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蜀相 杜甫

更新时间:2023-01-30 10:32:27 阅读: 评论:0

2020中考英语必背单词-欣然而至


2023年1月30日发(作者:星星雨)

第1页共22页

[杜甫蜀相教案]杜甫蜀相

杜甫蜀相篇一:杜甫诗词《蜀相》的诗意赏析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

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

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

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

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

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

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

心的巨大力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词句注释: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

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

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

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

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第2页共22页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

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

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

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师:出

兵。此二句《新编大学语文》(暨南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为“壮志未酬身先

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白话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创作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

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

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

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

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

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

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

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

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

重。[6]

作品鉴赏: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

慨。融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

第3页共22页

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传说之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

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

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

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

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

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

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

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

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

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

色;几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

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

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

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

“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

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

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

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

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

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

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

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

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

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

第4页共22页

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

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

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杜甫蜀相篇二:蜀相杜甫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选自《杜工部集》

蜀相:三国时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的别名。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空。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顾:拜访,探望。

频烦:频繁叨扰。频:频繁;烦:烦扰。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开,开创。济,扶助、救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

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参考翻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第5页共22页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

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

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

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

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

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

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蜀相:诸葛亮介绍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卧龙先生),三国时杰出政治

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

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

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

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

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

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

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

徽。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诸葛

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

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开始辅佐刘备。后助

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

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永

第6页共22页

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

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

亮决定。在公元228年至234年先后指挥五次北伐曹魏。建兴十二年(234年)

八月,诸葛亮患疾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他死后葬在陕西勉县定军

山下。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殓时穿平常的衣

服,不需要随葬器物,由此可见诸葛亮的一生廉洁。

赏析:

《蜀相》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

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

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

的情怀。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

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律诗由“起”、“颔”、“颈”、“结”四联组成。这首诗的“起联”两

句一问一答,貌似平常,实则不然。这里,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

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其间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使得

一问一答两相连属,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不可耐的心

绪,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同世却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后面的

赞颂、痛惜之辞预为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一,首尾相衔。李重华《贞一斋诗

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杜老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杜甫的

这首《蜀相》的开头,可以说是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诗人善用赋笔而又切忌平直

的特点。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如果说,“起联”两句还是从总领通篇的角度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的

话,那么,“颔联”两句则进而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庙周围景物的细部。

“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

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

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

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

第7页共22页

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不难看出,在

“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诗行中寓静于动,寄情于景,

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真可

谓“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远且大”(谢榛《四溟诗话》)。

“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炼、警策的语言概括

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

城西)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公元207年,同他商讨天下大计。出山后,诸葛亮

先是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刘备死后,他又匡济危难,扶佐后主刘禅。这就是所谓

“两朝开济”。诸葛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忠贞不渝,尽了“老臣”之心。当

然,艺术的概括是不能同科学的、历史的评价相提并论的。但是,透过诗人的

饱含深情的诗句,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诸葛亮这位“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

丞相的一生的事业,以及他对后人的感召力量,而且能够感知诗人对他的钦羡

仰慕之情。这一联与前一联一样,属对工致,沉郁顿挫。遣辞虽不藻丽,却行

文壮阔,潇洒飘逸,可与诗人另一首写诸葛亮的诗《八阵图》中的“功盖三分

国,名成八阵图”二句联璧生辉。

假若诗意仅此而已,或许还难以收到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和取得经久不衰

的艺术魅力。前人说,“诗贵有眼”。“结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

《蜀相》的“诗眼”。“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已经超出一

般的凭吊和拜谒之辞。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

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

杜甫蜀相篇三:杜甫《蜀相》注释翻译及赏析

《蜀相》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

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

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

百首栏目。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

“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

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

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

第8页共22页

鸣。

《蜀相》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选自《杜工部集》

蜀相:三国时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的别名。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空。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顾:拜访,探望。

频烦:频繁叨扰。频:频繁;烦:烦扰。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开,开创。济,扶助、救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

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

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

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

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

第9页共22页

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

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

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卧龙先生),三国时杰出政

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

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

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

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

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

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建安二年(197年),诸

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

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

镜先生司马徽。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

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

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开始辅佐刘

备。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

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章武三年(223年),

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

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

皆由诸葛亮决定。在公元228年至234年先后指挥五次北伐曹魏。建兴十二年

(234年)八月,诸葛亮患疾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他死后葬在陕

西勉县定军山下。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殓时穿

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由此可见诸葛亮的一生廉洁。

《蜀相》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

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

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

的情怀。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

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第10页共22页

律诗由“起”、“颔”、“颈”、“结”四联组成。这首诗的“起联”两

句一问一答,貌似平常,实则不然。这里,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

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其间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使得

一问一答两相连属,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不可耐的心

绪,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同世却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后面的

赞颂、痛惜之辞预为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一,首尾相衔。李重华《贞一斋诗

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杜老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杜甫的

这首《蜀相》的开头,可以说是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诗人善用赋笔而又切忌平直

的特点。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如果说,“起联”两句还是从总领通篇的角度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的

话,那么,“颔联”两句则进而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庙周围景物的细部。

“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

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

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

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

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不难看出,在

“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诗行中寓静于动,寄情于景,

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真可

谓“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远且大”(谢榛《四溟诗话》)。

“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炼、警策的语言概括

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

樊城西)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公元207年,同他商讨天下大计。出山后,诸

葛亮先是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刘备死后,他又匡济危难,扶佐后主刘禅。这就

是所谓“两朝开济”。诸葛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忠贞不渝,尽了“老臣”之

心。当然,艺术的概括是不能同科学的、历史的评价相提并论的。但是,透过

诗人的饱含深情的诗句,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诸葛亮这位“效忠贞之节,继之以

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业,以及他对后人的感召力量,而且能够感知诗人对他

的钦羡仰慕之情。这一联与前一联一样,属对工致,沉郁顿挫。遣辞虽不藻

第11页共22页

丽,却行文壮阔,潇洒飘逸,可与诗人另一首写诸葛亮的诗《八阵图》中的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二句联璧生辉。

假若诗意仅此而已,或许还难以收到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和取得经久不衰

的艺术魅力。前人说,“诗贵有眼”。“结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

《蜀相》的“诗眼”。“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已经超出一

般的凭吊和拜谒之辞。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

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d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

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

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

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

壮,催人下泪。可见,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警句一般的诗行对赍志而殁

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是不无道理的。《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对于壮

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

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蜀相》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语言

凝炼而内涵丰富。如果把刘禹锡的话用来评《蜀相》,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蜀相》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

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

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

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

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

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

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

第12页共22页

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

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

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

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

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

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

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

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

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

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

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

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

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

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

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

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

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

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

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进入殿堂,

要拾级而上。“好音”,悦耳的声音,形容鸟的叫声好听,这里指鸟鸣。

这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

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

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

第13页共22页

“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

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

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

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

“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

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这两种说

法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确切些说,应当把这两句看成是“景语含

情,情语寓景”。这正如宋代范文在《对床夜语》一书中所说的“情景相融而

莫分也”。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

庙》一诗,开篇两句:“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写出了庙外景色的荒

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就是生动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

《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

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的写景抒情诗句,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这种境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

《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

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

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

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

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

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

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

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

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

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

第14页共22页

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

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

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清代沈

德潜曾经说过:“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但议论须

带情韵以行。”杜诗的议论正由于有情韵,不仅没有冲淡诗的气氛和完整形

象,反而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仇兆鳌说这两句诗写得

“沉挚悲壮”;浦起龙认为这个联语“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开侯;亦如F

金浑化。”都是很有见地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唷

“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

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

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

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

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

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

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

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

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凭吊古迹的作品非常多,有的人到一处名胜古迹,照

例做一首诗,里面有没有感情呢?多少有一点,但谈不上深厚。人们说杜甫是

抒情的好手,在凭吊古迹的诗中,虽然说的是古代的事,但也抒发了他内心的

情感。《蜀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前后两个

部分以一个“自”字,一个“空”字为纽带。诗人看到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伟

人的祠庙竟变得如此破落,荒凉,从而引起种种感慨。此诗看似抒发吊古之

情,实际上也是作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伟大诗人杜甫,是一位毕生持有崇高志向(所谓“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

契”),而又始终未获展布(所谓“居然成C落,白首甘契阔”)的悲剧人物,

第15页共22页

在诗人五十九载生活旅程当中,时时不忘的一件事就是如何“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亦即如何匡辅君主靖世安民的问题。因之,在历史上“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的蜀汉贤臣诸葛亮,便成为诗人终生所最服膺所最推崇的楷

模。在诗人许多怀古诗歌当中,直接间接地,专题与旁及地称颂诸葛亮的篇

章,不下十几首。特别是当他流浪四川期间,由于常和蜀汉的历史江山接触,

更给诗人提供了凭吊前贤的便利与条件。于是他屡次寻访诸葛武侯各处祠堂,

着意抚摩孔明庙前古老柏树。并且每至一处,必定哦诗题壁、慷慨陈辞。常常

密意低回,长歌当哭。发出“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谒先主庙》)“三

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咏怀古迹五首》)的感喟,一派钦迟之

意,溢于言表。在此类凭吊诸葛亮的诗作当中,最典型最集中最具概括性的篇

章,要算那首早期写作的脍炙人口的《蜀相》一律了。

《蜀相》一诗,依照仇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年)春天,杜

甫“初至成都时作”。当时唐王朝正处安史乱中,中原鼎沸,万姓流离。诗人

从华州弃官西走,辗转抵达西南,在成都城郊,自筑草堂一所,暂时得以落

脚。但是锦城虽好,毕竟不是故乡。所谓“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信美

无与适,侧身望川梁”(《成都行》),一种去国登楼感伤离乱的情思,是极其

明显的。就在草草安顿的余暇,诗人怀着满腹深情,只身前往附近的一座诸葛

武侯祠堂,去作瞻依凭吊。随即写下此首著名诗章。

全诗八句,前四写景,后四论事。《蜀相》这一标题,就在显示作者是以十

分尊敬的心情,把诸葛亮生平地位与事业规模,作了概括的揭示。开头二

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

深微的表达。“丞相”这一称呼,则较《蜀相》递进一步,自然仍是表示尊仰

之意(仇兆鳌说:“直书丞相,尊正统名臣也。”这倒未必。作为唐帝国盛、

中时期人物的杜甫,能否像南宋偏安年代朱熹在《通鉴纲目》中大书“丞相亮

出师”那样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称呼诸葛亮,是大可置疑的)。“何处寻”三字

设问,自然是以叙述追寻古人踪迹之义来表自己登临凭吊之情。这个首联一

句,就已奠下全诗“沈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气氛。

第二句,是为首句作答。给首句找出着落,明确了祠堂地点,也勾勒了自

第16页共22页

远眺望的祠堂风貌。“柏森森”,主要是指传系孔明手植的“新枝耸云”的古

柏来写祠堂历史的悠久。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

首栏目。

三、四句一联,是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进一步抒发凭吊情怀。是因

景抒情的千古名句。诗人看到那照映阶除的碧草,仍自呈现怡性的春色,听到

那身藏密叶的黄鹂,徒然啭弄着悦耳的佳音。院落似此荒凉,门庭如彼阗寂。

一种“感物怀人之意,即在言外。”碧草盈阶,黄莺隔叶,本来是极可赏心娱

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周旋,抒情状态,便翻然改异。这里正

是杜甫“一字为工”极“变化开阖”之致之处。比起诗人另篇《春望》中名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尤为耐人吟味。当然,决定诗人所以如此使

用“自”“空”二字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诗人当时的思想。

从这两名诗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位当日失路诗人对于异代无时宰相的一种

深沉的精神默契。这两句诗,在古人凭吊诗中,具有广泛的一般意义。人人读

过,都不免勾起一种遐思,受到它的强烈感染。所谓“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

麻姑痒处搔”(杜牧),正是指的此等诗句所具的扣人心弦的独特艺术魅力。

诗题是《蜀相》,不宜多作景物描绘,所以下面四句,便转入议论是非。对

诸葛平生,作了集中的归纳,本质的总结。

五、六两句,是诸葛亮一生行藏出处的高度概括,也正是申述诗人所以如

彼徘徊瞻恋的情感的实际基础。诸葛亮的所以值得推崇,原在于他的“匡时雄

略”与“报国苦衷”。在于他接受了刘备当年三顾草庐的殷勤,替刘备描下天

下大计的蓝本;在于他协助先主立业开基,辅佐后主守成济美。

可是尽管才德如此高尚的诸葛武侯,在现实生活逻辑当中,却竟遇到极为

怆痛的结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最后两句,便成为千

古传诵的名诗,和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同是永远点燃人们爱国主义心胸的至情言语。由于诸葛一生始终抱

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志望,所以他曾经六出祁山,以图统一天

下。然而,事情不幸的是,当他在后汉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最后一次

出师,占据五功县的五丈原,和司马懿相拒于渭水时,竟然病逝军中。“哲人

第17页共22页

云亡”,“将是遽陨”,成为遗恨千古令人“痛心酸鼻”的莫大憾事!“未

捷”,是指可望奏凯而尚未奏凯,“身先死”,是说竟把“兴汉讨贼”的艰难

事业,丢在身后。

“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自然不仅指的凭吊者的诗人自己,它也概括着

千古以来具有同等爱国深情的无数志士。这两句诗,对于后代读者,具有巨大

的感染力和强烈的移情作用。唐代政治家王叔文,在自己革新企图遭到挫败

时,就曾反复吟诵此诗,为之流涕不已;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时,就是“诵

此二语”“三呼渡河”而卒的。这里的“英雄泪”,是爱国豪杰之泪,因之并

不含有任何颓丧气息;相反地,它还蕴藏着一种令人愤悱启发的积极力量。

清人邵子湘评论此诗后四句时,曾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

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这自然是称赞杜甫的笔力轮铮擅长概括。

《蜀相》一律,标志着唐时怀古作品的典则,是凭吊武侯诗歌的极致。明

代作家杨慎,也曾于成都武侯祠壁发现过好的品题,并且深表嘉许。今天看

来,该篇诗作,虽也甚好;但和《蜀相》比较起来,则就显得有些刻露浮薄,

不及《蜀相》含蓄深厚了。

古代诗歌跟古代散文一样,很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所谓“起承转收,一

法也”。《蜀相》这首诗的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

“起”;第三、四两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

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

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

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

的风格。

这首诗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是:成功地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准确地

摄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特征的景

物,用来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

吊古人的特定心境。此外,诗句还具有非凡的概括力,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五、

六句对诸葛亮的为人和一生功业的表述上。

“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诗的确取得了他人难以

第18页共22页

企及的成就,尤其是夔州以后的诗作,更加成熟。他的律诗对仗工妥,用字精

当,声音和谐。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样,“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

死不休”。杜甫律诗的这些长处,读者在细读《蜀相》这首诗时,是能够领悟

得出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

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

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

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

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

句。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

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

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

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

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

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读着这首诗,读者脑际浮现的,决

不只是往古英雄诸葛亮的形象,还有抒情主人公伤时感事、叹息哭泣的荧荧泪

光。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

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但表现手法却颇有奇特之处。它既不直言直抒,

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描写景物,后半纯乎用事与议论的办法,以写景

时的心理活动线索开启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

的激情。

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

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首联二句,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但目的

不是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

思的急切。次联二句,写祠庙荒凉之景,“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

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

第19页共22页

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自春

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

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

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宋代以后,有不少诗话家不主张诗中发议论,认为诗

以不犯本位为高,议论便落言筌,不是诗的本色。明清有些论者,甚且以为老

杜的包括《蜀相》在内的许多名篇是“纯乎议论”之作。这些评论并不恰当。

诗既然要表达作者喜怒哀乐之情,就免不了有时要议论,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议

论,而在于议论得好不好,有没有分寸,是否有助于深化作者的感情和篇中的

意境。

此诗后半的四句议论,就是可为后世诗人效法的成功范例。首先,这段议

论从生动的写景中自然地引发出来,丝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饱含情韵。既切

合吟咏对象的形象内涵,又带着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强烈感情,它精辟而凝炼,

将全篇的主题思想升华了。其次,议论中用的就是诸葛亮本人的故事,它们具

有极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维,能够唤起读者对于渚葛亮一生的联

想。“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句与“出师”句更令

人怀念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白帝托孤、六

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等感人事迹。这与一般抽象议论绝然不同,是既能寄托

作者感情、又能启发读者激情的诗化的议论。从全诗抒情层次来讲。“天下

计”推崇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老杜本人的忧国之心也隐

隐然寄托其中。有这两句的沉挚悲壮,末联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语,才显得

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末联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

感。唐代永贞革新的首领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泽等人在事业失败时都愤然

诵此二语,可见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所铸成的悲剧美是如何历久不衰

了。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

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

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

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第20页共22页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

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

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杜甫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又有人说,从城外

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

清。也不错。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有人说,既

然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

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又有人说,杜意在人

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

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

著名学者周汝昌认为上述的质疑完全错了。他说:莫拿八股文的眼光去衡

量杜子美。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如今他

并不如彼。道理定然有在。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

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字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彼此

互易,声调上有一种变换美。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且说杜甫风尘苟矗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

侯祠庙。“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上说,是开门见山,更不迂曲;从心情

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

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

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更多唐诗欣

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要知道,杜甫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

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

是这些形迹的外观。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写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

况他本来真写祠堂之景?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

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

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

第21页共22页

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

往?诗心安在?只因又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

两朝开济,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

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

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莫说古人只讲一

个“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

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

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

的诗人老杜,不禁骼奖幻妫老泪纵横了。

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意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

结,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周汝昌先生认为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

的错觉。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

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

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

得其实。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

于当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

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

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

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

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

官左拾遗。759年(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

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

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诗圣”。

第22页共22页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

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

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

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

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

部集》传世。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10:32: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16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杂志征稿
下一篇:苏宁易购广告
标签:蜀相 杜甫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