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
篇一:教学过程篇一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
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
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
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
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
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x眼睛看到的现象用手触摸的感觉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
杯底部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
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
上面烧杯底部冰融化
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
成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
“中和热”概念。在实验中要注意:
(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
强要相同;
(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
(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学生活动]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反应物
及用量酸HNO350mL1mol/LHCl50mL1mol/LHCl50mL1mol/L
碱NaOH50mL1mol/LNaOH50mL1mol/LKOH50mL1mol/L
混合前温度室温室温室温
混合后温度t1t2t3
结论HN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
时放热HCl与K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对实验进行
归纳和概括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学生探究]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
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HNO3+NaOH=NaNO3+H2O,H++OH-=H2O
HCl+NaOH=NaCl+H2O,H++OH-=H2O
HCl+KOH=KCl+H2O,H++OH-=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
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
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
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
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
的幅度接近)。
[概念引入]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
和热。
[课堂小结]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
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篇二: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篇二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
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
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
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
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
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
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
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
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
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
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
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
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
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
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
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
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
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七、具体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
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
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
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
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
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
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
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
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讨论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
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
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
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
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
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提问的
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
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
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习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
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
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
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
十分专心,印象也深。
八、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
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
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篇三:过程与方法:篇三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
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篇四:本节教学难点:篇四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
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篇五:情感态度价值观:篇五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篇六:知识与技能:篇六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
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
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篇七:本节教学重点:篇七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5:25: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04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