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爱莲说主旨

更新时间:2022-11-12 02:06:31 阅读: 评论:0

八年级几何模型汇总-负势竞上


2022年11月12日发(作者:丰胸运动)

《爱莲说》赏析

祖铨

一、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

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

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

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

的理学家。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濂洛学派创始人、二程(程颖、程颐)的老师。

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人民的赞赏。

北宋中叶,士大夫在封建统治者诱掖下,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之风盛行。

作者目击时弊,慨然命笔,写成此篇借物咏志的小品,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

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其

懿德高行与美学情趣,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在今天也不失其思想价值。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

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

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

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

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他不是一个大文学家,甚至于他也不是个文学家,

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名字主要是因为他是个思想家。我们大家知道中国的思想

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是“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

宋代以后“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就是周敦颐。所以他主要是个思

想家。但是《爱莲说》使得周敦颐尽管不是个文学家,这一篇却成为一个经典

的、不朽的作品。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

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

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

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

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

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

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

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

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

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

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

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

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

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

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

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

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

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

二、作品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作品梳理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多。2、益:副词,更。

3、植:立。4、鲜:少。

5、亵:亲近而不庄重。6、宜:应当

7、独:只,仅8、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9、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二)、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

(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

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

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

过。

5、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三)、理解性内容:(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

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

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

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牡

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

炎附势的隐士。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

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3)《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

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

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4)《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

(8)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0)用原文的语句回答。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四):问答题: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

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答:

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

渊明的生活态度。

3、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

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4、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答:议论、抒情。

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5、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

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

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作者对追求

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9、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

情。

1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

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

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

的高贵品质。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

而美名远扬。

11、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答:第一次衬托,表现

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

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四、作品赏析

1、“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

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2、《爱莲说》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古代散文,这是世人所公认的。特别是“出淤

泥而不染”的名句,象征了—种崇高的品德,因而令人反复吟哦,并成为了志士

仁人的座右铭。《爱莲说》,是繁花似锦的古代散文园地里的奇葩,它很像一首

以“物”为题材,托物寄意、抒发情思的咏物诗,精致玲珑,给予读者以美的享

受和深刻的启迪,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所喜爱。

用极短的篇幅,极少的文字,努力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境界,是这篇

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全文只有—百一十九个字,从字面上来看,只是对菊、牡

丹和莲这三种花进行品评,但变化错综,波澜顿挫,措辞含蓄,尤其是通过巧

妙的比喻和精心提炼,表现出作者志向高洁,品行廉正,爱憎分明,字字句句

都闪射出熠熠耀眼的光彩,读后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3、从内容上这篇文章可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

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

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

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

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这事实上也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

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

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第二部分为议论的一段,先以三个排比句对应上文,指出三种花的品行:隐

逸、富贵、君子,使文章井然有序;紧接着最后三句慨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将牡丹衬在莲后,收束全文,成为

点睛之笔,使文章余音绕梁,发人深思。

4、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

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

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

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

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

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

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

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

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

——“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

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

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

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

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

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

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

一份志节。

5、结构上,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

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

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

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

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

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

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据唐

人李肇《国史补》卷中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馀年矣。每春暮,车马若

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又刘禹

锡《赏牡丹》诗:“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自居易《买花》诗:“共

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

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

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

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淋

漓尽致的渲染。作者所表达的,决不是一班文士墨客百无聊赖的闲情逸致,而

是他身处污浊环境,独能超然脱俗,保持高风亮节的自我写照。他为官正直,

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

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

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

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

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

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啊!另外,莲花又是佛教

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

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

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正可与这篇小品参照阅读,

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饱含激情,由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

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

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

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一语暗讽,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

给读者留下联翩的浮想。

《爱莲说》为宋代散文中的上乘之作。不仅思想深刻,情趣健康,其艺术手

法亦别具特色。全文仅一百十九字,内蕴却无比丰富。其中有对芸芸众花的叙

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

情,而这一切又都为“爱莲”的主旨服务,主题思想十分鲜明。又运用拟人化

手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备加礼赞,借花喻人,自况自励。对

寄“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三者对比映衬,以揭示莲、菊、牡丹各自

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为陪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

象矗立于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对竞

名逐利的世态人情表明了心迹,言已尽而意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

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

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

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

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

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

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

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

皆被世事玷污也。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锒锒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

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

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

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五、作品思想寓意点评

1、《爱莲说》创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爱莲说》这篇作品,它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

物拟人。以物拟人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常见的手法,是以物来比喻人的某一种品

格。这种做法还是一个特有的手法,这个手法一般称作“比德”,就是拿某一个

东西来比喻某一种德行。特别是在儒学的传统里,这个“比德”还是经常用到的

一种手法。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

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在周敦颐之前,这种“比

德”的手法人们用得比较多,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在汉民族的历史上,在周敦颐

之前,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

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但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一出,以莲花来比喻君

子的人格,就成为一种后来通用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敦颐在这一点也

有一个开山的意义。

那么周敦颐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爱莲说》,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

用莲花来做比喻和以往的这种“比德”的手法有哪些不同呢?这是我们读这篇文

章特别要关注的。一般来说,比如说竹子,它以“直而有节”来比喻君子的性格;

松柏用它的“长青”,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都是比较直接的;

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层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

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

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

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那么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当然,他的

写作手法很好,把莲花的姿态用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使得他的这种构想、

这种说法、这种观点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那么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周敦颐何以会想到这样一个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

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这个可能又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刚才我讲了,周

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所谓“理学”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三家

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那么周敦颐的思想里,佛教的

因素也不少,所以当时有个说法,叫“周茂叔、穷禅客”,“禅”呢,就是“禅宗”

之“禅”,就是说他的思想里有佛家的因素。莲花在佛教里是个常用的比喻物,

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底下是莲花宝座。另外在很多的佛经里都有莲花的喻,比

如《维摩诘经》里就讲,说茂盛的莲花一定是从淤泥里生长起来的,如果完全

是净水,就不会有一个茂盛的莲花。再比如,《华严经》《探玄记》里面特别就

有两段,和《爱莲说》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它提到这个莲花的特点,

它说: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净——就是有清香,然后呢本身是很洁净的。另

外它也有个明确的表述,说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当然不是说周敦颐的《爱

莲说》是从这个里面直接过来的,而是说这个里面的某些思想因子也给他以启

发。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的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自己

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

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么他把他的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

和一种其他的思想因子相融合,就写了《爱莲说》,而且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比

喻,用一种很优美的文字,得以广泛地传播。

2、《爱莲说》对现代人的生活有何启示吗?

《爱莲说》里面很有意思,他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

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

比如隐逸,我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

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

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

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

你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

发的。另外就是价值取向。《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

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

位。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它有一种普

世的原则。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总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

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我想《爱莲说》今天的意义首先应该在这里吧。

2014.4.6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02:06: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daoshi
下一篇:关雎仿写
标签:爱莲说主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