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故乡ppt

更新时间:2023-01-30 10:37:24 阅读: 评论:0

九年级上语文期末试卷-工业蛋白质


2023年1月30日发(作者:拓展体会)

第1页共6页

[故乡ppt课件]故乡ppt

故乡ppt篇1:鲁迅的故乡ppt课件

学习鲁迅的《故乡》可以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

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

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

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师生互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激活思维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

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

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先播放朗读课件,再让学生自己读)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

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

第2页共6页

学生发言总结:

1、感知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

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

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师生互动)

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课文学习做准备。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

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品味作品。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习运用对

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

(学生复述情节)

2、感知主题: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围绕“沉重、失

望”,并自圆其说。)

教师总结: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

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的呼

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

3、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变)

4、问题: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人变(以闰土为例展示课件,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

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

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

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第3页共6页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外貌)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

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

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

上。

第二课时

②景变(课件展示)

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

瓜,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美丽)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阴

晦)

5、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其实,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

“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罢了,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

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6、然而是什么原因让“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

却如此让人失望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来自于人的变化:儿时故乡,

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

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

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

7、在表现人物二十年前的关系变化时,你觉得哪些情节最能触动你的灵魂

(学生发言)

分析示例:一声“老爷”呼出了小说的主题

第4页共6页

儿时亲密无间的伙伴,二十多年后的聚首,一声悲惨而又冰冷的“老爷”

生生把两个本该是“西窗剪烛”“夜话巴山”的朋友隔成了两个迥异的世界。

这中间,隔着的应该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尽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卫也奈

何不了的山河。

8、这也带给作者深深的思考:齐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为我们

所未经生活过的。”

教师总结: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它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

9、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所起的渲染、烘托作用。

10、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理解小说主题。

11、引导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带着思想去朗读。

四、关注社会

1、话题链接:更大、更普遍的东西,它就像是一个发光体,所能够照亮的

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于是作者写道:(课件展示)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

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同学们认为作者对待希望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有了希望不去实践,也就无所谓有;

只有勇于实践,希望才能成为现实。

3、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

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

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师生畅谈新农村建设:

⑴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⑵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⑶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⑷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第5页共6页

4、.与先生对话

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

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

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引发学生

对新旧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鲁迅先生心声的共

鸣)

5、让想象飞起来

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

“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能不能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土地政策、“两免一

补”等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当今社会的巨大变

化融入教学)

6、闰土到你的家乡来做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一定的主题,编写一个

故事。

(从所编的故事当中,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附:

板书设计(略)

《故乡》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

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

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

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

第6页共6页

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

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二.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

鲁迅作品中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仅作用于小说所属的年代,而应是永

久性的。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作品与现实的链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

“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由闰土“多子”的事实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

心;由旧中国农民问题到今天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教学中,引导学生

联系身边生活,与闰土做个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这些教学环

节使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10:37: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16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渔父岛
标签:故乡ppt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