认知意象和情感意象两部分[12],目前研究

热点主要是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内涵结构、测量与评价、形成过程、实践应用等方面。

1.3乡村意象的内涵

笔者从相关文献中梳理了关于乡村意象内涵的描述。Willits[13]表示乡村意象是人

们通过大众传媒、亲友描述、个人直接的乡村体验等方式获得的对乡村“人”、

“地”的印象。JohanFredrik[14]认为乡村意象是抽象层面对乡村的理解,他认

为乡村意象主要有积极、消极两大类。Yarwood[15]认为乡村意象是社会如何利

用乡村的方法的反映和影响,揭示不同群体对乡村空间的理解和行为方式。乡村空

间包括乡村的人、地方、生产3个方面。熊凯[16]明确地提出了“乡村意象”的概

念: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

图像”,乡村意象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乡村景观意象

包括乡村聚落形态、乡村建筑和乡村环境,乡村文化意象包括乡村传统文化意象

(乡土建筑、乡村劳作形式、乡风民俗)和“天人合一”意象,他认为乡村意象是人

们对乡村的整体感觉和印象,是人们对乡村的反馈和映射在心理上的积淀,无形的

旅游资源。熊凯对乡村意象的定义被国内大部分研究乡村意象的学者所采用。宋月

光[17]将乡村意象定义为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乡村共同的心理图像,它具有可识

别性、象征性。乡村意象素是区别于城市的独特要素,使人们感受到乡村独有的特

点。尤海涛[18]认为乡村意象是集中概括反映人们对中国传统乡村的精神印象,意

象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并可跨越时空的界限,唤起人们情感上

的共鸣,产生“归属感”、“认同感”等心理效应。乡村意象由乡村性所决定并对

应的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乡村景观意象分为聚落建筑、田园景观、

生态环境,乡村文化意象包括农耕文化、生活形态、民风民俗。

表1乡村意象内涵梳理Tab.1Theconnotationofruralimage作者发文年份内

涵Willits1995人们通过大众传媒、亲友描述、个人直接的乡村体验等方式获得的

对乡村“人”、“地”的印象JohanFredrik2006抽象层面对乡村的理解,主要有

积极、消极两大类Yarwood2005社会如何利用乡村的方法的反映和影响,揭示不

同群体对乡村空间(人、地方、生产)的理解和行为方式熊凯1999乡村在长期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宋月光2012人们在头脑

中形成的对乡村共同的心理图像,具有可识别性、象征性尤海涛2012集中概括反

映人们对中国传统乡村的精神印象,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并可跨越时空的界限,

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归属感”、“认同感”等心理效应

研究者们对于乡村意象的定义并没有进行更多的讨论,国内外关于乡村意象还没有

统一的定义。尽管研究者们的表述不一致,但是对于乡村意象的主要内涵基本统一,

核心要素基本一致,主要围绕乡村特征的科学识别这一主旨进行探讨。基于以上研

究者的定义,笔者认为:乡村意象是人们基于经验和记忆对乡村的自然、人文要素

在主观层面进行识别而形成的心理印象,会随着意象主体及乡村要素的变化而改变,

具有主观性、动态性的特征。

2乡村意象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2.1乡村意象的认知视角研究

从不同的认知视角出发开展乡村意象的研究,丰富了乡村意象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

究视野。乡村意象的属性较为抽象,形成于人对乡村的心理感受,因此空间感知是

乡村意象研究的主要视角。如:JohanFredrik[14]基于空间感知对挪威山区乡村

中3个高中的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文本的关键词分析探究青少年乡村意象,并对

研究对象乡村意象的差异性进行分析;Frank[19]通过调查城市住房拥有者对乡村

意象的空间感知,认为乡村居住环境的优劣影响城市居民在乡村选择第二居所的倾

向和移民行为;朱鹏程[20]等从认知地图的角度出发,以空间感知为切入点,对江

南水乡型村落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不同群体的感知差异分析村民的乡村意象。

除了空间感知之外,学者们还从其他认知视角进行研究,如:社会符号学视角、游

客认知视角、心理学视角等。Hopkins[21]通过收集地方旅游信息报亭、地方设计、

标识、口号、当地神话传说进行文本分析,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出发运用质性的研究

方法研究乡村意象;Po-JuChen[22]从游客认知视角出发对宾夕法尼亚州的国际

学生进行乡村意象调查,研究表明:乡村意象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有重要意义,

且乡村意象与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及旅游者行为密切相关;宋月光[17]从环境心理

学视角研究新农村建设中是否存在乡村意象的缺失,研究发现:新农村相对于传统

乡村而言乡村意象严重缺失,影响人们对乡村的认知,需引起人们对传统乡村意象

的重视;此外还有学者从多主体认知视角出发提取某个特定村庄的乡村意象要素,

基于不同主体认知差异性对乡村意象要素进行复合分析[23]。

2.2乡村意象构成要素研究

探索乡村意象的构成要素和因子是乡村意象研究的重点内容,由于不同地域空间形

成不同的乡村地理属性,学者们对乡村意象要素的确定也不尽相同。Willits等人

[13]从乡村生活方式、乡村价值观、乡村社区环境、乡村经济发展5个方面要素选

取了13个测量指标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邮件发放的方式对宾夕法尼亚州9大城市

进行调查,并将回收数据进行定量分析;JohanFredrik[14]认为乡村意象主要有

积极、消极两大类。Po-JuChen[22]确定了48个乡村意象因子,对宾夕法尼亚州

的国际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软件进行定量分析,最终确定了乡村意象四

大维度:乡村基础设施、乡村氛围、自然环境、农耕生活;Shinobu[24]等人认为

乡村意象有3个主要组成部分:自然意象、生活意象和历史文化意象,不同的童

年乡村体验影响乡村意象的形成,乡村意象影响人们对乡村的保护意愿;刘沛林

[25]将中国古村落景观的基本意象概括为:山水意象、生态意象、宗族意象、趋吉

意象4个方面;熊凯[16]将乡村意象分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乡村景观

意象包括乡村聚落形态、乡村建筑和乡村环境,乡村文化意象包括乡村传统文化意

象(乡土建筑、乡村劳作形式、乡风民俗)和“天人合一”意象;王大艳[26]等人在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大要素基础上,提炼出老村乡村意象空间要素为:交流空间

的集聚、路径的布局、村落边界围合、空间整合、风水林、祖坟(地标)和院落元素,

并将其应用于新村的规划中;涂莉莉[27]通过对中国第一国际慢镇——桠溪的乡

村旅游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意象进行研究,将乡村意象分为五大类:“人文意

象”、“生态景观”、“基础设施”、“聚落建筑景观”、“氛围意象”;宋月光

[17]将乡村意象的要素分为:建筑要素、环境要素、空间要素三类;尤海涛[18]认

为乡村意象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乡村景观意象分为聚落建筑、田

园景观、生态环境,乡村文化意象包括农耕文化、生活形态、民风民俗。

2.3乡村意象影响因素研究

Bunce[8]认为城市化、现代化破坏了自然风景,乡愁驱使我们去恢复自然,加之

大众媒体的传播使得人们心中的乡村意象是“田园牧歌”、“自由”;Willits[13]

等人通过对城市居民乡村意象及其与乡村联系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具有

相互作用关系,即城市居民与乡村的联系程度影响乡村意象的形成;Johan

Fredrik[14]认为乡村意象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社会阶层、性别、移民轨迹等;

Beeton[28]通过对横跨一个世纪的3部电影进行文本分析,他认为澳大利亚电影

媒体影响乡村意象,“硬汉传奇”等电影作品使澳大利亚形成了“粗野”的乡村意

象;NoyukiHara[29]通过现代文学、西方油画等资料的分析,对20世纪20年

代之前、20世纪20年代、30年代3个时间段的日本乡村意象进行研究,发现此

时日本乡村不同于欧美国家呈现出的“田园牧歌”,而是贫穷的乡村意象,他认为

农业生产、战争等造成的经济原因是造成日本“贫穷”的乡村意象形成原因;

Shinobu[24]等人认为不同的童年乡村体验影响乡村意象的形成。中国乡村意象的

研究根基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乡村文化,因此国内大多数乡村景观研究者认为乡村

意象是由不同地域空间的传统乡村风貌决定的。如:尤海涛[18]认为乡村意象由乡

村性所决定。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意象研究中经常以当地居民、旅游者

为研究对象,因此与乡村的利益主体的社会属性成为乡村意象主要影响因素,利益

主体主要有村民、政府、乡村旅游者和乡村规划者4类,社会属性主要有年龄、

学历、收入水平、乡村经历等方面。

2.4乡村意象实证研究

学者们对乡村意象的研究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也重视实践应用。在实证研究的选择

上主要从以下3个尺度:国家、社会的宏观层面;省份、区域的中观层面;景区、

村落的微观层面。Hopkins[21]通过收集加拿大安大略省休伦湖地区的旅游宣传材

料,运用质性的研究方法研究乡村意象特征;JohanFredrik[14]通过对挪威山区

乡村中3个高中的学生进行访谈,提炼出当地的乡村意象特征;Po-JuChen[22]

对宾夕法尼亚州的国际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48个乡村意象因子中通过统计分析

最终得出乡村意象的4个维度;Beeton[28]通过对电影进行文本分析,认为“硬

汉传奇”等电影作品使澳大利亚形成了“粗野”的乡村意象,这种乡村意象反映了

当代的政治环境并对乡村旅游产生消极影响;NoyukiHara[29]通过对日本人3个

时间段现代文学、西方油画等资料的分析,发现那时日本乡村是贫穷的乡村意象;

Frank[19]通过对城市住房拥有者的乡村居住环境倾向的研究,认为乡村意象影响

城市居民在乡村选择第二居所的倾向和移民行为。积极的乡村意象被一致认为是荷

兰乡村所需要的;朱鹏程[20]等人以江苏省镇江市五洲山区域作为调研案例地,以

当地居民为调研对象,采用发放问卷以及意象地图绘制的方法分析村民的乡村意象;

刘沛林[25]借用“意象”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古村落,以“感觉”的形式研究

古村落景观空间意象;言语家[30]通过搜集农民画、乡村题材电视剧、乡村规划设

计文件等资料,基于中国主流文背景研究村民、政府和设计人员这3类群体心目

中的乡村意象,构建一个非单一的、综合了各认同体的复合认同模型。蒋述东[31]

在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中,从旅游规划、旅游人才、旅游政策等方面对塑造鲜

明乡村意象提出建议。

表2乡村意象实证研究举例Tab.2Empiricalstudyofruralimage作者发文年份

研究主体实证案例地研究层面研究主要内容Beeton2004电影素材澳大利亚宏观

乡村意象特征NoyukiHara2007文艺作品日本宏观乡村意象特征Hopkins1998

地方宣传材料加拿大安大略省休伦湖中观乡村意象特征Po-JuChen1999国际留

学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中观乡村意象要素JohanFredrik2006中学生挪威山区乡

村微观乡村意象特征刘沛林1998古村落建筑景观中国宏观乡村意象要素及特征言

语家2014乡村相关素材中国宏观乡村意象认同模型蒋述东2012乡村旅游重庆市

中观乡村意象营造与保护朱鹏程2017当地居民江苏省镇江市五洲山区域微观乡村

意象要素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国外关于乡村意象研究的角度与选题多为探究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变迁及乡村与城

市之间的联系,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如: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日记实验法等

更多体现个体差异,突出“人文关怀”。研究文献中以实证研究居多并选定具体的

研究对象使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研究视角多以研究样本的空间感知为主。研究目

的主要是描述乡村的现状即什么是乡村。后现代主义背景下乡村是西方发达国家城

市居民向往的归宿,乡村多被赋予积极的意象。

由于中国特殊的城乡发展背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中国的乡村意象研究扎根

于中国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必然与国外存在差异。国内乡村意象研究起步时间略晚,

相关文献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地意象研究、乡村空间景观意象

研究。对乡村意象的研究多数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要目的[32-34]。虽然大多数学

者都认识到了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的灵魂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35-39],

但由于“文化”本身的抽象特质,定量研究方法的可进入性差,导致乡村意象的研

究中偏“景观”而轻“文化”。目前对于乡村意象的保护和营造的研究呈上升趋势

[40,41]但是探究乡村意象形成过程的研究较少。虽然国内乡村意象研究存在很

多不足,但是为乡村研究提供一种新理论和新视角,为旅游文化村落的形象设计、

村落规划乃至村落地理研究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式。

综上表明:(1)虽然乡村意象研究有从社会符号学视角、游客认知视角、心理学视

角出发的相关研究,但是空间感知是国内外乡村意象研究的主要研究视角;(2)基

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尺度实证分析的乡村意象要素构成及影响因素是其研究热

点;(3)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乡村社会文化差异性导致国内外乡村意象

研究各有侧重。

3.2讨论

纵观乡村意象的研究进展不难发现国内外关于乡村意象的研究侧重不同,这是由于

国外乡村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中国存在差异。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广袤

的国土包容着56个各具特色的民族。中国的乡村极富“可识别性”和“可印象

性”,更具有乡村意象的研究意义。因此就目前乡村意象研究的未尽之处提出几点

期望。

3.2.1统一乡村意象的概念

乡村意象是在地理学文化转向的背景下出现的新的研究领域,发展历程短暂。意象

研究——城市意象研究——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这个历程之后才兴起了乡村意象

研究,通过了解更为成熟的城市意象、旅游目的地意象的理论体系可以帮助研究者

更加有效的研究乡村意象。国内外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目的提出了乡村

意象的概念,但迄今为止乡村意象的概念未能达成一致,处于概念不清阶段,严重

影响了乡村意象进一步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反思乡村意象界定不清的原因,

找到症结所在。借鉴相关成熟概念体系,从时间、空间、社会3个维度构建一个

能被普遍接受的乡村意象概念模型。因此厘清乡村意象研究要素、界定乡村意象研

究范围是今后乡村意象研究的首要任务。

3.2.2注重理论性和规律性研究

乡村意象研究由于过于抽象、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受到传统地理学派的质疑,研究

成果还很欠缺,研究领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的实证研究成果互相独立且分

散,没有得到凝练升华到理论高度,缺乏理论探讨和规律的探索。但是乡村意象是

旅游发展的动力,是乡愁得以铭记的重要保障,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和营造乡村意

象,为了研究成果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要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多理论多视角研究

乡村意象,丰富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推进乡村意象研究更加深入。

3.2.3乡村意象时空过程研究

目前乡村意象研究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重点还在概念辨析、要素构建上停滞

不前,而关于乡村意象时空演化过程的研究寥寥无几,罕有涉及也只是一笔带过,

缺少深入、系统、上升到理论的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关注乡村意象形成

机理,通过对乡村意象形成过程及特征的研究进一步制定出保护和营造乡村意象的

政策从而更好的保护中国悠久的乡村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ge:Knowledgeinlifeandsociety[M].UniversityofMichigan

Press,1956.

[2]ph,ExperienceandImagination:TowardsAGeographical

Epistemology[J].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1961,51(3).

[3]geofthecity[M].MITpress,1960.

[4]safactorintourismdevelopment[J].Journaloftravelrearch,1975,

13(3):1-7.

[5]xofruralityforEnglandandWales[J].RegionalStudies,1977,11(1):

31-46.

[6]CLOKEP,tyinEnglandandWales1981:Areplicationofthe1971

index[J].RegionalStudies,1986,20(4):289-306.

[7]范学刚,朱竑.西方乡村性研究进展[J].热带地理,2016,36(3):503-512.

[8]BunceMF,ntrysideideal:Anglo-Americanimagesof

landscape[M].PsychologyPress,1994.

[9]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2001(03):70-73+77.

[10]田逢军,汪忠列.城市空间意象研究述评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14,23(01):84-92.

[11]ssmentoftheImageofMexicoasaVacationDestinationand

theInfluenceofGeographicalLocationupontheImage[J].JournalofTravelRearch,

1979,18.(4):18-23.

[12]BalogluS,ofdestinationimageformation[J].Annalsof

TourismRearch,1999,26(4):868-897.

[13]WillitsFK,esidents’viewsofruralityandcontactswithrural

places[J].RuralSociology,1995,60(3):454-466.

[14]ouths’imagesoftherural[J].JournalofRuralStudies,2006,22(4):

409-421.

[15]theruralidyll:images,countrysidechangeand

geography[J].Geography,2005:19-31.

[16]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旅游论坛,1999(3):47-50.

[17]宋月光.基于环境心理学视角的新农村乡村意象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18]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22(9):158-162.

[19]VanDamF,HeinsS,coursoftheruralandstatedand

idenceoftheexistenceofaruralidyllinthe

Netherlands[J].JournalofRuralStudies,2002,18(4):461-476.

[20]朱鹏程,李红波.基于村民感知的江南乡村意象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5):2979-

2982+2990.

[21]fthepost‐rural:marketingmythsofasymbolic

countryside[J].GeografiskaAnnaler:SeriesB,HumanGeography,1998,80(2):65-81.

[22]ChenPJ,ationalstudents’imageofruralPennsylvaniaasa

traveldestination[J].JournalofTravelRearch,1999,37(3):256-266.

[23]李建华,侯圣桦.多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意象研究——以邯郸市陶泉乡为例[J].建筑与文化,

2016(9):226-227.

[24]KitaniS,HabeT,NomuraN,sofImageFormationofRuralLifescape

onConsciousnessandWillingnesstoProtectRuralFarmingVillages[J].TheJapane

JournalofRuralEconomics,2005,7:100-113.

[25]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1).

[26]王大艳,李山,田朝阳,吴军基.传承老村元素,重构新村意象[J].北方园艺,2012(07):110-

114.

[27]涂莉莉,陈浩,王亚萍.乡村旅游者的乡村意象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6):15-16.

[28]ourisminAustralia—hasthegazealtered?Trackingruralimages

throughfilmandtourismpromo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tourismrearch,2004,

6(3):125-135.

[29]ftheRuralVillageinModernJapan[J].Proceedingsofthe7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theEast—AsianAgricultureHistory,2007.

[30]言语家.乡村意象的复合认同模型[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

[31]蒋述东.重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J].前沿,2012(10):89-90.

[32]张学习.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化管理创新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2:131.

[33]陶玉霞.乡村旅游内涵结构分析与概念体系构建[J].农业科学研究,2014(2):21-25.

[34]刘爽.乡村旅游目的地管理及其评价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8):56-57.

[35]张文倩.基于乡村意象的株洲砖桥乡休闲农业景观规划[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

[36]欧玉妹.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研究——以闽南地区为例[D].泉州:华侨大学,2015.

[37]胡丹,储金龙.基于乡村意象要素复合的旅游型村庄规划设计——以岳西县菖蒲镇水畈村美好

乡村规划为例[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C],

2015.

[38]张昊宇,周鹏.乡村旅游中乡村意象的保护与再造刍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2(05):81-82+109.

[39]王丽莉,魏丽英.浅谈乡村意象的保护与再造[J].现代经济信息,2013(01):238.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11:35: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18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jqx教学设计
下一篇:门可罗雀意思
标签:乡村发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