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百家讲坛康震

更新时间:2023-01-30 07:07:27 阅读: 评论:0

二次函数的定义-活跃的意思


2023年1月30日发(作者:00后与老师谈话现状)

画外音:

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

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

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

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

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

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欺负的别样人

生。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

7s)L'H(S:Z"}2B)T

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

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

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

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

料。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

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

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

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

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

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

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而我们要了解

这些谜团,要了解这些问题,那还就必须要从苏轼少年时代说起。

画外音:

走近丰富多彩的苏轼,让我们慢慢道来,苏轼字子儋,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

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

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

面的哥哥姐姐均夭折,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

名的人物。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着怎样

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

+G"A9w,x'^4K

康震:

1_:Q,g*`+n%w

首先我们要来看一看苏轼从小所接受的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

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我们都知道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苏洵

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严格得有证据啊,有诗为证。苏轼六十多岁的时候遭了

难,被朝廷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老头晚上做了个梦,你猜他梦见什么

了,他梦见自己又变成小孩了,父亲监督自己在那儿读书呢,醒来之后,老苏写了一首诗,

记录他这个梦,这诗说的好。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j%F&f5@,x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

{/_9`5X'A/u

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1-R-LJ$C.x.T

这个诗什么意思啊,小时候自己太贪玩儿了,不知道读书,老爸监督着自己读书。有一

天,父亲出去要办事,给他布置了一家庭作业,今天你必须得把《春秋》这部史书给我读完

了,回来我得检查。苏轼看看那钟表,爸爸快回来了,春秋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啊,肯定死

翘翘了。这个胸口里头好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嘴上就好像那鱼咬了钩一样难受,你想一

个六十岁的老头儿晚上做梦还梦见小时候被父亲严厉监督读书的情景。这个严厉不是表面的

严厉,那是严厉到骨头里头了,你严格要求孩子得达到这种效果。苏洵不但对苏轼兄弟的文

化知识的学习特别重视,也交给他们做人,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什么呢,《名二子

说》,从这个苏轼和苏辙的名字入手来分析,来告诫他们应该将来怎么做人。苏洵在这篇文

章里说,说一辆车子有轮啊,有用;轮上有车幅,有用;车上有车盖,有用;这都是最有用

处的几个部件。有个小部件好像没太大的用处,叫什么呢,叫轼,就是车子前方有一个横木,

你要坐在车子里,有时候车子颠簸的比较厉害,抓一把那横木,但大多数情况下那个横木没

什么用处,可是你要说少了这个横木,车子的结构就不完整了。苏洵说,知道为什么我给你

起苏轼这个轼这个字吗,希望你象这个轼一样不要那么显山露水,不要那么锋芒毕露;为人

应该老老实实、安守本分,你有才华,你也给我憋到肚子里,一点一点地渗透出来。辙呢,

更有意思了,如果说这轼还有点用处,这辙简直一点用都没有,为什么呢,辙是车轮子的印

儿啊,举行汽车拉力赛跑了个第一名跟这辙也没关系,车跑的太快翻到沟里了,也跟辙没关

系。苏洵希望苏辙象车印一样能够妥善的处理货与福的关系。他了解他的这个小儿子,性格

很沉稳,不像他那个哥哥,老顽童一样。俗话说得太好了,知子莫若父,苏洵太了解这两个

儿子了,他对这两个儿子名字的分析,也预示了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苏轼这辈子吃亏吃大

发了,就吃亏在两样事情上,一个是嘴巴一个是手中的这杆笔,说得太多,写得太多,才华

太高,得罪人太多,招人嫉恨。可是我们觉得要不是这样这苏轼在我们眼里就没什么魅力了,

他就不可爱了。苏辙比起他这个哥哥来说,那要稳健得多,要含蓄得多,要沉稳得多,可我

们也觉得这个人就没有苏轼身上那种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可爱劲儿,没有那种魅力。人生

就是这样。

这是苏轼的父亲,他的教育。

1z1i/g0N3w8K*_:?5K#u

画外音:

!Y0e4@%L0L7z4A){U

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使得苏轼既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同时也赋予了

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去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也对苏轼的成长至关重

要。那么,苏轼母亲的教育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种教育对苏轼的少年成名又有怎样的

影响呢?

's+J8M,r:t@'k9`!t

9h.x6U1u1Y0S.G

康震:

5B6a-n&u&p*;S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人家,她性格中有果敢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这程夫

人对苏轼人格的教育很值得我们在座的母亲学习。有一天,程夫人带着这十来岁的小苏轼读

《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的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权贵,他办案子不讲人

情,结果被人家诬告了,判了死刑,将要走上刑场。临上刑场的时候跟他的妈妈告别,他说,

母亲大人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过悲伤。范滂的母亲怎么回

答,他母亲说,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呢?你为了理想舍

弃自己的性命,我这当妈的支持你,就是这么个故事,讲完了。十多岁的苏轼会有什么反应?

他对他妈妈说:母亲,我希望长大以后也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您注意这苏轼他才十

多岁,但他脑瓜子很聪明,他问他母亲你同意吗,这是反过来考他母亲的。可以有好几种回

答,第一种,No.1,好儿子有志气,妈妈支持你;第二种,No.2,说儿子你真不错呀,你这

范叔叔,范滂叔叔也是好样的,可是有一样,咱能不能不死啊;的三种,别瞎说,什么死啊

活啊的,老娘还指着你养老送忠呢,在家给我待着。大家虽然笑了,可是你很难说这三种回

答谁对谁错,他都有合理性。关键是这程夫人她怎么回答苏轼的这个问题,程夫人很平静地

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呢?什么叫人格教育,什么叫道德教育,什么

叫思想政治工作,什么叫做潜移默化,什么叫做以身作则。苏轼这一辈子活得是光明磊落、

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睛里不揉沙子,为什么,就是因为小时候有他父亲和母亲这样的好

家长,这样高质量的家长,给他的良好的教育,这个实在是太重要了。

'j;O0o3W5I8d-f,F.a/s3e*O

(C1K*Z*p;^;T8b#c,Y

话外音:

'p7c;J,R-b&u1j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

开封参加科举考试,那么,苏轼兄弟会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中金榜题名吗,这场考试会改

变苏轼的命运吗?

,{7d)B&g)J4R3_

康震:

!A&Q.p:'X

考试分了三步,其实也是三道关啊。第一道关,先得参加首都开封府组织的举人考试,

你得先成为举人,身份变了才能往下接着考。小菜一碟,苏轼、苏辙轻松过关,到达第二关。

第二关是什么关,是礼部组织的考试,相当于我们现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考,出了个作文题挺

难的,这作文题是什么名字啊,《刑赏忠厚之至论》,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请您论述古代君王在

奖惩赏罚的方面都是本着宽大为怀的原则。这个题狠刁的,你得有很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得

有点理论水平才能把这篇文章做好。那苏轼这篇作文写得怎么样啊,有没有得到主考官的认

可?有一天,主考官当朝的翰林学士,大文人,文坛领袖欧阳修看到了一份考卷,欧阳修也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你瞧我们这一会儿讲了几个了,这北宋的文人太厉害了,随便讲一个就

是什么家,读到了这篇作文,写得真不错,立论高远、层次清楚、文字老道,颇有些大家风

范。给了几个副考官也看了看,意见比较一致,觉得这个人应该拿第一名。欧阳修拿起笔来

准备给他点第一名,这笔拿起来还没落下去,到底姜还是老的辣,老头有点活思想,琢磨这

文章写得也太好了,这谁写的,琢磨琢磨,想来想去,老头有点得意,这么好的文章别人写

不出来,肯定是我的学生曾巩写的。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欧阳修教出的学生写出来

的文章,我当然是天下第一了,我的学生起码是天下副第一。老头一想这问题很严重啊,相

当严重,我要给我的学生点个第一名,将来传出去岂不说我们师徒之间互相串通、徇私舞弊?

我的名声跟我学生的名声都会受到重大的创伤,不能这么办啊,我得忍痛割爱、大义灭亲。

梆梆梆,老头给这文章点了个第二名。欧阳修是完成了道德上一个自觉,老头儿觉得办了一

件好事,他想曾巩我的学生思想境界应该跟我差不多,很能理解我的做法。其实曾巩根本就

不感谢他,因为这跟曾巩八杆子打不着,曾巩既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二名。欧阳修虽然是

大文豪,可是这个眼界还有点太小,他不知道天下大得很,凭什么第一就是你的弟子,四川

眉山有个小伙子那文章是天下第一,姓苏名轼字子瞻,芳龄二十二岁。

苏轼写了个第一名水平的文章所以得了个第二名,冤死了,但不管怎么说第二关是考过

了。还有第三关,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苏轼、苏辙兄弟也顺利过关,被授予了进士及第

的光荣称号,你算一算,苏轼这一年才二十二岁,苏辙也不过才十九岁。古人有句话,叫“三

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你考中进士算是年青的,那二十二岁和十九岁考中进士岂

不是少年成名天下知吗,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m*T$rL*F#Ln8~

+W)V&a0N!D5t

画外音:

8p8d0h4n.i#u3z

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的获

得了第二名,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

话。我们不禁要问,苏轼在这篇颇有点传奇色彩的文章里头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呢?主考官

欧阳修为什么对它那样的青睐,欧阳修与苏轼这对师生之间又会因为这篇文章而发生什么特

殊的故事呢?

;R4O&C2A&M&c

_%Y9xk:i7G-Z-L0E

康震:

这欧阳修啊,这次是认对了文章点错了名次,这第一桩郁闷就不说了,这老头心里还有

一个疙瘩没解开,为什么苏轼这篇作文,我们刚才说了那题目不是说历代君王处理奖惩奖罚

的时候都是宽大的原则吗,苏轼在这个作文里头用了个典故,把老头给难住了。什么典故啊,

典故上说,古代的时候,尧舜禹的那个尧帝手下有个司法官,三次要判一个人死刑,尧本着

宽大的原则都赦免了这个死刑犯,欧阳修也是博学多才的人啊,在自己家那书房里找了三天

三夜都没找到这个典故。他就纳了闷了,难道我读的书还不如一个二十二岁的孩子?问苏轼,

你这典故从哪儿来的?苏轼说,《三国志.孔融传》您翻开看,肯定有。老头够辛苦的,晚上

回家又翻《孔融传》,翻了一宿没找着,回头见了苏轼又问,说没找着啊,你到底是从哪来

的那么一个典故啊?苏轼说,哦,您还真翻了啊,我跟您说实话吧,那是我自个儿瞎编的。

怎么能瞎编呢,你怎么编的?苏轼说,您看那孔融传里不是有这么一故事吗,曹操灭了袁绍,

就把袁绍那挺漂亮的儿媳妇送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听到这个事很不满意,跟曹操说:

哼,当年周武王伐纣王的时候就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了自己的弟弟,曹操说哎哟,我知道

你读书多,这典故从哪儿来的?孔融说我瞎编的,你现在当代人能做出这种丑恶的事情,古

人想必也能做出。苏轼跟这欧阳修就说老师真是对不起,我是觉得凭着尧帝的那种宽厚之心

肯定也能做出这样的事来,所以我先编一个。大家现在是在笑,可是你要想,你的学生这么

回答你,他说这证据是我瞎编的,而且是在高考这么严重的情况下瞎编了一个论据,你会有

什么反应?治学态度太不严谨了,瞎编乱造,打出学堂,不给发毕业证。欧阳修什么态度?

欧阳修竖大拇哥,逢人就说这件事情,说苏轼不得了啊,这样的人读书真是善于读书,善于

灵活的运用知识,这个读书是读到了自己的血肉当中,读到了自己的灵魂当中,外在的知识

已经完全的变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欧阳修说,我读苏轼的文章,身上直冒汗,后生可畏,

我不行了,我这老头还是早早隐退到山林里面,好给这年青人让出一条路来。欧阳修说得很

重,说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记得我欧阳修了,苏轼的名字在文坛上将大放光明。欧阳修当时什

么官职,翰林学士,政治上地位很高,他是主考官,位置很关键,他是文坛领袖,地位很显

赫。苏轼当然才华出众,但是老师对他的奖励,对他的扶持特别重要。我觉得欧阳修这个人

真是胸怀坦荡,很值得我们现在当代人学习。

/F%u#W5p1r%[2s

画外音:

)s4D2@#I&i'V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秒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

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

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

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那么,制

科考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考试制度,而苏轼兄弟在这场制科考试中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少年

成名的苏轼还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吗?

康震:

([$e!D(m"h

这个制科考试,那跟进士科考试不一样。进士科考试基本上是三年举行一次,招收的人

数也比较多;制科的考试是不定期的,而且程序特别麻烦:首先,你得有朝中的大臣推荐你,

推荐上了以后还得首先参加一个预试,由六位朝廷大臣组成的一个考试委员会测试你;这个

考试通过以后才能接着进入皇帝亲自出题,亲自主持的这个制科考试。因为这个制科考试它

本来就是皇帝为了直接选拔那些特别优异的人才设置的考试制度,参加完这个考试,还能拿

到优秀的成绩,那更是难上加难。在这儿可以给大家说一个数字,北宋南宋加在一起,三百

年左右的时间,举行了多少次制科考试呢?22次,你看看这个比例。那么录取了多少制科的

人呢?41人,三百年41个。那么同期三百年里边录取了多少位进士呢?4万多人。四十一比

四万多,差一千倍。话反过来,能不能这样说,我要是考中了制科我就比进士科光荣一千倍,

我获得的提拔的机会是不是也要比进士科要多上一千倍呢,完全有这个可能性。宋仁宗跟欧

阳修可不一样,他非常赏识苏轼的文章,而且非常准确的把他点为最高等-第三等。人家说

老师你糊涂了,第三等试最高等啊?那第一等和第二等算什么?这是大家不了解情况,宋朝

的制科有一等和二等,但是太高了,虚设,实际上等于没有,最高等是第三等。下来是什么

呢?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最后有一个第五等,第五等的意思就是您回家,没您什

么事了,不及各。北宋建国到苏轼的时候,有一百年的时间,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头,在苏轼

前面只有一个叫吴育的文人考了一个第三次等,话说回来,苏轼在这一百年里头是第一个获

得第三等,最高等的。可以说是百年第一。苏辙,他的小弟弟,也不示弱,我比你小,我当

然不能有你考得那么好,但是我考个第四等,也很厉害啊。这一年,苏轼二十五岁,苏辙二

十二岁。二十五岁正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年龄,二十二岁正是本科生毕业的年龄,太年轻

了。

我们得认真想一想,苏轼兄弟一路过关斩将,取得这么好的考试成绩,他的秘诀在什么

地方?我们很多人都很害怕考试,有的仁也对应试教育提出很多批评的意见。但是我们说,

真正善于读书的人,读书读得很优秀的人,不会成为考试的奴隶。我们刚才讲了苏轼读书的

生活,你看,他有几个很重要的因素:第一,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第

二,他有非常扎实雄厚的基本功;第三,他有非常科学巧妙的读书方法;第四,他善于灵活

运用知识;第五,他有一个好的老师欧阳修,在他人生的关键时刻提拔他,奖掖他,夸赞他。

所有的这些综合的因素集合到一起,当然成为科举考试的佼佼者。

.H&x-U7F1c#j+A)o)R

现在你想想,这也太可怕了,礼部考试第二名,制科考试弄了个百年第一,这回苏轼恐

怕要获得比一般的人多一千倍的机会了吧。科举考试,少年成名,即将进入仕途的苏轼是不

是也会少年成名一举成功呢?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一集《初出茅庐》。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7:07: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08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金缕衣作者
下一篇:傻子林宥嘉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