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第八单元
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点摘录
(一)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本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
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
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
感情。
(二)学习任务群13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本任务群是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基础上,就汉字和汉语的某一
问题,加以归纳、梳理,训练学生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和总结规律的综合、分析能
力,旨在加深学生对汉字、汉语的理性认识。
(三)语文课程目标
1、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
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2、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
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的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
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3、语言梳理与整合。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
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二、统编教材必修一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一)单元概说
本单元非文本阅读学习单元,而是一个以“语言家园”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板块。该活动的设
置,内容指向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核心素养紧扣“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
方式指向梳理与探究,其目的是“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
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
沟通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开展多个学习活动,突显语言学习的“情景化”,强化学生学习的
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反思积累词语的方法,增强积累的有效性;在语言实践活
动中把握古今词语的联系与区别,学会辨析词语并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总之,开展活动重在过程
的典型性,不论是积累、梳理还是探究,都注重发展语感,增强对语言规律的认识。
(三)单元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9学时;
2.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开展学习活动;
3.要联系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整合其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元素;
4.开发补充学习资源,拓展学生语言建构视野,丰富其语言建构体验;
5.与学生的写作体验相联系,让语言建构更加自觉。
(四)具体的教学安排
学习活动一:丰富词语积累(3课时)
第1课时:了解词语家族。
学生课下分组以“家族”为单位自主整理,课上展示交流。
如谦敬词语中的“家”“舍”“鄙”等谦辞12个,“贵”“拜”“雅”等敬辞18个。
如饱含相同语素的词语,如“理”“战”“顽”等。
——以“色彩词”为例
汉语词汇中有一个特殊的词语小家族——色彩词,色彩词表现的内容非常广泛。色彩词可以反
映出人的身份地位。在古代,头戴“乌纱帽”的,肯定有大小不等的官职;“穿红着紫”的,必定是
达官显宦;“黄袍加身”的,一定是皇帝;身穿“黄裳”的,则是太子;头裹“绿巾”的,则一定是男
性中的身份卑贱者;说婢女,则谓之“青衣”;称太监,则谓之“黄衣使者”或“青衣使者”。现在,
人们还常常称医生为白衣卫士,称邮递员为绿衣使者,称为绿色长城,称少先队员为红领巾等。
就生活消费而言,有白色消费,灰色消费,黑色消费、红色消费等。
也可以从词语构成方面梳理词语家族,如庞龙的歌曲《幸福的两口子》,歌词是这样的:
记得你最爱穿白裙子/我最喜欢你的大辫子/你爱看我傻笑的样子/说我是你爱的男孩子/
静静坐在湖边的椅子/我不能忘记你的样子/我们一起过的苦日子/我们一定相爱一辈子/你永
远是我的小娘子/记得过年一起包饺子/一起喝水用的茶缸子/站在河里光着脚丫子/数着天空
飞过的燕子/你笑我变成了老头子/我笑你变成了老婆子/心里念着彼此的名字/永远不能忘的
白裙子/等到我长出了白胡子/一起坐在家的老院子/看着满地玩耍的孩子/回想我们年轻的日
子。
以上活动旨在让学生把词语放在一定的“系统”中考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可以大
大增加词汇量,扩充自己的“词语库”。
在完成本活动后,作为一个收尾工作,可以让学生写一段文字,总结自己积累词语的方法,
如多读书看报、查阅工具书、通过网络媒介等,尽管这些方法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总结一下,会
让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变成一种较为自觉的活动。
第2、3课时:丰富熟语积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给人以深思和
启迪,千古流传
1、成语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
辟易记易用。演习时从成语的出处、语法特征、结构类型、意义用法(如望文生义、理解片面、
用错对象、颠倒谦敬、误用褒贬、近义混淆、搭配不当、轻重不当)等方面进行研习,这样可大
大增强学生学习运用成语的兴趣,同时也在总结反思中提升语言建构的能力。
2、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
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有时会用到。我们在使用惯用语时,应该注
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感情色彩。"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
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
3、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
趣、形象的语句。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
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
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4、学生学习活动:
(1)梳理所学成语及相关的高考题,可从“望文生义、理解片面、用错对象、颠倒谦敬、误
用褒贬、近义混淆、搭配不当、轻重不当、近义成语辨析”等角度分类整理。
(2)开展游戏活动:如成语大接龙,“惯用语、歇后语猜猜猜”。
(3)写作语言札记:以“熟语中的文化”为题写一则语言札记。
第4课时: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1)7月18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报告显
示,“洪荒之力、吃瓜群众”等成为2016年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而“葛优躺、辣眼睛、全是套
路”等成为年度网络用语。(2017年7月19日《信息时报》)
网络用语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时代要有互联网思维,
自然就有了使用网络语言的思维,这是语言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语言对时代发展变化十分敏
感,社会生活的每个变化都会反映到语言中来。而基于网络语言的交流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得到
认可和普及后,也就成了一种“流行语”。
(2)供给侧、中国梦、正能量、云计算、量子纠缠、人设崩塌……
新词汇层出不穷,请自行分组,结合“资料摘编(4)”,选择10个左右的新词,制作“词语
档案”,并思考反映了怎样的文化现象。
学习活动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2课时)
第5课时:探究一词多义——推断下列汉字的词义
开展本活动,要参考“学习资源2”和“资料摘编(2)”,除了写一篇读书笔记外,还可以制
作多义词知识卡片,或者写一篇小论文,探究多义词的词源。
第6课时: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避免以今律古
重点把握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在使用的过程中避免以今律古。
举例:“脸”“子”“汤”
活动以制作“词语卡片”为主,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写一篇研究报告。
学习活动三:词义辨析和词语使用(4课时)
第7课时:词语的选用——准确理解词义,辨析近义词语,把握词语的用法。
搜集梳理,讨论交流:词语选用如何“最恰当、最合适”?
第8课时: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1)搜集典型的段落和语句,探究作者如何利用词语的褒贬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2)进行相应应用文的写作或修改。
第9课时: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1)补充材料《蒲柳人家》和《溜索》,思考两篇小说在词语的选用上各有什么特点?体现
出怎样的风格?
(2)搜集整理口语、书面语的典型词语。
(3)进行相应应用文的写作或修改。
(4)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研读其作品,探究词语使用的艺术,写一则语言札记。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3:33: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00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