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白居易唐诗赏析
导语:《卖炭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
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
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
“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
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
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卖
炭翁》白居易唐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原文】
卖炭翁⑴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⑵。
满面尘灰烟火色⑶,两鬓苍苍十指黑⑷。
卖炭得钱何所营⑸?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⑹,心忧炭贱愿天寒⑺。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⑻。
牛困人饥日已高⑼,市南门外泥中歇⑽。
翩翩两骑来是谁⑾?黄衣使者白衫儿⑿。
手把文书口称敕⒀,回车叱牛牵向北⒁。
一车炭,千余斤⒂,宫使驱将惜不得⒃。
半匹红绡一丈绫⒄,系向牛头充炭直⒅。
【注释】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
“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
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
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
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
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
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
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
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白话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
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
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
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
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
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
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
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
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
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
的价钱了。
【创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
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
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
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
《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
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
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
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
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
夺。(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〇《张
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
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
诗的赏析要点。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
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
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
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
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
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
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
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
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
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
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
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
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
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
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
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
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
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
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
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
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
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
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
“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
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
“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
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
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
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
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
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
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
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
“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
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
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
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
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
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
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
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
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
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
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
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
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
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
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
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
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
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
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
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
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
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
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
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
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
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07:0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