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回乡偶书贺知章

更新时间:2023-01-30 04:14:23 阅读:30 评论:0

2020山西新中考英语答案-弓形面积公式


2023年1月30日发(作者:沱龙峡)

回乡偶书贺知章

导语:《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第一首诗在

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

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

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①《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

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诗中既抒发

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

却富于生活情趣。

②老大:年纪大了。

③乡音:家乡的口音。

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⑤衰(cuī):减少,疏落。

⑥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lù),方圆三百余里。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

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

哪里来?

作者:贺知章

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

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

作者:贺知章

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

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

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

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

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

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

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

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

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

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

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

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

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

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

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

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

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

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

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

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

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

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

“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

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

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

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

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

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

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

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

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

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

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

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

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

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

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

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

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

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

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

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

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

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

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

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

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

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

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

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更多唐诗欣赏

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4:14: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02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天保九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