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中国历史文化

更新时间:2023-01-30 02:02:05 阅读: 评论:0

高三英语怎样提高-佘字怎么读


2023年1月30日发(作者:英文粗话)

2016

1/15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

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心得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

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

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现在以我国的节日习俗活动为例,介绍传统节

日习俗,让大家能更深一步的了解我国的文化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

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

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各

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

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

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

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

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

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

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

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

2016

2/15

俗。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

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

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

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

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

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5.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

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

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

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

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

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

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

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

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

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

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

2016

3/15

增添了无限乐趣。

8.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

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

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

冬至长线面等等。

9.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

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

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

心得体会:

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而传统节日就是

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时代的发展中,许多民俗文化不应只

是“古化石”或“历史残留物”,国人有必要保护好、发扬好传统文

化,把传统文化从历史引向未来。节日习俗是展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

口,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在增强

国威,加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中国大

学生,我们更加不能遗忘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习俗,因为我们都是国家

的希望。我们要做的不止是记住它,更重要的是向其他人宣扬。让我

国的文化流传下去。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一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

2016

4/15

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而中国传统文化就

是中国文化的“昨天”,具体而言,它是指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

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

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

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

夏文明,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

被称为“汉文化圈”,文者是宇宙自然规律理律描述,文化是道德的

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

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

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的根本。今天我们就着重来看一下儒道佛这

三家文化传统。

二儒家文化传统

儒家在中国有2000余年的发展历史,它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

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有

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直到今天,它在人

们的物质生活中还没有消失。它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它的一些哲

理和智慧,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一)重视人的尊严

人生而平等、人生而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普遍理念,而与我们传

统的儒家文化中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的观念是一致的,这也说

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性因素。两千多年来,以儒家人文精神为核心的

2016

5/15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始终从身体上、心灵上关注着人和人的价值,还理

智地关注着人与自然和社会,并以道德伦理的形式协调相互之间的关

系,道德成了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正是这一人文精神,引领着中华

民族稳定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民族传统。因此,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弘扬儒家文化的人

文精华,是提高全民族人文素质的必然选择。

(二)强调万物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是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孔子把

“仁”“义”“礼”“知’’“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仁”

在尊重人的前提下“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于“仁”是

由人自身已经达到的自身和谐之后为基础的,所以由此引申出来的行

为原则,必然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人的价值,就是把他人看作

与自己同样的人看待,以人为人,相亲相爱。而“义”是孔子理想中

的君子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是“义”的最高境界,为了社会利益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礼”

作为一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行秩序或者道德规范,孔子强调“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人们自觉地按照礼的

规范去行事,建立有序和谐的人际关系。“知”的核心的功能在于以

清醒的理性的思维明确辨别是非,知天命,进以礼,退以义,求之要

有道,以

俟机遇,这正是君子处世的智慧,也是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重

要方式。“信”要求的是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始终保持行为的一致。

2016

6/15

诚实守信,言而有信,这样才能出现真诚共事、同心协力的和谐局面。

在中国古代社会,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向往和追求的社会理想。

“和谐”是儒家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从古为今用的原则出发,

运用现代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汲取传统的和谐文化中的有益养分,

这对于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倡导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中有着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也是儒

家思想大力提倡的。儒家从天道的运行法则悟出人生要自强不息,保

持顽强的进取精神,特别是身处逆境时。艰苦奋斗,锲而不舍,这是

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之所

在。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人们把志存高远、奋发向上、多难兴邦、

不屈不挠、励精图治等,都视为“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表现,自觉

地培养自尊自信的品格、不卑不亢的人格,以及不安于小成、不诱于

小利的精神风貌,努力将“自强不息”精神发扬光大。

儒家思想本身是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内容庞杂殊异的矛盾统

一体,有其积极因素,同时也有其消极因素,有可以继承的合理成份,

也存在着需要摒弃的糟粕。这些消极思想对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产

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家族至上、家外有家”的传统思想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

“家庭至上,家外有家”的传统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导致

家族利益作为各种利益的焦点,儒家所创建的以孝道为核心的道德伦

2016

7/15

理学,实质上是家族道德伦理学,各种道德要求都以家族利益作为基

本出发点,又以家族利益为依归。以“孝”为“忠”为核心的传统思

想一直潜移默化地对当代人的学生观发生影响。例如,在教师的眼中,

顺从、听话一向被看成是一个“好学生”的主要标志。

(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思想对师生关系

的负面影响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应当“父慈、子孝、兄爱、

弟敬”,“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伦理思想是宗法等级思想

的体现。他儒家的这种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已经不

仅仅局限于父与子的关系,而是涉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师生

关系上也有体现。传统的观念使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全面的人与人的关

系。通常的情况是,教师成了具有统治地位的圣贤之言的传达者、知

识的权威,学生成了被统治者、服从者,教师与学生(俗语师徒如父

子)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

(三)“唯上、唯权、唯资”的权威化倾向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

荀况明确地说过:“言不称师,谓之畔(叛);教而不称师,谓之

倍(背);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谓之者涂不与言”。他

提出了理想学生的标准是“师云亦云”,只能顺从教师,不能有任何

违反教师旨意的言行。荀况这种唯上、唯权、唯资的思想,造成了我

国封建社会一直盛行着师云亦云的陈腐教育风气。直到今天,在我国

的教育中,学生从属于教师、教师说一不二的现象仍然俯拾即是。

2016

8/15

篇三: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建筑文化精髓

朱伟机电二班2802220588

[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

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

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五行学;易学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

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

背景的制约。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

成熟的。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

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

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

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

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传统

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

影响着.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

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

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

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

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

2016

9/15

屋的重量。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当遇到地震,

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

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

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这两

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

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谈谈中国

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礼制与建筑曰:“礼,履也,所以事

神致福也。”“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

来的。第一篇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

明是非也。”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

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

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定道德仁义的规范。称:“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说:“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儒家认

为礼就是秩序与和

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

级森严的人伦关系。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

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这个被提

得极高的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

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

住行的各个领域。

在建筑上,等级制往往通过建筑类型、房屋的宽度、深度、屋顶

2016

10/15

形式、装饰的不同表现出来,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

从建筑类型看,坛、庙、宗祠、陵墓等礼制性建筑的地位,大大高于实

用性建筑。由于祭祀在古代被列为立国治人之本,因此祭祀天神、日

月、山川的坛,祭祀圣贤的庙以及祭祀祖先的宗祠在建筑中占据着重

要地位。在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观支配下,丧葬成了行孝道的重

要环节,丧葬之礼也就成了礼制的重要组成,因此陵墓也成了礼制性

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礼制性建筑还有阙、华表、牌坊等建筑

小品。不仅如此,礼制性空间还渗透到居住建筑中,并起着极为重要的

作用。“堂”就是渗透在宅第中的礼制性空间,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

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是传统宅第空间布局的

核心和重点。

从周代开始,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

功能。历代都有相应的规制法典,对城制等级、组群等级、间架做法

等级、装修装饰等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例如中将城市分为天子的王

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

九雉(每雉为一丈),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中讲: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高为贵者。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

士三尺。”唐朝的中规定: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

城正门开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在中国古代建筑中,

“间”指的是房屋的宽度,两根立柱中间算一间,间数越多,面宽越大。

“架”指的是房屋的深度,架数越多,房屋越深。中规定:公侯,前厅七

2016

11/15

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

五品官,后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等级制对内外

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室内陈设也都有严格规定。甚至

对门上的零件——门环,也硬性规定了铜环、锡环、铁环三级,按等级

采用。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

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

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以木结构体系为主体结构的中国

古代建筑,单栋建筑体量不宜做得过于高大,因此一般由若干栋单体

建筑组成庭院式建筑组群。这种庭院式建筑组群不仅与中国传统家族

聚居的家庭结构相适应,也同封建礼教制约下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

相适

应。这种庭院式建筑布局,往往是将主要建筑布置于中央或中轴

线上,左右布置次要建筑或围以高墙,中轴突出的对称格局,提供了建

筑空间的主从构成、正偏构成、内外构成、向背构成,这些空间构成

都被赋予礼仪上尊卑等级的意义。例如北京四合院中,内院的正房为

主人房,两边厢房供儿孙辈居住,前院倒座为客房和男仆人住房,后面

的罩房是女仆的住房,以及厨房、储存杂物的房间。这样,就以一种无

言却有形的方式体现了尊卑、上下、亲疏、贵贱、男女、长幼、嫡庶

等一整套伦理秩序,从而赋予本无意识的建筑以浓厚的伦理意识。这

种建筑布局造型,不仅是一般家庭建筑的特点,也是宫殿建筑布局造

型的规范,紫禁城就是其最集中的代表。

在紫禁城中,前三殿、后三宫等主要建筑都集中到居中的主轴线

2016

12/15

上,在主轴线上,又把宫城的主体——前三殿置于核心部位,这种层层

“居中为尊”的“择中”布局,体现着礼制规范要求。中轴线上的太

和、中和、保和三殿建筑,占地面积85000m2,其中的太和殿庭院,东

西宽200m,南北深190m,占地面积达38000m2。太和殿建筑自身也

用了最高的建筑等级,采用了三重须弥座台基,面阔11开间,进深5间,

重檐庑殿顶,殿内面积达2370m2,从建筑形制到建筑规模,在古代建

筑中首屈一指。乾清宫和坤宁宫也处于中轴线上,采用的也是重檐庑

殿顶。按礼制,后寝比前朝要低一等级,所以这里的台基只有一层。位

于中轴线上,从南到北的四个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也各

不相同。午门是整个宫城的大门,神武门是宫城的后门,屋顶采用的都

是最高级样式的重檐庑殿顶,然而神武门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周围廊,

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比九开间的午门低。太和门

和乾清门在形制上更低。太和门采用的是重檐歇山式屋顶,比重檐庑

殿顶低一级;而乾清门只能采用单檐歇山式屋顶。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构筑了精美的建筑体

系,从北京四合院、闽南的圆楼、云南的一颗印住宅、河南和陕西的

窑洞住宅等到都城的规划、宫殿的布局、皇室贵胄达官显贵的陵寝等,

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笔者仅从五行学说、易学在传统建

筑中的运用试图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一)五行学说的运用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独树一帜,自

成体系,从它的产生、发展到完善、成熟,最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炉

火纯青,可以说在现代建

2016

13/15

筑出现以前一直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居住、宗教活动、行政执法、

商业贸易等的空间需求。而且它还是一个不破坏环境,而为环境增色

的绿色建筑体系,这一点是西方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那

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采用木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通常的解释都

是找些客观原因来说明问题。如刘致平所说的“中原等黄土地区,多

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徐敬直的看法是:“因为人民的生

计基本上依靠农业,经济水平很低,因此尽管木结构房屋很易燃烧,

二十多个世纪来仍然极力保留作为普遍使用的建筑方法”,这样的解

释似乎有些勉强。试想,西方国家在生产力低下的各种社会形态里,

他们的国力不比中国强盛,更何况他们大量的住宅建筑也用木头。侯

幼彬教授用综合推力的理论解释是“多因子合力作用的结果”,可概

括为木结构的起源成因、因袭继承、合理优越、持续远用,即多方面

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运用五行学说去解析这一历史现象,

就会客观、全面得多了。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中国

古代认为这五种常见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说明了宇宙万物

的起源和变化,这种观念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五行学说认为,

木为组成五行的要素之一,出于土地,入于阳光,生生不息,乃自然

生命力旺盛之象征,它承天之雨露,向阳而长,乘地之养育,入阴而

生。即阴阳合和之产物,采用这种材料,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乃理性

主义哲学思想的必然结果。五行中五气之木气代表四季之春天。木气

属阳,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长和统一的象征。中国人认为,人为

万物之灵、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筑为人所居,乃天地阴阳相聚之处,

2016

14/15

即阴阳之枢纽。故而建筑须得天地之气(道法自然),选用木头为主

要建筑材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

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质地好的石头大都产自环境优美的名山,中

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民族,中国人的建筑观是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环境增色而不是去破坏它。在中国人

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有灵,即万物有灵学说,破坏它就意味着对人类

不利和带来灾难,如认为山脉即为龙脉,开山采石头就会切断龙脉,

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表面上看是带有迷信色彩,无科学依据。但

实际上到处乱开乱采就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贻害无穷。石头

开采后不会再生,而木头砍伐之后则可以再生,所以中国建筑少用石

头而多用木头的现象就不难解释了。五行还代表方位、颜色和数字(源

于河图),东方属木为青色对应的数字为三和八、西方属金为白色对

应的数字为四和

九、南方属火为赤色对应的数字为二和七、北方属水为黑色对

应的数字为一和六、中央属土为黄色对应的数字为五和十。紫禁城是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型,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和杰出代表,其

整体规划布局就暗合了五行学说的规律。一种脱离传统文化的错误说

法是:紫禁城中央三大殿的台基是工字形或倒土字形。这种说法显然

是一种表面的附会,实际上从五行学说上讲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土”

字,作为北京城和紫禁城的中心,这个土字形,绝非偶然,也并非建

筑型制问题,因为我国古代的地图方位与今天地图的方位正好相反是

上南下北,看起来正好是一个“土”字,在河图、洛书九宫中,中央

2016

15/15

(中宫)也均为五属土。土为中,象征权力,表达了居中不偏、不正

不威,统治阶级至高无尚,这就是“必居中土”的道理。紫禁城建筑

为什么用黄色琉璃瓦、白色台基、红色宫墙、青绿点金彩画和红色柱

子?用现代建筑的理论解释是,黄色和红色、白色、青色、绿色和金

色这些颜色相互配合最易表达金碧辉煌这一皇宫建筑的主题。其实,

这也是五行所代表颜色的体现,土为中,代表色为黄色,最为高贵,

所以琉璃瓦用黄色,皇帝穿的龙袍为黄色也是一样的道理,其余白、

青、黑、赤也为五行所代表的颜色为正色,等级最高。这些现象说明

传统文化和建筑美是并行不悖的,或者说传统文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02:02: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96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世界和平日
下一篇:农夫山泉广告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