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学过他的小说,看他用无数生动的形象
表达他在时代里的“呐喊”与“彷徨”;学过他的散文,与他一同在失落中“朝
花夕拾”,安静地回忆过往。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看他是如
何作为民族斗士,将手中的笔,变成抨击敌人的枪。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驳论,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观点的。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
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盲目
骄傲,夜郎自大;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今不如昔,祈求鬼神。即由自夸到崇洋,
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的态度变化。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了。”这是论敌的论点。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
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
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以对方的论据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驳掉了
对方的论点。作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可为证。
3.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要梳理本文论证结构。
明确: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
(1)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现在的信神;
(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1)失掉的是“他信力”;
(2)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1)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最终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认识本文文体特点。
明确: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
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
点并加以论证。
【教学提示】
驳论文批驳的方法:一、驳论点,即反驳对方论点的不真实或错误性;二、
驳论据,辩驳论据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实际的;三、驳论证,就是通过反驳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来驳论。
目标导学二:品味富有战斗力的语言
1.第一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
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
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
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
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
实,极富讽刺意味。
2.“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作者是怎样创出这两个词
的?这两个词的使用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
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仿拟”
的手法创出“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新词。作者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
“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现在正
发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
崛,使人耳目一新。由于运用“仿拟”修辞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
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妙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
3.文章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
看地底下”,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他们的作用只是为世道搽上
“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他们来自民众,
所以称“地底下”。
4.揣摩“……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中
“总”“简直”二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
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目标导学三:深度解读文章,体会作者感情
背景资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
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
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
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
萨来保佑”。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
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
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问题:你认为为什么国民党会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
调?
明确:当时资产阶级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是为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消
极抗战推卸责任。
背景资料二:在国民党发表“中国人丧失自信力”的言论后,鲁迅先生凭着
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
个月,就已经发烧,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
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病情的
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
问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课文,请你说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
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
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教学提示】
引领学生感受鲁迅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目标导学四:补充论据
请你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自信力。
示例: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挑衅。那个洋
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
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
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
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
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三、板书设计
(一)提出对方的
论据和论点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直接
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
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逐层推进,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可取之处
让学生补写论据的环节,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拓
展延伸,这样无形中既让学生明白了如何围绕论点
写论据,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不足之处
虽然从整体上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
学习,但是因受文本本身难度的影响,仍有部分学
生不能照顾到,对驳论文的特点理解不够到位。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7:05: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08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