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利民阅世长松下
沧桑留痕816
于林泉之间久了,便会⼼如明⽉,放下许多东西,实现了真正的归隐——
阅世长松下
秋天的时候,和友⼈上⼭去打松塔。阳光和秋风被密密的林⽊筛得渐细渐⽆,我俩钻过刮⾐刮脸的丛⽣的灌⽊,也顾不
得驱赶蚊⾍,艰难地爬向⾼⾼的⼭梁。那⼏棵红松笔直⾼挺,卓然出尘,稍事休息了会⼉,友⼈利落地爬上⾼⾼的树
顶,把那些松塔掰落,我就在树下不停地捡拾,聚拢到⼀处。
⼏棵树下来,便有了⼀⼤堆松塔。我们坐在树下,边闲谈边⽤⼀截粗树枝把松⼦从松塔⾥敲打出来。此处接近⼭巅,长
风已然⽆碍,便觉全⾝清凉。⾼处⾃可远眺,除了苍莽不断的⼭岭,依稀似可见⼈烟。除了风声,鸟啼,或偶尔⼊⽿的
⼭溪潺潺之⾳,余⽆他响,驰⼼骋怀之间,便觉荡⼼涤虑。
“阅世长松下,读书秋树根。虽解书中事,犹难世上真。”
⼈与松相伴,便总会被松的孤清所感染,便不知不觉地淡了尘世间的是⾮之事和纷争之⼼。古代的⼀些隐⼠,或许起初
是因为怀才不遇,或者以避乱世,或许那时⼼中还有着些许不平愤懑之意,可是于林泉之间久了,便会⼼如明⽉,放下
许多东西,实现了真正的归隐。
就像我此刻⾼坐于长松之下,淡看⼭下红尘,那些熙来攘往的,那些⽣⽣灭灭的,便都化作⼭间的流风流云。⽚刻的超
脱便已然如此,那么,“⽩⾸卧松云”的孟浩然,“松下清斋折露葵”的王维,那些多年于⼭林间徜徉之⼈,⼜该是怎样的⼀
种胸襟?“但去莫复问,⽩云⽆尽时”,⼼如浮云,意若流⽔,⽆法企及的悠然和超然。
喜欢看丰⼦恺先⽣的漫画,特别是那些⼭间的⼩屋,房前或房后有⾼⾼的松树,简单的⼏笔,就勾勒出⼀种悠远闲淡的
意境。我也总是幻想着,如果能⽣活在那样的情境之中,每天每天,⼭云⼭⽉临窗,⼭鸟⼭花⼊⽬,坐在门前松下,捧
⼀卷书,与清风阳光⼀起翻阅,那么,尘世间的千种欲望万般诱惑,便远如隔世。也明明知道这只是美好的憧憬⽽已,
却也常常流连,即使⾝⽆法脱离樊笼,让⼼有着短暂的隐逸情怀也好。
总想起三⼗多年前,家乡的⼀些⽼⼈,每到傍晚,他们会聚在⼀起,偶尔闲谈,更多沉默。我所在的⼤平原上的村庄,
很少松树,都是⾼⾼的杨树。斜阳涂抹着将暮的⼤地,⽼⼈们就坐在树下,村庄,⼤地,⼣阳,似乎在他们眼中都很遥
远。我知道,他们不可能世事洞明,也不可能说得出⼈⽣的什么⼤道理,可是那⼀刻,他们依然是超然的。就像⾝畔的
⽼树,虽默默⽆语,却⾃成境界。
其实我也明⽩,这只是说起来容易。可以短时间地在那种⽣活⾥流连,可以暂时忘却世间的牵挂和烦恼,若是真让我长
久地在松下⽣活,估计会忍受不住那份寂寞。⼀个⼈的归隐,是要经历太多的过程,也要经历太艰难的⼼路历程,才能
回归那份⾃然,回归⽣命的本真。或许根本⽆须刻意,就像家乡的那些⽼⼈般,在烟⽕尘世⾥度过⼀⽣,便⾃然看淡看
远,他们⽬光抚过的尘世,已然是云淡风轻。
我和朋友背着打好的松⼦,向⼭下慢慢地⾛,⼀步⼀步接近着⼈间,⾝后的那⼏棵松树,依然⾼⾼地默⽴。⼼⾥已经没
有什么遗憾,能有着这⼭中半⽇,便已是难得的际遇,可以缓冲多少⼼灵的负荷,濯洗多少⽣命的尘埃。在⾃⼰的⼼⾥
⽣长⼀棵松树,再加上⼀轮明⽉,⼀缕清风,是不是⽣命就可以清宁⼀些?想到这⾥⾃⼰都笑,虽然只是⼀种⾃我安
慰,可是有这样的想象也是好的吧?总⽐忧烦缠⼼要好吧?
下了⼭,⾛进城市的扰攘之中,竟是有着⼀种亲切感。原来,阅世长松下,并不⼀定是远离尘世,也并不⼀定⾮要把⼀
切看淡看穿,能让⼼底对⽇渐厌烦的⽣活有着⼀种新鲜的热爱,就好。
注:标题诗句出⾃《围城》
END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3:47: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01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