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O卷第7期
2009年7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bl-30 No.7
Ju1.20o9
道是无情还有情
——鲁迅对周作人的接受初探
王勤滨
(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 湖南永州425100)
摘要:文章叙述分析了周氏兄弟失和后鲁迅对周作人为人为文的接受一一态度、观点及其反应,表面上两人失和后没
有了直接联系,实际上鲁迅对周作人的总体接受正面多于负面。
关键词:鲁迅;周作人;失和;接受:分歧
中图分类号:l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9)07-0032-03
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是现代新文学史上的两座高
峰,分析探讨鲁迅对周作人的接受对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周
作人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鲁迅长周作人三岁多,在周作人的青少年成长及求学过
程中,虽然已经显露出二人的一些明显差别,但毫无疑问,
鲁迅始终是周作人的领路人和保护者。这个时期周作人求
学、择业等方面受鲁迅的影响较大。成年后,两人之间的影
响应该是相互的,不过鲁迅是占主导地位。1923年,兄弟
交恶,从此两人再无直接交往。表面上是由于周作人听信了
信子的一面之辞,对鲁迅产生误解。另一方面的因素也不可
忽视,那就是周作人自觉羽翼已丰,已不愿再像幼时那样事
事听命干长兄,他要尝试开辟自己的园地了。
分析鲁迅对周作人的接受也主要是探讨兄弟二人交恶
后鲁迅对周作人为人为文的接受。我把鲁迅对周作人的接受
分前后两期:1923年7月至1926年8月这三年左右的时间
为前期。1927年9月鲁迅到上海至1936年l0月鲁迅逝世
为后期。1926年8月至1927年8月为过渡期。我认为,前
期鲁迅对周作人的接受基本上是肯定的。后期鲁迅对周作人
的接受则是有条件的肯定。
1924年1 1月“语丝社”的成立为周氏兄弟再度合作创
造了条件,虽然这是一种没有直接交往的合作。语丝社的创
办,原因有两点:一是为了解决孙伏园的工作问题,二是周
氏兄弟感到如果能够办一个自己的刊物,宣传自己的思想理
念就会方便很多。理解鲁迅的莫过于周作人,理解周作人的
也莫过于鲁迅。双方对彼此之优劣长短知根知底,况且鲁迅
被周作人夫妇认为自己失敬于羽太信子,而且,周作人主动
要求绝交。周氏兄弟的性格决定了两人从此以后不会再有直
接交往了。尽管如此,在语丝社里,周氏兄弟仍然有着坚固
收稿日期:2009--03—15
作者简介:王勤滨(1965一),男,河南驻马店人,硕
士,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32
的思想合作的基础。1923年至I926年8月,鲁迅在北京生
活、工作。这段时间,周氏兄弟的思想虽有调整,但基本上
是沿着五四时期确定的方向前行,鲁迅尚未向左转,周作人
尚未向右退。故他们基本上尚能保持一致。注霞思想启蒙的
作用和文化批判的力量。这就决定了这段时间二人会产生一
种虽不是非常密切却可能是比较默契的合作。
1925年的五卅运动引燃起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的革命
怒潮,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野蛮屠杀激起周作人的极大愤
慨。人们在报上读到周作人这样的文字:“关于这次上海英
国人的行凶事件,我们十分愤慨,因为他们不拿中国人当人。
我们希望国人力争,甚至不惜与英国断绝经济关系,直至达
到平等待遇的目的之日为止。”…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跃然
纸上。但周作人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并没有被盲目的排外
情绪所支配,所以他一再提醒国人:“此次反对英国是反对
那些不把中国人当人的凶横的英国官僚,并不是各个的明白
的英国人民,目的是在自卫,并不是报复。所以,我们对于
个人切不应有所迫害,对于英国的文化、学问和艺术仍有相
当的尊敬。”切不可“由打倒英日帝国主义一转而为打倒英
日,再转而打倒英日人,三转而为打倒凡外国人了”。 悯
作人同时指出切不可因为一致对外而“对于军阀官僚没有反
抗的表示”,尤其要防备有人乘机搞封建复辟,以守国粹夸
国光为爱国。rj 这里周作人顾及到了如何把反帝与反封建统
一起来的问题。而且他认为“反抗自己更重要得多”,中国
人。丧失了做人的资格”,“这才真是国耻 ,“自己不改悔也
就决不能抵抗得过别人。 周作人同时主张增强实力,“他
们用机关枪打进来,‘我们用机关枪打出去”。I4 在五卅运动
中,鲁迅的立场观点与周作人非常相似,而且还有所引申发
挥。鲁迅认为“一国当衰弊之际,总有两种意见不同的人。
一是民气论者,侧重国民的气概;一是民力论者,专重国民
的实力。前者多则国家终亦渐弱,后者多则强”。 鲁迅也
同样提醒人们“须警惕那些借El一致对外而乘机剥夺人民的
扒手”。 ’他还告诫那些“点火的青年”:“对于群众,在引
起他们的公愤之余,还须设法注入深沉的勇气;当鼓舞他们
的感情的时候,还须竭力启发明白的理性”。
周作人在1925年的女师大事件之初试图保持中立,写
于4月17日(<与友人论性道德书 一文很能反映他的态度:
“我实在可叹,是一个很缺少‘热狂’的人,我的言论多少
都有点游戏态度,也喜欢弄一点过激的思想,拔草寻蛇地去
向道学家寻事,但是如法国人拉勃来那样只是到‘要被火烤
了为止’,未必有殉道的决心”。他甚至认为学校当局固然可
憎,学生们的义愤也不可久持,不如决然舍去,大可不必做
了群众运动的牺牲。但周作人最后仍卷了进去。他参加了女
师大学生自治会召集的会议,与鲁迅一起被推为校务维持会
会员,而且又列名于由鲁迅起草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风潮宣言>)。1925年8月1日杨荫榆与当局勾结,武力驱逐
学生,周作人忍无可忍,公开谴责杨荫榆和当时的教育总长
章士钊的卑劣行径。他还在报纸上发文批评胡适等人对当局
的“忠厚”:“以忠厚待人可,以忠厚待害人之物则不可,应
付老虎只有极筒单的两条路,不剪除它则为虎作伥 ,甚至
还认为“宽容,宽容,几多罪恶假汝之名以行!提倡宽容之
流弊亦大矣,可不戒欤? 在此后与陈源的论战中周氏兄弟
更是配合默契,有力地维护学生的权益。可以说,女师大事
件中,鲁迅与周作人是并肩作战的。
1925年底,北京女师大师生与校方争斗正酣之际,有
人在(<国魂》旬刊上发表文章,认为章士钊固然不好,然而
反对章士钊的“学匪”也应该打倒。周作人读过此文立即发
表(<国魂学匪观》一文,指出该文作者假装超然,实际上还
是在暗地偏袒一方的。周作人的观点引起了鲁迅的共鸣,他
写下 学界三魂》一文,发挥周作人的观点,认为动辄说别
人是“学匪 ,正是“摆官腔、打官话,似乎还是走着旧的
路”。
1927年4月26日共产党员李大钊被奉系军阀杀害。亲
日的((奉天时报》竟然幸灾乐祸,说李大钊“如果肯自甘淡
泊,不作非分之想,以此文章和思想来教导一般后进,至少
可以终身得到一部分人的信仰和崇拜,如今却做了主义的牺
牲,有何值得”,“在此国家多事的时候,我们还是苟全性命
的好,不要再轻举妄动吧 。周作人对此言论则不以为然,
他发表文章为李大钊辩护。认为李大钊以身殉主义,没有什
么悔恨可言,中国向来就有“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
其元”的古训,李大钊作为共产党员,身后萧条正是他自甘
淡泊的表现,其高风亮节人们敬仰之不及,岂容逐利之徒说
三道四。 J周『作人还与朋友们一起保护李大钊子女先是让李
大钊长子李葆华住在自己家中,后来又把他送往日本留学,
这些言行得到了鲁迅的肯定。
1927年1O月,周作人在 语丝 141期刊登 吴公如
何 一文,指责吴稚晖提议“清党”,借清党残杀异己,自
此以后,((语丝》在上海等地都被扣留。鲁迅的((扣丝有感
不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周作人的指责,而且对查扣杂志
的检查人员的心理也作了极为深刻的分析,并且在给章廷谦
的心中赞扬“(<语丝 中所讲的话,有好些是别的刊物所不
肯说,不敢说,不能说的。倘其停刊,亦殊可惜,我已寄稿
数次。”鲁迅的这些言行,对于正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主持
((语丝》编务工作的周作人来讲,显然是一种巨大的支持和
帮助。
经过1927年蒋介石残酷的清党后,鲁迅与周作人的思
路发生了变化,他们都感到自色恐怖的严峻、自由主义文人
处境的危险。鲁迅1927年后趋向激进,在1930年加入“左
联”,与穷苦的下层连接,成为他们的前驱。周作人则走进
书斋,闭户读书,在有限的空间里,继续耕耘自己的园地。
表面上,周氏兄弟在三十年代所选择的道路迥异,实则
不然。鲁迅虽然接受了马列主义理论,在与梁实秋的论争中
自觉运用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进行战斗,但是鲁迅并未完
全抛弃五四精神,没有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停止对个
性的追求。这就出现了鲁迅与周扬为首的“左联 时有摩擦,
而与周作人则多有交集。如周氏兄弟都赏识魏晋南北朝文人
的风采,尽管二人观察的角度与趣味不尽相同,但那种对人
的主体性、个性的追求却是不谋而合。
周作人自从1922年1月在 晨报副镌>)开辟专栏“自
己的园地”以来,一直想在“人学 领域建立自己的理论体
系。在文学方面,主张融合各种语言之长,抒发作者的情思,
从而增加人生的色彩。
周作人在思想上采用杂取各家、取精用弘的态度。周作
人认为:“我的新旧教育都不完全,我所有的除国文和三四
种外国文的粗浅知识外,只有一点生物的知识,其程度只是
丘浅治郎的 生物学讲话 ;一点历史的知识,其程度只是
(<纲鉴易知录》而已。此外则从蔼里斯得来的一丝的性的知
识,从弗来则得来的一毫的社会人类学,这些鸡零狗碎的东
西别无用处,却尽够妨碍我做某一家的忠实的信徒。” 对
于一切东西凡是周作人能够理解的,无论任何主义理想信仰
以致迷信,他大概都能认同或吸收其中的若干部分,但难以
全部接受,因为这其中总有一部分与周作人的私见向左。
周作人在所谓“气节”问题上主张实用主义的观点。他
认为文天祥等人的唯一好处是有气节,国亡了肯死。这虽是
一件很可佩服的事,我们对他们应当表示钦敬,但这个我们
不必去学它,也不能算是我们的模范。第一,要学他,必须
国先亡了否则怎能死得像呢?我们要有气节,须得平时使用
才好,若是必以亡国时为期,那未免牺牲太大了。第二,这
种死于国家社会别无用处。我们的目的在于富国强民,不做
这个工作而等候国亡了去死,就是死再多的文天祥也于事无
补。周作人不希望中国多出文天祥,并不是说多出张弘范或
吴三桂好,而是希望中国多出一些积极的、成功的人才。而
少出一些消极的、失败的、一死了之的英雄。
30年代,周作人不断感叹人生“痛苦”的现实,这从
他一些带苦味、药味的书名可知一般。如 苦茶随笔 苦
竹杂记 苦口甘口 药味集 药堂语录 药堂杂文
等等。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苦雨斋”、“苦茶庵”、“苦住
斋”,并不时提及人生的无常与荒诞。虽然如此,周作人并
未绝望,并不放弃。在(<伟大的捕风》一文里,一面承认“多
33
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赠知识就加赠忧伤”,同时又强调“查
明同类之狂妄和愚昧,与思索个人的老死病苦,一样是伟大
的事业,积极的人可以当一种重大的工作,在消极的也不失
为一种有趣的消遣。虚空尽由他虚空,知道他是虚空,而又
偏去追迹,去查明,那么,这是很有意义的,这实在可以当
得起说是伟大的捕风”。L8 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态度和鲁
迅一贯坚守的在“绝望中抗战”的精神如出一辙。
勇于解剖自己。周作人对吃人的封建思想道德,对种种
非人道的陋俗禁忌给予毫不妥协的批判,同时他对自己不同
时期的思想、心理状态也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周作人在 雨
天的书自序(-)》中感到“自己平素最讨厌的是道学家,
岂知这正因为自己是一个道德家的缘故;我想破坏他们的伪
道德不道德的道德,其实却同时非意识地想建立起自己所信
的新的道德来。我看自己一篇篇的文章,里面都含着道德的
色彩与光芒,虽然外面是说着流氓似的土匪似的话。我很反
对为道德的文学,但自己总做不出为文章的文章,结果只编
集了几卷说教集,这是何等滑稽的矛盾。”他还说“我从小
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古训,后来又想混迹于绅士淑女
之林,无如旧性难移,燕尾之服终不能掩牛脚,检阅旧作,
满口柴胡,殊少敦厚温和之气;呜呼,我其终为师爷派矣
乎?”
鲁迅私下对三弟周建人说,周作人的许多意见“有许多
地方,革命青年也大可采用,有些人把他一笔抹杀,也是不
应该的”。
1934年4月,周作人在(<人间世 创刊号发表 五秩
自寿诗》,引发了一场左翼青年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自由
主义知识分子有关革命与落伍的思想论争,双方各说各话,
显示出各自所持观念立场的巨大反差。鲁迅在这次论争期
间,发表了如下看法:“周作人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然
此种微词已为今之青年所不撩,群公相和,则多近于肉麻,
于是火上添油,遂成众矢之的。而不作此等攻击文字,此外
近日已无可言。此已古已有之,文人美女必负亡国之责。近
似已有人觉国之将亡,已在卸责于清流或舆论矣。”IJ驯这段
话虽出之鲁迅写给友人的通信,却表现出鲁迅对周作人的深
刻理解与客观评价。据周建人回忆,1936年l0月,鲁迅病
危热度很高时还在看周作人的著作。…
周氏兄弟失和后,鲁迅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一个
文学史家的眼光在公开场合谈到周作人,他对周作人在新文
学中的历史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当斯诺夫人以学者身份问
“你认为中国最优秀的杂文作家有哪些?”时,鲁迅提供的
名单中,名列第一位的就是周作人。
当然,鲁迅对周作人的接受并非尽然是正面的。例如,
1936年1月27日北平文化界104位教授联名发表 平津文
化界对时局的意见书》。持自由主义立场的钱玄同、顾颉刚
都在。救国宣言”上具名,却没有见到周作人的名字,鲁迅
告诉周建人,在这种重大事件面前,周作人的表现不应该过
于消极。【l 2J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1923年7月,周氏兄弟失和
后,两人虽然断绝了直接交往,但是鲁迅与周作人并未走上
截然不同的两条路子。20年代,两人有过十分默契的协同
作战。三十年代,二人虽然在中国未来的前途等问题上有一
些不同看法,但周氏兄弟在诸如对封建思想道德的批判、在
注重文学个性和作者的主体性、艺术的自觉性等方面的共同
点依然多于不同点。作为长兄,鲁迅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文
学创作上一如既往地给予周作人应有的关心、支持和鼓励。
参考文献:
【l】周作人.对于上海事件之感言【N】.京报,1925—06-20.
【2】周作人.演讲传习所IN].京报,1925-06-25.
【3】周作人.谈虎集・代快邮[MI.长沙:岳麓书社,1 989.
【4]周作人.文明舆野蛮IN].京报,1925-06-23.
【5】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A】.鲁迅全集:第3卷【c】.|匕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1.
【6】周作人.闲话拾遗・愚见【J】.语丝,第123期.
【7】重刊袁中郎集・序【A】.周作人散文:第2集【A】.北京:中国广
播电视出版社,1992.
【8J张明高,范桥.周作人散文:第2集【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
版社,1992.
【9】周建人.致周作人书【A】.鲁迅研究资料:第l2辑【c】.天津:天
津人民出版社,1983.
【lO]鲁迅.致曹聚仁书【A】.鲁迅全集:第l2卷[e1.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1.
【1 1】周建人.鲁迅先生对于科学【A].鲁迅研究【c】.上海:上海生
活出版社,1937.
【12]鲁迅研究资料:第l2辑【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校:王溴海)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2:25: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97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