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更新时间:2023-01-30 03:24:49 阅读: 评论:0

福建中招君app-昆怎么读


2023年1月30日发(作者:长平之战交战双方)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

差异。这次⼩编给⼤家整理了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供⼤家阅读参考。

⽬录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叫做踏青节,是中国的传统节⽇之⼀,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在这⼀天⼈们会纷纷祭祀⾃⼰

的祖先。我国的清明节⼤约起源于周朝,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每年定4⽉5⽇为法定的假期,2006年5⽉20

⽇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为第⼀批国家⾮物质⽂化遗产名录。

“屈原死,遂端午;⼦推死,遂清明。”清明节是怎样由来的呢?咱们就来说道说道。

四海皆寒⾷,千古为⼀⼈

在春秋时期,重⽿(晋⽂公)为了逃避政治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国外。在外流浪期间,介⼦推⼀直陪伴在

重⽿的⾝边。有⼀次重⽿因为饥饿晕倒了,⼀点吃的也没有,在这⽣命危急的时刻,介⼦推割下了⾃⼰⼤腿

上的⼀块⾁,给重⽿做了碗汤,就这样才使得重⽿捡回了⼀条命。

后来重⽿在秦国的援助下回国继位,在他继位后封赏群⾂,却没有给介⼦推任何的封赏和职位,介⼦推

也不想卷⼊官场就带着⾃⼰的⽼母亲离开了朝廷,隐居到绵⼭了。

晋⽂公得知后,回想起介⼦推为⾃⼰做的⼀切,总感觉有点对不起他,并亲⾃带⼈到绵⼭去找介⼦推。

可是众⼈找了许久也找不到介⼦推,晋⽂公就听取了⼩⼈的谗⾔放⽕烧⼭,希望逼出介⼦推。

然⽽遗憾的是他们在⼀颗枯柳树下找到了介⼦和他母亲的⼫体,然后还发现了⼀封⾎书:“割⾁奉君尽丹

⼼,但愿主公常清明。”

就这样为了纪念介⼦推,晋⽂公下令将放⽕烧⼭的这⼀天定为寒⾷节,各家各户不点⽕只吃寒⾷。在第

⼆年的时候晋⽂公再次来到介⼦推的古柳树旁,却意外发现枯死的柳树已经复活了,晋⽂公感觉就像见到介

⼦推⼀样,于是将那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寒⾷节后⼀天定为清明节。

这就是我国清明节的来历了,当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后来寒⾷节和清明节的习俗就被合并了,寒⾷节

也渐渐被⼈遗忘,所以就有了⼈们只知清明⽽不知寒⾷的说法。

清明节习俗

⼀、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祭祀节⽇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些少数民族

地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果⾷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将纸钱焚

化,为坟墓添⼀些新⼟,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折柳赠别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能给⼈⼀种欣欣向荣、朝⽓蓬勃的感觉。⾃汉朝以来,⼈

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同

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

好祝福之情。

三、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历史相对古⽼,最早叫做千秋,后来为了避免某些⽅⾯的忌讳,才改为

秋千。最早的秋千⼀般都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后来逐渐发展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

千。荡秋千的习俗传承⾄今,深受⼈们喜爱,不仅能锻炼⾝体,也可以借此锻炼⾃⼰的勇⽓。

四、拔河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

期开始称为“拔河”。拔河就是⼈数相等的双⽅对拉⼀根⽐较粗的绳⼦,将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唐⽞宗

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型的拔河⽐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五、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代,蹴鞠就是指⼀种古⽼的⽪球,球⾯是⽤⽪⾰做成,⾥

⾯⽤⽻⽑填充。蹴鞠运动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们⾮常喜爱的⼀种游戏,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项⾮常

专业化的运动。到了唐宋,蹴鞠的技术有了很⼤的提⾼,也成为⼀种⼤型活动,在宫廷内,经常有数百⼈参

加。《⽔浒传》⾥的⾼俅,就是⼀位蹴鞠⾼⼿,正因为他球技⾼超,才深得宋徽宗赏识,⼀路平步青云。

六、踏青

踏青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清明时节,春回⼤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间处处是

⼀⽚⽣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光。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

代,踏青之风最为盛⾏,⼀直相传⾄今。

七、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千年的历史了,古⼈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

⾊,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顺⽔冲下,等在下游的⼈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

后,就可以孕育⽣⼦。

后来⼈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整年⾝体都会好,就

如同端午节吃粽⼦、中秋节吃⽉饼⼀样,都是⼀种节⽇⾷品。

⼋、吃发糕

清明时节⼈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碾成⽶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是看蒸得

够不够“发”、够不够“⾼”,⽤来寄托“发财”、“⾼升”的美好愿望。

九、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带的⼩吃,是清明节最有节⽇特⾊的⾷品。它是将⼀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

进糯⽶粉⾥,然后做成团⼦,因为做出的团⼦呈碧绿⾊,所以取名青团。

⼗、⼉⼥亲家互送⿇糍

在浙江部分地区,⾄今还保留着⼉⼥亲家互送⿇糍的习俗。在古代,男⼥联姻后,往往还有很长⼀段时

间才会正式嫁娶,也是为了便于双⽅互相考察,毕竟结婚是⼈⽣的⼤事。⼉⼥亲家互送⿇糍,就是在嫁娶前

的⼀种礼仪,男⽅⼀般在清明节前给⼥⽅送去⿇糍,意思就是下⼀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等

⼥⼉出嫁后,⼥⽅家的⽗母,⼜要在清明节前给男⽅家送去⿇糍,意思是祝福⼩两⼝⽇⼦过得糯滋滋、甜丝

丝,幸福美满。

东北清明节吃什么

吃鸡蛋

清明吃鸡蛋和⼩葱,据说是取其清⽩之意,即要清清⽩⽩地做⼈。清明时分吃鸡蛋和⼩葱很合时宜,因

为清明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家⾥养的鸡开始多产蛋,地⾥的⼩葱也长得郁郁葱葱。⼩时候,家⾥穷,平⽇

⾥根本捞不着吃鸡蛋。但过清明节时,母亲便会煮上⼗⼏个鸡蛋,我们每⼈可分到两个。但谁也舍不得吃,

总是⼀会⼉捧在⼿⾥,⼀会⼉揣进⾐兜⾥;⼀会⼉拿出来闻闻,⼀会⼉⼜将⼿伸进兜⾥摸摸……直到不⼩⼼把

鸡蛋挤破了才吃掉。

吃馓⼦

古时候,清明前有个“寒⾷节”,不能⽣⽕,只能吃冷的⾷物,于是⼈们做了⿇油馓⼦,叫做“寒具”,⾷

⽤、携带、收藏都很⽅便。李时珍在《本草纲⽬》⾥也做过介绍。苏东坡在徐州的时候,喜欢吃馓⼦,在他

的《寒具诗》中写到,“纤⼿搓成⽟数寻,碧油煎出⽟黄深,夜来春睡雾轻重,压扁佳⼈缠臂⾦。”其中寒具

是馓⼦两汉时期的别称。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的⾷俗。“馓⼦”为⼀油炸⾷品,⾹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节禁⽕寒⾷

的风俗在我国⼤部分地区已不流⾏,但与这个节⽇有关的馓⼦却深受世⼈的喜爱。现在流⾏于汉族地区的馓

⼦有南北⽅的差异:北⽅馓⼦⼤⽅洒脱,以麦⾯为主料;南⽅馓⼦精巧细致,多以⽶⾯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

区,馓⼦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最为有名。

吃⿇花

⿇花是汉族特⾊⼩吃,把两三股条状的⾯拧在⼀起⽤油炸制⽽成,形容⾐裤等因磨损⽽要破的样⼦。我

国各地⿇花有天津⿇花,⼭西稷⼭⿇花,陕西咸阳⿇花,湖北崇阳⿇花,苏杭藕粉⿇花等。其中天津以⼤⿇

花出名,⼭西稷⼭⿇花以油酥出名,苏杭藕粉⿇花以原始⼯艺出名,⽽湖北崇阳以⼩⿇花出名。

⿇花把两三股条状的⾯拧在⼀起,⽤油炸熟即可。富含蛋⽩质,氨基酸,多种维⽣素和微量元素。⼩⿇

花热量适中,低脂肪。既可休闲品味,⼜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闲⼩⾷品。在东北地区,⽴夏时节有吃⿇

花的古⽼习俗。其中天津⿇花最为出名。

吃驴打滚

驴打滚是⽼北京和天津卫传统⼩吃之⼀,成品黄、⽩、红三⾊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制作⼯序中撒

上的黄⾖⾯,犹如⽼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因此⽽得名“驴打滚”。“驴打滚”的原料有⼤黄

⽶⾯、黄⾖⾯、澄沙、⽩糖、⾹油、桂花、青红丝和⽠仁。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序。做好

的“驴打滚”外层粘满⾖⾯,呈⾦黄⾊,⾖⾹馅甜,⼊⼝绵软,别具风味,是⽼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吃。

⾖⾯卷⼦北京称驴打滚,是满洲以及北京⼩吃中的古⽼品种之⼀(满洲地区⼀般叫⾖⾯卷⼦),它的原料

是⽤黄⽶⾯加⽔蒸熟,和⾯时稍多加⽔和软些。源于满洲,缘起于承德,盛⾏于北京。由于清朝的⼋旗⼦弟

爱吃粘⾷,“驴打滚”很快就传到了北京,成为北京的⼀种风味⼩吃。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3:24: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00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江南美女
下一篇:杨贵妃哪里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