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李清照诗集

更新时间:2023-01-30 04:56:57 阅读: 评论:0

2019中考真题分类集训语文-非的组词


2023年1月30日发(作者:萨哈)

李清照《夏日绝句》译文及诗歌赏析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

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

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

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

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

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p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译文]

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2]

创作背景编辑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

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

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

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诗歌赏析一]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

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

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

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

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

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

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

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

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

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

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

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

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

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

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

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

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赏析二]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

诗。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

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

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了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

之意。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语出惊人,直抒胸臆,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

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

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鞭挞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不管百姓死活,只

顾自己逃命、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

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

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

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

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正气凛然。其起调高亢、

鲜明提出的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

成为鬼中的英雄。”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其溢于言表、震撼人心的爱国激情也深深

影响着后世无数爱国有志人士。

[赏析三]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

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

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

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

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

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

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

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

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

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赏析四]

李清照(1084年~1155年),是宋代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号易安居士,山

东省济南章丘人。除善于写词外,她也善于写诗,虽然留存不多。她的诗多为感时咏史之作,

往往慷慨激昂,与其词风有很大的不同。现在能看到的《漱玉词》与《李清照集校注》,都

收集了她的作品。

李清照的丈夫叫赵明诚,是金石家(喜欢钟鼎碑石,是从事古文字学研究的学者),他常与

妻子李清照到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买回来。据说,几年后,他们的书斋里单是钟鼎

碑碣方面的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赵明诚做过官,也善于诗词。现在讲两个有关他们的故事:

一、一次,中秋节时,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来访。陆德夫问赵明诚:“赵兄,近日又有

什么佳作?能否拿出来让我们欣赏欣赏?”赵明诚也不谦虚,就把他最近写的词作拿了出

来,但他多了一个心眼:就是把李清照写的词也夹在其中,供大家传阅。

突然,陆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阴》,真可谓千古绝唱!”其他人看了也都齐声叫

好。原来他们欣赏的《醉花阴》里有这样的句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听了,又是高兴,又是惭愧。最后,他告诉朋友,这首《醉花阴》是夫人所作。

二、公元1129年,赵明诚上任江宁知府已经一年多后,接到调令,让他转任湖州知府。就

在这时,下属带来紧急情报:御营统制官王亦准备投降金人,阴谋叛乱。赵明诚理应报告上

级,同时想法平定叛乱。但他的表现出乎意外,竟然在当天晚上,与另两名官员一道“缒城

逃走”(缒城,就是从城墙上顺着一根绳子下来),置全城百姓安危而不顾,当了可耻的逃

兵。

幸亏他的下属组织力量,平定了王亦的叛乱。朝廷得知此事后,立刻罢了赵明诚的官。

这件事后,李清照非常痛心,非常羞愧,她不明白自己的丈夫为何如此贪生怕死!后来,李

清照与狼狈不堪的赵明诚途经芜湖、当涂,前往江西,船行到乌江镇(这里正是当年项羽兵

败自刎之处)之时,李清照心潮起伏,写下了《夏日绝句》这首不朽之作。

用白话试译这首诗:

活着应当做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直到现在,

人们仍然怀念项羽;

因为他宁肯战死,

也决不再回江东。

最后,说说这首诗好在哪里。

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抓走了宋徽宗与宋钦宗,宋王朝逃跑到江南。

对此,李清照已是痛苦万分。不料自己丈夫临阵脱逃,李清照更是感到耻辱。在她路过乌江

镇时,创作此诗,其用意不仅在于歌颂英雄项羽的精神,恐怕也在讽刺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

吧!这首诗写得很独特。

[赏析五]

1.起笔惊人,字如钢珠,落地有声。

李清照这首诗,起笔就有泰山压顶之势:“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个柔弱的女子竟

然有这样的气魄,那么堂堂七尺男儿又该如何?这是一种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这是一种无

所畏惧的浩然正气。无论是“生”,无论是“死”,都有那样一种只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

不被任何敌人压倒的信心与力量。“当作”这个词语,表现出诗人对人生观的选择:人活着

就要活出一个样子,决不能庸庸碌碌,无所作为;而“亦为”这个词语,往往会使读者吓出

一身冷汗:人死了还要当英雄?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想到这样的句子:“死后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泽东)“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

万斩阎罗”(陈毅)。于是,读者自会从中受到某种启发,会认真对待自己的生与死。这就

是这首诗起笔的力量与智慧所在!

2.结语出人意料,前后呼应,寓意无穷。

当你读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诗时,你会怎样想呢?你能想到诗人后面的句子

吗?

诗人后面所写,是非常巧妙而又极其自然地运用了所写的人、事、物、景与议论、抒情融为

一体的手法。人,是项羽;事,是兵败自刎;物,是船与江;景,是战场。议论,是赞扬项

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悲壮情怀;抒情,则集中在“至今思”3个字上。诗人就这样把她

心目中伟大英雄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把伟大英雄的精神镌刻在读者心里。于是,“不肯

过江东”的项羽便成了生之“人杰”与死之“鬼雄”的化身!于是,起笔与结语不仅在写法

上前后呼应,而且在内容上彼此相融。至于,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相比,哪兴是

厚颜无耻之徒,哪兴是贪生怕死之辈?对于这些,诗人则一字不写,这个空白完全留给了读

者,起到的是“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运用典故,却不留痕迹。

全诗只有20个字,共用了3个典故。一是“人杰”。这是暗用了刘邦的话:刘邦称赞张良、

萧何、韩信是“人杰”。二是“鬼雄”。屈原的《国殇》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身既死兮

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三是“不肯过江东”。史书上记载:项羽兵败到乌江江边,乌

江亭长劝他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说:江东父老即使可怜我,可我又有何脸见江东

父老呢?说罢飞马直入战场,杀死敌军无数,最后自刎。而连用三个典故却毫无生僻堆砌之

弊病,只觉得通俗易懂,耐人寻味。即使读者不知这3个典故,也不会对诗产生任何误解。

如此用典,才叫艺术!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4:5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03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鱼和水的故事
下一篇:食品安全事故
标签:李清照诗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