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清明网

更新时间:2023-01-30 07:09:47 阅读: 评论:0

初三政治试卷解答题-花要叶扶


2023年1月30日发(作者:经典哲理散文)

民俗研究2010.3

摘要:民俗作为传承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尊重民俗首先必须尊重其内

在规律。本文以年节和清明为例,追溯传统节日在中国近代所经历的曲折历程,探

求传统节日自身发展的特点,强调在当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尊重传统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祭祀文化传承

我国传统节日民俗事象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承载着中华民

族诸多重要的文化基因。首先,传统节日是民众计时系统的重要标志,这种计时系

统是我国数千年农业文明发展的结果;其次,许多传统节日中都包含着中华民族崇

尚圣贤、缅怀先烈、尊老爱幼的精神内涵,许多历史人物及其传说故事成为解释节

日及其习俗的来源,正是这种精神内涵的反映;再次,众多传统节日的活动,强调

人际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一人合一的思

想,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

一、追根溯源说“年节”

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春节,古代又称为元旦,民间俗称为“过年”、

“过大年”。年,既是时间概念,又是计时单位,它和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发达而著称于世的国度,“年”的时间概念最初就是根据农

作物生长的周期循环而被人们所逐步认识的。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字典《说文解字》

中,最早对年的解释是“谷熟也”。《穀梁传》记载:“五谷皆熟为年,五谷皆大熟

为大有年。”这里所谓的“有年”指的是农业有收成,“大有年”指的是农业大丰

收。在获得丰收之后,人们为感谢神的保佑而举行酬神赛会:酬谢神明的保佑,祭

以年节和清明为例看传统节日的传承

高占伟叶涛

60

祀列祖列宗,用新米做的饭、新谷酿的酒,求神降福,求列祖列宗保佑来年再获得

丰收。据记载,早在二千八百多年前的西周初年,人们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庆丰收

活动。

“年”的名称出现的比较晚。据《尔雅》记载,尧舜时代称年为“载”,夏代称

年为“岁”,商代改“岁”称“祀”,直到周代才称之为“年”。但是,周代这种欢庆

丰收和举办祭祀活动的“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日子,因此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

的节日。但由于每年都有收获后的庆祝以及冬季的定期来临,这种庆祝丰收的活动

基本上是一年一度,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规律作为年节的雏形,为以后年节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

年节的真正形成开始于汉代。汉武帝时改革历法,武帝命司马迁、落下闳、邓

平等人参照前朝历法创立“太初历”。太初历以夏代历法的正月为一岁之首(所以至

今中国民间仍然把阴历称为夏历),并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代虽然多次对历法

进行修订,但是基本上都是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从此

以后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末。随着年历的确立,每年的年节风俗活动也就

随着一年一度的固定日子而沿袭下来。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时,采用西方的公历纪年法,并一直沿用至今。中国民间

称公历为“阳历”,称中国传统纪年法为“阴历”。将阳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又

称作“新年”;将阴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民间仍称为“年”。年与元旦相比,更

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色彩。

二、新年俗与“年味儿”

所谓“年味儿”,指的是过节时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靠什么来营造呢?靠的是

节日活动。如今,人们所说的年味儿淡了,实际上就是营造节日氛围的民俗活动少

了,或者节日活动的功能被人为地改变了。让我们来看看几种最主要的春节民俗活

动的现状。

除夕守岁是我国传统春节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据说这一习俗和“年”的恐怖传

说有关,但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人们从守岁习俗中体味到的更多的还是

以年节和清明为例看传统节日的传承

61

民俗研究2010.3

一种亲情的交流,一种天伦的乐趣。这种亲情,这种天趣,呈现在人们准备年夜饭

的忙忙禄禄的过程之中,映照在孩子们面对着好吃的东西时那种兴奋的神情里。如

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在春节民俗活动中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而春节电

视晚会的出现,又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围炉而坐、聚桌攀谈的守岁方式。除夕守岁原

有的亲情交流的功能随着形式的变化被部分地削弱了。

与除夕守岁遭到同样命运的是拜年习俗。拜年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感情的一种

非常重要的方式,它的交流范围从亲戚圈、邻里圈扩大到社会上的朋友圈、业务交

际圈。民间有这样的习俗,如果在过去的一年中邻里之间闹过矛盾,通过春节拜年,

便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互相之间的关系反而会更加密切。如今在城市里,随着电话

的普及,电话拜年成为一种新的拜年方式,成群结队、走家串户的形式退居次席。

对于传统拜年方式的淡化,有人认为是一种解脱,还有人感到惋惜,这种变化的是

非功过现在还难以评说。

春节民俗活动中命运最惨的自然是放鞭炮。鞭炮作为中国人节日和喜庆活动的

象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在近20年来的中国大地,不仅大城市里禁放鞭炮,连

一些小县城也效仿大都市予以禁止。禁放鞭炮的理由,类似于泼脏水时一起把孩子

泼掉。我们不能只看到鞭炮引起火灾和环境污染这些消极的方面,还应该考虑到,

鞭炮在我们广大民众的生活中所形成的那种不可替代的心理定势:放鞭炮象征着生

活的红红火火,预示着新的一年万事如意(放鞭炮的原始意义就是驱邪求吉)。

如果没有了鞭炮的轰鸣,没有了拜年的人流,我们的年味儿只有越来越淡,

直至混同于普通的大礼拜。节日的功能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

进行调节。人的生活既需要紧张的劳作,也需要轻松的娱乐、休闲,有张有弛才

是合乎自然规律的生活之道。如今人们的工作十分忙碌,身心都感到疲劳,正需

要发挥节日及其节日活动的调节作用。而节日民俗活动的淡化,使节日的这种功

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过节的方式必

然会发生变化,节日活动多元化的趋势正在形成。但是,变化并不等于完全舍弃

传统,节日民俗活动联系着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人为地对它进行改造一定要慎之

又慎。

62

三、清明与祭祀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清明首先是一个表明物候农时的重要节气,在历史发展过

程中,又融入了寒食节、上巳节的文化内涵,构成了如今清明节的两大主题:墓祭

(祭祀)与踏青(游乐)。清明节祭祀的传统主要源自于寒食习俗,至今在我国的许

多地区,寒食节依旧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民间节日而存在。

浏览媒体的报道,“中国清明网”近日开通,这是作为全国殡葬门户网站、由

中国殡葬协会等单位联合建设的。把清明与殡葬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当下对于清明

节文化内涵理解的片面性。

祭祀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慎终追远”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

影响深远。近数十年来,随着唯物主义教育的普及,我们对于“慎终追远”的理解

出现偏差。对于死亡这一人类每个个体必然的结局,如今仅仅考虑到了“慎终”

———“殡”和“葬”的过程,或者更直白的说就是如何处理尸体,而对于“追远”则

长期予以忽视。所谓“追远”,指的是通过一定的祭祀形式,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缅

怀之情,达到激励后代奋发向上的终极目的。“殡”、“葬”、“祭”,应该是三位一

体的文化整体。在春节、清明节、农历十月一等传统节日和亲人的忌日、生辰等特

殊日子里,通过祭祀祖先、畅叙亲情,实现“慎终追远”的教育目的,这是传统节

日中固有的内容。

实际上,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们并没有忘记清明的祭祀内涵,在清明

节期间,由单位集体组织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就是这一传统的延续。祭扫烈士

墓这种传统的延续,凸显了国家意识,是国家祭祀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一种体现。

但在张扬国家意识的同时,却又长期忽视了民众的精神需求,对民俗文化中清明上

坟(墓祭)的传统习俗没有给予尊重,甚至对墓祭上坟、叩头烧纸等民俗传统祭拜

仪式进行了粗暴的干涉。

将清明节纳入国家假日体系,使民众有时间回家过节,此举顺乎民情,合乎民

意。中国广大民众有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有各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仪

式传统,清明时节,祭祖、冷食、踏青、游玩,这也是尊重文化传统、促进社会和

以年节和清明为例看传统节日的传承

63

民俗研究2010.3

谐的具体表现。

强调清明节的祭祀文化传统,并不是忽视清明节的游乐内涵。放假休闲,轻松

娱乐,本是节日应有之义,而且清明节本来就有形式多样的传统游乐项目。与清明

节游乐内涵相比,为清明节祭祀文化传统正名、除污,在当今社会还是十分必要的

事情。

四、无法割舍的传统

人们对于过去的传统有一种背叛的本能。尽管一种传统可能已经延续了几百年,

当人们决意丢弃它时,可能就在瞬间。不过,传统有它难以割舍的一面,无论你自

以为对传统的革命如何彻底,传统总会潜藏在新的形式、新的内容之中。

“文化大革命”以反传统而著称,尤其是在文革的中后期,中国文化传统的代表

人物孔夫子更因林彪而遭殃,批林兼及批孔,一时间,凡与孔子相关的一切都要批

倒批臭。十分有意思的是,在文化革命最具代表性的产物──革命样板戏中,竟然

忽略了批孔。在《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进匪窟后,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西皮快

二六唱腔:“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

秋。”“春秋”二字何意?当年年少,唱时不求甚解;年岁稍长,知识略增,知道

“春秋”就是“历史”的意思。待后来彻底了解了“春秋”作为“历史”意思的来历

时,我不禁愕然:“春秋”作为“历史”讲竟然和孔子有关,由于孔子把他撰写的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命名为《春秋》,此后,人们便用“春秋”二字代指“历史”。

笔者学样板戏的时候,正是批林批孔的时期,当时到处传唱“甘洒热血写春秋”,而

“春秋”二字竟然是孔子所创,这岂不是很具有讽刺意味吗?其实,这正是传统在发

挥作用,无论你如何反对传统,传统总在发挥着它应该发挥的作用,是我们无法轻

易割舍的。

中国传统节日在经过了将近百年的曲折历程之后,终于在近年列入了国家假日

体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传统在当今社会依旧有其顽强的生命力,传统节日依

旧可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国家将传统节日列入国家假日体系后,如何发挥传统节日的社会作用,如何使

64

民众充分利用因传统节日放假而带来的公共时间,丰富民众的社会文化生活,一时

成为热门话题。其中,有的官员和学者,似乎认为我们的民众已经不知道怎么过传

统节,对民众如何过节指手画脚。

我国的节日民俗丰富多彩,节日的活动因地域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差异,而呈

现出大同中广泛存在小异的现象。这种大同小异,正显示出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官

员和学者对于民众如何过节,不应该指手画脚,我们需要做的是挖掘各地节日民俗

的丰富性,认识这种差异的价值,力促各地保护好本地特有的民俗现象,使民众的

节日活动更加丰富,使民众充满自信,对传统节日更加热爱。

以历史悠久的端午节为例,其节日内涵就极其丰富。在端午节的活动中,既有

崇尚圣贤、缅怀先祖的成分(如纪念屈原),又有驱邪辟瘟、保护民众生命平安的因

素(五毒辟邪、饮雄黄酒、插艾),还有休闲娱乐的活动。作为学者,不需要去指导

民众如何享用这些民俗,而是需要我们去挖掘这些民俗事象的内涵,提升民众对于

节日民俗的认识,从而丰富节日习俗的内容,发挥节日更大的社会作用。

(高占伟:黑龙江省伊春职业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黑龙江伊春153000;叶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以年节和清明为例看传统节日的传承

65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7:09: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08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清明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