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大全
【篇一】经典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张骞和丝绸之路
汉朝的时候,汉武帝要派使者到西域去结交各国,加强
往来。年轻的侍从张骞主动报名要承担这项使命。“西域”
指的是当时的亚洲中西部的广大地区。张骞明知到西域的路
途十分艰险,可为国探险立功的壮志支配着他带着100多人
上了路。路上,他被敌视汉朝的匈奴人扣押了10年,后来
逃走,又跋山涉水挨饿受冻,终于到达了西域。
张骞先后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zhī)、大夏等国(在
现在的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阿富汗境内),见到了
国王,表示了汉朝愿与他们友好来往的愿望。这些国家的人
见到汉朝使者十分高兴。几年以后,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他
还派出许多副使到身毒(yāndú)、安息(在现在的印度、伊
朗一带)等国,和那里的人民建立了关系。这样,汉朝和西
域各国开始了友好往来,特别是经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
中国的先进技术、丝绸、冶铁术、作物栽培法等都传到了西
域,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和音乐舞蹈也传到了中国。在
东西方之间,出现了一条商路,人们叫它“丝绸之路”。来
往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使世界
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知道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扩大了中国的
影响。
【篇二】经典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戚继光赶走倭寇
明朝的时候,从日本过来的海盗不断从海上入侵我国的
东南海疆,*放火,抢夺财物,甚至把大批男女抓走当奴隶。
人们痛恨这些日本海盗,叫他们是“倭寇”。明朝派了许多
优秀将领到沿海平倭,戚继光是最杰出的一个。
戚继光17岁就继承父业,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青年将
领,立志为保卫祖国献身。刚到前线的时候,有一次他率军
去迎击倭寇,有些士兵竟不敢迎敌,见倭寇来了,回头就跑。
戚继光大喝一声:“站住!”随后跳上一块大石头,连发三箭,
射倒了三个倭寇头目,又带头冲上去杀敌,终于取得了胜利。
从此,他的声威大振,倭寇都叫他“戚老虎”。为了扭转被
动局面,他重新组建了由矿工和贫苦农民组成的能征善战的
新军,严格训练、严明军纪,人称戚家军。戚家军连战连胜,
把入侵浙江的倭寇消灭了。
戚继光又率军到了福建。他决定先拔除倭寇在海上的据
点横屿岛。为了接近横屿岛,戚家军将士冒着巨大的危险,
赤膊匍匐前进在海滩上。戚继光亲自擂响战鼓。经过一场激
烈的厮杀,盘踞在岛上的大批倭寇被歼灭。戚家军又乘胜前
进,把福建沿海的倭寇一一扫平。在戚继光和其他将领的共
同努力下,危害我国沿海达300年之久的倭寇被彻底平定了。
伟大的统帅、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为祖国立下了不
朽功勋。
【篇三】经典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刘备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刘关张桃园结义之后,刘备
广招贤能异士,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隆中诸葛的故
事,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
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
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
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
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
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
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
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
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
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
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
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
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
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
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
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
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
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
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
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
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
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
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
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
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
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
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
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
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
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
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篇四】经典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
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
乐太师之职。他奉命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
一天,俞伯牙带着琴僮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
云盖顶,狂风大作。
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
得起伏摇晃。
船夫急忙拉索,降下帆来。
不多时,暴雨倾盆,江面上金蛇狂舞。船夫速将船摇到
山崖下江湾处抛锚系缆,单等那风雨过后,再行开船。
狂风暴雨直到天黑才停。
俞伯牙待风住雨停,站在船头一看,只见月儿初升,挂
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
触动乐思,犯了琴瘾。他便回舱开囊取琴,对着明月和浩荡
的江水弹拨起来。他一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一根,船
夫和琴僮从沉醉中醒来,突然见有个樵夫也立在船头听琴。
船夫掂着一把桨喝问:“黑夜上船为的哪般?”
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贪晚,被暴雨阻于此崖。雨过之
后,正要还家,忽听琴声一片,便冒失上船聆听。”琴僮冷
笑道:“山野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
那人非但不走,反诘道:“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
人,那么这夜静更深,荒崖之下,也就不该有弹琴之客了!”
俞伯牙见这位樵夫出言不卑不亢,便问道:“你既然听
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
樵夫从容答道:“小人若不知,也就不来听琴了。”
俞伯牙听这口气,颇为惊疑,便道:“那就请讲吧!”
樵夫道:“方才大人所弹,乃是雨后江畔,羁旅愁怀,
即景生情,随想之曲。其商声悲凉,使人听了后十分怆然,
不过照全曲之意,那末尾两声应是怕见秋月才好,可惜琴弦
嘎然而断,不知是不是此意?”
俞伯牙一听,连忙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快别站立,坐
下一叙!”
樵夫听了这话,爽然坐下。
琴僮见樵夫不谢而坐,忿然道:“山野粗人,真不知礼
数,也不看看眼前是何大官儿哩!”
樵夫白了琴僮一眼,朗声道:“我钟子期有个怪脾气,
只看琴艺高低,不问官阶大小。”
俞伯牙见自报家门的钟子期虽身为樵夫,却有一股傲
气,便有几分不满。他捋着银须问道:“你既能听得出琴声
一二,想必也晓得一点乐理吧?”
钟子期一听这话中有奚落之意,便索性傲然答道:“假
若老大人于乐理上有何不明白处,只管发问就是!”
俞伯牙听钟子期口出狂言,便道:“那老夫就彻夜不眠,
来个打破沙锅问到底了!”
钟子期点点头道:“大人请随便问!”
俞伯牙想:”若是挑太难的发问,算是欺负这乳臭未干
的小儿,只有拣个简单的难住他,才好叫他服气。他略一思
忖,便问道:“《礼经》云:‘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书
经》亦云:‘八音克谐。’请问:这‘八音’作何解释?与‘七
音’有何不同?”
钟子期随口答道:“所谓‘八音’,乃指八类乐器,金、
石、土、革、丝、木、匏、竹是也。而所谓‘七音’,不过
是七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五声外,又加变宫、变徵
二声,合为七声。”
俞伯牙想到这一般乐理,只要记忆力好都记得,不足为
取。他想了想,又问道:“何者为乐?何为乐之妙境?”
钟子期侃侃答道:“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
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人心之动,物
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
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máo),谓之乐也。
且闻乐习乐,可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
来集。故知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
和声成于乐。盖人有喜怒哀乐,声有节奏法度,应时变化,
不失其和。以是观之,乐之妙境胜界,唯和谐焉!“
俞伯牙见难不倒钟子期,哪肯罢休,又问道:“同是音
乐,何以有动人、不动人之别?”
钟子期微微一笑:“作乐者性情有真假之分,听乐者心
弦有动凝之异。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无以动人。
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
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情动
于中而神飞于外,外感于人乃复动于中。所以音乐想感动人,
其要旨贵在一个真字!”
俞伯牙见钟子期对答如流,暗思道:“老夫琴艺,天下
第一。每逢弹出蓬莱自创的琴曲无人可识,现即兴弹出,谅
他绞尽脑汁也难猜出!于是,他又问道:“倘若老夫弹琴,眼
前虽无其景,心中却有所思,你能猜出来是什么意思吗?”
钟子期笑道:“在下不才,然而只要听到琴音便知雅意,
大人且请开弹,在下洗耳恭听。”
俞伯牙十指跳跃,使出浑身解数,弹出一曲。
钟子期听罢,击掌赞叹道:“妙呵,听老大人的琴音是
那般昂扬雄伟,就像巍巍峨的高山一样!”
俞伯牙不禁暗自惊奇。他不动声色地又重划快搓,只听
那叮叮咚咚,嘈嘈切切,又泻出一支曲子来。
俞伯牙的曲子还没弹完,钟子期又赞道:“妙呵,听老
大人的琴音是那样浩浩荡荡,就像滔滔流水一样!”
俞伯牙一听,惊喜万分。他急忙推琴而起,拱手作礼道:
“真是荒山藏美玉,黄土埋明珠!老夫遍游五湖四海,今天
终于找到知音了!”
钟子期听到这前所未闻的琴音,知道这老大人来历不
俗,拜问后,知是大名鼎鼎的当今司乐太师,顿生敬意,便
相邀到自己茅舍叙谈。
俞伯牙欣然随钟子期登上岸上山,来到山间茅舍。他在
这里看到钟子期所整理的乐谱竹简,那渔歌、牧歌、猎歌、
樵歌、祭歌、宴歌、情歌……均分类在册。他大开了眼界,
想不到多年忙碌,天下乐谱只记下皮毛,而眼前这小伙子却
记下世上难觅的乐谱。他拜谢再三,要钟子期出山辅佐他修
乐谱。钟子期道:“我收集的乐谱全在简册之中,老太师可
悉数拿去。这些乐谱,能留后世,我这位山野中人就心满意
足了。以此去谋个一官半职还显得不够朋友。”
钟子期边说边束起竹简,作为送给俞伯牙的礼物。
俞伯牙见钟子期虽是个樵夫,可是学识渊博,深谙乐理,
具有高尚的志趣和情操,便拉他面对青山作拜,结成刎颈之
交。
次日,艳阳高照,长江口两人洒泪而别。约定来年春暖
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叙衷肠。
转眼到了约定日期,俞伯牙又驾舟来到钟子期的茅舍,
谁知在路口,便见一块墓碑。他上前一看,墓碑上写着:“钟
子期之墓”。他顿时热泪长流,捶打着墓碑道:“天不该灭我
知音!地不能埋我知音!天下可以无伯牙,不可以无子期啊!
可怜我一辈子才遇到这一个知音,竟先我而亡啊!天地不公
呀!”
俞伯牙悲恸欲绝。他在钟子期前行了三叩九拜大礼后,
一直眼泪长流。
琴僮劝道:“老太师,天已不早了,快些下山吧!”
俞伯牙生气道:“我与子期知音一回,怎能如此轻易诀
别呢?快把琴取来,待老夫为他再弹一曲《高山流水》吧!”
琴僮无奈,只得取来琴放在钟子期墓前。
俞伯牙跪在琴前,辛酸的老泪洒在琴上。他悲怀难抑,
仰天叫道:“子期呀,且听伯牙再为你弹一曲吧……”
俞伯牙泣不成声,只见他双臂大起大落,十指如颠如狂。
只听那琴声起初呜呜咽咽,含悲带血;继而又嘈嘈切切,噪
响不绝。他悲愤填膺,泪流满面地说:“从此知音绝矣!”说
罢,他蓦地抓起琴,对着钟子期墓前的磐石用力一摔,只听
得轰然爆响,琴身粉碎,弦轸分离。
从此,俞伯牙终生不再弹琴了,却留下摔琴谢知音的佳
话。
【篇五】经典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宁死不屈的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年),宋末元初人。蒙古族侵略南宋
时,他曾率领兵士保卫京城临安。临安失守后,他转移到南
方,与各将领抵抗敌人,保卫国家。后来兵败被俘,在敌人
面前,宁死不屈,终于壮烈牺牲。
文天祥的时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时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
文天祥虽然是个文官,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
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1275年,他毅然变卖了家产,
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
不退守临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
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文天祥说道:“国家存
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
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
把他扣留起来,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他历经
许多艰险,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
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
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年,元军消
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
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
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死去呢?死要
死得有价值,让我们把红心留在史册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关在地牢里。元朝统治者劝文天
祥说:“只要你投降,为我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
贵。”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法动摇文天祥尽
忠报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尽了折磨。1283年,元朝统治者
知道无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临死时,朝南
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
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
不朽!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5:14: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04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