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重要传统节日,在每年正月
十五,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这个节日与其他
传统节日相比,有一点非常特殊: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年
轻女子是不能随意出门抛头露面的,唯有元宵节时能出门娱
乐。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说是汉文帝时为“平吕”而设。公
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陈平扫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拥
立汉文帝刘恒登基。因为汉文帝登基的这一天正是正月十
五,值得纪念,因此刘恒大赦天下,与民同乐。以后每到这
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以
示庆贺。因为那时人们把正月还叫“元月”,把夜晚叫“宵”,
所以叫“元宵节”。到后来,司马迁创立《太初历》时,把元
宵节定为重大的节日。元宵节的习俗有很多,除了大家知道
的闹元宵、吃汤圆外,还有赏花灯、猜灯谜、偷菜等,下面
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吧。
1、偷菜
民俗专家介绍,在中国古代,元宵节还曾是一年中有情
男女“相约灯下”的浪漫节日,一些地区至今仍保有“偷菜传
情”的元宵节习俗,还有在元宵节偷菜求子、偷菜求婿的习俗。
至今,在贵州省黄平一代的苗族中仍保留着在每年的正月十
五偷菜传情的习俗。这天,姑娘们会去偷非本族人家异性的
青菜,希望能“偷”得一段好姻缘。
2、祈娃娃
每到元宵节,人们就可以看到虔诚的香客在送子娘娘前
跪拜上香,将一个个形态各异、活泼俊俏的泥娃娃带回家。
这就是河洛地区的祈娃娃习俗。
祈娃娃的时间不固定,但多在正月十五。这也许是人们
看重元宵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认为这个时候祈娃娃更容易
如愿。这时,各地的奶奶庙、娘娘殿前就会香烟缭绕,善男
信女云集,虔诚跪拜祈祷,成为一道景观。
祈娃娃者多为一些久婚不育的人,也有一些性急的婆
婆,为儿子置办婚事后不久就去祈娃娃。她们一般希望儿媳
第一胎就能生个男娃娃,有了男娃娃的家庭则会祈求生个女
娃娃。祈求完毕,老人会从神像前拿走一两个小泥娃娃,并
在泥娃娃的脖子上系一根红线,表明泥娃娃已是自家的一
员。有意思的是,这时还要给泥娃娃取个名字,男孩多为“孬
蛋”,女孩多叫“妞妞”。然后郑重其事地对泥娃娃说:“奶奶
带你回家啦!”还要告诉泥娃娃家在哪里,爸爸叫啥名字,妈
妈叫啥名字等。
3、拜晚年
老话说:“正月十五拜晚年”。在传统民俗中,“过年”泛
指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这期间走亲访友统称为“拜年”。
由此来说正月十五是拜年的最后“期限”,只要拜访的时间不
过十五,均视为拜年。许多人由于节日期间事情较多,忙不
过来,拜年时间便往后推迟,但最迟也要在正月十五这天拜
访和送年礼,俗称“正月十五拜晚年”。所以正月十五这天带
着大包小礼物走亲访友的很多,成为老北京街头的一景。
4、游灯
到了正月十五,乐城人就将城隍爷从庙里抬出来,用轿
子抬着城隍爷四处查看民情,城隍爷所到之处,无不鞭炮声
声,家家户户纷纷将肥鸡献上,以期来年一切顺利。此外,
正月十五游灯也是琼海的一件大喜事。
5、看花灯
正月十五夜晚的主要活动是看花灯,早年间从正月初十
开始人们就行动起来,几乎是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
到了元宵节之夜的夜晚,人们举烛掌灯,结伴而戏。特别是
明清时期,花灯的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莲花灯、八宝
灯、八角灯、高角灯、龙灯等。在今天的灯市口、鼓楼、大
栅栏一带,更是花灯荟萃,放花灯、赏花灯,灯火通明,“灯
市口”的地名便由此而来。
6、忙开张
早年间,正月十五这天被视为店铺开张的“吉日”、“金
日”,所以京城街头有许多买卖家开张。其中有新开业的买卖,
也有过年歇业后重张开业的。每家买卖开张的第一件事就是
在门前燃放一挂鞭炮,然后在门前贴上“开业大吉”或“金日大
吉”。其中“金日大吉”是由“今日大吉”引申而来的,蕴含着日
进斗金、财源滚滚。一些比较大的买卖新开张时,大都有同
行或商会来祝贺,有的送花篮,有的挂喜幛,甚至敲锣打鼓
庆贺一番,格外热闹。
7、听香
正月十五有“听香”的习俗。古时后想得到佳偶的少女,
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
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
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
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
示吉兆,喜事近了,但现今这种听香行占的习俗也已不多见
了。
8、烧旺火
在晋陕蒙区域,正月里均有“烧旺火”的年俗。至于旺火,
有些地区烧的是竹枝,有些地区烧的是松枝,还有的地区烧
的是煤炭。据老人们讲,烧旺火的目的主要是驱邪祈福,当
然也有迎神接福的另一层意思。在晋陕大峡谷一带的山西大
宁、吉县,陕西延安府等区域,正月十五晚上,农村有在自
家院里烧旺火的习俗。
9、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
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
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
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
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
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10、抢灯裘
在海南,不过正月十五,不算过完年。在文昌,正月十
五的“抢灯裘”十分有趣。灯,在海南话中与“丁”同音。在文
昌,正月十五晚上,当人们高举着自己所扎的灯笼在村里绕
一圈,挂到村里的公庙时,尚未孕育的夫妇就要前去抢得已
孕育孩子的父母所扎的灯笼,求得来年能够有孩子。待来年
如愿生了孩子之后,自己也要扎灯笼挂到村里的公庙,进行
还愿,而这时,别的没有生育的夫妇就可以进行“抢灯裘”的
活动了。
11、放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颖
小编了解到,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
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
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
12、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
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表演者不但以长
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
三种,最高者一丈多。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
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
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吕洞宾、张
生、红娘、神仙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
如履平地。
13、耍龙灯
耍龙灯,又称玩龙灯、舞龙灯、龙舞,是我国民间重要
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备受各民
族的崇敬与爱戴,一直被视作中国五大瑞兽之首。每至年末
岁尾,或重大节日节气,上至国家庆典,下至民间活动,都
要欢欢喜喜耍龙灯,以祈求神龙降瑞,保一年风调雨顺、国
泰民安、百业兴旺。
14、吃元宵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
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
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
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
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
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15、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
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
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
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
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
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
愿女儿孕期平安。
16、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
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
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是汉武帝
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
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古人将狮子当作勇敢和力量的
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因此人们逐渐形
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
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17、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
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
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
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
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
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
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
情。
18、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这
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
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在元宵节之
夜,很多妇女就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就样就
能祛病延年。元宵节这天单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动,也可以提
升自己的情感运势。
19、捏生肖
捏生肖是山东荣城的风俗习惯。一般以黄豆细面作材
料,生肖的姿态可以即兴发挥,只是都要配上一些蔬菜的种
子和叶子,象征“五谷丰登”。生肖背上都背一个灯碗,碗中
盛油,再插上一根缠着棉絮的小棍儿,俗称为“要捻”。到元
宵夜盛在盘子里一齐点燃,大家围着观看,希望爆出灯花,
灯花越大越吉利,预示来年大丰收。并且,谁的生肖灯燃得
时间最长,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将鸿运当头、健康平安。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6:11: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06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