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我国传统爱国观与现代爱国观的差
异分析范文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之魂。胡锦涛曾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国家几千年发
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1]
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处于改革攻坚阶段的国内复杂形势下,爱国主义特
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尤为重要。同时,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必
然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立足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基
础,主要讨论置于马克思主义爱国观下的中华民族传统爱国观与现代爱国观的不同之
处。
1爱王朝与爱国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私
有制的产生,从而使社会上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现象,原来的氏族首领开始利用手中的
权力牟取私利,定期的族长选举也逐步为世袭所代替,社会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
阶级,从而“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
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临近部落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
具转变为独立的、压迫和统治自己人民的机关了。”[2]
因此,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
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
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
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
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3]
在谈及国家的时候,人们常常把国家与政府相混为一谈,其实二者之间既相互区
别又相互联系。在中国古代,人们常说“家国天下”,从而我国古代的“国家”是指
一家一姓之王朝,而非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因此,“我们常常将政府与国家混为
一谈,乃是王朝就是‘国’的传统观念的残余。”[4]由此而导致“中国人很难想象
一个既非天下、又在政府之上的国家,那样一个抽象的共同体。”[5]
政府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它以国家武装力量为后
盾,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原则行使其职能,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
实际行为体。广义的政府泛指各类国家公共权力机关,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
机关等公共机关。因此,政府就是管理国家的“国家机器”,是国家的工具,而国家
是至高无上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国家自产生以后,有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民主国家,即“主权在民”,人民
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只是一个听命于国民的公共权力机构,公民可以通过定期的、普
遍而公正的自由选举所产生的领导人来管理国家,而领导人只是国家的法定代表人;
一是专制国家,即“主权在君”,君主通过武力的方式将国家据为己有,国民丧失了
管理国家的权力,沦为专制君主的臣民或子民,从而政府就是君主为实现私利而组建
的镇压人民的私利权力机构。这时,在专制国家里,君主不仅是国家的法定代表人,
而且是国家的所有者。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君主专制时期,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爱国观具有深深的封
建时代烙印。传统爱国观中爱王朝即是爱国家的思想便是其中一个。从夏朝建立到
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国家”的含义还比较模糊,其较为普遍的是指王朝或者诸
侯领地。在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尚未真正建立,各诸侯国实际上是相对独立
的政治实体,国君以及中央对诸侯国各方面的统治都比较分散和柔弱,国人对于国家
事务还拥有一定的权力。
再加上当时人们的生活比较闭塞,各方面的交流相对较少,所以这一时期人们的
爱国思想主要表现为对乡土宗族即邦国的热爱。因此在这一时期,爱国家与爱
王朝、甚至与爱宗族是相统一的。但是秦汉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两千多年的封建帝
制专制统治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成了皇帝的私产,政府变成了听命于皇帝
维护其私利的工具,在专制王朝统治下的百姓毫无主权,变成了皇帝的子民、臣民或
者是奴才,臣服于皇帝的武力威慑之下。因此,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专制统治
时期,百姓所爱之国其为一家一姓之王朝,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中华民族的现代爱国观,是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以来近百年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中逐步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爱国观与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使广大人民第一次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同时,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
益,使人民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人民群众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愿并践行自己
的报国之志,政府成为人民意愿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并充分发挥其服务性职能,为人
民实现个人理想提供政治保障。因此,在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的现代爱国观真正实现
了爱国家与爱政权的统一,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
2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冲突的过程中逐渐形
成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爱国观往往把爱国与民族主义糅合在一起,把爱民族等同于爱
祖国,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爱国观时常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
“民族”一词由来已久.“民族”是指由氏族、部落发展而来,代表一
种起初基于血缘关系,而后具有某种共同语言、历史、文化传统的相当稳定的共同
体。斯大林在1912年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将民族定义为:人们在历史
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随着人口逐渐增多、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和族际交往日渐密
切,民族慢慢的不再是原始的血缘意义上的共同体,而是更多地演变成为一种“想
象的共同体”:血缘关系的意义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具有假设性,而共同语言、历
史、文化传统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足够广泛的认同感逐渐成为民族的基本特征。[6]
在历史上,中国人尤其重视血缘,常把民族理解为血缘共同体,所以常把外族人
蔑称为“蛮夷戎狄”,总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中华民族传统爱国思
想表现在民族观上的特征为“国族一体”,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汉族为中
心的大汉族主义,即主张“华夷之辨”;二是局限于爱某一个单一的民族,即地方民
族主义。
“华夷之辨”的观念始于孔子,后逐渐发展成认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不能与
“野蛮”民族混同的华夏至上意识。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造成了各民族所处的地
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由此导致了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在与其
他民族的比较中形成了汉族文化的中心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经过知识分子阶层的
加工而在上至君主下到百姓的意识中成为一种心理定势。蒙古和满清入主中原,曾使
汉族士大夫阶层为‘夷夏之大防’的破坏痛心疾首,但他们很快就满足于蒙古人和满
人‘在政治上统治中国,中国在文化上统治他们’的‘文化胜利.”[7]
即使在鸦片战争以后,许多人仍认为中国为“天朝上国”,其他国家“礼乐教
化,远逊中华”.因此,在中国古代,“尊王攘夷”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观
念始终是封建统治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民族政策。同时在民族冲突和对抗的过程中,
历史上各民族大都曾建立过独立的民族国家和政权,都有过自己的祖国,因此,在民
族分裂时期,各民族都把自己的民族国家看成是自己的祖国,这样,在传统爱国思想
中,就带有爱某单一民族的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由于中国人视民族为血缘共同体而非
文化共同体,因此,在外族入侵时,号召人们抵御外侮的通常是民族和宗族的号召
力,而非爱国主义。
现代爱国主义彻底摒弃了传统爱国观中“华夷之辨”的大汉族主义和“天朝上
国”的中国中心主义。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坚持对外开放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尊重和维护自己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安全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
民族情感和民族尊严,树立新型的民族观和爱国观。同时,对内废除民族压迫和民族
歧视,实行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并且进行政策扶持和经济支持,使少数民族人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因
此,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中国,真正实现了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爱民
族与爱国家的有机统一。
3忠君与爱国
秦汉以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中国进入了封建等级森严的以家族宗法制为
本位的君主专制社会。在这一时期,自给自足的半封闭式的小农经济以及儒家“三
纲五常”、“君权神授”的思想为维护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思
想基础。
正是由于这样的小农经济和家族宗法制度,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始终把
“忠”和“孝”结合在一起,形成“家国一体”的模式,即作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的
“家”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机构的“国”是统一的。自然而然,君主即成为国家
这一大家庭的家长,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因此,忠君与爱国必然联系在一起。
在古代,忠君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爱国君的特定个人,即对任何君主都要无条
件尽忠。不论这个国君德行如何,都要忠诚于他,以家族观来实践国家观,这是君为
臣纲的具体化,我们称之为“愚忠”.一是爱江山社稷,将社稷和君主区分开来。
社稷是一家一姓之王朝政权,而君主只是皇家的一份子,可以代表社稷,但不等于社
稷。因此,在这种忠君观念里,王朝不可更改,但国君可易。这即是孟子所主张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家国同构导致忠君即爱国的思想,使得从秦汉至
晚清中国很多爱国人士的效国之路都充满了悲壮的色彩。无论外族入侵与否,由于君
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以及受封建的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的限制和束缚,使得
爱国人士的忠君与爱国在很多情况下都难以统一,充满了矛盾。
与传统忠君即爱国的思想不同,存在于现代国家制度中的现代爱国主义不存在极
权现象,也就不存在领导人的专制统治,国家属于全体人民所有,领导人只是国家的
一个机构,其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现代爱国主义中是没有忠君一说的,爱国就是
爱自己的祖国。同时,现代爱国主义破除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使人们从旧的精神枷锁
中解放出来,使爱国志士的爱国之心与效国之行有机地统一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上来,在报效祖国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从上述中华民族传统爱国观与现代爱国观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
爱国思想虽然在历史上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暴露
其局限性。而现代爱国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爱国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马克
思主义爱国观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而成的更为先进的民族精神。但是,我国的封建
社会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稳定成熟的发展,一些封建残余思想至今还根深蒂固地存在于
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中,因此当祖国遇到一些问题时,被扭曲的爱国主义总会重新被激
起,人们总是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去非理性的对待。因此,在风云动荡的当今,我
们不但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爱国思想中的优秀部分,而且要学会以史为鉴,从历史中
探寻爱国和效国的良方,并把从历史中学到的智慧应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实践上来,用开放、包容、发展、理性的现代爱国意识塑造新时期的民族精神。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4:56: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03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