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更新时间:2023-01-30 06:34:13 阅读: 评论:0

喇叭口放样带图教程-有疏有密


2023年1月30日发(作者:影视器材租赁)

1/14

《桃花源记》默写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

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

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

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

一、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河中石兽》

上节课复习与回顾(包括作业检查)

《河中石兽》

课堂导入

2/14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

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

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二、作者简介

纪昀(jǐyún),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

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

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

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本文就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三、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3/14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

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罢了。

40.其一:表面现象。

4/14

41.其二:根本道理。

四、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

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

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

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

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

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

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

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

就主观判断吗?

五、重点字词

1.重点实词

⑴临:靠近

⑵河干:河边

⑶圮:倒塌

⑷并:一起

⑸募;募集

⑹竟:终于,到底

⑺湮:埋没

⑻颠:同“癫”疯狂

⑼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⑽盖:因为

5/14

⑾啮:侵蚀、冲刷

⑿掷:摔倒

2.古今异义

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岸今义:不潮湿

⑵阅十余岁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⑶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一门学科

⑷是非木杮是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⑸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3.一词多义

(1)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②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③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是”或“是”

(2)重:①僧募金重修:读chóng,重新

②乃石性坚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3)之:①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②沿河求之;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④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⑤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为动词:棹数小舟棹:串讲,在文中指划船

(2)动词用作名词: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快速膨胀,在文中指洪水

六、重点句式

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6/14

七、名句积累:理解性默写

1.《河中石兽》揭示道理的句子是:

2.纪昀在《河中石兽》中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依靠主观想象而妄下定论的句子是:

八、关键句子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5.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原因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

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6.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7.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8.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9.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14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

就主观臆断吗?

九、文意理解

1.文章如何分层?

第一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寻十余里无迹):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

第二层(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不更颠乎):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

第三层(如其言……可据理臆断欤):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

2.分析四中寻找方法。

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

第一种僧原地水中不可得

第二种僧顺流而下无迹

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

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

第一种结果的原因: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结果的原因: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结果的原因: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结果的原因: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

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认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

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既是对讲学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他的自信与自狂。

4.文章是怎样层层铺垫,巧妙地造成讽刺效果的?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

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

8/14

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5.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最后一段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

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

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

头理论家的哲理。

6.说说本文对你的启示,并再列举一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故事。

⑴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

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要多方面考虑问题。

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

⑶狄仁杰与娄师德一同担任相国。(而)狄仁杰排斥娄师德不止一天了,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朕重用你,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凭着出色的文章和端正的品行而受到重用,并不是无所作为、依

靠他人成事的人。”过了一会儿,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并不了解你,你受到的机遇,实际是娄师德的提拔

之力啊!”于是令侍从拿来奏折,拿了十几篇(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害怕

得连忙认错,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我没想到被娄师德所包容!而娄公从来没有夸耀的表

现。”

十、文章中心概括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

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

河干()⑵山门圮

于河()

⑶阅

十余岁()⑷但

知其一()

⑸果得于

数里外()⑹如

是再啮()

当堂检测

9/14

⑺如

其言()⑻啮

沙为坎穴()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

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

物理古义:()今义:()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

笑曰B.当求之

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

非木柿如是

再啮B.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士卒多为

用者

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

于上流D.山门圮于

河果得于

数里外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7.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

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10/14

【参考答案】1.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2.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3.D4.B5.6.7.

8.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收获:

不足:

一、2016年常德中考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

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

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山门圮于河()(2)湮于沙上()(3)如是再啮()

20.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

课堂总结/我的收获

家庭作业

11/14

(1)一老河兵闻之()(2)当求之于上流()

2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

众服为确论。

2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分)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3.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3分)

答案:19.(3分)(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

20.(2分)(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

21.(1分)众/服为确论。

22.(3分)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采分点:“如”、

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

23.(3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

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2分)(照抄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1分)

二、2014年江苏镇江。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12—15题。(共13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

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

12/14

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

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

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列子》)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求

石兽于水中()(2)但知

其一()

(3)卒

逢暴雨()(4)吾于何逃

声哉()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1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乙】中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知音的语句是:

“”;【甲】中

“”也可谓老河兵堪称是石兽的

“知音”。(2分)

15.【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12.寻找只通“猝”,突然隐藏

13.(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2)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1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当求之于上流。或遂反溯流逆上矣。

15.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河中石兽

13/14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

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

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

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

其喉,尽其肉,乃去。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⑴石必倒掷坎穴中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⑴棹数小舟棹:⑵湮于沙上湮:

⑶庞然大物也庞然:⑷尽其肉,乃去去:

7.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蔽林间窥之B.无案牍之劳形C.大言数主之失D.子之听夫志

8.翻译。(5分)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

⑵驴一鸣,虎大骇,远遁。(2分)

14/14

9.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3分)

概括:

相同原理:

【参考答案】5.(2分)⑴石必倒掷/坎穴中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6.(4分)⑴划船(答“船浆”0.5分)⑵埋没⑶巨大的样子⑷离开

7.(3分)C

8.(5分)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3分,其中“尔

辈”、“物理”、“是非”、“杮”、“暴涨”及问号各0.5分)

⑵驴一鸣叫,老虎非常害怕,远远跑开了。(2分,其中“鸣”、“骇”、“遁”,句意通顺各0.5分)

9.(3分)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会让“石

必倒掷坎穴中”。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异能”。天下之事

不能简单按常理作主观臆断(或: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没按要求句式作

答的,前面项2分合扣1分)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6:34: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07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