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艺术特征分析
黄志华, 赵娅雯
(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西赣州314000)
摘 要:客家民俗艺术是与生活同行的艺术,它的创作者不是文人显贵、艺术名家,而是亿万辛劳耕作在广袤
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它是一种充满吉祥、美好祝愿的艺术形式,历经千百年的洗礼,在世事沧桑的更迭中,历久弥
新。从民俗学的视点,结合艺术学的形式法则,从客家民俗艺术的广泛性、生活化、象征性、传承性以及创新性诸
方面探究客家民俗艺术的视觉化过程及表现形式,剖析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艺术; 客家; 特征
中图分类号:K892畅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4)01-0001-02
AnalysisoftheHakkaFolkArtFeatures
HUANGZhi-hua, ZHAOYa-wen
(SchoolofFineArts,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Jiangxi314000)
Abstract:Hakkafolkartandlifepeerart,itscreatorisnottheliteratidignitaries,artmasters,buthundredsofmillionsofworking
peopletoiledinthevastland,itisafullofgoodluck,goodwishesformofart,afterthousandsofyearsofbaptism,intheworldthe
vicissitudeschange,.Thispapertendstoview,combinedwithartformprinciple,fromthevisualprocessandformsofHakkafolkart
extensively,life,symbolic,inheritanceandinnovationaspectsofHakkafolkart,analyzesitsartisticfeatures.
Keywords:art; Hakka; characteristics
收稿日期:2013-10-08
基金项目:2011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符号人类学视野下的赣闽粤边区客家民俗艺术研究”(YG2011051)。
作者简介:黄志华,1968年生,男,江西石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赵娅雯,1989年生,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生。
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南方
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经西晋永嘉之乱、东晋
五胡乱华等事件,中原汉族大举南迁,到达今广东、福建、
江西等地与南方百越群体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形成了
南方一支稳定而又独具特色的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
州、惠州、河源、汀州、赣州、韶关、汕尾等为基地,大量
外迁到中国大陆各省市、港澳台和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
客家民俗艺术,是客家人在民间习俗中,为满足自身物
质和精神生活需要所共同进行的活动,并且作为习俗惯制和
生活经验而世代传承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客家民俗艺术的
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包括音乐(如客家山歌)、戏曲(如客
家采茶戏)、舞蹈(如客家灯彩)、建筑(如客家围屋)、手
工艺(如客家剪纸、纸扎)、美术、服饰等等。客家民俗艺
术是与宫廷、贵族、文人士大夫与画院和职业艺术家的艺术
相对而言的,它是勤劳、勇敢、善良的客家人在数千年的迁
徙、颠沛、流离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需求而创造的
视觉艺术,它的内容涵盖了客家人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
人生礼仪、信仰禁忌及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形态结构
各异、造型材料不同,却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客家文化基因,
具备共同的基本特征。
一、广泛性
客家民俗艺术的广泛性是针对其创作主体(作者)而言
的。客家民俗艺术是一种典型的乡土艺术,它的创作者不是
文人显贵、达官贵人,也不是艺术名流、职业画家,而是亿
万辛劳耕作在广袤土地上的劳动人民。他们的创作通常没有
明确的预见性,而是遵从于客家人的民俗习惯、社会生活或
岁时节令的规律特性,有感而发的即兴之作。在客家族群
中,所有人都有充分发挥自己艺术才能的空间和机会,田间
劳作的耕者、忙于家务的妇人、两鬓斑白的老人甚至打闹嬉
戏的孩童,他们都能找到合适的机会,用不同的方式创作出
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流转至今的客家民俗艺术作品,无一
不是来源于广大的客家乡亲。所以,客家民俗艺术是客家人
自己创造的群体艺术,不是少数职业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它
是业余的,不是专业的,但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广大
群众喜闻乐见。
二、生活化
“艺术源于生活”。和其他众多的艺术门类一样,客家民
俗艺术同样是与生活同行的艺术。主要表现在内容的生活
化、形式的生活化及材质的生活化。就内容的生活化而言,
客家山歌就是典型的例证。它是客家聚居地广为流传的艺术
形式,为广大群众喜爱并传唱。“自古山歌从口出”,客家山
歌也不例外。它是客家人在山间田野的即兴唱和,山歌的内
容就是客家人实际生活的写照,多以客家人的劳动生活、个
人情感宣泄、男女恋爱以及相思离别等密切相关。譬如客家
山歌枟大鹏掌牛歌枠,它的歌词是这样的:“掌牛阿哥好凄
凉,戴顶笠麻也没框,食入几多笠麻水,淋湿几多烂衣裳。
放牛阿哥真吃亏,戴顶笠麻过岭飞,食鱼食肉没你份,生水
芋头搏命推(吞)。命中生来苦又苦,打烂犁头篾来箍,牛
唔见时头也大,惹炉香火怕煨乌……”[1]。这首山歌通过对
客家人日常生活的叙述,反映了旧社会客家乡亲艰辛的生活
状态,唱出了主人公牛仔的辛酸。形式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
客家民俗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
生产劳动、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风俗、信仰禁忌紧密
第33卷第1期
2014年1月
怀化学院学报
JOURNALOFHUAIHUAUNIVERSITY Vol畅33畅No畅1
Jan畅2014
相连,是客家人为满足自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
往往是客家人生活场景和生活状态的再现。作品大都直接运
用方言、土语说唱抒情,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大多是他们生
产、生活中的动作姿态,所用的道具、服装也是来源于他们
的日常生活。例如深受客家人喜爱并广为流传的客家传统曲
艺枟南姑赶船枠、枟卖草墩枠、枟安安送米枠等,道具、服装、
说辞、唱腔等朴素简洁,运用刚毅明朗、花腔高亢的旋律,
配以方言土语的说唱与道白,朴素、真实的表演形式,宛如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大众喜闻乐见。材质的生活化是指客
家民俗艺术中的作品,其原材料皆来源于生产劳动和日常家
庭生活,是信手拈来的大众艺术。庄稼地里的麦秸、草藤,
厨房饭堂中面粉、菜花,劳动工地的瓦砾、砖块,木匠师傅
的边角、下料,经过客家人的巧手雕琢,往往都能成为趣味
横生的艺术作品。例如客家配饰荷包,是客家人佩戴在腰间
的荷囊,它既可作为男女恋爱的定情信物,也可作为馈赠亲
友的友好礼物,如今在客家农村依然十分流行。它用家庭自
制的五色丝线及染色面布做原料,通过客家妇女的巧手刺
绣,图案吉祥喜庆,样式千变万化,里面再加入自产的香料
为填充物,即可作为传情达意的信物,也具有辟秽除邪、防
虫灭菌的功效。
三、象征性
枟辞海枠对象征的词条解释为: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
形象的表达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象征是一
种常用的艺术手法,它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
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
理[2]。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
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在客家民俗艺术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充满吉祥、美好祝愿
的作品。这些作品根据客家人的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
俗,选择客家人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表达出一种特定的
意蕴。以客家灯彩为例,它是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从古至
今,在客家聚居地,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都要举办各种灯彩
活动,邻里乡亲相互拜年祝贺。客家灯彩虽然造型多样,音
乐、舞蹈形式各异,但是,都寄托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祈
福,对客家乡亲的祝愿。在客家方言区,“灯”与“丁”谐
音,添“灯”即添“丁”,“灯彩”与“丁财”谐音,隐喻
“添丁发财”,新年舞灯彩也象征人财两旺、吉祥如意,寄托
了人们对来年家族兴旺、人丁平安的美好愿望,于是便有了
麒麟送子灯、观音送子灯、榴子灯、柿子灯、百子灯等艺术
样式。另外,火龙灯、狮子灯也是非常盛行的灯彩,在这两
种灯彩中,以龙和狮子两种动物为原型,借用它们的威武、
凶猛的特点,象征客家人团结一致、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
英雄气概,深受广大客家乡亲欢迎。
四、传承性
客家民俗艺术作为一种民俗事象,理应具备所有民俗事
象的本质属性———传承性。一种民俗事象之所以能够形成,
关键在于它植根于大众,形成于大众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
是,它历经千百年的洗礼,在世事沧桑的更迭中,历久弥
新,得以延续。客家民俗艺术的形成,绝不是一月两月或一
年两年的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数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
时间积累。它的出现和存在,反映了特定时空范畴内人们的
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因而,可以说客家民俗
艺术实际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承现象。纵观当下得以保存并
延续下来的客家民俗艺术,我们不难总结出一个规律,即:
一种民俗艺术一旦创造出来,就为民间所传袭,并具有一定
的规律性和约束力。没有传承,就不能成为民俗。我们再以
客家首饰艺术———荷包为例,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千
多年以前的汉代。在那个年代,上至皇朝贵族,下至布衣百
姓,都有佩戴荷包、香囊的习俗。关于这点,有诗为证。李
商隐枟为有枠诗曰:“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诗中的香衾,即现在
的荷包。另外,枟都门竹枝词枠中也有说道:“金线荷包窄带
悬,戳纱扇络最鲜妍,烟筒毛竹湘妃竹,眼睛镶来玳瑁
边。”[3]这里对荷包的描写就更为具体和形象,对它的制作材
料、功能用途、造型结构及使用方法交代得一清二楚。随着
朝代的更迭,时间的流逝,人们对这种艺术形式情有独钟,
满怀厚爱,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且满载平民大众对生活
的祈福向往,所以一代传一代,代代传承并历久弥新。再如
赣南上犹县客家民居门匾艺术,起源于晋朝,在那个年代,
不论达官显贵、名门望族,还是布衣百姓、市井小民,都有
在自家祠堂屋宇的门堂上方悬挂门匾的习俗,门匾颜色风格
各异,书写内容各有千秋,有的表明姓氏,有的炫耀家世,
有的展示道德力量,有的呈现人生态度,还有的教化后代,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成为当时光宗耀祖的一大亮点。这种
民居艺术形式,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退,而是伴随时代
的发展,一直流传到现在,仍非常盛行。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和魅力,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并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项目。
五、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客家民俗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新
的时代特点及外部环境,而进行艺术样式和表达诉求的更新
和提升。众所周知,客家民俗艺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就
势必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科技文
化的进步、审美情趣的提升、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将对客家
民俗艺术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有题材的更
迭、形式的变异,也有记忆、创作方法、欣赏趣味的改变,
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心理尺度下的审美观的更替。例如赣南客
家采茶舞,起源于唐朝,历经了采茶调———采茶歌———采茶
灯———采茶舞几个创新改造的过程阶段。最早只唱小调,每
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
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后经发展,便由原来
的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
其唱词为“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
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4]随着人们审美情
趣的提升,单纯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稍嫌简单,于是,人们
在“十二月采茶歌”中融入民间舞蹈的元素,形式以唱为
主,加以舞蹈的陪衬,提高了观赏性和感染力。并在春节元
宵期间,和灯彩一起表演,逐渐演化为“采茶灯”,其主要
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等[5]。再后来,其舞蹈的成
分逐渐加大,由儿童扮成采茶女,二位长者为对首,大家手
持花篮,载歌载舞,这种形式较之前面的形式已有较大进
步,已经将歌唱与舞蹈有机融合,且音乐旋律更为优美与丰
富,具备集体表演的属性,现在的赣南采茶戏就是在这种形
式的基础上,配以现代的乐器、道具和服装,而日渐成为大
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由此可见,民俗艺术是在不断的创
新中发展的,而且,民俗艺术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跟上历
史的脚步,满足大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才能具有更旺盛
的生命力。
六、结语
客家民俗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勤劳的客家人的共
同创造,它们同根共祖,延绵不绝,因而具有相同的文化基
因。毋庸讳言,作为一门较为古老的艺术门类,客家民俗艺
术在当下科技、经济、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其表现形式及
内容逐渐带有“土味”,有些正面临日渐消退的趋势。因而,
了解、分析、总结客家民俗艺术的本质特征,可以帮助人们
从心理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对客家民俗艺术树立信心,对挖
掘、保护、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和理论
价值,对弘扬和保护我国瑰丽、灿烂的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
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海霞.中国民间美术社会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5.
[2]吴风.艺术符号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张紫晨.张紫晨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论文集[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3.
[4]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
1996.
[5]李竹.赣南采茶戏[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
·2·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1月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10:07: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15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