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寒韩作品的文学风格
作者:朱桂华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第01期
作者简介:朱桂华,女,硕士,武汉警官职业学院讲师,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文学创
作。
摘要:1982年出生的韩寒,1999年凭自传小说《三重门》跻身文坛,近几年又陆续出版
了《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毒》、《长安乱》、《就这么漂来
漂去》、《一座城池》、《寒》、《光荣日》等著作,在大中学生当中很有影响。本文通过对
上述文学作品的分析,从文学视角、文学语言、文学思想三个方面阐述了韩寒作品的文学风
格,对大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韩寒;青春文学;少年的视角;天才的语言;自由的思想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1-0145-02
doi:10.3969/.1671-5918.2009.01.072本刊网址:
1999年在全国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中,韩寒在十分钟内完成即兴作品《杯中窥人》,以
辛辣的文笔和敏锐的思想,夺得一等奖。2000年5月1日,他反映应试教育弊病,以及青少年
成长之痛的自传体小说《三重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迄今再版40多次,累计发行130万
册,成为中国近20年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此后陆续出版的《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
驰》、《通稿2003》、《毒》、《韩寒五年文集》、《长安乱》、《就这么漂来漂去》、
《一座城池》、《寒》等著作,都创下了不俗的发行成绩。其中2007年7月出版的《光荣
日》,以10万字280万元的天价版税被买断,发行量甚至比同一时期热卖的于丹《论语心
得》还要多。本文将分析寒韩非常个性化的文学风格,感受他充满激情和速度的文学情怀。
一、少年本位的视角
龙源期刊网
寒韩的小说,主要取材于他自己的生活,且始终以少年之心,观察社会,并表达他的思
考、感悟、愤慨等情愫,所以他的作品应属于“自叙体小说”的范畴。《三重门》中的主角林雨
翔就是韩寒所创造的、具有“自传”性质的人物形象。韩寒和林雨翔都是自幼阅读广泛,有着很
深的文学功底,对文学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都是升学分数不够,以体育特招生的名义进入市
重点,后来中途退学。林雨翔的身上深深显现着韩寒的影子,展现着韩寒的强烈主观情感和审
美生命体验。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三重门》当中,林雨翔观察社会的眼睛,思考生活的情
怀,就是17岁的寒韩的眼睛和情怀。而这种眼光和情怀,显然是少年本位的。
但韩寒的少年之心,并不是一颗肤浅幼稚的少年之心,他的眼光比同龄人敏锐,思考问题
要比同龄人深刻,他的语言犀利而幽默,这是由于韩寒个体的独特生命体验所决定的。某种程
度上,韩寒的成长,就像他开上快车道的赛车,因为成长得比同龄人快速,遭遇的疼痛也就愈
加剧烈,因此他的不满和愤懑也就越多,于是他用辛辣的嘲弄,来回应他遇到的一切。这就是
使得他的思考本位,既是少年的,青春的,同时也是深刻的,敏锐的。
正是寒韩既天真又深刻的思考,使得他表达成长迷茫和疼痛的文字,传达给读者的是快乐
而不是沉重。在那些灵光闪现的作品里,韩寒少年本位的思维、视角与表达是有趣的,是新
奇、怪异甚至荒诞的。《长安乱》是韩寒运用解构主义创作方法完成的另类武侠小说。这部小
说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甚至年代亦不详,只借中国武林两大派系少林和武当的争斗恩怨为人
物活动的环境展开故事。主人公是小和尚释然,韩寒以其独特的视角描述了释然在他所规定的
时空里的境遇、感悟以及青梅竹马的恋情,在这里,无论是对师兄妹三人制作“飞天钩”全过程
的有趣描述,还是对“正点”山洞——大粪坑的神秘向往;无论是小和尚释然的形象塑造还是对
武林本质的探寻,无一不是少年本位的,笔锋所触,令人忍俊不禁。
韩寒的作品里也写男女之情,但他的感受和表达也是少年本位而非成人的。《长安乱》中
有一段描写:小和尚释然同恋人喜乐一起下山,看着活蹦乱跳的喜乐,释然忽然生出莫名的悲
哀,想象着如果喜乐突然死了,他将如何是好?韩寒这样写道:“我想,应该挖一个洞把她埋
了,然后决定,我要与她同归于尽。可是我还有事情没有完成,比如说,师父或者方丈被人杀
了,我要报仇,而那人恰好和杀喜乐的是一个人,正好新仇旧恨一起了,我对着喜乐的坟头
说:喜乐,等我把他们全杀了,我就自己把自己埋了。然后,幸运的是,我顺利地把他们全杀
了,不幸的是,我再也找不到在那个伤心欲绝的雨夜,我究竟把喜乐埋到什么地方去
了……”。这里既有少年式的解构又有少年式的情感体验,有些慌乱但又不失真情。体会《三
重门》中的雨翔与苏姗的交往,《长安乱》中释然与喜乐的恋情,没有兽欲,没有复杂和缠
绵,更没有世俗与功利,清澈如泉水,流露的是少年真性情,塑造的是情窦初开,春光乍泄的
小儿郎。而这一切,都因为韩寒创作中所把持的少年本位立场。
二、天才语言的表现
龙源期刊网
读韩寒的小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语言,这是因为韩寒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和表现。他
在2004年出版《毒》的时候,曾经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风格:“作为小说,故事是完全次要的
东西,语言和情绪是极度重要的东西,思想是用来扯淡的东西,我所骄傲的是我留下了一些我
喜欢的语言和片段。”他用深刻的笔触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冷幽默表现方式,创造了一种只属于
他的文风,有批评家认为,韩寒的作品是以语言取胜的。下面,我将重点分析《三重门》的语
言风格,看看这个当时仅仅17岁的少年,是如何看待和描述社会的。
先看小说的标题《三重门》,这个标题意味深远,既指作者就读的上海松江二中的标志性
三栋教学楼,也指中国应试教育的三次重要升学考试。标题一下将作者所处的环境以及他要反
映的主题,言简意赅地表现出来。小说塑造的主人公林雨翔,他不喜欢现行的教育制度,因此
出现了许多对当今教育体制冷嘲热讽的话,他说:“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
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而作者对作文教学中一些陈旧的例证和模式,讽刺更是辛
辣:“勤奋学习的是爱因斯坦,不怕失败的是爱迪生,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废寝忘食的是
牛顿……就是这些定死的例子,光荣地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么多考试和比赛的作文高
手。”
除了教育,其讽刺的笔触也触及其它领域,如政府行风:“这镇上的机关工作人员干什么
事都慢,唯一可以引以自豪的是下班跑得快。五点半的铃仿佛是空袭警报,可以让一机关浩浩
荡荡的人在十分钟里撤退干净,足以惹得史上有名的陆军将领眼红不已。”
还有许多关于人生的体会,韩寒超越年龄地有着独特深刻的认识:他说:“赌场出疯子,
情场出傻子。”“女性的美色和字迹成反比,人长得越漂亮,字迹越难看。”“女人的智慧与爱情
是相对的,爱情多了智慧就少了。”“在爱情方面……男人眼里的理想伴侣要像牛奶,越嫩越白
越纯越好;女人眼里的理想伴侣要像奶牛,越壮越好,并且能让自己用最少的力挤出最多的
奶。”这些话语句句精辟,让人回味无穷。
因为《三重门》,韩寒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流派,文坛将其称之为“韩体”。下面我想从
词句的结构上来剖析一下他的语言特征。1.一俗一雅式,例:热情之火终于压抑不住,熊熊地
烧,旺得能让科威特的油田自卑死。2.亦真亦幻式,例:市南三中的校门威武雄伟,一派复古
风格,远看仿佛去了圆顶的泰姬•玛哈尔陵,只是一扇遥控门破坏了古典之美,感觉上像是古
人腰里别个呼机。3.通感移情式,例:挑了半天篮里只有一支口香糖,体积也比较寒酸。4.寄
形寓象式,例:所谓看破红尘就是把原来美好的红尘看成了破烂!”。5.浮夸嘲弄式,例:这
些体育生一半是假——瘦如铅丝的扔铅球的,矮如板凳的是跳高的,肥如南瓜的是长跑的,还
有脸比豆腐白的说练了三年室外体育,人小得像粒感冒通的说是篮球队中锋,眼镜片厚得像南
极冰层的说是跳远的。
龙源期刊网
韩寒用“笔无遮拦”、“直话直说”的方式,对显示进行毫不留情的揭示,因而产生了一种惊
异、怪诞的“黑色幽默”的讽刺效果。
三、自由个性的思想:
教师在以往的文学叙事中,都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形象极为高尚、威严。但
在韩寒的笔下,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师形象不仅一落千丈,而且斯文扫地。教师不吃香而
家教却十分红火,可见求授知识这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拖几十的就是低贱,而一对一的便是珍
贵。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
韩寒把家教教师与妓女相类比,突出显示了应试教育下家教、补课所给予Teenager的痛
苦体验和对应试教育的仇视心理,以至于把仇视心理投射到对家教老师身上,对其进行丑化表
述,思想的锋芒直刺得应试教育鲜血迸裂。
韩寒还揭示了作文教学中虚伪的话语体系,对学生的想象力、个性意识、自由思想的禁
锢。在应试教育的作文模式下,林雨翔几次申请加入文学社都没有成功,就是因为他浓郁的个
性写作不吻合旧的话语体系思维范式。
“作文是一种模式,就好像要撒一个官方的谎言,必须有时间人物地点,尤其关键的是必
须要有一个向上的主题。比如我记载完毕一件事以后,我没有权利为这件事情感到迷茫,没有
权利为此觉得生活真是没有意义,总之就是不能说真话,完全扯淡就是了。”
韩寒认为应试教育“编织假大空谎言”的作文写作模式,不仅仅束缚了青年人的文学想象力
和对生活的审美感知表现力,而且还助长谎言、虚伪话语体系乃至虚伪双重人格。不仅语文教
育如此,在英语教育中也是这样:“空学了六年英语,连筷子、叉子等吃所必备的东西和厕
所、抽水马桶、草纸等拉所必备的东西都不知道怎么说。应试教育越来越远离人的生命体验、
日常生活与真实性情。“
总之,韩寒小说展现Teenager的日常生活及其庸常精神状态,表现他们个体小我的真实
性情,抽空了以往的所谓历史维度和“深度叙事”。但是,韩寒的小说并没有由此而陷入意义的
虚空陷阱,失却思想的价值。正是由于摆脱了虚妄的“大我”意识,恰好真切细致地显现了80
后新一代青年的真实心灵;也由于这种抒发性情、表现真我的自由个性意识,使韩寒的小说告
别了一套虚假的话语体系,成为新时代的“问题小说”,真实地传达了被众多“老狐狸”式的作家
所回避的社会问题,从而具有一种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
龙源期刊网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9:55: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14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