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蒋凌:⽤“画”说昆明在画中寻找消失的记忆
⽼昆明是⽼昆明⼈回不去的执念,⽽每个⽼昆明⼈却能在他的画中找到⾃⼰的归属。艺术家蒋凌在⼀次为⽗亲绘制学术
著作插图的机缘巧合中开启了⽼昆明景象的绘画之旅,那些不经意的过往、熟悉⽽⼜陌⽣的故⼈、⾛过了⽆数遍的⽼
街、幽暗的⾏道树……虽然经过长久岁⽉的洗涤,依然不会轻易忘却的事物与景致愈发历久弥新。
《画说昆明》画册。实习记者杨骞/摄
艺术家蒋凌⽤“画”说昆明,400多幅“⽼昆明”,每⼀幅都有故事,每⼀幅都是岁⽉的痕迹。接下来,他还要⽤“画”说云
南,把云南的⼤好河⼭与少数民族的独特⾊彩收藏到⾃⼰的画⾥,分享给更多的⼈。
蒋凌在介绍⾃⼰的画作。实习记者杨骞/摄
⽗亲伏案⼯作的背影成了蒋凌坚持绘画的动⼒
蒋凌出⽣于七⼗年代初,在旧城中⼼区南屏街旁的⾼⼭铺长⼤,在他的记忆深处永远都有着对⽼昆明抹不去的情感。
“⾼⼭铺”对于⽼昆明⼈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那是隐藏在繁华的南屏街后的⼀条毫不起眼的⼩街,准确地说就是⼀条
⼩巷。
蒋凌《80年代昆明》44cmX33cm钢笔淡彩2020
“我的奶奶每天都要吃晌午,这也是很多⽼昆明⼈的习惯,所以每天下午,奶奶都会让我去买包⼦,或是烧饵块、⼩锅
⽶线、凉卷粉、豌⾖粉、⽶糕等。”蒋凌说,⾃⼰当时穿⾏在⾼⼭铺的⾥⾥外外,也正是有从⼩⽣活在⾼⼭铺的经历造
就了⾃⼰对艺术的独特感受,才会对⽼昆明有着抹不去的情感。
蒋凌《88年北京路》55cmx37cm钢笔淡彩2021
蒋凌的绘画历程经历了国画、油画和钢笔画三个阶段。⼩学时,蒋凌喜欢上绘画,⽗母也⾮常⽀持他的爱好,为他报了
国画班。“当时条件不好,他我只能在草纸上画,墨刚沾上就⽴马晕开了。”蒋凌说,但⾃⼰还是坚持去上课,就这样从
草纸画到了宣纸。
“我从⼩印象最深的,就是⽗亲伏案⼯作的背影。”蒋凌说,⽗亲蒋⾼宸是⼀位民族建筑专家,除了从⼩⽀持⾃⼰的爱
好,对其绘画创作的影响是深切的、终⾝的。蒋凌说,⼩时候⼀家四⼝住在⼀起,不管他⼏点醒来,⽗亲都在写作,那
个奋笔疾书的背影是蒋凌⼀直以来勤勉绘画的标杆。
蒋凌《90年代北门街》51cmx36cm钢笔淡彩2021
2015年,蒋凌着⼿“画”说昆明这批画作时,他的⽗亲已是⼋⼗⾼龄,却还在编写即将要交给出版社的书稿,同时还有着
好⼏本书的创作架构和写作计划。“每次与我的⽗亲交流,于我都是⼀种莫⼤的⿎励。”蒋凌说,直到现在,他的⽗亲依
旧坚持每天写作。
蒋凌《碧鸡坊》55cmX32cm钢笔淡彩2020
蒋凌17岁考⼊云南艺术学院,学习环境艺术专业的他毕业后⼀直从事⼈居环境设计⾏业,同时还⾝兼数职,担任中国民
族建筑研究会理事,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油画协会会员,昆明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室协设计专业委员会秘书
长、副会长,⽂达画廊董事长,DAS⼤森设计机构执⾏董事等职务,但是他依旧利⽤碎⽚化的时间坚持绘画创作。“能
够整⽇画画的周末,于我⽽⾔已是最好的休息。”结束⼀天的⼯作后,回家挑灯夜战伏案创作,蒋凌乐此不疲。
蒋凌《崇仁街》55cmx37cm钢笔淡彩2021
以画笔记录彼时昆明开启绘画创作新阶段
“⽼昆明系列的绘制之初是为了完成⽗亲的⼼愿,但是从第⼀张插图开始便⼀发⽽不可⽌,5年下来累计了400多幅以⽼
昆明为主题的钢笔画,描绘的是⾃上世纪30年代⾄今在时代中变化的昆明城,表达的是⼏代⼈对⽼昆明⽣活、对似⽔流
昆明为主题的钢笔画,描绘的是⾃上世纪30年代⾄今在时代中变化的昆明城,表达的是⼏代⼈对⽼昆明⽣活、对似⽔流
逝的古朴⾃然之追忆。”蒋凌是在⼀次为⽗亲绘制学术著作插图的机缘巧合中开启了⽼昆明景象的绘画之旅。
蒋凌《⼤观河》55cmX29.5cm钢笔淡彩2020
2015年以来,蒋凌创作的400多幅⽼昆明系列硬笔作品,⼏乎是利⽤他业余时间完成的。“每⼀幅钢笔画的完成需要三
到五个⼩时,其间的难度在于既要准确地还原建筑、街巷,也要恰当地艺术夸张。在梳理昆明古城历史形态和建筑语⾔
的同时,⼜让画⾯保持松动和美感,要在似像⾮像间找到⼀种平衡。”蒋凌在不断的创作中尝试着把速写、连环画和素
描的绘画技法混合起来,逐渐找到了⾃⼰的⽅法。
蒋凌《⼤观街》55cmx37cm钢笔淡彩2021
⼀⽀签字笔,⼀张⽔彩纸,偶尔⽤⽔彩着⾊。去融⼊⼀种情绪,尽可能把⾃⼰带回那个时代,从开始到结束⼏乎⼀⽓呵
成,所有画⾯细节在画的过程中会⼀并处理,完成后不再做任何的调整。
在创作风格上,蒋凌注重⽤笔轨迹和⼿感,其画⾯充满了细碎的点与线,凑近了看,会迷失在充盈的细节之中⽽寻不见
任何现实的形体,像是⾯对纯抽象的形式语⾔。画⾯绝不强调单个建筑或形象,⽽始终着⼒掌控着整体的空间关系,让
点、线、⾯如⽹般摊开,沿着整体的空间关系增长。
蒋凌《滇池草海》54cmX31.5cm钢笔淡彩2020
蒋凌创作这批画时只有少部分是写⽣,因为描绘的⼤多是昆明的旧光景,所以⼤量参考了⽼昆明的历史图像,例如莫⾥
循(1820–1920)、⽅苏雅、美国飞虎队员威廉·迪柏等在昆明拍的第⼀批彩⾊玻璃反转⽚,以及⼀些不确定出处的图
⽚。当他画到100张左右时,⾝边友⼈都主动发去各⾃⼿头的历史资料供他参考。
年复⼀年,在蒋凌的画笔下,昆明的⽼街、⽼巷、⽼屋、⽼树成了他捕捉记忆的载体,青云街、天君殿巷、凤翥街、柿
花桥、地台寺……记忆中的⽼昆明跃然纸上。
蒋凌《東寺街》55cmx37cm钢笔淡彩2021
⽤“画”说云南让更多的⼈看见云南的美
继“画”说昆明之后,蒋凌⼜有新⽅向。他要继续⽤⼿中的画笔描绘美丽的云岭⼤地,筹备“画”说云南画展,计划创作画作
2000幅,⽬前他已创作以云南为主题的画作400多幅。
蒋凌《⾦马坊》54.5cmx32.5cm钢笔淡彩2020
蒋凌《⾦马坊》54.5cmx32.5cm钢笔淡彩2020
“绘画和设计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应该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在⼀次古村落考察途中,蒋凌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在禄劝
县汤郎乡备者新村,居民已全部搬迁出村,留下的⽼民居都是⼟掌房,破损⽐较严重,蒋凌就⽤画笔将之画了下来。他
认为,随着很多古城、古村落的拆迁,能及时地⽤画笔将它们记录下来,能很⼤限度地反映以前的历史、⼈居环境、传
统建筑、⽂化的变迁,这对以后城市的发展、更新能积累更多的经验。
蒋凌《四⼗年代龙门村》57cmX30.5cm钢笔淡彩2020
“云南的⽂化是多元的、多样的,民居的多样性成就了云南丰富多样的建筑特⾊,多民族的特⾊也展⽰了云南的五彩绚
丽。”蒋凌说,艺术也应该是亲民的,正向的审美,只要喜欢就⾜够了,建筑、美术、⽂化结合在⼀起可以创造出⼀种
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云南是画不完的,⾃⼰能做的就是多去写⽣,尽量多画⼀点,让更多的⼈看见云南的美,把云南
的⽂化引领出去。(昆明信息港记者俞逍实习记者杨骞)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9:0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12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