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学生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此诗写于1130年夏,此时抗金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
失陷后,流寓湖南邵州,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洗甲兵: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
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点明诗人的处境,因国破家亡而颠沛流离,寓居异乡。
B.第四句寓情于景,意蕴丰富,其中“送”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C.诗歌渲染了雨来时和雨后的气势,视听结合,描绘出山中暴雨的壮阔之景。
D.尾联化用杜甫的诗句并用典,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的爱国情怀。
16.本诗被称为“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巧妙运用了双关的手
法。请结合前两联,简要赏析这一手法。(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西亭送蒋侍御还京
岑参
忽闻骢马至,喜见故人来。
欲语多时别,先愁计日回。
山河宜晚眺,云雾待君开。
为报乌台客,须怜白发催。
[注]东汉时桓典任侍御史,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
行且止,避骢马御史。”西汉时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后因
称御史台为乌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蒋侍御的身份,用平实的语言抒发了诗人与老朋友忽然相逢的惊
喜之情。
B.作者与友人久别重逢,乍逢又别,相聚苦短,欲语先愁,颔联中的矛盾心
情真切感人。
C.颈联即景抒情,既照应了诗题西亭送别,又以阔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祝
福与期盼。
D.诗歌脉络清晰,从见面到送别,从朋友到君王,从个人悲喜到国家兴亡,
愈转愈深。
16.本诗首尾两联都运用典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
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秋怀
罗公升
旧日方山子,凄凉寄一箪。虫声来倦枕,秋思入凭栏。
已是肱三折,那堪指一弹。中宵更风雨,谁念客毡寒。
【注】万钱,丰厚的官俸。罗公升,永丰人,宋末以军功授本县尉。宋亡则倾资
力图恢复,不果。回乡隐居以终。方山子,北宋人陈慥,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
之间,“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肱”,指手臂。《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
知为良医。”就是久病成医的意思。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诗首联,“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运用反问句式,点明了诗人热爱国家
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
B.罗诗颔联,用“秋思”、“虫声”点“秋”字,用“倦枕”“凭栏”二语点“怀”字,寓“怀”
于“秋”。
C.这两首《秋怀》诗,并未凭秋色诉离情、托秋意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们
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
D.这两首诗“实而有条理”,流转自然,语无华饰而爱国情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是感秋抒怀诗中的佳作。
16.两首诗均以“秋怀”为题,感秋抒怀,情景交融,但表达侧重点不同。请结合
两首诗歌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北青萝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注释:本诗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访问
山中僧人后所作。北青萝,山名,诗中指僧人所在。崦,即崦嵫山,古时常用来
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景,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落叶人何在”与“空山不见人”有
异曲同工之妙。
B.颈联刻画孤僧的形象,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其外貌特征,而是仅通过环境描
写进行侧面烘托。
C.尾联议论抒情,写诗人悟出的禅理,世间万物皆在微尘,无需执着于自己的
喜爱和憎恶。
D.全诗先写出访,次写途中所见,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起承转合,
层次分明。
16.诗人是如何从这位僧人身上悟得禅理的?请结合前三联简要分析。(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湘妃
李贺
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盖湘水。
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
【注】神娥,此指湘妃。蛮娘,南方的姑娘,此指湘中村女。吟弄,吹奏由斑竹
制成的箫笛一类乐器。九山,即九嶷山,又名苍梧山。据《山海经》载,舜死,
葬于九嶷山。烟梧,烟波浩渺的苍梧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托物起兴,借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之特性来表明时间久长,用语貌
似夸张,实写爱情能量巨大。
B.颈联中的“蛮娘吟弄满寒空”一句以动喻静,通过耳之所闻的笛声来形容舜之葬
地九嶷山高大宽广、深邃寂静。
C.颈联借楚襄王与巫山神女幽会的典故,想象湘妃与舜帝心心相印、情感相通,
能够在苍梧与湘水之间自由往来。
D.全诗仿《楚辞》歌咏古事以抒怀,构思精巧,用词典雅,色调清冷,画面灵动,
极具清幽之气而又有浪漫之感。
16.“湘妃”作为具有暗示性的情感符号,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渊源已久。请结合本
诗谈谈你对“湘妃”意象的理解。(6分)
六、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日三首
秦观
其一
霜落邪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蔡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其二
月团新碌渝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B.第二首前两句写辗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自有闲适情趣。
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一为舟中,一在家里。
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观察都细致入微,语言清新动人。
16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中年
唐·郑谷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
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注】郑谷,江西宜春人,唐僖宗光启三年考中进士,长期在京城做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两个叠词分别描绘“云”和“天”,表现了西北春天辽阔暗淡的特征。
B.对花花无语、借酒浇愁两个细节,笔墨经济而含蓄,烘托了诗人复杂的心境。
C.“苔色”和“雨声”一静一动,“寻”和“忆”一行一思,体现诗人心事重重。
D.虽然年老体衰,人生迟暮,好在还可以研究作诗的技巧,这让诗人备感欣喜。
16.这首诗抒发了人到中年的复杂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白居易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注]逋(bu)客:隐居或无官失意的人。供:供奉,即传诵之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四句客观地叙述了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生逢乱世、仕途多艰、到
处流离的生活状况。
B.五六句以极精练的诗句,概括了李白、杜甫一生的不幸遭遇。一“恨”,一“悲”,
着力表现二人抱负不得实现的痛苦心情。
C.七八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李杜诗歌成就及其影响,表达了对两位诗人的
仰慕之情。
D.全诗读其诗,思其人,感其遇,既感叹、同情李杜二人人生境遇,又庆幸他
们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
16.有人认为本诗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文学创作的某些规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
析。(6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重题郑氏东亭中
杜甫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注]此诗咏洛阳郑驸马园亭,作于天宝三年(744年)。杜甫身处洛阳,刚刚
成家,诗才渐为人知。水衣:此处指水生苔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诗可知,东亭建于山水之间,景美野矿,规模很大,衬托出主人身份不凡。
B.首联写亭子周围景色,融情入景,以“秋日乱”三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烦忧。
C.颈联写动景,一“跃”一“归”,勾勒点染出鱼的跳脱活泼和苍鹰回巢的急切。
D.尾联写诗人游罢山亭后,于黄昏策马奔驰,写意般描绘出马逐云飞的高超意境。
16.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论此诗时说“此诗得力,全在诗腰数实字”。
对这一说法你怎样理解?请联系诗歌的颔联作简要分析。(6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南乡子
陈亮
风雨满苹洲。绣阁银屏一夜秋。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怎对烟波不泪流。
天际目归舟。浪卷涛翻一叶浮。也似我侬魂不定,悠悠。宋玉方悲庾信愁。
【注】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力主抗金。宋玉,楚国诗人,曾事楚顷襄王,
为楚国士大夫。庾信,南北朝时期文学家,祖籍南方,后半生居于北方,饱尝分
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开篇两句,既点明时令,也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氛围,奠定全词基调。
B.词人对比往昔欢聚的情景和如今独对烟波的处境,不由得潸然泪下。
C.下片紧承上片的烟波,写到浪卷涛翻,舟中的人心魂不定,情寓其中。
D.词人将秋景之悲凉与心境之苦楚融为一体,自然贴切,读来令人动容。
16.从全词看,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注]
韦庄
绿杨城郭雨凄凄,过尽千轮与万蹄。
送我独游三蜀路,羡君新上九霄梯。
马惊门外山如活,花笑尊前客似泥。
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剑门西。
[注]此诗作于唐末乾宁四年(897年),时昭宗在华州,因东、西川节度使相
争,韦庄随右谏议大夫李洵奉诏从华州出发,入川调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学士与诗人是同榜进士,友人人朝而诗人人蜀,行程相异,只能赠诗以寄情。
B.首联从旅途所见写起,万千轮辙蹄印在泥泞的道路上交错,写出纷乱之状。
C.颔联“送我”呼应题中“见寄”,得知友人仕途顺遂,诗人袒露了欣羡之情。
D.在这清明和暖的美好时节,诗人却远赴蜀地,这令他倍感凄苦,难以承受。
16.颈联中的“活”字,有“活动”和“有生气”两种理解,你更倾向哪一种?请结合全
诗简要分析。(6分)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用贺方回韵,有所祷而作)
李之仪
小篷又泛曾行路。这身世、如何去。去了还来知几度。多情山色,有情江水,笑
我归无处。
夕阳杳杳还催暮。练净空吟谢郎句。试祷波神应见许。帆开风转,事谐心遂,直
到明年雨。
【注】贺方回:贺铸,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的好友,谢郎:谢灵运,南北朝
时期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中“小篷”是小船,词人乘小船重行旧路,产生了对未来何去何从的迷茫
感。
B.面对澄澈光洁的江水,词人不禁吟咏起谢灵运的诗句,但又觉无法描述眼
前美景。
C.词人尝试向水神祈祷,认为水神不一定会答应他的祈求,照应了题目中“有
所祷”。
D.下片最后三句写出了词人祈祷的具体内容:未来一帆风顺、万事如意、风
调雨顺。
16.这首词中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晴云如掣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诗题可以明确,这首诗是韩愈傍晚时分写给自己的两个好朋友的。
B.首联紧扣标题中的“晚”字写起,首句交代时间,第二句交代人物行为。
C.“擘絮”用拟人的手法,形象传神,苏轼“岭上晴云披絮帽”与之相似。
D.颈联中“田野”指田园,“衣冠”借代官场,“兴偶动”“情久厌”直抒胸臆。
16.这首诗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郡内书情献裴侍中留守
刘禹锡
功成频献乞身章,摆落襄阳镇洛阳。
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币会中央。
兵符今奉黄公略,书殿曾随翠凤翔。
心寄华亭一双鹤,日陪高步绕池塘。
【注】裴侍中,指裴度(765-839),834年充任东都(洛阳)留守,此为闲职。黄公
略,即黄石公兵法。书殿,指集贤殿书院,裴度曾在此任大学士,刘禹锡任学士。
据记载,洛阳有双鹤,为裴度旧时所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侧重叙述裴度的为官经历,交代他屡次上书请求为官,却因功高倨傲被调
职。
B.颌联写裴度政治地位高,声望显赫,文人学士如同八方风雨聚会般汇集到他周
围。
C.颈联巧妙赞颂了裴度既深谙兵法,又有在书院为官期间引领同僚发展的卓越才
华。
D.作为寄赠诗,全诗融合了叙事、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豪劲有力,情感真挚动
人。
16.请分析“双鹤”这一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6分)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宝应二三进士见送乞诗注
王安石
少喜功名尽坦涂,那知干世最崎岖。
草庐有客歌梁甫,狗监无人荐子虚。
解玩山川消积愤,静忘岁月赖群书。
惭君枉盖如平昔,不笑谋生万事疏。
[注]本诗作于王安石晚年隐居钟山之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诗”指向他人索求诗歌,又称求诗、请诗、索诗,具有交际的功能。
B.首联写出了一个经历宦海沉浮、世事沧桑的老人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感悟。
C.颔联运用诸葛亮和司马相如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遗憾与愤慨。
D.诗人惭愧于自己隐居钟山、远离朝政,不能继续为朝廷效力,报答君王。
16.诗人回忆了自己从前的经历,却又说“静忘岁月”,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6分)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燕归梁·春愁
[南宋]石延年
芳草年年惹恨幽。想前事悠悠。伤春伤别几时休。算从古、为风流。
春山总把,深匀翠黛,千叠在眉头。不知供得几多愁。更斜日、凭危楼。
[注]翠黛,画眉用的青黑色螺黛。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前两句是对前事的追忆,“年年”“悠悠”两个叠词,强化了幽恨的遥远深长。
B.“伤春伤别几时休”,是说伤春与伤别的感情年年不断,与日俱增,不知何时是
了。
C.“算从古、为风流”写出“伤春伤别几时休”之由,“春愁”之意至此有了落脚点。
D.“不知供得几多愁”呼应上片“伤春伤别几时休”,直抒胸臆,语言绮丽,极具张
力。
16.“春山总把,深匀翠黛,千叠在眉头”是如何表现春愁的?请简要赏析。(6
分)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雕鹗在秋天
范仲淹
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
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
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
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
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
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
【注】攀跻:攀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雕鹗翱翔于深邃旷远的天空,雕鹗不愿依木而栖,表现了作者想
要一展才华、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B.“摇落”照应“秋天”,写出人间凋零的景象,雕鹗将从天上摇落到人间。
C.“群毛遁”“百鸟睽”写了走兽飞禽对雕鹗躲避退让,衬托出雕鹗不可抵挡的气
势。
D.最后两句写雕鹗乘风高起、一往无前、直出玉关的豪俊身姿,气象雄浑,境界
廓大。
16.这首诗的第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悲怀
李觏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壸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
【注】壶中仙翁:壶公是传说中的仙人。据《云笈七签》记载:壶中有日月如世
间,有老翁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称为壶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缘题而起,开篇即言其悲,对人生迟暮、天气转寒、忙于生计发出悲伤
的感叹。
B.“数分”显叶之渐变,秋晚降霜,“数分”红叶冲淡了诗人心中因叶黄而带来的悲
意。
C.“一瞬曙光成夕阳”与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有异曲同工之妙,时光转瞬而
逝。
D.尾联借用典故,想象自己如能追随仙翁,就会知道人间日月的长短,珍惜岁
月光阴。
16.本诗的颈联历来受人称赞,请简要分析其精妙之处。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南轩竹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琅玕:翠竹的美称。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C.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
长。
1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6
分)
二十、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1】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1】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田夫”两句,写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悠闲从容,秩序井然。
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
C.苏诗“三夜”两句,写连日阴雨后天晴,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
D.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16.这两首诗都写了劳动场景,但运用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赏析。
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教师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此诗写于1130年夏,此时抗金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
失陷后,流寓湖南邵州,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洗甲兵: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
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点明诗人的处境,因国破家亡而颠沛流离,寓居异乡。
B.第四句寓情于景,意蕴丰富,其中“送”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C.诗歌渲染了雨来时和雨后的气势,视听结合,描绘出山中暴雨的壮阔之景。
D.尾联化用杜甫的诗句并用典,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的爱国情怀。
17.本诗被称为“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巧妙运用了双关的手
法。请结合前两联,简要赏析这一手法。(6分)
15.答案:C
解析:诗歌没有渲染“雨后的气势”。
16.答案:“开轩危坐看阴晴”中,“阴晴”既指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局势。
诗人对雨势变化的观察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形势的高度关注,拓展了诗歌的
深度。“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中,广大天地间风云翻涌、大雨滂沱,
就是整个国家被颠覆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当朝统治者不进
行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将两层含意巧妙融合在一起,
加深了语意。(意思对即可)
解析:“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字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
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分析前两联的双关手法,既要关注
诗句内容,又要关注注释内容。首联写诗人坐看“阴晴”,根据注释中的“抗金形
势略有好转”可知,这里的“阴晴”既指诗人眼前的实景,也暗示了政治局势由坏
转好,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颔联具体描写了雨来前和下雨时的景象,云兴
雨作,天昏地暗,而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可以联想到之前金兵势如破竹的气势和
国家陷入危亡的处境,因此颔联既在写雨景又在写时局。
思想内容鉴赏:首联点明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行为。诗人寓居异乡,
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固有的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深沉的思绪。广大天地间风
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被颠覆的写照,表明诗人忧心于时局。颈联既
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风雨下竹枝顽强地挺立着,山角上大风吹
处露出了光明。尾联写观雨的感受。上句化用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
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抗金胜利的渴望,诗人为了重见太平,完全不顾个人的利
害。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西亭送蒋侍御还京
岑参
忽闻骢马至,喜见故人来。
欲语多时别,先愁计日回。
山河宜晚眺,云雾待君开。
为报乌台客,须怜白发催。
[注]东汉时桓典任侍御史,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
行且止,避骢马御史。”西汉时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后因
称御史台为乌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蒋侍御的身份,用平实的语言抒发了诗人与老朋友忽然相逢的惊
喜之情。
B.作者与友人久别重逢,乍逢又别,相聚苦短,欲语先愁,颔联中的矛盾心
情真切感人。
C.颈联即景抒情,既照应了诗题西亭送别,又以阔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祝
福与期盼。
D.诗歌脉络清晰,从见面到送别,从朋友到君王,从个人悲喜到国家兴亡,
愈转愈深。
16.本诗首尾两联都运用典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从朋友到君王”错误。
诗歌中“云雾待君开”中的“君”是指友人“蒋侍御史”,而非“君王”。
16.答案:首联反用骢马御史的典故,不避反喜,暗含对故人为官刚直的敬重;
尾联运用乌台的典故,寄托对友人既在其位及时有为的劝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根据小注可知,“避骢马御史”是指东汉时桓典任侍御史,当时宦官专权,
桓典执政毫不畏惧回避他们。他常常骑着青白色的马,京城的人都十分畏惧他,
说:“走着走着要停下来,以避开骑青白色马的御史。”足见马御史的为官正直,
刚正不阿。首句“忽闻骢马至”反用了骢马御史的典故。“喜见故人来”句中一个
“喜”字写出了诗人见到友人蒋侍御史,不避反喜,也暗含对故人为官刚直的敬重。
(2)根据小注可知,“乌台”指西汉时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
后因称御史台为乌台。诗句中“乌台客”指的是在御史台供职者,此句运用典故,
指友人“蒋侍御史”。“须怜白发催”的意思是“时间易逝,年华易换,应当珍惜今
日时光。”劝慰友人既然在御史台为官,就要珍惜现在的时光,有所作为,诗中
寄托对友人既在其位及时有为的劝勉。
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秋怀
罗公升
旧日方山子,凄凉寄一箪。虫声来倦枕,秋思入凭栏。
已是肱三折,那堪指一弹。中宵更风雨,谁念客毡寒。
【注】万钱,丰厚的官俸。罗公升,永丰人,宋末以军功授本县尉。宋亡则倾资
力图恢复,不果。回乡隐居以终。方山子,北宋人陈慥,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
之间,“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肱”,指手臂。《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
知为良医。”就是久病成医的意思。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诗首联,“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运用反问句式,点明了诗人热爱国家
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
B.罗诗颔联,用“秋思”、“虫声”点“秋”字,用“倦枕”“凭栏”二语点“怀”字,寓“怀”
于“秋”。
C.这两首《秋怀》诗,并未凭秋色诉离情、托秋意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们
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
D.这两首诗“实而有条理”,流转自然,语无华饰而爱国情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是感秋抒怀诗中的佳作。
16.两首诗均以“秋怀”为题,感秋抒怀,情景交融,但表达侧重点不同。请结合
两首诗歌简要分析。(6分)
15.答案:A(首联表达的是热爱自然而非热爱国家。)
16.答案:(1)欧诗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
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3分,每点1
分。)
(2)罗诗则表现了深切的亡国之痛。(1分)“凄凉”、“那堪”、“风雨”及“毡寒”
等语,未提国势,却浸透着家国危亡之悲;“指一弹”表明诗人深感岁月蹉跎,认
识到东山再起的渺茫,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无奈和苦闷;“谁念”表现出自己力图恢
复的努力无人能解的孤独、失望和愤慨。(分析部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意思对即可给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北青萝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注释:本诗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访问
山中僧人后所作。北青萝,山名,诗中指僧人所在。崦,即崦嵫山,古时常用来
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景,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落叶人何在”与“空山不见人”有
异曲同工之妙。
B.颈联刻画孤僧的形象,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其外貌特征,而是仅通过环境描
写进行侧面烘托。
C.尾联议论抒情,写诗人悟出的禅理,世间万物皆在微尘,无需执着于自己的
喜爱和憎恶。
D.全诗先写出访,次写途中所见,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起承转合,
层次分明。
16.诗人是如何从这位僧人身上悟得禅理的?请结合前三联简要分析。(6分)
15.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项“仅通过环境
描写进行侧面烘托”错,颈联中“独敲”“闲倚”也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了孤僧的形象。
故选B。)
16.答案:“茅屋”“孤僧”突出僧人清贫孤独的生活,“寒云路几层”写出了山的深
远,表现僧人远离红尘、出世在外的境界。“独敲初夜磬”写出僧人对佛的虔诚,
“闲倚一枝藤”写出僧人的闲适超脱。黄昏中清脆的磬声,山间寂静的氛围和僧人
过着清贫的生活却能虔心向佛、安闲自适的态度,让诗人悟得禅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湘妃
李贺
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盖湘水。
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
【注】神娥,此指湘妃。蛮娘,南方的姑娘,此指湘中村女。吟弄,吹奏由斑竹
制成的箫笛一类乐器。九山,即九嶷山,又名苍梧山。据《山海经》载,舜死,
葬于九嶷山。烟梧,烟波浩渺的苍梧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托物起兴,借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之特性来表明时间久长,用语貌
似夸张,实写爱情能量巨大。
B.颈联中的“蛮娘吟弄满寒空”一句以动喻静,通过耳之所闻的笛声来形容舜之葬
地九嶷山高大宽广、深邃寂静。
C.颈联借楚襄王与巫山神女幽会的典故,想象湘妃与舜帝心心相印、情感相通,
能够在苍梧与湘水之间自由往来。
D.全诗仿《楚辞》歌咏古事以抒怀,构思精巧,用词典雅,色调清冷,画面灵动,
极具清幽之气而又有浪漫之感。
16.“湘妃”作为具有暗示性的情感符号,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渊源已久。请结合本
诗谈谈你对“湘妃”意象的理解。(6分)
15.答案:C(写的是不能相见的悲苦,而非能够自由往来的欢乐。)
16.答案:爱情的伟大。湘妃与舜的爱情坚贞长久,诗中“千年”“长伴”“老不死”
说明时间的久长而爱情之花永不凋谢,是爱情生死不渝的历史凭证。
故事的悲剧意义打动人心。舜死后,湘妃泪洒斑竹,痛哭而亡。舜葬苍梧,
妃死湘水,两地峰峦隔阻,却两心“遥相通”,这种相爱不相伴的痛苦与感伤深入
人心。(1点3分)
六、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日三首
秦观
其一
霜落邪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蔡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其二
月团新碌渝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B.第二首前两句写辗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自有闲适情趣。
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一为舟中,一在家里。
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观察都细致入微,语言清新动人。
16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15.答案:C.
解析:两诗时间前诗是夜间,后诗是白昼。注意“月团”是茶饼名,不是指夜晚的
月亮。末句“青虫相对吐秋丝”,也能佐证此为白昼所见。
16.答案:第一首诗主要以声响之动衬托环境寂幽。诗人先勾勒有星无月的秋江
夜景,接着妙用“疑”“忽",意外发现水草深处有人家,借人家笑语的声响效果,
衬托夜色的宁静;第二首诗主要以生活场景之动衬托逸趣闲情。诗人先写砚茶烹
茗、课儿读书之动,表现家庭闲适情趣,接着写在风停树静之时观赏小虫对吐秋
丝,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
解析:概括诗中展现的动态情景,并点明其衬托出环境和诗人心态宁静的作用。
每答出给一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中年
唐·郑谷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
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注】郑谷,江西宜春人,唐僖宗光启三年考中进士,长期在京城做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两个叠词分别描绘“云”和“天”,表现了西北春天辽阔暗淡的特征。
B.对花花无语、借酒浇愁两个细节,笔墨经济而含蓄,烘托了诗人复杂的心境。
C.“苔色”和“雨声”一静一动,“寻”和“忆”一行一思,体现诗人心事重重。
D.虽然年老体衰,人生迟暮,好在还可以研究作诗的技巧,这让诗人备感欣喜。
16.这首诗抒发了人到中年的复杂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15.答案:D(“这让诗人备感欣喜”错,表面说的“喜”,实际是在年事虚长、无所
作为情况下的自我安慰。)
16.答案:新年到来,节序更替,引发了诗人孤独寂寞、年华老去的惆怅。“寻
故第”和“忆春田”,表现出诗人对往昔故乡的怀念之情及归隐之意。借助翻出旧
诗稿修改几遍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无聊、索寞心绪。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白居易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注]逋(bu)客:隐居或无官失意的人。供:供奉,即传诵之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四句客观地叙述了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生逢乱世、仕途多艰、到
处流离的生活状况。
B.五六句以极精练的诗句,概括了李白、杜甫一生的不幸遭遇。一“恨”,一“悲”,
着力表现二人抱负不得实现的痛苦心情。
C.七八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李杜诗歌成就及其影响,表达了对两位诗人的
仰慕之情。
D.全诗读其诗,思其人,感其遇,既感叹、同情李杜二人人生境遇,又庆幸他
们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
16.有人认为本诗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文学创作的某些规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
析。(6分)
15.答案:C(“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错,没有使用“夸张”手法)
16.答案:“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许多诗人正是因为抱负不得施展,有了
坎坷的生活际遇,才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的出
现,都是“天意”,是时代的产物。人民对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充满喜爱和期待。
经典的作品往往可以经受时间和空间的检验,经久不衰,广为流传。(每点3分,
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重题郑氏东亭中
杜甫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注]此诗咏洛阳郑驸马园亭,作于天宝三年(744年)。杜甫身处洛阳,刚刚
成家,诗才渐为人知。水衣:此处指水生苔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诗可知,东亭建于山水之间,景美野矿,规模很大,衬托出主人身份不凡。
B.首联写亭子周围景色,融情入景,以“秋日乱”三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烦忧。
C.颈联写动景,一“跃”一“归”,勾勒点染出鱼的跳脱活泼和苍鹰回巢的急切。
D.尾联写诗人游罢山亭后,于黄昏策马奔驰,写意般描绘出马逐云飞的高超意境。
16.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论此诗时说“此诗得力,全在诗腰数实字”。
对这一说法你怎样理解?请联系诗歌的颔联作简要分析。(6分)
15.答案:B(“内心的烦忧”在诗歌中没有根据,且明显与全诗风格不符。此联“翠
微”“清晖”可见周围环境之美,“入”“乱”二字化静为动,更显一片生机。可见诗人
此时应该是愉悦的心情。该诗写于天宝三年,属于杜甫的早期作品,也是盛唐之
音。)
16.答案:前人诗评的意思是说诗句练字精工,尤其是动词使用贴切,颔联化静
为动,点染激活,境界全出。“款”是斜倚之意,写巉岩参错,山树掩映,衬托出
华亭的气势。“曳”是拖拉牵引之意,写出水波微漾,仿佛可见藻荐交横,反衬环
境的幽静。(每点2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南乡子
陈亮
风雨满苹洲。绣阁银屏一夜秋。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怎对烟波不泪流。
天际目归舟。浪卷涛翻一叶浮。也似我侬魂不定,悠悠。宋玉方悲庾信愁。
【注】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力主抗金。宋玉,楚国诗人,曾事楚顷襄王,
为楚国士大夫。庾信,南北朝时期文学家,祖籍南方,后半生居于北方,饱尝分
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开篇两句,既点明时令,也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氛围,奠定全词基调。
B.词人对比往昔欢聚的情景和如今独对烟波的处境,不由得潸然泪下。
C.下片紧承上片的烟波,写到浪卷涛翻,舟中的人心魂不定,情寓其中。
D.词人将秋景之悲凉与心境之苦楚融为一体,自然贴切,读来令人动容。
16.从全词看,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15.答案:C(“舟中的人”理解错误。“天际目归舟”,意思是诗人远望一叶扁舟,
用此来形容自己的心魂不定。)
16.答案:怀人之愁。上片通过不知“当日袜尘何处去”以及面对烟波流泪等内容,
写出主人公对故人的怀念。家国之恨。全词最后一句写宋玉的“悲”和庾信的“愁”,
包含了怀念故国、力图早日恢复故国山河的复杂情感。(每点3分)
【解析】题目涉及到了作品主题的深层挖掘,这要充分考虑注释的相关信息,除
了要分析抒发个人生活方面的情感之外,还要将其忧心国事的情怀考虑进去。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注]
韦庄
绿杨城郭雨凄凄,过尽千轮与万蹄。
送我独游三蜀路,羡君新上九霄梯。
马惊门外山如活,花笑尊前客似泥。
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剑门西。
[注]此诗作于唐末乾宁四年(897年),时昭宗在华州,因东、西川节度使相
争,韦庄随右谏议大夫李洵奉诏从华州出发,入川调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学士与诗人是同榜进士,友人人朝而诗人人蜀,行程相异,只能赠诗以寄情。
B.首联从旅途所见写起,万千轮辙蹄印在泥泞的道路上交错,写出纷乱之状。
C.颔联“送我”呼应题中“见寄”,得知友人仕途顺遂,诗人袒露了欣羡之情。
D.在这清明和暖的美好时节,诗人却远赴蜀地,这令他倍感凄苦,难以承受。
16.颈联中的“活”字,有“活动”和“有生气”两种理解,你更倾向哪一种?请结合全
诗简要分析。(6分)
15.答案:D(“离恨”意蕴丰富,既有离别友人、远赴蜀地的羁旅之愁,也有因任
务艰巨而产生的前途未卜之感,更有为国家局势混乱而担忧的心情,百感交集,
难以承受。)
16.答案:示例一:我更倾向于把“活”字理解为“活动”。“山如活”,山仿佛在晃动,
写的是醉酒之后诗人独特的视觉感受,与下句“客如泥”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内心
的凄苦。
示例二:我更倾向于把“活”字理解为“有生气”。“山如活”,春山充满生机。与“绿
杨城郭”“清和好时节”相呼应,和诗人颓靡的解态形成反差,表现了诗人内心的
凄苦。
评分参考:答出第一点给1分,答出第二点给3分,答出第三点给2分。意思答
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用贺方回韵,有所祷而作)
李之仪
小篷又泛曾行路。这身世、如何去。去了还来知几度。多情山色,有情江水,笑
我归无处。
夕阳杳杳还催暮。练净空吟谢郎句。试祷波神应见许。帆开风转,事谐心遂,直
到明年雨。
【注】贺方回:贺铸,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的好友,谢郎:谢灵运,南北朝
时期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中“小篷”是小船,词人乘小船重行旧路,产生了对未来何去何从的迷茫
感。
B.面对澄澈光洁的江水,词人不禁吟咏起谢灵运的诗句,但又觉无法描述眼
前美景。
C.词人尝试向水神祈祷,认为水神不一定会答应他的祈求,照应了题目中“有
所祷”。
D.下片最后三句写出了词人祈祷的具体内容:未来一帆风顺、万事如意、风
调雨顺。
16.这首词中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认为水
神不一定会答应他的祈求”错误。“试祷波神应见许”中的“应见许”的意思是“应该
会答应我”,所以词人认为水神应该会答应他的祈求。故选C。
16.答案:情景交融。“多情山色,有情江水”,用“多情”描写“山色”,“有情”
描写“江水”,词人把对山水的喜爱融合在景物描写中。
拟人。“笑我归无处”将山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词人无处可归的失落
之意。
叠词。“夕阳杳杳还催暮”中使用词“杳杳”,描写夕阳西下的昏暗之感,增加
了诗句的韵律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描写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要求结合诗句赏析这首词中的景物描写。
“多情山色,有情江水,笑我归无处”“夕阳杳杳还催暮”属于景物描写,在描写
水时,使用“多情”“有情”作为修饰语,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词人把对山水的喜
爱融合在景物描写中。
“山色多情”“江水有情”“笑我”,赋予了山水人的情感,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笑我归无处”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词人无处可归的失落之意。
“夕阳杳杳还催暮”中使用了“杳杳”这一叠词,“杳杳”昏暗貌,从视觉上展现了
夕阳西下的光线状态,给人昏暗之感,叠词的使用增加了诗句的音韵美。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晴云如掣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诗题可以明确,这首诗是韩愈傍晚时分写给自己的两个好朋友的。
B.首联紧扣标题中的“晚”字写起,首句交代时间,第二句交代人物行为。
C.“擘絮”用拟人的手法,形象传神,苏轼“岭上晴云披絮帽”与之相似。
D.颈联中“田野”指田园,“衣冠”借代官场,“兴偶动”“情久厌”直抒胸臆。
16.这首诗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5.答案:C(“‘擘絮’用拟人的手法”理解错误,“晴云如擘絮”应该是用了比喻的
手法。“岭上晴云披絮帽”也用了比喻的手法。)
16.答案:前两联借景抒情,写诗人日暮归来,躺在屋檐下,天气晴朗、视野开
阔,生活惬意,心情愉悦。颈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田
园生活(或隐逸生活)的向往。尾联写诗人希望与友人相聚,无奈一年又将结束,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时光流逝之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
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首联第一句交代时间,第二句交代人物行为。颔联承接首联,描写诗人
傍晚出门归来后躺倒在房前屋檐下所看到的景象。前两联为借景抒情。后两联直
接抒情,颈联中“田野”指田园,“衣冠”借代官场,“偶动”“久厌”直抒胸臆。尾联
可知,作者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惋惜、慨叹。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郡内书情献裴侍中留守
刘禹锡
功成频献乞身章,摆落襄阳镇洛阳。
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币会中央。
兵符今奉黄公略,书殿曾随翠凤翔。
心寄华亭一双鹤,日陪高步绕池塘。
【注】裴侍中,指裴度(765-839),834年充任东都(洛阳)留守,此为闲职。黄公
略,即黄石公兵法。书殿,指集贤殿书院,裴度曾在此任大学士,刘禹锡任学士。
据记载,洛阳有双鹤,为裴度旧时所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侧重叙述裴度的为官经历,交代他屡次上书请求为官,却因功高倨傲被调
职。
B.颌联写裴度政治地位高,声望显赫,文人学士如同八方风雨聚会般汇集到他周
围。
C.颈联巧妙赞颂了裴度既深谙兵法,又有在书院为官期间引领同僚发展的卓越才
华。
D.作为寄赠诗,全诗融合了叙事、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豪劲有力,情感真挚动
人。
16.请分析“双鹤”这一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6分)
15.答案:A(“请求为官,功高倨傲"错误。乞身,请求辞职。)
16.答案:寄情于鹤,诗人希望朋友与双鹤相伴,享受在池塘边上高视阔步的悠
闲时光。(2分)委婉劝慰朋友(在经历了人生辉煌之后)能够放平心态,安闲度
日,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2分)以双鹤暗喻裴度的君子之风,表达诗人对
朋友清雅孤洁的赞美之情。(2分)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宝应二三进士见送乞诗注
王安石
少喜功名尽坦涂,那知干世最崎岖。
草庐有客歌梁甫,狗监无人荐子虚。
解玩山川消积愤,静忘岁月赖群书。
惭君枉盖如平昔,不笑谋生万事疏。
[注]本诗作于王安石晚年隐居钟山之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诗”指向他人索求诗歌,又称求诗、请诗、索诗,具有交际的功能。
B.首联写出了一个经历宦海沉浮、世事沧桑的老人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感悟。
C.颔联运用诸葛亮和司马相如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遗憾与愤慨。
D.诗人惭愧于自己隐居钟山、远离朝政,不能继续为朝廷效力,报答君王。
16.诗人回忆了自己从前的经历,却又说“静忘岁月”,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6分)
15.答案:D[解析]“报答君王”错误,诗中“君”指对方,而不是君王。
16.答案:不矛盾。诗人回忆自己从前仕途坎坷的经历,心中积愤难平。说“静
忘岁月”则体现出作者晚年的心态:想依靠寄情山水、博览群书消除积愤,忘却
往事。体现出诗人想忘又不能忘、想消除积愤但无法消除的无奈。
【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燕归梁·春愁
[南宋]石延年
芳草年年惹恨幽。想前事悠悠。伤春伤别几时休。算从古、为风流。
春山总把,深匀翠黛,千叠在眉头。不知供得几多愁。更斜日、凭危楼。
[注]翠黛,画眉用的青黑色螺黛。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前两句是对前事的追忆,“年年”“悠悠”两个叠词,强化了幽恨的遥远深长。
B.“伤春伤别几时休”,是说伤春与伤别的感情年年不断,与日俱增,不知何时是
了。
C.“算从古、为风流”写出“伤春伤别几时休”之由,“春愁”之意至此有了落脚点。
D.“不知供得几多愁”呼应上片“伤春伤别几时休”,直抒胸臆,语言绮丽,极具张
力。
16.“春山总把,深匀翠黛,千叠在眉头”是如何表现春愁的?请简要赏析。(6
分)
15.答案:D(“语言绮丽,极具张力”错。语言平实生动,明白如话)
16.答案:词句把女子眉头翠黛之色比作春山,比喻形象生动。“春山”触发了主
人公的无限愁思,堆集在眉头,好像春山把自己的青翠颜色深匀叠压在女子眉头,
有拟人的妙趣。(6分,答对一点得3分)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雕鹗在秋天
范仲淹
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
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
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
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
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
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
【注】攀跻:攀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雕鹗翱翔于深邃旷远的天空,雕鹗不愿依木而栖,表现了作者想
要一展才华、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B.“摇落”照应“秋天”,写出人间凋零的景象,雕鹗将从天上摇落到人间。
C.“群毛遁”“百鸟睽”写了走兽飞禽对雕鹗躲避退让,衬托出雕鹗不可抵挡的气
势。
D.最后两句写雕鹗乘风高起、一往无前、直出玉关的豪俊身姿,气象雄浑,境界
廓大。
16.这首诗的第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15.答案:B
【解析】“雕鹗将从天上摇落到人间”错。是只有天外才是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
16.答案:运用比喻,将长河比作匹练,将太华山比作拳头,生动地写出了雕鹗
眼中山河的渺小;运用衬托,以山河的渺小衬托出雕鹗的飞翔之高、气魄之大;
托物言志,借雕鹗的高飞秋汉、睥睨山河,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
的远大志向。(每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悲怀
李觏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壸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
【注】壶中仙翁:壶公是传说中的仙人。据《云笈七签》记载:壶中有日月如世
间,有老翁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称为壶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缘题而起,开篇即言其悲,对人生迟暮、天气转寒、忙于生计发出悲伤
的感叹。
B.“数分”显叶之渐变,秋晚降霜,“数分”红叶冲淡了诗人心中因叶黄而带来的悲
意。
C.“一瞬曙光成夕阳”与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有异曲同工之妙,时光转瞬而
逝。
D.尾联借用典故,想象自己如能追随仙翁,就会知道人间日月的长短,珍惜岁
月光阴。
16.本诗的颈联历来受人称赞,请简要分析其精妙之处。
15.答案:B(“冲淡了诗人心中因叶黄而带来的悲意”错误,“数分红色上黄叶”
是说秋晚降霜,黄叶染成了红色,虽然“霜叶红于二月花”,但面对这易于变迁的
现实,诗人依然有淡淡的哀愁,并没有冲淡悲意。)
16.答案:颈联使用想象、拟人等手法,以物写人,借“春水到海”写生命的力量,
以“山松禁霜”展现生命的昂扬,体现诗人开拓心胸,从现实中力求振奋的精神状
态。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南轩竹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琅玕:翠竹的美称。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C.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
长。
1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6
分)
15.答案:D(D项“实写”有误,尾联“应须万物冰霜后”是说应该等到万物经历
风霜后,再来看翠竹茂盛的景象,这是作者对于赏竹季节的看法,也不是回忆内
容。)
16.答案: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
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
不同点: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
呈现出其潇洒的姿态;
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
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每点2分,满分6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事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注意描写事物的特点,
确定对象,寻找或者概括特点,从本题来看,两首诗都是咏物诗,都写竹子,所
以可以据此概括分析异同点,注意事物形象以及内涵。
二十、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1】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1】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田夫”两句,写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悠闲从容,秩序井然。
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
C.苏诗“三夜”两句,写连日阴雨后天晴,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
D.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16.这两首诗都写了劳动场景,但运用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赏析。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悠闲从容,秩序井然”错,写雨中抢插稻秧,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
C.“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错,“一竿晴日”指日上一竿,“一竿晴日舞比邻”写初
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D.“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错,“赋诗怜汝足精神”意思是,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
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故选B。
16.答案:杨诗正面描写劳动的场景。如:动词“抛”、“接”、“拔”、“插”,四个
动词,准确具体,表现分工;局部特写表现辛苦:“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
湿到胛”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
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比喻手法增加生动性,以“兜鍪”和“甲”分别
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对话描写突出劳身劳心。不正面回答妻子唤他吃饭,却叮咛妻子照管好鹅鸭,不
要破坏秧苗。
苏诗侧面描写表现劳动场景。如:用收麦人的“饥乏”和外孙的“劳苦辛”表现
抢收新麦劳动的紧张、热烈;用“一竿晴日舞比邻”表现乡邻盼来晴日的喜悦,渲
染抢收的迫切气氛,令人想见收麦时热火朝天的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杨诗正面描写了农人在雨中抢插稻秧的辛苦劳碌。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通过“抛”“接”“拔”“插”四个动作的描写,使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跃然纸上;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
和“蓑”,充满着一股火烟味,从句子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进一步
点明雨中抢插秧苗的紧张热烈,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颈联“唤
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表现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却无人
搭话,表现了抢插秧苗的紧张;尾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田夫
的回答,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农忙时节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农人的勤
劳。
苏诗通过诸孙入村帮助自己收麦的侧面描写,来表现劳动的繁忙与辛苦。颈
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从侧面表现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场景。诗
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
画麦收劳动的艰辛与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颔联“三夜阴霪败场
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运用了对比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与雨过天晴时人
们的欢欣形成对比,渲染了农人急于抢收的迫切心情,令人可以相见农人收麦时
热火朝天的紧张忙碌的景象。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9:40: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14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