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
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
的史实。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及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
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
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
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一作: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
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高禄厚的人自会谋划,
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
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
大臣。”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
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
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
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
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
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
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
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
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
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
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
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
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
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
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
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
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
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
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文言现象
三行对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伐:进攻,攻打。齐师:齐国的军队。
2.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将:将要。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
与呢?
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参与。谋:谋划。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
5.乃入见。问:“何以战?”
于是他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
乃:于是,就。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
靠。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
它们分给臣子。”
衣:衣服。食:食物。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
人专有。
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
的。”
徧:通“遍”普遍,遍及。惠:恩惠。从:听从,服从。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
必须对神说实话。”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
玉和丝织品。加:虚报。信:实情。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
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
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
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必:一定。以:根据。情:(以)
实情判断。
11.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
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可以:可,可以;以,凭借。
请:请允许。从:跟从。
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共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
阵就要击鼓进军。
鼓:击鼓进军。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战。之:此为助词,
补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13.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
14.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追击齐军。
驰:驱车(追赶)。败绩:大败。之:齐军(也有一些教材译为“补
足音节”同“公将鼓之”的“之”,两个解释都可以用,或者听老师
的要求。)
15.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还)不行。”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
下:下车。视:察看。其:他们的。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16.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又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了。”
于是追击齐军。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遂:于是,就。逐:
追击。望:瞭望,眺望。
17.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克:战胜,攻下其:其中的。故:
原因。
18.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
盈,故克之。
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
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鼓:
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衰:衰弱。竭:枯竭。彼:他们的。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所以克:战胜。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
测:估计,推测。惧:恐怕。伏:埋伏。焉:“于之”,语气助
词。
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迹杂乱,望见战旗倒下,所以才追击齐军。”
靡(mǐ):倒下。故:所以。之:代词,指,齐军。
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古义:进攻今义:讨伐)。
2.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
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5.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6.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7.<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
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8.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9.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诚信)。
10.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11.必以<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12.<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3.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4.<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15.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6.<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
2.(民弗从)从:跟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可以一战)。
按照(必以信)。
把(必以分人)
5.请:请求(曹刿请见)。
允许(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8.间:暗暗地,私自(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当中(颓(tui)然乎其间(jīan)者)。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表示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
一会儿,顷刻,(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断,(虽与外人间隔)。
时刻,(奉命于危难之间)。
偶尔,(时时而间进)。
9.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
兼词,于此,在哪里。(惧有伏焉)
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动词,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大败。
7.必以情:名词用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文言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忠之属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可以一战: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
宾语“鼓”。
5.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6.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
7.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的主语
应为曹刿
段意
第一段(曹刿问战)
总: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
作战的先决条件。
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问”到段末):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曹刿参战)
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曹刿论战)
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创作背景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论战》
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
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赏析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
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
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
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
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
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
民。这一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
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
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
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
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
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
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第一段的重点。
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
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
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
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
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
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
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今天依靠
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了他与
“乡人”的一番对话。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
曹刿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是相对于
“藿食者”而言的,显然,这是以饭食精粗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作的
简单划分。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
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肉
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
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如今齐军压境,不能再让国家败
在他们手中。接下去,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
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
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
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
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
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
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
“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
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
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
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
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
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
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
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
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
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
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
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写两军交战的实况。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
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
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当齐军未动鲁庄公
急于抢先攻击时,曹刿制止道:“未可。”直至齐军三鼓之后,军士
勇气衰竭,他才表示:“可矣。”鲁军一鼓作气挫败了齐军。在追击
的问题上,曹刿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了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
军车辙的轨迹、登轼瞭望齐军麾帜旌旗之后,才果断地表示:“可
矣。”此战鲁军大获全胜。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
是文章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
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
面。
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
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
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
“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
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
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
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
胜利。
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
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
“夫战,勇气也。”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
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并
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
亢奋转为衰惫。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
一举得胜。此外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
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这段文字是从道理
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
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
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
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
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
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
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
描写之中。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
“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
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
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
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
刿的机敏、持重。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
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
表现。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10:0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15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